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墙

来源 :小小说月刊·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c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坡。
  又是上坡。
  老黄真后悔,明知道二道桥的坡陡,咋就没想着绕个路。偏又这一车子货,死沉。老黄撅起屁股,撑住身子,浑身的劲都踩在两个脚蹬子上。老黄给自己喊口号:一、二,一、二…… 再想喊“一”还没喊出来,“咯噔”一声,车链子断了。老黄心中大叫“不好!”
  果然不好!
  老黄的身子先是往前一倾,紧接着就是一个后仰,车子也开始向后滑。老黄慌了,要出大事了。大事啊!坡陡,车重,一路滑下去……老黄不敢想,眼睛一闭,心说,完了。突然,老黄身子又是一晃——车子停下了。
  还没容老黄回过神来,车后一个声音大喊:打眼儿,打眼儿。老黄跳下车,急中生智,脱下一只旅游鞋塞进车轱辘底下。声音又喊:那边,那边。老黄赶紧扒下另一只鞋塞进另一个车轱辘底下。
  三轮车,停在了半坡上。
  老黄和墩子,两个人,背靠着三轮车,呼哧呼哧,拉风箱一样地喘着粗气。
  老黄说,谢谢呀兄弟,多亏了你了。
  墩子说,谢啥,谁让我赶上了呢,也是咱爷俩有缘分吧。
  老黄说,对,就是有缘分。
  可不就是有缘分嘛!一个院子住了一个多月了,老黄和墩子也没说过一句话,偏今儿个就在这儿遇上了。老黄说,兄弟,救命之恩啊!墩子说,救啥命啊?不就是卖了点力气嘛。老黄说,兄弟,我请你吃饭。墩子说,你是叔。老黄说,肩膀齐,都是弟兄。
  老黄就领着墩子回了家。老黄和老婆说:赶紧给我们哥俩弄点好菜,我们要一醉方休。老黄老婆就扎煞着一双手,在围裙上蹭来蹭去。
  桌子上到底还是摆上了菜,一碟腌小萝卜,一碟炒土豆丝,一碟炸花生米。老黄老婆望着桌上的菜,扎煞着两只手,又往围裙上蹭。老黄说,仨菜是上供的数,咋待客呀?老黄老婆就抓着围裙角去了后院。
  后院是一道绿墙。
  绿色的墙上爬满翠色的丝瓜秧。丝瓜秧是老黄老婆春上栽的。在花盆里育了苗,定了棵,过了谷雨,才敢挪到墙根下。今儿一瓢水,明儿一把肥,眼看着丝瓜秧这儿生出一片叶,那儿长出一段蔓,铆着劲地向上爬,才爬出这一段翠色的墙。
  节气还早,丝瓜还没长出来,只有三两朵星星的谎花顶在绿墙上。老黄老婆摘几片还打着卷的嫩叶,掐几杈刚抓住墙的嫩蔓,犹豫一下,又剪下两朵正开的花。
  开水烫了,攥干,揽断,撒上盐,淋上香油,一碟翠绿和金黄就端上了桌。
  墩子大眼珠子掉到脚面上,呀呀呀地叫着:婶子,你咋这能呢?叶子和花也能做成菜?老黄老婆的一张扁脸就羞得通红。老黄说:这有啥,你嫂子可能着呢!以后想吃啥,叫你嫂子给你做。叫嫂——子,记着没?墩子痛痛快快地叫了声嫂子。
  后来,墩子就真的在老黄家吃上了饭。是老黄的主意,老黄说,墩子一个人,缺人少手的,忙活一天了还得自个儿做饭。老黄说,来我家吃,多双筷子的事。
  老黄家的桌子上就多了一双筷子。
  天黑了,老黄和墩子收工回来了,就总能看见桌子上早就摆好了的三双筷子,三只碗,还有一碟小酱萝卜。端起热腾腾的粥碗,墩子说,打我娘没了,好些年没人给我做过一碗热粥喝了。老黄说,咱家有粥,你嫂子最会熬粥。墩子就热火朝天地喝了一大碗粥。
  丝瓜下来了,饭桌上时不时就有了一盘炒丝瓜。
  突然有一天,桌上又多了一盘猪耳朵。第二天的炒丝瓜里,还有了几片肉片。老黄老婆说,墩子买的肉。墩子说,我发工资了。老黄说,好。
  好日子就像是这样开了头。
  翠绿的墙又爬高了一大截,金黄的花在墻头开得热热闹闹。几根短粗的老丝瓜躲在叶子后面看风景。老黄老婆坐在绿墙下,织一件红色的毛坎肩。老黄老婆说,老黄想一件红色的毛坎肩,想了好多年了。
  墩子又发工资了,又买了肉,还有鱼。
  老黄老婆把一根小酱萝卜夹进了老黄碗里。
  毛坎肩收了最后一针,老黄说,天凉了,该加衣裳了。
  老黄也买了鱼,也买了肉。可是一脚门里一脚门外,老黄就看见墩子偎在老婆怀里。老黄老婆短粗的指头还插在墩子鸡窝一样的头发里。老黄想都没想,扒下一只鞋就砸在墩子后背上。
  墩子就跑了。
  身上,穿着一件红色的毛坎肩。
  翠色的墙在一夜之间就变成了墨绿色,蔫头耷脑的怎么也抬不起头来。下霜了。
  桌子上又剩下两双筷子,两只碗,一碟小酱萝卜。老黄说不饿,不想吃,扔下碗筷,钻进后院,吭吭哧哧,拔光了那段呼啦啦响着的墙。
  早起的台阶上,露水清凉凉的。露水旁边,摆着一件叠得整整齐齐的红色的毛坎肩。老黄老婆说,墩子穿上毛坎肩,叫了她一声“娘”。
其他文献
在小表弟的婚礼上遇见她,让苏米觉得很震惊。  转念一想,又觉得天经地义,有什么好震惊的呢?苏米反倒为自己刚才的震惊,震惊了一下。  苏米到现在也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只知道她是姨家小表哥的新媳妇,这小表嫂不是明媒正娶的,而是两个人偷偷领了证,木已成舟,家里人才不得不让她住进家来。  那时候,小表嫂还不是小表嫂。  据大表姐调查了解,这个女人是个外地人,曾在KTV工作。小表哥辩解说,又不是坐台,只是收
期刊
16岁那年,爸妈带我回外婆居住的猫岛。正值暑假,我时常与岛上的小孩子一起抓萤火虫、粘知了、到海边抓鱼,日子简单而快乐。  一日,我在院内白瓷铺就的洗碗池边刷碗,一个6岁左右的女孩怀里搂着一只白猫经过。女孩碰到葡萄架垂下的藤蔓,突然停下来,注视着我说:“你在干什么?”  “刷碗。”我关上水龙头,甩了甩筷子上的水渍,抬着盛碗筷的盆子准备回屋。  “花草呢?”女孩警惕地看着我。  “什么花草?”  “原
期刊
美姑家门前一棵老槐,树枝斜伸到街上,花开时节,款款如曼舞的美人,惹得蜂来蝶往,早晚热闹不休。  一天,树下多了个外乡汉子,地上摆一堆鸡毛、几块梧桐木板和一把木锯。汉子长得五大三粗,两手括了嘴巴,做一个喇叭状,向村里高喊:  “修——理——风——箱——啦——”  嗓音极尖,细细地游在七转八弯的街上,就有人家怀抱坏了的风箱送过来,在树下排起一片。  汉子虽是粗手粗脚,活儿却出奇得利落,一把木锯在梧桐板
期刊
太阳还没射出金丝线,山旺的电动三轮车便撵着青草和山花的香,“轧轧”地向山外驶去。  驾车的是山旺的媳妇山雀,穿一件红褂子,脖上围了条天蓝色亚麻围巾,都是去年夫妻俩进城时买的,平时舍不得穿戴。可今天不一样,他们要去走亲戚。  走不多远,山雀一脚刹车,站住了。  山旺探头问,又咋了?  山雀拍拍脑门,笑了,看我这记性,忘了带红薯,城里人都喜欢吃咱山里的红薯。  山旺扒拉着座上和车板上的包包裹裹,说,有
期刊
钱老师打来电话,让她或孩子父亲无论如何都要去一趟学校。她心里有些忐忑不安,不管什么情况,她都不希望牵扯到孩子爸爸。  她慌里慌张地进了学校,来到钱老师办公室。钱老师给她倒了杯水,示意她坐下,然后指了指桌面,生气地说:“这几本侦探题材的小说,都是从你女儿课桌里搜出来的。”她扫了一眼书名,心虚地说:“不好意思,这孩子实在太气人,回去我好好批评教育她。”  回到单位,一个患者来看病,问多了几句,她不耐烦
期刊
蟹子正肥时,老麦去市场精挑细选买了三只沉鼓鼓的飞蟹,放在门卫室架起的铝锅里蒸。  三只蟹个头差不多大,其中两只蟹很安分,老老实实赴死,但另一只求生欲却极强,几次三番顶开锅盖,在狭小的门卫室里左突右撞,被逼到角落里时,就支起两只蟹钳,一副要拼命的架势。  后来这只蟹就成了老麦的“将军”。  “将军”被养在老麦拾来的一个破鱼缸里,鱼缸破损的一角用胶布粘着,不太好看,但也不漏水,就好像他的这间门卫室,西
期刊
我一直很后悔那次去邯郸。  这之前,我一直在父亲的军中当差,整天跟一帮靠脑子吃饭的同事为父亲出谋划策。不客气地说,我的军事理论还行,每次父亲征战回来,都会冲我伸伸大拇指,说,你小子主意不错,又胜了。虽然多数时候,都是些国界上的磕磕绊绊,小打小闹,次数多了,功劳累积,我的职位还是很快升到了高参。  闲下来,父亲喜欢跟我们一起围坐帐中,磨磨嘴皮,逗逗乐子,话题当然跟战局有关。说起打仗,我弓不能射百步,
期刊
黄昏。乌拉小镇。  持续了几天的炮火渐渐平息,偶尔有一两颗流弹,穿透了窗户上的玻璃,哗啦啦,哗啦啦。  一声啼哭,从倒塌的废墟中传来。你神情一振,毅然冲向废墟。  一颗流弹从你耳边擦过,你顾不上危险,双手拼命地扒着砖头瓦块。  哭声突然停了,吓得你心跳都差点儿停止。那是一个生命啊,你不能看着他在你的眼前消失。  你没有时间去思考,但你绝不放弃。你满是鲜血的双手抓到了一片衣角,你速度放缓,力度放轻。
期刊
一碗面快要吃完了,六个小笼包剩在桌上的小蒸笼里,黄澄澄的,泛着油渍的反光。是前面一位顾客剩下的。店里生意忙,服务员顾不得收。  一碗面吃下去实在不算太饱,但他每天早上只能用两元钱。他一直想把别人剩下的六个包子吃了,这样,他这顿早餐便会吃得很饱。他很久没吃过小笼包了,但六元钱一笼,太贵了些。  他不敢把筷子伸过去。因为前后左右都坐着人且都是店子附近的人,对他的近况大都了解。他有意把面吃得很慢,希望旁
期刊
局长老爹死了,丧事从简。  几个朋友实在过意不去,前来吊唁。他怒目圆睁,将其训斥回去。消息传开,人们无不竖起拇指感慨:“真是個好局长,这样的干部太少了。”  不久,廉洁出了名的局长颈椎病犯了,头晕恶心,住进医院。  据说,他连续多天,低头忙着触摸手机屏,把屏都触坏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