博物馆作为传播文化的媒介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chenglin4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也是一个勇往直前的时代。追求速度似乎变成现代生活的主旋律,人们就像奔腾不息的河流一样一直前进,甚至都来不及思考。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放慢脚步开始走进博物馆。这对于博物馆来说,是一个利用自身职能进行社会教育、传播文化的良好契机。当我们分析博物馆对文化的传播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时,现代艺术博物馆和它的展览尤其值得我们探讨。
  关键词:博物馆;传播文化;媒介;现代艺术博物馆
  2017年年末,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档文化综艺节目——《国家宝藏》,节目一经推出,就广受年轻人的追捧和讨论。在这档节目中,全国9家博物馆拿出27件国宝,通过明星和学者共同演绎的节目形式来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与此同时,中央电视台又推出了另一档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这档节目在开播前仅仅是预告片和海报就引起了大家的极大兴趣。在这个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博物馆感兴趣,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文化现象。同时,对于博物馆来说,这也是一个利用自身职能进行社会教育、传播文化的良好契机。
  博物馆作为一个收藏和展示的公共机构,它不仅是传达文化和实现多向交流的第二课堂,同时也是传播文化的媒介。表面上,博物馆的收藏与展示只是单纯的学术问题;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它涉及到艺术政治、文化政治以及艺术伦理等议题,博物馆的收藏行为和展览活动都表达了博物馆的观点和价值判断。作为一个传播文化和文化交流的平台,博物馆和它的展览往往比一本专业学术著作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效应和文化辐射能力。下面将以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以下简称为MoMA)和它的展览为例,分析博物馆的文化传播作用以及博物馆是通过何种方式对文化产生影响的。MoMA是世界上最杰出的现代艺术收藏机构之一。在大家都在追寻“现代设计是什么?”的时代里,它作为一个成立不久的公共机构,通过一系列现代主义作品的展览以及宣传活动等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对现代主义设计观念的传播和促进做出重大的贡献。
  1 MoMA的定位
  发源于19世纪末的现代艺术还没有被主流社会接受,而在1913年的国际现代艺术展览会上,来自杜尚、康定斯基等人的一些作品受到了美国年轻艺术赞助人的关注,在被这些作品的新意吸引的同时,人们也开始思考什么是现代艺术?MoMA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成立,致力于展示现代艺术。曾任MoMA建筑部主任的泰伦斯·瑞莱对MoMA有这样的评价:“博物馆在公众面前的形象,表现出了批判而前卫的态度。”[2]在MoMA举办过的展览中,如“机械艺术展”“解构主义建筑展”“密斯·凡·德·罗个人作品展”等都显示出MoMA的前瞻性以及诱导建筑和艺术发展的持续野心。
  2 MoMA在传播现代设计的含义时所采取的活动方式
  MoMA作为一个艺术博物馆,在很多情况下,它担当了设计批评的角色。面对“什么是现代设计”这个问题的时候,博物馆通过开展系列活动来向大众解释什么是现代设计,同时通过活动明确了自己的立场,表达出了对现代设计积极的态度。以下将主要针对“密斯·凡·德·罗个人作品展”进行分析,从一次建筑展的角度去探讨这次展览具体通过什么样的活动方式来向大众阐释什么是现代设计。
  2.1 举办展览和竞赛
  阿尔弗莱德·巴尔在MoMA成立了建筑与设计部,计划策划一个展览将欧洲的现代主义建筑介绍给美国大众。1932年2月,博物馆建筑部的首展“现代建筑:国际式风格”在首任建筑部主任菲利普·约翰逊和亨利·拉塞尔·希区柯克等人的倾力合作下在纽约开展。同时,这个展览也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独立的建筑展览机构诞生了。这些展览都对向大众传播建筑理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了让大众更清楚地了解什么是当时的设计趋势,他们试图用“国际风格”这个词去总结当时出现在欧洲的现代主义建筑。他们认为,国际风格的建筑设计指的是形式服务于功能,在形式上主张简洁的几何造型,反对装饰,提倡以白色或者黑色一类的中性色彩,重视自由流动的空间。
  菲利普·约翰逊一直视密斯·凡·德·罗为天才,他认为密斯·凡·德·罗的作品最能体现国际风格。因此,在“现代建筑:国际式风格”展览上,他将密斯的作品放在最显眼的位置。1947年,MoMA众望所归,成功地举办了密斯·凡·德·罗的个人作品展。在密斯的个人作品展上,由密斯作为展览的设计师,通过解读他的设计,可以辨别他的意向。在画廊空间里,密斯设计了四面独立的隔墙,并以风车形式布置。他在每面墙上都悬挂一幅巨大的壁画式照片。密斯创新性地利用了这种照片形式的材料将他的建筑图纸放大成非常大的尺寸,就像一个超大尺寸的渲染图,这样的放置方式很容易让参观者联想到实际建筑的印象,从而对国际风格的建筑有一个直观的视觉体会。整个展览的脉络十分清晰,其中作品的摆放也很玄妙,密斯在所有四面独立隔墙上都展示了他在欧洲时期的作品,而这四面隔墙是展厅里最好的位置,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起到了导向的作用,加深了参观者对欧洲建筑界新的设计趋势的理解。
  2.2 出版书籍
  1947年MoMA为密斯举办了个人作品展之后,約翰逊为这个展览出版了书籍。在这本书中,约翰逊分成四个时间段来介绍密斯不同时期的设计成果。在这本书之前还没有任何一种语言的任何一本书是专门奉献给一个建筑师40年的作品的。这本书籍出版了三次,被翻译成西班牙语和德语,持续印刷了几乎半个世纪。这本书是所有有关密斯的书中最具有持久力的,这本书事实上也是了解密斯生活、作品和信仰的最主要的来源,通过书籍中的文字和图像,让公众理解MoMA对现代设计的想象。至少,在这本书中,约翰引用的密斯的个人座右铭“少即是多”最大程度地使专业人士和公众认识了密斯,这句话几乎已经人尽皆知了,MoMA对现代设计的宣扬也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2.3 召开设计研讨会
  在举办密斯个人作品展的同一年,芒福德在《纽约客》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声称“湾区建筑风格”可以取代“国际风格建筑”,于是,1948年MoMA举办了题为“现代建筑界的动态”的研讨会,会上所有发言都围绕“国际风格”这个概念展开。此次研讨会其实是MoMA面对以芒福德为代表的部分建筑界对国际风格批评所做的反击。在这个研讨会上,MoMA巩固了国际风格的地位,同时由于研讨会聚集了很多建筑家和媒体,使“国际风格”这个概念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了解到这一建筑现象。
  为了向大众传达什么是现代主义设计的含义,MoMA主要通过举办展览与竞赛以及出版书籍和召开设计研讨会等方式来向大众阐释这一概念。当我们回溯设计史,可以看到MoMA不仅仅是一个收藏和展览的特殊机构,同时也是一个传播现代主义文化的媒介。MoMA主题展览的策划、设计活动的组织等都起到了独特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延伸和发展,博物馆繁荣发展的时期已经来临,博物馆已然从市民生活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成为社会公众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如何利用自身职能在传播文化、引导价值取向中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还值得我们去思考。从MoMA的案例中我们可以获得启发,博物馆可以通过多样性与公众参与性的活动,来积极引导社会公众走进博物馆,让他们养成经常逛博物馆的习惯。另外,博物馆需要对公众产生更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除了展览以外,还可以根据大众的需要,开展学术交流、工作坊等活动,甚至可以增加一些快餐、茶座等休闲场所,使博物馆更加立体化,具有更多的文化功能来满足大众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杨玲,潘守永.当代西方博物馆发展态势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2]曹兵武.记忆现场与文化殿堂[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3]华沙.“何为现代设计”——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对现代主义设计的阐释[J].创意与设计,2016(1):31-37.
  [4]姜爽,李翔宁.五任策展人和MoMA的建筑展览[J].时代建筑,2011(6):124-127.
  [5]李敏敏.博物馆、展览与设计为大众服务的立场——以MoMA为例[J].装饰,2017(3):124-125.
其他文献
摘 要:提升观众满意度对于发挥国有博物馆的社会效益、强化其社会教育职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还可以使国有博物馆能够更好地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文章以山东博物馆为例,基于观众满意度问卷调查,分析、归纳国有博物馆在观众满意度方面的短板问题,提出提升博物馆观众满意度的合理建议。  关键词:问卷调查;国有博物馆;观众满意度  当代我国国有博物馆作为一种公益文化组织,社会效益是其生
期刊
摘 要:要想全方位、生动形象地展示博物馆藏品,就必须结合一定的辅助材料,即辅助展品。辅助展品通过艺术性的绘画、雕塑、景箱等美术作品和语录、文摘等说明资料,采用模型、沙盘、图表、照片、文字、展板、多媒体设备等手段,沟通与藏品之间的关系,从而改善陈列室的色调、氛围,使展览主题更为突出。有关实物展品如何展现地域内涵与文化特色已有学者进行了研究,但辅助展品在配合实物展示、完善陈展布局、烘托陈展主题的前提下
期刊
摘 要:“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不仅要靠工艺上的创新,也要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文章以亚洲与欧洲的陶瓷生产为着力点,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的形式,研究工匠精神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即创新与敬业,并基于研究成果为需要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转型的企业提出以下建议:企业应借鉴历史,引进高质量的人才,重创新以提质量;把握当下,抓住新时代的机遇,转作风以求发展。  关键词:陶瓷;工匠精神
期刊
摘 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近年来我国发展规划的重要领域,博物馆作为文化文物单位,其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和发展的态势直接关系到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绩。文中通過研究2018年第八届“博博会”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现状,分析了当前我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情况、存在问题,并试图提出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博博会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我国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的重头戏,并不是近期出现的新
期刊
摘 要:通济渠是隋唐大运河的首期工程,它有效连接了我国黄河、淮河,全长650千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汗水的结晶。隋唐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作为我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郑州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要构成部分,当地政府与文化保护部门必须加强对该段运河的遗产保护工作。结合实际管理和发展的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改进工作效率,全面提高运河相关文物的科学管理和保护水平,杜绝发生大运河污染、文物丢失以及遗址
期刊
摘 要:泽州是山西重要的文化名城,因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人文环境,境内文物遗存众多,石刻便是其中之一。泽州石刻遍布全境,内容涉及政治、民俗、军事、水利等方方面面,为我们研究泽洲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泽州宋金石刻是泽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泽州宋金石刻有助于我们了解泽州的宋金石刻的特点、地域特色以及社会价值等。因此,作者以《三晋石刻大全·晋城市泽州县卷》为基础,梳理分析泽州宋金石刻的特征及价值。 
期刊
摘 要:辛村墓葬1931年发掘后,大型墓墓主人问题甚少有人论及。文章回顾卫侯墓研究工作并隶定墓葬遗址名称;卫师甲泡、成周戈等出土兵器可证明该墓葬为卫国公侯墓葬群;出土青铜器陆尊和传世青铜器沬司徒疑簋等青铜器上的铭文是蠡测21号墓墓主人为卫康叔的有力证据;根据西周墓葬习俗和墓葬位置关系,推定21号墓墓主人为年代最早的卫公,蠡测21号墓为卫康叔墓。  关键词:辛村;卫侯墓;墓主人;陆尊;沬司徒疑簋;卫
期刊
摘 要:文章修复的青铜罍为盱眙县博物馆馆藏,出土时严重变形,腹部和底部部分残缺。采用便携式X荧光光谱分析、硝酸银滴定和金相组织分析等方法对青铜罍表面的锈蚀产物和金属本体进行了检测,在此基础上,采用清洗、整形、补配、焊接、缓释、做旧等青铜器修复技术对其进行了保护修复,再现了青铜罍历史风貌,满足了展览要求。  关键词:青铜罍;青铜器修复;整形  青铜器历经千载流传至今,承载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是研究
期刊
摘 要: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向社会推出的最重要的精神文化产品,是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和公共服务、实现社会职能的主要载体和手段。博物馆通过展览合作与交流,举办高质量、高品位的特展,不仅有利于提升博物馆从业人员专业素养,还可以相互借鉴经验,形成合力,实现互利共赢。然而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的展览合作与交流机制,中小型博物馆基本处于效仿省级大馆的实践摸索阶段。文章以东莞市博物馆近六年来(2012—2017)已举办的
期刊
摘 要:西安半坡博物馆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有很高的知名度,但人们对于其筹备建立和发展历程知之甚少。“回眸——纪念西安半坡博物馆建馆60周年特展”从半坡遗址的发掘、西安半坡博物馆的筹建到各项行政、业务工作的开展等方面,向观众展示了西安半坡博物馆建馆60年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半坡; 60周年;馆史;策展  1905年,著名爱国实业家、晚清状元张謇在今江苏省南通市创办了我国第一座博物馆——南通博物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