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敢孤儿孤独花朵 坚强绽放

来源 :中国科学探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omas9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乱、毒品、赌博,
  让果敢陷入穷奢极欲与食不果腹的畸形共存状态,
  带给当地许多家庭覆灭般的灾难。
  也让这片土地上的孤儿数量猛增,只能在孤儿院里寻求庇护。
  要让这些孤独的花朵绽放美丽的笑容,
  需要用更多的关爱去温暖他们。
  一名果敢女孩从山上捡木柴归来。在难民营,许多像她这般年纪的小孩,都会给人帮忙(上图)。难民营里的取水全靠麦地河,难民不得不饮用浑浊的河水,卫生问题堪忧(下图)。孩子们用几根皮筋和竹子做成玩具枪,玩得不亦乐乎。故乡战火纷飞,他们一时间还不知道意味着什么(右图)。
  战乱之下,孤儿猛增
  战乱、毒品、赌博,果敢陷入了穷奢极欲与食不果腹的畸形共存状态,加之十多年前一场大型瘟疫,天灾人祸,给当地许多家庭带来覆灭般的灾难,也让这片土地上的孤儿数量猛增,流离失所。
  我有一位堂叔在缅甸经商,他告诉我果敢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这使我萌发了前往果敢拍摄纪实照片的冲动。
  当我到达果敢首府老街时,完全可以用“震撼”两字形容。在这个被战乱、毒品充斥的世界里,有人富得流油,有人一无所有。除了几十个赌场装修得富丽堂皇外,剩下的就是用几块铁皮、木板和塑料布“堆”起来的贫民窟。街上经常能看见捡垃圾的孩子,他们和我在历史教科书中看到的难民一样,有着瘦瘦的身体和鼓鼓的肚子。原本打算拍摄毒品、赌场的我,镜头再也无法离开那些孩子。
  “我们是孤儿。”他们在说起这句话的时候,并没有浓郁的悲伤,只是在阐述着自己从小的认知。如果多年以后,他们依然有幸活着,也许在重新说起这句话的时候,会在孤儿的前面,加上“华人”两个字。
  “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黄色的脸孔有红色的污泥,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惧,西风在东方唱着悲伤的歌曲,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果敢,这个不少国人以为只是个形容词的地方,生活着大批和我们血脉相连的孤儿。
  作为一个“外国人”,我在这里却几乎感觉不出任何障碍。果敢几百年来仍是华人社会,当地约有人口14万,90%的人是汉族,流通人民币,说着西南官话,教材是复印中国的课本,电话区号归属云南临沧,电力由南方电网通过云南电网向老街变电站输送。但在地图上,这里叫做缅甸联邦果敢自治区。
  1897年2月4日,清政府签订《中英条约》,将果敢割离中国。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鸦片在缅甸漫山遍野,大量的果敢人也成了职业的烟农。毒品的侵蚀,世代烟农也养成了吸食鸦片的习惯,果敢的死亡率急速上升,甚至发生过300多名烟农相继死亡的惨剧。直到2003年,果敢才全面禁止种植鸦片。
  1948年缅甸独立,由于历史和政治原因,果敢属于缅甸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域。这些留着汉族血液的果敢人成了缅甸的少数民族——“果敢族”。此后果敢地区长期处于武装割据的战乱与贫困之中。历史上,中国遗民屡次翻山而来,从明朝灭亡后的朝廷旧部,到国民党的残余部队,再到早年的缅共高层知青,汉人的血脉在此繁衍生息,但如今,他们已经回不去中国人的身份。
  战乱、毒品、赌博,果敢陷入了穷奢极欲与食不果腹的畸形共存状态,加之十多年前一场大型瘟疫,天灾人祸,带给当地许多家庭的是覆灭般的灾难,也让这片土地上的孤儿数量猛增,仅一个小村庄就有上百个孤儿,流离失所。
  然而,缅甸政府与果敢民族武装力量的长期对立,让这些孤儿的救助机制几乎沦于空白。在果敢,本地人被官方称为“果敢族”,他们连最简单的身份证,也是区别于一般公民的“暂住证”,被打上了低等公民的烙印。在这种歧视和政治的拉扯中,越来越多的孤儿正在诞生。
  走在果敢街头,你会因为一栋栋富丽堂皇的赌场酒店产生错觉。这个境外赌场,曾号称“小澳门”。然而就在一墙之隔的街外,随处可见捡破烂的孩子,那里是孤儿的世界。
  赌场中每天会产生不少垃圾,这些垃圾在流浪街头的孩子眼里,是这片土地上的“财宝”,是他们生存下去的物质基础。为了抢占资源,他们过早地学会了“聪明”的把戏。比如为了抢到赌场的矿泉水瓶,很多孩子索性蹲守在垃圾桶里。而这些回收的垃圾,最后大多是“低价”卖到了与果敢一线之隔的云南。
  那天,当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小女孩,光着身子,踉踉跄跄的拣起家门口的垃圾,身边有人说出了这样一句话:“生下来就捡破烂啊!”诚然,在这片土地上,有不少的孩子出生就意味着开始捡破烂的人生。对于这些贫民窟的孩子来说,这是多么残忍却真实的写照。
  在拍摄过程中,曾经这样一幕深深触动了我。饭店桌上,有一份客人吃剩的面汤扔在垃圾桶里,几个孩子蜂拥过去瓜分,此时一个小姑娘停顿片刻,望着我喊“阿哥”,示意要与我一起分享这份残羹。此时的我完全不知所措,始终没有勇气举起相机拍摄。
  然而,越是如此贫困的土地,人们却越是热衷于乐此不疲地制造孤儿。他们的回答也同样令我震惊:“生得越多,就可以捡更多的垃圾,赚更多的钱。”不幸的是,他们怀揣着的美好憧憬,最终留下的依旧是越来越不幸的现实。
  新月,4岁,孤儿院年龄最小的孩子,母亲因不堪丈夫吸毒和家庭暴力离家,孤儿院收留了母女俩。平时母亲在厨房帮忙,新月在孤儿院读书(左图)。在果敢贫民窟,因为贫穷,很多孩子一出生,就意味着开始捡破烂的人生(上图)。这里的孩子都是干活能手,孤儿院教会他们更多的是自食其力,学会感恩(下图)。
  爱心无国界,只因有恩慈
  为了让孤儿院生存下去,除了好心人的资助,里面的孩子必须学会砍柴、种菜、养猪等自给自足的生存技能。尤其是女孩子,很多时候还要承担起大人的角色,甚至要带大比自己小的孩子。
  在果敢老街,孤儿院对于当地人而言还是新鲜的名词,在1998年的一天,犹如一道光,照在了这片孤独的土地上。
  当时,看着越来越多无家可依的孤儿,带着慈爱之心,尹院长一家在泰国一所基督教会捐助下,在果敢郊区建起了“恩慈之家孤儿院”。现任院长尹中和,将它从父亲的手中“继承”下来。如今,它依旧是果敢唯一的孤儿院,里面收留了58名孤儿,这也是它最多能接受的孩子数目。   对于大部分果敢人来说,他们有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记得第一次走进恩慈之家,尹院长向孩子们介绍我时说:“这是来自中国的大哥哥,他是最正统的汉族人。我们虽然国籍属于缅甸,但和这位大哥哥有着相同的血脉,是同一个祖宗的。” 后来院长告诉我,在果敢,几乎所有的老人对子孙都是这样说的。
  院长的妻子张云秀老师,缅甸名字叫做玛小荷。张老师说,她跟校长的结合主要是希望能够找个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投身孤儿院的爱心事业。张老师在孤儿院负责学校所有内务的管理,她比谁都爱这里的孩子。孤儿院中的孩子,很多都是当时烟农的孩子,基本都是张老师从山里找到后领下山的。当然,在爱上这些孤儿的同时,这个善良的姑娘也深深爱上了与她志同道合、朝夕相处的尹院长。
  新月是孤儿院里年龄最小的孩子,母亲因为不堪丈夫吸毒和家庭暴力而离家,孤儿院收留了这对母子。平日里,母亲在厨房中帮忙,新月就在孤儿院里读书。母亲说,希望一辈子留在孤儿院。
  孤儿院里的教科书都是引用中国的课本,语文、数学、自然是主要的学科,而所有的教学都是中文。也许是血液里的文化基因,孩子们先天似乎就更接受中文。2009年“8·8动乱”后,孤儿院开始让学生学缅语,但枯燥的缅文课堂却很难提起孩子们的兴趣。唯一例外的是课堂上涂老缅粉的环节。这种粉由天然木头磨制而成,起到清凉防晒的作用,顶得上高级防晒霜,深受女孩子们的欢迎。
  事实上,对于纯真的孩童来说,并不存在所谓的抵制与抗争。但是不可置否,中国,对于很多的果敢人而言都是梦中的地方。我清晰地记得,当孤儿院中的小月被哥哥接走后,杳无音讯,但几乎所有的孤儿们都固执地坚信,小月被哥哥带去了中国。在他们眼中,那里才是结束孤儿身份的地方。
  为了让孤儿院生存下去,除了好心人的支持,里面的孩子必须学会砍柴、种菜、养猪等自给自足的生存技能。尤其是女孩子,很多时候还要承担起大人的角色,甚至要带大比自己小的孩子。
  19岁的袁爱双,10岁那年父亲去世,她和6个兄妹都在孤儿院长大。两年前,爱双到赌场上班,赌场的自私、邪恶,跟孤儿院与人为善的理念背道而驰,这让爱双一时找不到方向。每到周日,她都会早早来到孤儿院的教堂做礼拜。对她来说,这里是她内心感觉唯一的纯净之地。
  14岁那年,小学三年级没毕业的邹小任去了赌场上班,没多久就认识了现在的丈夫。15岁时她生下双胞胎女儿,17岁又生下一女。而丈夫每天沉溺于吸毒、赌博,从不顾家,甚至把家里的地都变卖了。小任每周都带着孩子到孤儿院的教堂里寻求救赎,她希望孤儿院能够接收她的三个孩子,自己好出去工作,这样的日子,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邹小任和爱双的命运似乎是果敢女性的真实写照,她们早早脱离学校,在懵懵懂懂的年级却得在穷奢极欲的现实中艰难地活着。果敢大多数女性,梦想着有一天能嫁给中国人,似乎这是唯一能改变自己甚至家人命运的机会。只是这个美好的愿景究竟距离现实还有多少路要走,我们都不得而知。
  2009年7月,当我第一次去恩慈孤儿院拍摄,就深深地被感动,和这些孩子们结下了深厚友谊,回国后开始为他们奔走募捐。2010年1月,我再次前往果敢,带去了募捐到的善款和物资,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到我的队伍中来。
  2014年10月,我第三次前往果敢看望这里的孩子。我的身份也从一名青涩的大学生蜕变成为一名真正的摄影记者。第一次以媒体人的身份去关注缅北,关注苦难中的果敢人。希望透过我的镜头,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民族。
  2015年2月,果敢再次爆发战乱,那片神秘的土地再度引起世界关注,而我牵挂的依然是那里的孩子。我带上朋友圈募集的物资再次启程,前往果敢……
其他文献
2009年为响应国际环保非政府组织“野生救援”(WildAid)的号召:拒吃鱼翅,我和朋友发起企业家联署活动。有位企业家说:“这个我不签,比如我跟部长吃饭,部长要吃鱼翅,我能说我不吃吗?生意还要不要做?”几年过去了,没听说哪位签字的企业家因为不吃鱼翅而做不成生意。一个认为自己的饮食偏好都会惹政府官员生气的企业家,首先就把自己的定位矮化了。更何况,政府官员心理上都是些被惯坏的孩子,稍有不如意就会迁怒
期刊
如果你来到丹麦,又不想只游览首都哥本哈根,那其北部的北西兰岛就是你的不二之选。在几个世纪以来,它一直是皇室贵族的度假胜地。城堡和周围迷人的森林保护区,是丹麦王室放松的“后花园”。  北西兰岛的主要城市赫尔辛格坐落于岛的最北角,集中了各类丰富景点,包括哈姆雷特城堡克隆堡、新建成的航海博物馆、男美人鱼“HAN”雕塑以及保存完好且魅力无穷的古老城镇。卡隆堡(上图)是大戏剧家莎士比亚笔下哈姆雷特的故乡,被
期刊
2003年,伯特兰·皮卡德与安德烈·博尔施伯格为探索新科技在再生能源以及能源高效利用方面的巨大潜力,共同发起阳光动力号项目。2015年,他们决心完成人类历史上首次全程仅以太阳能为动力的环球飞行。“阳光动力2号”自3月9日从阿布扎比起飞,仅靠太阳能已成功飞行75小时,6000多公里。4月21日午夜,经过17个小时的飞行,“阳光动力2号”成功着陆南京。飞行员们除了要面对公众进行科普和环保宣传外,他们还
期刊
从1988年至今,“菜篮子”工程已经走过了27个年头,人们手中曾经空空如也的菜篮子,如今早已被琳琅满目的蔬菜瓜果装得满满当当。  但农药残留的问题,让这只“菜篮子”拎起来格外沉重。  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在  市场买菜没有什么东西的,想吃条鱼都不容易,而且很贵,到90年代中期以后,就很简单了,买蔬菜、弄只鸡、弄条鱼就很便宜了。”52岁的孔祥智说。  孔祥智是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的教授,
期刊
2015年2月以来,  缅北战事烽烟又起,  已造成数以万计的难民流离失所。  果敢地区成为了一个寓言式的缩影,  展现出一个在政治、经济、民族、  宗教矛盾长期存在的国家,  狂飙突进式的变革打开了  怎样的潘多拉之盒;  同时也展现出一个夹杂在  毒品、赌博、战乱中的地区,是怎样的民生多艰。  本文作者前往果敢地区深入采访军队战士、  难民孤儿、救助志愿者,  切身感受战争环境中当地人的真实生
期刊
在徐明的画笔下,有着许多对女性形象的描绘和呈现,或雅致,或高贵,或娴静。他承袭了欧洲古典油画的传统,着重于对画中女性内在神韵和内心思考的表达,擅长把人物的心理和画面的意境同他的语言结合起来。  静穆的仪式感,饱满的协调感,恰如其分的高贵和谦诚。镜中的影像,戴上面具的脸孔,都不是真实。面具,漂浮在精神与现实之间。无论你想或不想,总不可避免要在某时某刻戴上那张面具。但镜子和面具背后,真实的你依然存在,
期刊
中国与缅甸一衣带水,缅北地区的和平稳定,  这符合中缅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真心希望果敢人民能够早日告别战争的苦难,回家过上和平安宁的生活。  缅甸北部,似乎注定是个不太安宁的地方。近30年来,当周边的国家和地区在全力发展经济时,这片山高林密的区域依然时不时地响起枪炮声。  2015年2月9日,曾经的“果敢王”—85岁的彭家声率领的“果敢同盟军”在缅北其他民族武装组织的配合下,对他的老家果敢发动
期刊
古巴,这个北美洲加勒比海上的群岛国家,拥有一个璀璨生辉的名字——“加勒比海的明珠”。  这片被美国作家海明威视为“命运归宿”的神秘的土地,少了些刻意的雕琢,又多了些可贵的本真。  让我们跟随相机的镜头,跨越重洋,用心去感受这个地球另一端的世界。  古朴宁静的心灵故土  从北京首都机场出发,中转荷兰阿姆斯特丹,最后到达古巴哈瓦那机场时,整整26个小时已经过去了。刚好12个小时的时差,当国内的人们正沉
期刊
在非洲大陆上,  出现了一批新的危险偷猎者,  他们将非洲野象群  推向了濒于灭绝的境地。  这些偷猎者由恐怖组织资助,  装备着自动化武器,  每年杀害三万多头大象,  以满足亚洲市场的需求。  肯尼亚的一个野生动物组织  试图阻止偷猎行为,  一劳永逸地拯救大象,  那就是主动迎战新敌人。  偷猎行为升级  巡逻队员遇袭  这里是野生动物组织禁猎区,肯尼亚卢金加牧场。夜间11点39分,野生动物
期刊
缅北果敢地区冲突已持续数月,  果敢未来的局势和政治走向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家园何在?征战何为?  果敢同盟军中的很多年轻战士还没学会用枪,就匆匆上了战场。  两位记者深入缅北前线,  见证并记录了战火纷飞中同盟军的那些鲜活故事。  营部里,果敢士兵在领取生活费。这里的士兵每月可以领到600元左右的工资。如果他们没有参军,偷渡到中国打黑工,每个月或许能挣上3000块钱(左图)。军营里的教官在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