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犹如一棵树,枝繁叶茂,茁壮生长。而古诗词则化为了它满树的翠叶,装点着大地,播撒着诗意。教材中所被选录的古诗词,都是一些传世已久、情韵丰富的佳作。那么,在平时的教學过程中,师生该如何来学习古诗词呢?
【关键词】
古诗词 学习困境 有效策略
在实际教学中,古诗词已被纳入考试范围,因此,教师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对此块教学内容付出良多,学生也在“形式所迫”下花费不少心力学习古诗词。但从近几年中考阅卷结果分析的数据来看,古诗词阅读方面的得分情况却非常不理想。这也就意味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诗词学习上的投入与产出是不成正比的。如何提高师生在古诗词学习方面的“产量比”,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学习困境
在我们的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究其原因,不难发现:
(一)教师方面
不少语文教师古诗词素养极为欠缺,部分教师甚至对知名诗人的人生经历依然不了解,会发生挪用他人经历以替当下诗人经历的情况。另外,由于课堂的时间有限,教师们往往忽视了朗读对于一首诗词的重要性,不能引导学生欣赏到古诗词的音韵美。而在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深层含义时,教师往往采用的是灌输式的教法,即讲解此句何意、彼句又为何意,要求学生做好笔记,进而将这些知识点背出来,待考试时用。这就导致了学生对古诗词的一知半解,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的后果。
(二)学生方面
学习古诗词,学生对古诗词的认知及所采取的学习方法却不当。大多数学生错误地将语言凝练的古诗词看成是单调枯燥、难理解的干瘪瘪文字,错误地将表意丰富的古诗词看成是脱轨时代、没有用的“淘汰货”。认知的不正确,导致了他们学习古诗词兴趣的低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与知识的迁移,这导致了很多学生缺乏掌握古诗词的能力。
二、有效策略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要想提高学生在考试中古诗词的得分率,离不开扎实、高效的课堂教学。结合自身教学古诗词的实践,现就古诗词教学有效性进行概括分析。
(一)诵读感知
古诗词凝练的语言中有着丰富的感情、深刻的内涵。比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反复吟诵中,我们似乎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清新,渐渐于恬淡静谧间忘却烦恼,心灵归于平静;又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在诵读中,我们就能透过浅显直白的文字而感受到诗人、战士心中的豪迈与悲情,从而久久动容。诵读,是我们感知体悟诗词的第一步,也唯有诵读,才能领会出诗词百千的情绪,方不会辜负古诗词独特的美。
(二)把握内容
众所周知,文本是情感的依托,要想理解诗词最终想表达的主旨,必须通过其内容。即,要想掌握诗词,很重要的一步就是把握内容。通俗理解何谓把握内容,其实就是翻译。
古诗词在创作时注重意象的运用,古人追求“立象以尽意”,希望借助客观外物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我们在翻译诗句时,要学会“抓意象”,抓住诗句中的意象,做到关键意象不遗漏,然后运用我们的想象,尽可能将意象还原至意境中,最后将之表述成文字。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象包含: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在翻译时,要翻全,也要翻准,并让想象充当润滑剂,使整幅画面可以真实再现眼前。
(三)悟透主旨
好的诗词,它寄托着诗人的情感,是具有生命力的。不同的诗人,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与人生感悟,他们通过自己的诗词才华,将千差万别却又能感染人心的诸多情绪化在了凝练的诗词中。在品悟诗词时,是否也可以有些许方法呢?根据实际教学经验,我总结了品悟古诗词主旨时需注意的几个细点:
1.知背景
诗所传达出的思想主旨无不与作者的平生、阅历、遭遇及他所处的时代的社会生活相关。因此,要使学生正确理解古诗词的主旨,就必须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如杜甫的《春望》诗,诗的写作背景:杜甫欲探家,但正值安史之乱,最终被迫北上安家。后新帝即位,杜甫在投奔的途中被俘,押至长安,因官小,未被囚。第二年,他乘隙逃离长安。这首诗就是他逃离长安前所写。正是因为与家人难通音信,家人的安危让诗人挂怀于心,再加上他对妻儿的强烈思念,这才有了传世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知典故
典故的今义,《现代汉语词典》释作“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 在诗词创作中,适当运用典故可以在有限的篇幅与凝练的语言中极大增大诗词的表现力,使诗词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但也正因为典故中涉及的故事来源于古代,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是脱轨的,因此,一旦遇到诗词中有典故存在,学生对该首诗词的理解就多了层难度。比如,杜牧《泊秦淮》一诗中的《后庭花》,《后庭花》是一首曲,但它更是一曲亡国之音,只有理解这一典故,才能深入地读懂诗。所以,要想学好古诗词,需要积累典故。
3.知意象
古诗词的创作中,一般都会使用到诸多意象,因着这些意象,古诗词才会在我们眼前呈现出美感。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我们不禁沉醉于宽广的意境中,沉思于世事变迁的规律中。但在古诗词中,有一些意象其本身就有特定含义,如“雁”,诗词中如若出现这一意象,绝大多数都表达着诗人对家乡无尽的思念、内心的哀愁;又如“柳”,“柳”同“留”,意味挽留之意,诗词借此表达心中的不舍之情;再如“秋”,秋天落叶萧萧而下,诗人往往借此营造一个肃杀清冷的意境。熟知古诗词中的一些特定意象,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诗词。
4.知手法
古诗词篇幅虽短,语言虽凝练,但其创作仍有一些常见的手法可寻,如对比手法、环境描写、景物烘托、夸张等。如李白所作“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白发岂能三千丈?这不过是诗人用运了夸张手法借以表达内心无限的愁绪罢。但这一夸张手法的运用,却让我们无比真切地感受到诗人的愁绪定是愁不尽的。掌握一些诗词创作的手法,是学生读懂、理解古诗词的一块助板。
历史的长河洗净尘沙,留下的是无数灿烂的古诗词篇章。“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古诗词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何其重要与丰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引导学生学会积累与鉴赏古诗词,亦有责任传承和发扬这一灿烂文化。
【参考文献】
【1】唐雪梅,唐朝伟.古诗词教学方法探微【J】.宿州师专学报,2003(01)
【2】于漪.古诗词阅读指要【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06)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犹如一棵树,枝繁叶茂,茁壮生长。而古诗词则化为了它满树的翠叶,装点着大地,播撒着诗意。教材中所被选录的古诗词,都是一些传世已久、情韵丰富的佳作。那么,在平时的教學过程中,师生该如何来学习古诗词呢?
【关键词】
古诗词 学习困境 有效策略
在实际教学中,古诗词已被纳入考试范围,因此,教师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对此块教学内容付出良多,学生也在“形式所迫”下花费不少心力学习古诗词。但从近几年中考阅卷结果分析的数据来看,古诗词阅读方面的得分情况却非常不理想。这也就意味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诗词学习上的投入与产出是不成正比的。如何提高师生在古诗词学习方面的“产量比”,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学习困境
在我们的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究其原因,不难发现:
(一)教师方面
不少语文教师古诗词素养极为欠缺,部分教师甚至对知名诗人的人生经历依然不了解,会发生挪用他人经历以替当下诗人经历的情况。另外,由于课堂的时间有限,教师们往往忽视了朗读对于一首诗词的重要性,不能引导学生欣赏到古诗词的音韵美。而在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深层含义时,教师往往采用的是灌输式的教法,即讲解此句何意、彼句又为何意,要求学生做好笔记,进而将这些知识点背出来,待考试时用。这就导致了学生对古诗词的一知半解,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的后果。
(二)学生方面
学习古诗词,学生对古诗词的认知及所采取的学习方法却不当。大多数学生错误地将语言凝练的古诗词看成是单调枯燥、难理解的干瘪瘪文字,错误地将表意丰富的古诗词看成是脱轨时代、没有用的“淘汰货”。认知的不正确,导致了他们学习古诗词兴趣的低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与知识的迁移,这导致了很多学生缺乏掌握古诗词的能力。
二、有效策略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要想提高学生在考试中古诗词的得分率,离不开扎实、高效的课堂教学。结合自身教学古诗词的实践,现就古诗词教学有效性进行概括分析。
(一)诵读感知
古诗词凝练的语言中有着丰富的感情、深刻的内涵。比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反复吟诵中,我们似乎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清新,渐渐于恬淡静谧间忘却烦恼,心灵归于平静;又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在诵读中,我们就能透过浅显直白的文字而感受到诗人、战士心中的豪迈与悲情,从而久久动容。诵读,是我们感知体悟诗词的第一步,也唯有诵读,才能领会出诗词百千的情绪,方不会辜负古诗词独特的美。
(二)把握内容
众所周知,文本是情感的依托,要想理解诗词最终想表达的主旨,必须通过其内容。即,要想掌握诗词,很重要的一步就是把握内容。通俗理解何谓把握内容,其实就是翻译。
古诗词在创作时注重意象的运用,古人追求“立象以尽意”,希望借助客观外物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我们在翻译诗句时,要学会“抓意象”,抓住诗句中的意象,做到关键意象不遗漏,然后运用我们的想象,尽可能将意象还原至意境中,最后将之表述成文字。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象包含: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在翻译时,要翻全,也要翻准,并让想象充当润滑剂,使整幅画面可以真实再现眼前。
(三)悟透主旨
好的诗词,它寄托着诗人的情感,是具有生命力的。不同的诗人,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与人生感悟,他们通过自己的诗词才华,将千差万别却又能感染人心的诸多情绪化在了凝练的诗词中。在品悟诗词时,是否也可以有些许方法呢?根据实际教学经验,我总结了品悟古诗词主旨时需注意的几个细点:
1.知背景
诗所传达出的思想主旨无不与作者的平生、阅历、遭遇及他所处的时代的社会生活相关。因此,要使学生正确理解古诗词的主旨,就必须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如杜甫的《春望》诗,诗的写作背景:杜甫欲探家,但正值安史之乱,最终被迫北上安家。后新帝即位,杜甫在投奔的途中被俘,押至长安,因官小,未被囚。第二年,他乘隙逃离长安。这首诗就是他逃离长安前所写。正是因为与家人难通音信,家人的安危让诗人挂怀于心,再加上他对妻儿的强烈思念,这才有了传世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知典故
典故的今义,《现代汉语词典》释作“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 在诗词创作中,适当运用典故可以在有限的篇幅与凝练的语言中极大增大诗词的表现力,使诗词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但也正因为典故中涉及的故事来源于古代,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是脱轨的,因此,一旦遇到诗词中有典故存在,学生对该首诗词的理解就多了层难度。比如,杜牧《泊秦淮》一诗中的《后庭花》,《后庭花》是一首曲,但它更是一曲亡国之音,只有理解这一典故,才能深入地读懂诗。所以,要想学好古诗词,需要积累典故。
3.知意象
古诗词的创作中,一般都会使用到诸多意象,因着这些意象,古诗词才会在我们眼前呈现出美感。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我们不禁沉醉于宽广的意境中,沉思于世事变迁的规律中。但在古诗词中,有一些意象其本身就有特定含义,如“雁”,诗词中如若出现这一意象,绝大多数都表达着诗人对家乡无尽的思念、内心的哀愁;又如“柳”,“柳”同“留”,意味挽留之意,诗词借此表达心中的不舍之情;再如“秋”,秋天落叶萧萧而下,诗人往往借此营造一个肃杀清冷的意境。熟知古诗词中的一些特定意象,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诗词。
4.知手法
古诗词篇幅虽短,语言虽凝练,但其创作仍有一些常见的手法可寻,如对比手法、环境描写、景物烘托、夸张等。如李白所作“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白发岂能三千丈?这不过是诗人用运了夸张手法借以表达内心无限的愁绪罢。但这一夸张手法的运用,却让我们无比真切地感受到诗人的愁绪定是愁不尽的。掌握一些诗词创作的手法,是学生读懂、理解古诗词的一块助板。
历史的长河洗净尘沙,留下的是无数灿烂的古诗词篇章。“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古诗词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何其重要与丰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引导学生学会积累与鉴赏古诗词,亦有责任传承和发扬这一灿烂文化。
【参考文献】
【1】唐雪梅,唐朝伟.古诗词教学方法探微【J】.宿州师专学报,2003(01)
【2】于漪.古诗词阅读指要【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