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一号文件精神,3月18日,农业农村部公布《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围绕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即“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出行动的目标、任务和具体的实施方案,为新阶段农业品牌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产品“产出来”和品牌“管出来”
健康、优质农产品和表现良好的农业品牌是“管出来”的。要坚持质量第一,落实“产出来”与“管出来”要求,通过提高监管水平促进农产品实现优质、高效生产和农业品牌的健康发展。
一是实施登记许可制度,“管好”投入品。依法对农业投入品登记许可,建立农药、兽用处方药等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购销台账,并加强生产经营管理和使用指导,在源头上把好质量关。二是利用全程可追溯,“管好”生产过程。通过建设农产品质量全程追溯体系,推进生产标准化、监管智慧化、特征标识化、产品身份化,并强化质量安全监管执法,从根本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加强农产品认证,“管好”产品身份。完善“两品一标”产品认证审核流程和技术规范,在规范标志使用、加强风险监测和证后监管的基础上稳步扩大认证规模。四是加强农业品牌监督,“管好”品牌使用。随着我国农业品牌快速建设,一批得到消费者广泛认可的农业品牌在给当地农民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冒牌、套牌和滥用品牌等问题,侵权行为的隐蔽性和复杂性加大。通过实行农业品牌动态管理,加大侵权行为的惩罚力度,维护农业品牌的健康發展。
“消费引领品牌”和“品牌促进消费”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农产品消费需求呈现个性化、多样化特点。从人民消费的需求看,现在生活水平从实惠转为享用,从一个结结实实的产品变成一个精神、心理多功能需求的载体。客观上需要我们正视消费市场的变化趋势,引导农产品生产和品牌建设,同时,通过品牌建设促进国内品牌产品消费,打通国内循环。
既要通过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适应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需要,又要强化宣传引导引领消费者消费。首先,以消费引领农产品生产和农业品牌建设,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不断推出优质、安全、高效、生态、具有知名度的品牌农产品,提升农产品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与此同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站、新媒体等各类媒体媒介广泛开展宣传引导,利用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平台,扩大展示推介,提升农产品知名度,多种渠道大力宣传和推介优质品牌农产品,增强消费者的品牌消费意识,引导消费者关注品牌农产品、信赖品牌农产品、消费品牌农产品,让消费者购买到称心如意的、高质量品牌农产品,在更好水平、更高层次上满足国内需求,畅通国内大循环。
规范与标准建设和“全产业链”品牌打造
农业品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具体包括生产管理、流通加工、质量标准、绿色生态、科学管理、农耕文化等众多领域,贯穿于农产品的整个产业链条。通过全产业链条的农业品牌打造,有利于加快我国农业形成生产高效、分配公平、流通顺畅、消费强劲的生产关系,推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提高农产品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实现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目前我国农业规模小、产业链条短,质量效益仍然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通过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推进标准制修订和全产业链标准化实现全产业链拓展增值空间。一是加快标准制修订,实现全程有标。加快产地环境、投入品管控、农兽药残留、产品加工、储运保鲜、品牌打造、分等分级关键环节标准的制修订,推动建立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做到全产业链“创标”和“有标”。二是以全产业链标准化为目标,培育标准实施“领跑者”。立足关键产品,开展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建设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集成应用基地,培育一批农业企业标准“领跑者”。三是培育“三批”示范典型,推动“全程贯标”。首先培育一批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扩大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加快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此基础上扶持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牵头、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带动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同时培育一批多元化专业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动农业生产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
技术创新和农业品牌打造
技术创新是加快农业品牌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战略要求,也是打通农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有力武器。在“十四五”时期,我国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支持和鼓励企业等市场主体进行技术研发、创新和应用,在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大力推行农业机械化、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服务、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推进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深入推进“互联网+”模式,形成标准化、规模化、高质量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为农业品牌建设“插上翅膀”“安上武器”,助力农业品牌快速发展。
首先要注重品种培优,打好“种业翻身仗”。建好种质资源库,攻克种子的关键核心技术,解决种子“卡脖子”问题。发掘一批优异种质资源,奠定品质提升基础;提纯复壮一批地方特色品种,延长优良品种的使用年限,提升优良品种的经济价值;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基地,解决种子企业“小散弱”的问题;培育一批高产优质突破性品种,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抢占农业竞争制高点,以此作为农业长期发展的根本保障。其次,以综合技术创新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集成创新一批土壤改良培肥、节水灌溉、精准施肥用药、废弃物循环利用、农产品收储运和加工等绿色生产技术模式,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向全要素保护、全区域修复、全链条供给、全方位支撑转变,实现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
政策扶持与农业品牌发展
在我国农业品牌发展的初级阶段,迫切需要政府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加强政策引导、公共服务和监管保护,加强信息报送和政策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业品牌建设的良好氛围。
完善财政扶持政策,对农业绿色发展、乡村产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种养业良种繁育、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的项目资金,结合实际向农业生产“三品一标”的实施区域倾斜;其次,强化金融扶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扩大信贷规模。发挥融资担保体系作用,强化担保融资功能;同时强调需要强化法治保障,通过加快推动相关法律法规制修订和加大执法力度保障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品牌健康发展。
(韩一军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主任;高颖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研究员)
产品“产出来”和品牌“管出来”
健康、优质农产品和表现良好的农业品牌是“管出来”的。要坚持质量第一,落实“产出来”与“管出来”要求,通过提高监管水平促进农产品实现优质、高效生产和农业品牌的健康发展。
一是实施登记许可制度,“管好”投入品。依法对农业投入品登记许可,建立农药、兽用处方药等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购销台账,并加强生产经营管理和使用指导,在源头上把好质量关。二是利用全程可追溯,“管好”生产过程。通过建设农产品质量全程追溯体系,推进生产标准化、监管智慧化、特征标识化、产品身份化,并强化质量安全监管执法,从根本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加强农产品认证,“管好”产品身份。完善“两品一标”产品认证审核流程和技术规范,在规范标志使用、加强风险监测和证后监管的基础上稳步扩大认证规模。四是加强农业品牌监督,“管好”品牌使用。随着我国农业品牌快速建设,一批得到消费者广泛认可的农业品牌在给当地农民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冒牌、套牌和滥用品牌等问题,侵权行为的隐蔽性和复杂性加大。通过实行农业品牌动态管理,加大侵权行为的惩罚力度,维护农业品牌的健康發展。
“消费引领品牌”和“品牌促进消费”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农产品消费需求呈现个性化、多样化特点。从人民消费的需求看,现在生活水平从实惠转为享用,从一个结结实实的产品变成一个精神、心理多功能需求的载体。客观上需要我们正视消费市场的变化趋势,引导农产品生产和品牌建设,同时,通过品牌建设促进国内品牌产品消费,打通国内循环。
既要通过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适应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需要,又要强化宣传引导引领消费者消费。首先,以消费引领农产品生产和农业品牌建设,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不断推出优质、安全、高效、生态、具有知名度的品牌农产品,提升农产品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与此同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站、新媒体等各类媒体媒介广泛开展宣传引导,利用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平台,扩大展示推介,提升农产品知名度,多种渠道大力宣传和推介优质品牌农产品,增强消费者的品牌消费意识,引导消费者关注品牌农产品、信赖品牌农产品、消费品牌农产品,让消费者购买到称心如意的、高质量品牌农产品,在更好水平、更高层次上满足国内需求,畅通国内大循环。
规范与标准建设和“全产业链”品牌打造
农业品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具体包括生产管理、流通加工、质量标准、绿色生态、科学管理、农耕文化等众多领域,贯穿于农产品的整个产业链条。通过全产业链条的农业品牌打造,有利于加快我国农业形成生产高效、分配公平、流通顺畅、消费强劲的生产关系,推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提高农产品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实现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目前我国农业规模小、产业链条短,质量效益仍然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通过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推进标准制修订和全产业链标准化实现全产业链拓展增值空间。一是加快标准制修订,实现全程有标。加快产地环境、投入品管控、农兽药残留、产品加工、储运保鲜、品牌打造、分等分级关键环节标准的制修订,推动建立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做到全产业链“创标”和“有标”。二是以全产业链标准化为目标,培育标准实施“领跑者”。立足关键产品,开展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建设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集成应用基地,培育一批农业企业标准“领跑者”。三是培育“三批”示范典型,推动“全程贯标”。首先培育一批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扩大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加快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此基础上扶持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牵头、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带动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同时培育一批多元化专业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动农业生产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
技术创新和农业品牌打造
技术创新是加快农业品牌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战略要求,也是打通农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有力武器。在“十四五”时期,我国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支持和鼓励企业等市场主体进行技术研发、创新和应用,在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大力推行农业机械化、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服务、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推进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深入推进“互联网+”模式,形成标准化、规模化、高质量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为农业品牌建设“插上翅膀”“安上武器”,助力农业品牌快速发展。
首先要注重品种培优,打好“种业翻身仗”。建好种质资源库,攻克种子的关键核心技术,解决种子“卡脖子”问题。发掘一批优异种质资源,奠定品质提升基础;提纯复壮一批地方特色品种,延长优良品种的使用年限,提升优良品种的经济价值;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基地,解决种子企业“小散弱”的问题;培育一批高产优质突破性品种,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抢占农业竞争制高点,以此作为农业长期发展的根本保障。其次,以综合技术创新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集成创新一批土壤改良培肥、节水灌溉、精准施肥用药、废弃物循环利用、农产品收储运和加工等绿色生产技术模式,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向全要素保护、全区域修复、全链条供给、全方位支撑转变,实现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
政策扶持与农业品牌发展
在我国农业品牌发展的初级阶段,迫切需要政府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加强政策引导、公共服务和监管保护,加强信息报送和政策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业品牌建设的良好氛围。
完善财政扶持政策,对农业绿色发展、乡村产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种养业良种繁育、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的项目资金,结合实际向农业生产“三品一标”的实施区域倾斜;其次,强化金融扶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扩大信贷规模。发挥融资担保体系作用,强化担保融资功能;同时强调需要强化法治保障,通过加快推动相关法律法规制修订和加大执法力度保障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品牌健康发展。
(韩一军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主任;高颖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