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昇]在时间罅隙中触摸历史的温暖与残酷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zshenz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曹昇是位极其低调的作者。除了新书宣传期偶见他抛头露面外,很难再听到和他有关的消息。他隐于人前,不喜热闹的日子,过着简单的生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他生于杭州,长于杭州,15岁便就读于浙江大学机械系,19岁毕业,是早慧的少年。而后一直生活在这座有着许多美丽传说和优美风光的城市。他沉迷于历史的研究十余年。2007年,他在天涯上连载的李斯的故事出版成书,在当年中国书业年度评选中,该书被读者评为“年度最受欢迎的人文社科书”,同时也是天涯网“煮酒论史”两年来最受欢迎的历史小说。他也因此被称为“新派写史掌门人” 。
  我问他,杭州这座城市吸引你的理由是什么。短短的回答,却让我窥见了这位寡言的作者内心的细腻与浪漫——“其实只需要一个理由,想想这是苏东坡曾经呆过的地方,就会觉得特别温暖。”
  看书,打球,下围棋,看美剧,写作。这些简短的动词,足以描述曹昇日常的生活。他现在最喜欢看的美剧是《生活大爆炸》,因为此剧还“顺带再复习了一遍量子物理史话”。
  剧集里主角之一的sheldon有一句话,深得曹昇的心:“人生除了吃饭呼吸,其余所有事项,都并非必须的选项。”曹昇说,“所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还是尽量简单一些,很多时候,并非我们在忙事情,而是事情在忙我们,归根结底,又能有多大的意义呢?”
  曹昇很惜言,可是却常常在一些事实的描述之后有精辟的总结。一语中的。这种偶然有感而发的感想也常常在他的小说中读到。这也是他小说的魅力之一。
  
  对话 书香两岸 曹昇
  
  书香:当年为什么在天涯上写“流血的仕途”,开始自己的历史小说写作?
  当时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想就李斯的经历写一个小故事而已。当我将前几部分连载于天涯网站时,网友们的热情远远超乎我的预期,从而让我平添了膨胀的野心和虚妄的勇气,于是越写越庞大,越写越不可收拾,后来,居然就成了一部大长篇。
  书香:历史小说非常受读者的欢迎,但是这类小说会涉及到真实性的问题。您觉得自己的小说是怎样的一类历史小说,读者在读这类小说的时候该抱着怎样的态度?
  司马光曾云:“实录正史未必皆可据,野史小说未必皆无凭。”先讲所谓的正史,一是很多已经被篡改,未必能够尽信;二则许多史书遭兵火人祸,许多内容已经残缺,因此留下了大量空白。我在写作之时,以正史记载为基准(倘有明显篡改之处,则加以考证辩诬),正史不到之处,则辅以合理的想象和揣摩,接续空白,贯串前后,力图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丰满而完整的故事。
  书香:之前您写李斯,读完后,读者对这个历史人物有了不一样的看法(不像以往觉得他就是一个负面的形象)。然后是刘秀,读了也让人很感动。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刻画有没有所谓的基调?
  写历史的作者,很容易有两种极端的冲动,一是将古人神化,二是将古人妖魔化。而在我眼中,无论李斯还是刘秀,都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他们曾和今天的我们一样,也会体验到压力、愤怒、绝望,也会感受愉悦、幸福、狂喜。而我写作的目标,便是临摹他们的思绪,重温他们的心迹,让读者“以心证史”,仿佛亲历,而不是只站在遥远的地方冷眼旁观。
  书香:你的两本书,一本写的是大臣,一本是皇帝,都是一些在历史上比较成功的人的历史,是否有兴趣写小人物的历史?
  应该说,历史更偏爱大人物,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在历史面前,并非人人平等。所谓的小人物,很难在历史上留下痕迹,即便有,也只是一鳞半爪而已。因此,原料不足,实在是很难做出一席大餐。
  书香:您说上一本书《流血的仕途》和这本书《嗜血的皇冠》是有一脉相承的关系。追求所谓成功的道路上,一定和流“血”分不开关系吗?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里写过,他在二十四史的字缝里,只读出来两个字——吃人!在这里,先生更多的是比喻。我说流血、嗜血,不是比喻,而是实录——有明的血,有暗的血。东方不败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水最深的地方,那就是古代政治。中国历史,又大部分都是政治史,因此,血腥在所难免。
  譬如李斯,他好好地在老家上蔡做一个小公务员,日子过得很是滋润逍遥,然而他要跑到秦国去,最终作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结果呢,被腰斩弃市,三族诛灭。再譬如刘秀,光武皇帝,多么风光,然而,在通往皇权之路上,他却家破人亡,受尽屈辱,长兄被人杀害,他也只能违心地说,杀得好,杀得好。如果再给他们一次机会,李斯会离开上蔡吗?刘秀会追求皇冠吗?没人知道。
  古人已往,没得选择了。今人却都还在路上,他们可以选择。上帝是公平的,你欲得到,必令你失去。我写李斯,写刘秀,也就是想带给人一个思考,生命中究竟哪些是应该珍惜的,哪些是可以抛弃的。身边有些朋友,终日忙碌,忙得都忘了自己,我觉得颇为惋惜,何必呢!生也有涯,而欲望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书香:在写历史人物的时候,因为历史资料有限,所以给了写作者很大的创作空间。在赋予那些历史人物、历史场景以细节的时候,会不会觉得自己正在创造一个世界,很有成就感?
  上帝创造世界的时候,他并未亲力亲为,而只是给出了一套法则,然后世界自动生成。小说创作也是如此,有自己的法则在内——人物性格、逻辑必然等等,当你根据这些法则衍生出一个眩目的世界出来,确实相当有成就感。
  书香:为什么特别喜欢书写历史?有人说,从历史中寻找寄托意味着对于现实有一些不满,您对此说法怎么看?
  历史带给人的改变,我个人的感受,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积极的一面,在于可以开阔心胸,达观豁然。当你浸淫在历史之中,你会有一种莫名的力量感,在时间上,你拥有的是五千年,在空间上,你拥有的是全天下。这时你再回到生活中来,你的标尺就不一样了,你的视野也不一样了,即便不能如孟子那样养就一股浩然之气,至少也会宽容许多世事,看淡诸般得失。
  消极的一面,则是容易沦于虚无,觉出一切之无意义。历史是曾经的生活,生活是即将的历史。无论是怎样的盖世豪杰,帝王将相,最终的结局都是化为乌有,无论是怎样的惊天伟业,辉煌巨构,也都只如浮云而过。在时间的长河,人无非是一叶小舟,漂流到了生命的尽头,而时间却并不停留,它仍将无情地继续奔流。
  书香:在写作这本书的期间,您好像很挣扎,删改的部分很大,“恨不能穿越是看,看看这本书到底应是何等模样”,是什么让您有这么大的挣扎?
  写作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焦虑。当你下笔的时候,时常会觉得其实自己完全可以写得更好,于是不甘心,希望可以不断向理想的目标逼近。就说刘秀,我想表现出来的,就是刘秀在宿命中努力的悲壮和凄凉,这无疑是一个很难的目标。所以,挣扎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换而言之,这种挣扎,也是宿命的一种。
  书香:您在写作的过程中,会把稿子贴出来,之后又把修改的稿子重新贴出,您喜欢这种即时写作,然后与读者分享的感觉?
  鲁迅先生在呐喊序言中有一句话特别好,说那时新青年的一拨人的寂寞,是不单没有人来喝彩,就连骂他们的人也没有。在网上连载,读者其实就相当于旅伴,有他们的支持和鼓励,会更有勇气向终点迈去。
  书香:对出版社来说,他们最希望的状态是作者每半年就能有一部作品出来,这样有利于宣传而且可以一直保持作者的热度。而您是“慢”写,新书的写作用了三年的时间。您会担心由于“慢写”导致自己的热度消减影响到书的销售吗?
  作为一个作者,作品始终是第一位。米兰·昆德拉说过,慢,是一种失传已久的艺术。最近的一个例子,卡梅隆能花十年时间拍一部《阿凡达》。可见,只要能做出好东西,慢并不可怕。和古人动辄用数十年精力写一部书相比,我无疑称得上猴急的了,这是很需要惭愧的。
  书香:下一本书,会锁定谁?
  楚汉这个时代是我一直想写的,如果能力够的话,也要尝试写一下抗日战争。楚汉相对容易一些,抗日战争却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工程,所以目前只是停留在空想阶段。
其他文献
编辑平台  变革,会颠覆传统,但也意味着新生。出版变革的年代,出版人如何破浪前行?“对话出版”每期将邀请一位嘉宾,倾听他们在出版变革年代的思考与探索。    对于传统出版界而言,汉王曾经是一个陌生的名字。2008年,他开始涉足数字出版。短短两年间,他一跃成为全世界排名前三的电子阅读器厂商,并凭借着电纸书业务成功上市。而在汉王电纸书用户突破百万之后,人们发现,汉王已经开始悄然转身,从单纯硬件厂商向数
期刊
2010年,被出版业界称为数字出版的元年。  这个元年属于世界,也属于两岸。    2010年9月16日,第六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配套活动“两岸出版高峰论坛”在台北国宾大饭店二楼国际厅顺利召开。论坛以“数字出版与两岸合作”为主题,得到两岸出版界的积极响应,在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致辞后,两岸出版人士也都发表了许多建设性发言,展示了美好前景。由于版面有限,本刊对未能向读者展现此论坛全貌,表示歉意,
期刊
在“stand by me”的音乐声里等待了一小会儿,耿婕容的电话接通了。她说话的节奏很快,语调高昂,声音如其他台湾女生一样,甜甜的、嗲嗲的。  常常有人对耿婕容说,“你看起来一点都不像是进出南北极十数次的人”。就连上陈文茜的广播节目时,陈文茜也对她说,“你看起来像个正常的上班族”。我笑着问耿婕容,“到底大家觉得你应该是个怎样的人啊?”她忽然放声大笑起来,“可能像林义杰(注:台湾超极限马拉松运动员
期刊
一部双城记,台北北京都是情。一个台湾女子,游走两岸,用黑色的眼睛去寻找,似真似梦。多年来,我们都曾以为,黑头发黄皮肤的子孙,交流无障碍,可是当她深入大陆普通人的生活,却发现心里的隔阂已使两岸大不同。大江、大海依旧,容颜未改,祈愿心的距离不会因此疏远。读完此书,你会感到一颗暖暖的台湾女子的心。  凤凰网总编辑邹明    宫铃  网名胡同台妹,台湾人,祖籍安徽。台湾资深媒体人,先后从事广播、报纸、电视
期刊
“教育与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学校里教师对学生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涵括了从我们出生到老年,所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是《没有教科书:给孩子无限可能的澳洲教育》的作者Sharon对教育的理解。而通读全书其实可以发现,这句话也说出“教育”在澳洲所呈现出的不同面向:全民参与教育、真正的终身学习、教学内容随时代、科技的发展不断更新……    天生的教师    当老师是Sharon从小的志业。喜欢小孩,是她
期刊
数字出版当前,传统出版业者应当抱持着何种态度来迎接数字出版底下两岸合作的契机,本文先就两点疑问、四个关键引为开场省思。  疑问一:孰胜孰败。21世纪初始,数位出版浪潮沸沸扬扬地袭卷着全球,首当其冲的两种产业:一是以纸张为阅读媒介的传统型出版产业,一是以IT技术挂帅的高科技型产业。前者忧心忡忡,担忧纸本书将走进历史成为博物馆中供人凭吊的展品;后者则虎视眈眈,意图成为下一轮文化产业的新霸主。于是两种原
期刊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出版业发祥地,诞生了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生活书店、读书生活出版社、新知书店等众多实力雄厚、影响深远的出版机构,云集了邹韬奋、胡愈之、鲁迅、瞿秋白、茅盾、巴金、郑振铎等一大批出版大家和文化巨匠,优良丰厚的出版传统源远流长。目前,上海出版正面临着与台湾出版同样一个新的课题,即在高科技对新闻出版业态产生巨大影响的信息时代,如何转变发展方式,传统出版业态如何与新业态齐头并进、共赢共荣。但
期刊
21世纪无疑已经进入跨媒体出版时代。随着各种电子阅读产品的产生,实体书将逐渐消退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2010年6月,Q2 Kindle电子书与实体精装书的销售比例为 180:100,而2010年全年则达到143:100。今年Amazon(卓越亚马逊)电子书销售量也已经超越精装书。当然,截至2010年7月,Amazon也只拥有63万本电子书,和好几百万本的实体书比起来仅是冰山一角,而且电子书只贩卖了
期刊
数字出版是海峡两岸出版同仁、乃至全球出版同仁、社会公众近来最为关心的热门话题之一。其来也迅疾,其势也磅礴,为我们出版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当然,机遇远远大于挑战。如何抓住这个前所未有的机遇,让其以更强大的力量来促进我们两岸的出版合作和提升华夏文明在全球的影响力,需要我们认真面对。下面是我对有关问题的一些思考和认识。  海峡两岸拥有文化传播最基础的优势,就是拥有相同的文字和共同的文化传统。我认为
期刊
近几年,数字出版在国际出版业内得到快速发展,大陆和台湾也在紧跟国际潮流,将数字出版看作出版领域新的战略支点和经济增长点。两岸出版业应审时度势、共谋合作,推动数字出版,应在华文出版资源的数字化整理、数据库建设、网络平台等方面,形成共识,谋求共赢。关于构建数字平台,繁荣华文出版,本人略陈管窥,建议以下几点:  一.华文出版物在数字出版领域的深厚资源和广阔空间,需两岸出版人共同研究与开拓。在我看来,内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