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学礼仪美育之花绽放

来源 :少年科普报(科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t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礼仪美育肩负着选择、传递、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伟大使命,中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接班人,不仅仅是优秀传统美德的传承者,也是新时代道德的规范者。中学礼仪美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和德育的重要载体,有着“承天之道,治乎人情”的重要价值,但當前很多中学“重智轻德”,往往忽视了礼仪美育,因此,重视中学礼仪美育之花绽放刻不容缓。
  关键词 中学生  礼仪美育  现状  价值   路径价值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向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学生要想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建设者,学校必须要进行中学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素养之美,师生才会赢得他人欢迎,获得社会尊重。而成为文明有礼的人则离不开中学的礼仪美育。一开始,并不存在中学礼仪美育,我们最初只能称为:学校礼仪教育。在历史长河中,我国中学仪美育是经过祖祖辈辈的先人们在道德实践中积累而成的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素质。“现代学校礼仪教育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的同时,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客观、理性、辩证的态度发展和创新学校礼仪教育。”[1]因此,为适应现代化社会,中学礼仪美育应运而生,我们也必须重视中学礼仪美育。
  一、中学礼仪美育的现状
  在“文明之邦”的我国历史长河中,礼仪教育也在不断向前发展。但是,“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的独立和民主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对传统的礼不再坚持,特别是比较繁琐的礼。有的中学生缺乏对一些基本礼的尊敬,甚至一些中学生对升国旗,唱国歌等庄严、神圣的活动也非常不重视。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这些“传统礼”、“繁琐礼”,需要学校从这些礼的源头讲起,不仅要给学生讲明白,还要讲透彻,进而激发中学生对礼的兴趣和尊重之情。从出生开始就对学生进行礼的教育,学生知道了大量的礼仪规范,但是许多学生对教师、家长等“无礼”的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在当前开放多元化的社会,中学生独立思想又日益突显,容易把“另类”作为时尚,标新立异,从众攀比,是非黑白不分,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不良现象普遍增多!这也说明学生还没把礼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也更没有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2]中学生的礼仪修养与当今和谐社会的美育要求存在着脱节的现象,往往也成为了中学礼仪美育的绊脚石。著名的美育倡导者蔡元培曾经先生说过:“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3]中学礼仪美育美在于他以大家普遍能接受的形式呈现出了对人本质的肯定。“在这个意义上礼仪的制定与践行,本身就属审美活动,体现社会规范美,表达社会生活美,反映个人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现代中学礼仪美育共追求人生美、社会美为手段与工具,满足他人与社会的审美需要。”[4]中学礼仪美育不仅仅使学生掌握了人际交往的一般规律,而且在践行礼仪时也渐渐明白尊重他人其实就是尊重自己。由此可以看出,中学礼仪美育不仅是中学德育成果的载体和外化,也是对中学德育教学的巩固与升华!可见中学礼仪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同时也促进着社会发展。
  荀子曾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5]这说明了文明礼仪有对人、对事,对国都有着重要价值。成为文明有礼的人,离不开学校的美育,不可否认无礼则无以立校。为了让中学生切实感受到文明礼仪之美,就要进行中学礼仪美育,引领学生修礼尚德,营造文明有礼的校园氛围、构建文明有礼的和谐社会。
  二、中学礼仪美育价值
  (一)是人立身处世的前提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说明人不学礼则无法在社会上立足!而杨雄又曰“人而无礼,焉以为德”!识礼是树德立人的奠基石。无礼则无德!《大戴礼记》记载:“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说明文明礼仪外化于人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以及人的交际能力;内化于人的善意和优秀品质!因此,在中学校园,我们需要进行学生个人的礼仪美育,引导学生认识到讲礼仪对于立德树人极其重要,会获得他人尊重与认可以及以礼相待。“中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和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都强调:“文明礼仪美育是让每一个学生在创新素质和综合素质上得到发展的前提与基础。中学文明礼仪美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促进学生社会化、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从而使之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建设性人!”[6]
  (二)促进社会和谐
  通过中学礼仪美育,引导中学生讲礼仪.在人际交往中,讲礼仪,能够给人亲切感、受尊敬感。莎士比亚说过,“在宴席上最令人开胃的就是主人的礼节”。在不同的场合讲礼仪,有利于于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交往,有助于增进彼此之间的团结友爱,促进了文明祥和的社会安定有序。因此,通过中学礼仪美育,我们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明有礼的内涵:是一种维系社会正常运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道德行为规范,也是一座沟通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桥梁!可见,中学礼仪美育能够促进社会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三)体现国家形象
  我国自古以来素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伟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礼仪文化,在历史的积累中日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道德准则和礼仪规范。在国际体育赛事和对外活动的特定仪式中,如升国旗、奏唱国歌等都体现了我们国家的形象。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出国旅游或与外国交往时,我们的言行举止时刻体现着国家形象。因此,在中学,我们在进行礼仪美育时,要及时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一言一行,要懂得尊重异国他乡的风俗习惯,同时也要有一颗炙热的爱国之心,维护国家的民族尊严和国家形象,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提高国人的礼仪素养。
  针对当前中学存在的礼仪美育现状,以及礼仪美育有着重要的价值,现提出几点中学礼仪美育路径与对策。
  三、中学礼仪美育路径与对策
  (一)态度谦和、用语文明、兼收并蓄   在几千年的中华优秀文化中,我们的谈吐讲究礼,体现了有礼之人的美的素养。因此,中学美育首先要从“重智轻德”的应试办学,转化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素质办学理念,学校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这就要求了中学教师进行规范的礼仪美育训练时刻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作用!学校可设置中学校本礼仪美育课程,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使用文明用语,不但要挖掘中华优秀礼仪道德的传统内容,取其精华,比如:做到文明有礼:要态度谦和,说话和气!要谈吐文雅,用语文明!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不自以为是,不盛气凌人!同时也要借鉴吸收世界不同的礼仪习惯和国际惯例,比如“女士优先”、“不随地吐痰”、“绅士风度”……懂得利用优秀礼仪教育对当代中学生进行礼仪美育,做到兼收并蓄。
  (二)仪表整洁、举止端庄、落落大方
  进行中学礼仪美育,除了要注意言语外,还需要注意我们的仪表整洁、举止端庄!良好的举止往往能够反映人们的高雅的气质,因此,中学作为礼仪美育场所,一方面可以制定校规校纪,要求师生注意仪容仪表!另一方面还可以开设礼仪美育校本课程,引导学生培养高雅的气质,做到在不同的场合都要着装得体、举止稳重、落落大方,体现着我们的行为美。
  (三)养成习惯,修身践行,持之以恒
  进行中学礼仪美育,除了要求学生学习礼仪的有关知识、懂得礼的来龙去脉外,也要求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观察、不断践行,持之以恒。中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养成,是经过长期训练的结果!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们需要引导他们努力从日常生活中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在中学礼仪行为养成常规要具体,训练持之以恒。比如,新生入学即日起,中学就要进行礼仪美育。学校建立规章制度,可以要求中学班主任从引导新生见面问候开始,训练学生的见面礼、问候礼、师生交往礼,同时师生进行积极互动.除此以外,学校每天都进行系统的礼仪规范:课堂礼、集会礼、见面礼、活动礼、校园礼、形象礼、社交礼等等,对每个班级进行礼仪星级班级和星级学校大评比,获得的礼仪星级班级的每周要颁发星级红旗!同时我们也要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布置中学礼仪文化墙,宣传中学礼仪文化、搭建中学师生精神文化交流平台!把礼仪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从而把文明有礼带出校园,让社会形成文明有礼的氛围,携手共创文明有礼的社会新风尚.因此,中学必须抓好礼仪美育,让学生在校期间接受全面系统的礼仪美育,成为有礼之人,做好表率,这不仅是新时代的需要,也是提高全民素质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
  中学校园开展礼仪美育时,假如能了解礼仪本质,理解其载体,懂得其内容,往往能提高中学生的礼仪修养,强化中学生的行为规范,从而能积极构建文明校园,全面推动素质教育!“我們就会摆脱形式主义窠臼,使礼仪成为“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解放人”的道德教育手段!”[7]进行礼仪美育,真正地成礼则学,学而能用,用后有效!让我们手拉手,携手让中学礼仪美育之花绽放!这样,必能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金东海,关琳.学校礼仪教育传承的实践困境与破解路径.教学与管理(中学版)[J].2014.
  [2]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教学建议—初中道德与法治.人民教育出版社官方网站(人教网)[html].2017.
  [3]彭平华.让情感教育走近中学美术课堂.新课程研究[J].2009.2
  [4]赵玉梅.初中学生礼仪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兰州市一所完全中学初中班级为个案.西北师范大学[D].2007.
  [5]李耀伟.《颜氏家训》中的阅读教学思想探微.文学教育(上)[J].2013.
  [6]马言标,朱燕. 学校礼仪教育:德诚于中,礼行于外.思想理论教育[J].2013.
  [7]刘次林."礼之用,和为贵"——兼谈学校礼仪教育.教育科学研究[J].2008.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创新改革,小学阶段的教育者也认识到了开展德育的重要性。由于语文学科本身就具有德育优势,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已经成为小学德育工作开展的新途径。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总结出几点可行的对策,目的就是为了确保德育教育工作能够有效地展开,进而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且为其未来成长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德育渗透;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初中的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大数据时代下,以网络技术为载体的微课,受到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青睐,信息技术教学科目的微课被大量的应用于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本文从初中信息技术的实际教学活动出发,探讨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微课如何能够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希望初中教学技术能够实现教育目标,提高教育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
期刊
摘要:当前,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专注度以及自学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并且,数学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并不全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存在着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模式与当前小学生的需求难以匹配等问题。此外,新课改也对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重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小学数学教育事业面临的问题与要求使得改善、创新教育模式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当下最紧迫的任务。本文主要从更新教育工作者的
期刊
摘要: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是提升高效课堂必要条件,也是提升学习能力重要前提。现阶段小组合作学习存在一些弊端,组建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基础问题,不结合学生存在的差异,这样往往使合作学习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增进学习兴趣,让课堂教学更高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组织;有效;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期刊
摘要: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与学生的接触最多,思想道德教育也是班主任教学工作中的任务之一。班主任在教学过程中不紧要教书还要育人。德育对促进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影响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应该重视德育工作的开展,重视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德育工作也要不断的突破,实现创新。本文中就如何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进行了探究和分析,希望给相关的教育工作者
期刊
摘要:化学知识是我们初四阶段的重要学习内容之一,在刚刚步入化学知识的学习的时候,我发现了化学知识不仅十分有趣,还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多帮助。老师在讲课的时候经常会和我们讲一些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提高我们化学学习的时候也让我们掌握了很多生活常识。  关键词:初中 化学知识 生活运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在初中阶段,我们开始了化学的学习,本来以为化学是一门很复杂的学科,没想到化学
期刊
摘要:本文采用大田栽培、适期管理与测定法,以籼稻三系杂交水稻宜香优2115为材料,在不同的播期(早播:4.17,4.27;晚播:4.22,5.2)处理下,研究播期对2115水稻品种幼苗生长及叶片光合效率的影响,并分析比较此水稻品种对播期调控的表现,应用生物观察法及作物生长分析法对水稻各项性状进行测定与分析,得出结论:晚播组株高、叶面积及生物量等指标均高于早播组,各指标的变化幅度随播期不同表现不同。
期刊
摘要: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做到基本无障碍的口语交流,相对清晰地组织自己的想法,表达出自身的观点。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但是,虽然口语交际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却也是十分容易被忽略的一个部分。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依旧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教师进行不断的探索和解决。  关键词: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中国电影的票房纪录在不断刷新,电影业的蓬勃发展带给导演们无限创作的空间。几亿、几十亿票房的电影已经屡见不鲜,本来就不擅长于此的第六代导演正逐渐消失在公众的视野中,很多人甚至改变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只为求得生存。第六代导演中仍坚持创作并不改初衷的人已为数不多,贾樟柯算一个,本文就对贾樟柯导演的电影创作风格进行研究。  关键词:贾樟柯;文艺电影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时代背景
期刊
摘要:初中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只有不断提高他们对语言的敏感度和熟练度,才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学好英语。“读思达”教学方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能够为学生提供英语阅读、思考和表达的机会,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阅读文的理解,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对于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提高十分有益。为此,文章从“阅读”“思考”“表达”三方面,对“读思达”教学方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运用的建议进行了说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