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元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四篇文章内涵丰富,不仅宣扬了正确的价值观,而且能启迪智慧。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理性地看待生活中的人和事,辩证地分析社会现象,启发思路,逐步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单元整体设计思路
本单元的四篇议论文以驳论为主,教学本单元,应抓住以下几点:(1)在理解议论文以理服人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具体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逐步养成批判思维能力;(2)学习敏锐地抓住生活中的某个现象,深入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3)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学习、结构的分析,提升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单元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和相关的语文知识。
2.理解议论文的结构形式,体会议论文语言犀利、论证严密、联想丰富的特点。
3.学会运用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的论证方法。
4.体会不同的语言风格,思考语言风格与特定的话题、语境、作者和文章立意之间的关系。
四、课时分配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2课时,《吴汉何尝杀妻》2课时,《大小猫洞》1课时,《世上没有傻问题》1课时。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或间接证明对方的论据或论证过程是错误的,然后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教学时应适当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让学生在粗略整理写作思路、文章结构层次的基础上,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可采用学生讨论和教师点拨、提示相结合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
2.理清文章所选用的论据和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3.学习鲁迅的驳论方法和讽刺艺术。
4.体会立论文与驳论文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复习的形式导入:(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2)议论文的一般结构形式是怎样的?(3)根据论证方式议论文一般可分为哪两种?请同学们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找出文章的论点,辨别该文的论证方式属于哪一种。
(二)教学切入点
1.从写作背景及文章的特点切入
2.从理解文章的思路和逻辑结构切入,明确文章提出了什么问题,又是怎样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3.从文章凝练而精彩的语言切入,体会文章语言犀利、论证严密、联想丰富等特点。
(三)勾画讨论
1.本文批驳有理有据,特别突出的是它严密的推理逻辑。为了展示这种严谨的逻辑关系,作者在行文中非常讲究衔接和过渡。请找出文中衔接性的句子。
2.阅读第1、2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这两段文字指出了对方的哪些错误论点与错误论据?哪些语句富于讽刺意味?
②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有什么作用?
3.“自信力”“他信力”“自欺力”三个概念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4.想一想,为什么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为“突破口”?
5.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6.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
7.哪些人是“中国的脊梁”?为什么这么称他们?
8.结合文章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2)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四)学法指导
1.讨论法: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2.欣赏感悟法:历史已成过去,但我们必须保持清醒。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绝不能忘记历史,更不能失掉自信。
四、拓展延伸
1.课后阅读吴晗《谈骨气》,进一步理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2.以“语文只考作文好不好”为题,开一场辩论会,进一步认识和巩固关于驳论文的知识。
《吴汉何尝杀妻》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本文短小精悍,是一个很好的议论文范例,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组织材料论证观点的方法,通过分析本文的论证过程提升学生写作议论文的水平。同时,鼓励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区别。
2.学习引用典籍一一否定对手论点的写法。
3.仔细体会作者严密的逻辑论证思维,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独立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今有不少关于皇帝的电视剧——《汉武大帝》《康熙大帝》《雍正王朝》……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电视剧能当历史来看吗?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有多少区别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吴汉何尝杀妻》,进一步认识什么是历史真实,什么是艺术真实。
(二)教学切入点
1.以疏通文章中的典籍为切入点:这些典籍是文章的重要论据。
2.以文章标题为切入点:标题其实是一个反问句,通过“何尝”二字造成悬念,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3.以作者和写作背景为切入点。
4.以历史真实、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区别为切入点。
5.以作者组织论据的方式为切入点。
(三)勾画讨论
1.勾画出文章中难以理解的文言字句,讨论交流,使学生理解其大意。
2.学生讨论交流作者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文章最后一段和开头一段是什么关系。
3.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清文章结构。
4.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引用历史典籍有什么好处?
(2)引用的典籍的共同点是什么?
5.第四段从《后汉书》中找到了什么证据?作者为什么不就此作出结论,为什么还要再查究吴汉的家庭和夫妻关系呢?
6.第七段介绍刘珍的《东观记》是为了说明什么?第八段作者又以吴汉的人品为证,为什么?
7.典籍中的四条证据从哪些方面说明了“吴汉杀妻”的情节是无稽之谈。
8.作者对编写戏剧提出了哪些看法?
(四)学法指导
圈点勾画法、批注法:圈点勾画出自己不懂的语句,并给重点论据作旁批。
四、拓展延伸
1.怎样看待《三国演义》的历史真实性与艺术真实性?
2.电视剧《铁道游击队》中的芳林嫂是一个英雄形象,电视剧播出后微山湖地区有很多妇女说那是自己。请你说说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大小猫洞》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大小猫洞》是现代著名学者金克木的一篇文章。它通过两个具体的事例说明生活中的许多故事、传说虽不可信,经不起推敲,但如果我们从另外的角度来思考,就会发现其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多角度的思维方式。
2.学会多方面搜集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3.体会本文语言生动的特点及其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近作者
1.导入新课:《空城计》大家比较熟悉,但这个故事可信吗?因为司马懿带领几万大军,居然不敢攻击一个小小的县城,这让人不可思议。但这个故事又真实地反映了军事上的虚实关系,从这个角度看,这个故事又是有意义的。今天学习的《大小猫洞》就阐述了多角度看问题的观点。
(二)阅读全文,思考问题
1.回忆以前所学的议论文知识,回答教师的提问。
(1)本文的两个故事蕴涵了怎样的道理?
(2)作者行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3)文章由大小猫洞谈到大小城门,再到文庙的大门及“状元桥”,作者究竟要告诉读者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4)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说出本文的整体构思。
(5)请写出本文的论证过程。
(6)本文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1.讲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看自己能不能从中发现新的道理。
2.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300字的小文章,谈谈你对“中国历来实行的是楚国式,不是齐国式”的认识。
《世上没有傻问题》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本文是一篇思想丰富的散文化议论文。作者就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为什么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失去好奇心?教学时应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分析问题的方法,学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脉络,根据作者感情的变化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教学目标
1.学习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2.养成会提出问题、爱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3.分析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主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就想象力而言,有人说幼儿园的孩子好于小学生,小学生好于中学生,中学生好于大学生。请你想一想这是为什么,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今天我们来学习《世上没有傻问题》一文,看一看美国著名天文学家和科普作家萨根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二)教学切入点
1.以孩子们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问题为切入点。
2.以孩子们的问题为什么到大人那里成了“傻问题”为切入点。
3.以孩子们的许多问题在科学上得到解释为切入点。
(三)勾画讨论
勾画出一些问题让同学们讨论,弄清文章的内容。
1.为什么作者说很多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试从文中找出原因。
2.为什么儿童会花费很多时间去想一些所谓的“傻问题”?
3.比较高年级的学生和儿童的不同,并概括总结他们与儿童相比失去了什么。
4.作者认为高年级学生的好奇心不如低年级学生的原因是什么?
5.作者为什么鼓励孩子提出这些“傻问题”?作者希望人们怎样对待儿童?为什么作者说仅仅鼓励是不够的?
(四)学法指导
1.讨论法: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2.综合分析法:分析造成高年级学生没有问题或问题很少的原因。
四、拓展延伸
1.读一篇科幻小说,展开想象,写一篇自己喜欢的科幻作文。
2.课后请阅读下列中考优秀作文,展开丰富想象:
2003年黑龙江省中考满分作文:科幻童话《生命的萌芽》;2003年山东省中考满分作文:科幻童话《书国的罢工》;2003年深圳市的满分作文:寓言《留下》;2002年江西省中考满分作文:童话《一只海豚的幸福感受》。
一、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四篇文章内涵丰富,不仅宣扬了正确的价值观,而且能启迪智慧。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理性地看待生活中的人和事,辩证地分析社会现象,启发思路,逐步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单元整体设计思路
本单元的四篇议论文以驳论为主,教学本单元,应抓住以下几点:(1)在理解议论文以理服人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具体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逐步养成批判思维能力;(2)学习敏锐地抓住生活中的某个现象,深入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3)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学习、结构的分析,提升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单元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和相关的语文知识。
2.理解议论文的结构形式,体会议论文语言犀利、论证严密、联想丰富的特点。
3.学会运用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的论证方法。
4.体会不同的语言风格,思考语言风格与特定的话题、语境、作者和文章立意之间的关系。
四、课时分配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2课时,《吴汉何尝杀妻》2课时,《大小猫洞》1课时,《世上没有傻问题》1课时。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或间接证明对方的论据或论证过程是错误的,然后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教学时应适当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让学生在粗略整理写作思路、文章结构层次的基础上,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可采用学生讨论和教师点拨、提示相结合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
2.理清文章所选用的论据和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3.学习鲁迅的驳论方法和讽刺艺术。
4.体会立论文与驳论文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复习的形式导入:(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2)议论文的一般结构形式是怎样的?(3)根据论证方式议论文一般可分为哪两种?请同学们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找出文章的论点,辨别该文的论证方式属于哪一种。
(二)教学切入点
1.从写作背景及文章的特点切入
2.从理解文章的思路和逻辑结构切入,明确文章提出了什么问题,又是怎样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3.从文章凝练而精彩的语言切入,体会文章语言犀利、论证严密、联想丰富等特点。
(三)勾画讨论
1.本文批驳有理有据,特别突出的是它严密的推理逻辑。为了展示这种严谨的逻辑关系,作者在行文中非常讲究衔接和过渡。请找出文中衔接性的句子。
2.阅读第1、2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这两段文字指出了对方的哪些错误论点与错误论据?哪些语句富于讽刺意味?
②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有什么作用?
3.“自信力”“他信力”“自欺力”三个概念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4.想一想,为什么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为“突破口”?
5.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6.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
7.哪些人是“中国的脊梁”?为什么这么称他们?
8.结合文章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2)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四)学法指导
1.讨论法: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2.欣赏感悟法:历史已成过去,但我们必须保持清醒。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绝不能忘记历史,更不能失掉自信。
四、拓展延伸
1.课后阅读吴晗《谈骨气》,进一步理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2.以“语文只考作文好不好”为题,开一场辩论会,进一步认识和巩固关于驳论文的知识。
《吴汉何尝杀妻》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本文短小精悍,是一个很好的议论文范例,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组织材料论证观点的方法,通过分析本文的论证过程提升学生写作议论文的水平。同时,鼓励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区别。
2.学习引用典籍一一否定对手论点的写法。
3.仔细体会作者严密的逻辑论证思维,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独立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今有不少关于皇帝的电视剧——《汉武大帝》《康熙大帝》《雍正王朝》……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电视剧能当历史来看吗?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有多少区别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吴汉何尝杀妻》,进一步认识什么是历史真实,什么是艺术真实。
(二)教学切入点
1.以疏通文章中的典籍为切入点:这些典籍是文章的重要论据。
2.以文章标题为切入点:标题其实是一个反问句,通过“何尝”二字造成悬念,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3.以作者和写作背景为切入点。
4.以历史真实、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区别为切入点。
5.以作者组织论据的方式为切入点。
(三)勾画讨论
1.勾画出文章中难以理解的文言字句,讨论交流,使学生理解其大意。
2.学生讨论交流作者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文章最后一段和开头一段是什么关系。
3.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清文章结构。
4.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引用历史典籍有什么好处?
(2)引用的典籍的共同点是什么?
5.第四段从《后汉书》中找到了什么证据?作者为什么不就此作出结论,为什么还要再查究吴汉的家庭和夫妻关系呢?
6.第七段介绍刘珍的《东观记》是为了说明什么?第八段作者又以吴汉的人品为证,为什么?
7.典籍中的四条证据从哪些方面说明了“吴汉杀妻”的情节是无稽之谈。
8.作者对编写戏剧提出了哪些看法?
(四)学法指导
圈点勾画法、批注法:圈点勾画出自己不懂的语句,并给重点论据作旁批。
四、拓展延伸
1.怎样看待《三国演义》的历史真实性与艺术真实性?
2.电视剧《铁道游击队》中的芳林嫂是一个英雄形象,电视剧播出后微山湖地区有很多妇女说那是自己。请你说说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大小猫洞》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大小猫洞》是现代著名学者金克木的一篇文章。它通过两个具体的事例说明生活中的许多故事、传说虽不可信,经不起推敲,但如果我们从另外的角度来思考,就会发现其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多角度的思维方式。
2.学会多方面搜集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3.体会本文语言生动的特点及其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近作者
1.导入新课:《空城计》大家比较熟悉,但这个故事可信吗?因为司马懿带领几万大军,居然不敢攻击一个小小的县城,这让人不可思议。但这个故事又真实地反映了军事上的虚实关系,从这个角度看,这个故事又是有意义的。今天学习的《大小猫洞》就阐述了多角度看问题的观点。
(二)阅读全文,思考问题
1.回忆以前所学的议论文知识,回答教师的提问。
(1)本文的两个故事蕴涵了怎样的道理?
(2)作者行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3)文章由大小猫洞谈到大小城门,再到文庙的大门及“状元桥”,作者究竟要告诉读者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4)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说出本文的整体构思。
(5)请写出本文的论证过程。
(6)本文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1.讲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看自己能不能从中发现新的道理。
2.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300字的小文章,谈谈你对“中国历来实行的是楚国式,不是齐国式”的认识。
《世上没有傻问题》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本文是一篇思想丰富的散文化议论文。作者就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为什么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失去好奇心?教学时应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分析问题的方法,学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脉络,根据作者感情的变化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教学目标
1.学习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2.养成会提出问题、爱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3.分析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主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就想象力而言,有人说幼儿园的孩子好于小学生,小学生好于中学生,中学生好于大学生。请你想一想这是为什么,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今天我们来学习《世上没有傻问题》一文,看一看美国著名天文学家和科普作家萨根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二)教学切入点
1.以孩子们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问题为切入点。
2.以孩子们的问题为什么到大人那里成了“傻问题”为切入点。
3.以孩子们的许多问题在科学上得到解释为切入点。
(三)勾画讨论
勾画出一些问题让同学们讨论,弄清文章的内容。
1.为什么作者说很多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试从文中找出原因。
2.为什么儿童会花费很多时间去想一些所谓的“傻问题”?
3.比较高年级的学生和儿童的不同,并概括总结他们与儿童相比失去了什么。
4.作者认为高年级学生的好奇心不如低年级学生的原因是什么?
5.作者为什么鼓励孩子提出这些“傻问题”?作者希望人们怎样对待儿童?为什么作者说仅仅鼓励是不够的?
(四)学法指导
1.讨论法: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2.综合分析法:分析造成高年级学生没有问题或问题很少的原因。
四、拓展延伸
1.读一篇科幻小说,展开想象,写一篇自己喜欢的科幻作文。
2.课后请阅读下列中考优秀作文,展开丰富想象:
2003年黑龙江省中考满分作文:科幻童话《生命的萌芽》;2003年山东省中考满分作文:科幻童话《书国的罢工》;2003年深圳市的满分作文:寓言《留下》;2002年江西省中考满分作文:童话《一只海豚的幸福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