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教学中审美情趣的体现

来源 :中国钢笔书法·书画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llowyang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 尊重学生的原创,让学生随心所欲绘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充分发挥个性的自由。教师必须激励学生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感知生活,及时肯定学生,诱发创作动力。我们的美术教学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正确引导,让学生的心灵得到自由,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张扬,时时处于一种“天马行空” 的自由状态,让美术成为他们抒发情感、表现个性的载体。
  【关键词】 篆刻 审美 情趣 线条 章法设计 欣赏
  
  在小学书画教育中,美术教育和篆刻教育类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如何将两者更好地结合起来,把审美特征更好地融入到篆刻艺术教学中,我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在线条中体现审美情趣
  一般来说,篆刻艺术因缺少书面的墨色表现,再加上其线条的单一,使得篆刻无法在体势和墨色变化上去寻求表现的空间,但反过来,篆刻中的线条单一精细和外形空间的小巧玲珑以及以刀代笔的利落,韧劲和钝性强,增加了对汉字点画,结字布白的细致准确的表现,更有一种“铁笔生花”的新感觉。线条是篆刻中最为表现力的元素,线条在我国造型艺术中,又是最简洁,最概括,最单纯而又最深刻的,几乎是人类生命的象征,人类在长时间的观察分析中,总结出线条主要可以分为直线、曲线和折线,其表现力各不相同:直线表示力量、稳定、生气、刚强;曲线表示优美、柔和,给人以柔美的曲度感;折线表示转折、突然、断续,折线形成的角度感受则给人以上升、下降、前进等方向感。把各种不同形式和表现力的线条综合在一起运用于篆刻,便可以将力量美、节奏美、形体美,表现得淋漓尽致,真正做到“刚劲之力如铁画银钩、柔和之力似绵里裹铁”。对篆刻艺术而言,线条是由形到神的展露,作为线条化的篆刻艺术,更需要艺术线条无穷的魅力。自然而然要强化如下步骤:
  1、教学中强化提炼线条的训练
  一幅优秀的篆刻作品不正是线条的长短、粗细、方圆、欹正、疏密等诸因素有机调和成的一幅线条画吗?因此,在篆刻教学中不断地强化对学生线条的训练是提高篆刻技能的关键和基础,在实施教学中我往往采用“一看,二写、三比较、四总结、五再写”的步骤对学生进行线条训练。“一看”就是要求学生在拿到篆书字帖后不要急于拿起笔书写,应先观察字的结构布局,哪几个笔画靠得近,哪几个笔画分得开,笔画的粗细、转折运笔是有变化的,必须要求学生观察清楚。“二写”就是学生在仔细观察字的结构笔画的基础上进行书写,这样学生书写往往会带着思考去摹写,而不是一味得随心所欲胡乱写一通。“三比较”就是要将自己书写的字不停地与样帖进行比较。“四总结”就是在比较的基础上总结出自己书写的字与样帖在结构、笔画上有什么区别,哪些地方有待改进。在总结的基础上“进行再书写”,想必进步会更大。当然,这五个环节必须多次循环训练,才能达到更好的练习效果,在教学中能坚持这样做,必然能取得不错的收效。
  2、运用不同的篆刻材料,体现不同的线条魅力
  古人用刀代笔在龟甲、兽骨、竹片上刻字、刻画,当然是受到时代的限制,但是这种书写形式在我们现代人看来也不乏美感,的确不同材质选择,会产生不同的艺术美感。为了提高篆刻作品的艺术效果,我尝试了以青田石,萧山珍粟红石为主的若干种印石的线条训练,从不同纸质到不同石材,用不同笔性书写篆书,到不同石材进行篆刻线条的训练来体现书法、篆刻的高雅艺术,体现汉字线条的顿挫、转折、疾迟、崩裂等,使学生从中感悟线条的艺术美感,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章法上,提升学生对篆刻作品的审美品味
  所谓章法,就是指对一方篆刻作品的整体字体安排。章法的形式构成是感知书法篆刻形式美感的直接外在因素。一幅优秀的篆刻作品往往给人以疏密相间、顾盼多姿、韵律和谐、气势贯通、浑然一体的整体美。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一般提供青田石,萧山珍粟红石为主的印材,由于石材质地确定线条的质感,让学生在线条成形过程中,感受崩裂的线条对章法所产生的效果。在兴趣小组的指导活动中,我特意精心设计,参照美术教材第12册第7课潘天寿先生的印章“一味霸焊”(如图)来尝试线条的训练,通过摹写、临刻、比较、感悟线条对印章内容、章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从中感到潘老篆刻追求雄大、奇险、强悍的风格,给人以振奋向上的感受,从而让学生在学书法篆刻艺术时对章法的关注,同时提高学生的自我创作欲望及美术素养。
  三、精心设计印稿,体现篆刻艺术的过程美
  学习篆刻,一般应从临摹入手,临摹是继承和借鉴优秀传统艺术的重要手段,是学习篆刻的主要方法。通过临摹,能够较深入地认识与体会优秀篆刻艺术在字法、章法、刀法上的表现技巧,掌握带规律性的东西,化为己有,到时再进行创作。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如下阶段:
  1、临摹阶段:选印谱,一般从秦汉印起步,也可以用明清以来取得较高成就的著名篆刻家
  的印谱为范本。初学者应选择印面完整,文字清楚的白文印来临摹,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确定印章时,首先要“读印”,待掌握其特点后,再将印章文字用水印法,或用反写法将字反写石上,经审视调整后奏刀。奏刀用冲、切刀为主,白文印从细到粗的笔画成形过程,朱文印则反之,刻好一遍后,钤盖在纸上,再与范本对照不似处修改,如此反复数次,努力做到酷似原印,并可用敲击研磨等手段,摹仿原印的残破审美效果。
  2、临创阶段,在一定量的临刻汉印的基础上,即可开始进入临摹与创作相结合的阶段,这叫“摹仿创作”,这个阶段很有用,也很有成效,故很有必要。具体方法:一是确定所刻内容后,从印谱中去找寻自己喜欢达到一、二个文字风格,再从工具书中查找所需的范字,用填字法与之统一协调后动手文字上石等其他步骤。另一种摹仿创作是完全风格上的摹仿创作,选择印谱中类同的印式风格,在工具书中找到所需内容文字,基本照原本在印面上排版,视觉效果相仿,再奏刀。当然,较高境界的手段是自己设计印稿,这一过程必须是前两个阶段基本功底较扎实的前提下,还要了解印稿章法构成的基本原则,如平而不板,奇而不怪,呼应有情,对立统一,善用残损,避免雷同等原则。经过这一过程中,你为在时而的成功中获得喜悦,享受过程美。
  四、充分筛选欣赏作品,感受篆刻艺术之美
  在了解、欣赏优秀传统篆刻作品的种类与形式,感受篆刻艺术美的特点时,能区别实用性与艺术性特色的篆刻作品。尝试、筛选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是学生形成基本的篆刻艺术素养的组成部分。通过对优秀篆刻作品的欣赏学习,使学生形成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参与篆刻的传承和发展,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陶冶情操,修身养德。如小学美术教材中潘老的“一味霸焊”印章,从内容到形式,运用了省笔、搭边、边界等篆刻章法要素,从内容到形式处处透出灵动、稳定、顾盼、有情、疏密有致、承应贯气的篆刻艺术风格,在方寸之地彰显无遗,使品赏者具荡气回肠之感。从而完善人品修养,激发学生的习作创造欲望与乐趣。总之,在欣赏评品他人作品时,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学生逐步形成勇于实践和乐于探究的精神,在以后的篆刻学习实践过程中,发展综合实践能力,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同时享受篆刻艺术美。
其他文献
2011年教育部专门下发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文件,明确指出书法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就目前的书法教育的现状来看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书法课程的学科地位不独立。二是把书法课简单地当作写字课来上。三是书法课堂教学过多关注技能传授,缺少对文化传承的关注,因此,笔者认为现代的小学书法课程不应仅仅以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为目标,更要让学生了解书法,感受、继承中国的书法文化。有了这样的全新理念,书
期刊
陈惠晶 女,1988年10月31日生于福建省莆田市,现就读于义乌市宾王中学。  自2009年开始在义乌市缘墨斋书画培训学习书画至今  曾在2010年第十八届“天池杯”中荣获银奖  在2012年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大赛荣获书画明星奖  陈惠晶 《美人》
期刊
永嘉县少年艺术学校——楠溪江畔的艺术摇篮,凭其不凡的艺术追求、不俗的教育硕果饮誉各界。  学校办学以文化教育与特长培养并重,旨在培养具有敏锐艺术感官、高雅的审美取向、厚重的文化修养的新时代少年。是永嘉县唯一的一所少儿艺术专业学校,学校创建之初就将美术作为主课设置。几年来,学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最优质的服务,“给孩子一个有意义的教育生活” 的办学思想得到深入
期刊
林映1976年生于浙江瑞安。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美术系,书法作品多次入展省市各类展览,2009获年浙江书法60年系列大展新人奖。现为瑞安市安阳实验中学美术高级教师,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期刊
陆一黎 《绿芜青苔院》  绍兴市美术教研员  王 正 《春风青雨点紫霞》  嵊州市职教中心
期刊
摘 要:布贴画是一种既古老又新颖的艺术,作为画的一种独立表现形式,它又给人一种崭新的印象。但针对小学生如何系统有效地实施手工布贴画制作,则需要我们教师对素质教育的挑战展开讨论和实践探索。如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趣味学习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  关键词:布贴画 教学 创新意识  布贴画教学的目的是丰富现代小学美术教学内容,增强小学生热爱传统文化意识。而创设和谐的布贴画教学,
期刊
释文:  古来画者,多重人品学问,不汲汲于名利;进德修业,明其道不计其功。虽其生平身安淡泊,寂寂无闻,世不见知而不悔。旷代之人,得瞻遗迹,望风怀想,景仰高山,往往改移俗化,不难而几于至道。所以古人作画,必崇士夫,以其蓄道德,能文章,读书余暇,寄情于画,笔墨之际,无非生机,有自然而无勉强也。  ——黄宾虹
期刊
王登科 WANG DENGKE  男,辽宁省海城市人。1963年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辽宁省第八、九、十届委员会委员。毕业于鞍山师范学院中文系。1997年于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10年,于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0-2001年赴日本京都教育大学东洋史学部从著名汉学家、书法理论家杉村邦彦先生做高级访问学者,从事中日近代书法交流史的研究。2009年9月,再入著名鉴
期刊
沈磊鸿(以下简称沈):吴教授,您好!我们都知道中国绘画其师承关系很重要,既要师承古人更需要师承自然,那如何做到集大成并创造成自己的风格面貌?我想这个应该是很多学画者思考的一个问题。  吴自立(以下简称吴):所谓师古而“集大成”论即是指“兼收并览,广义博考,以使我自成一家”。在中国古代美术发展史上,“集大成”论者不乏其人,较为显著的有宋代的郭熙、李公麟,明代的王世贞、董其昌和陈洪绶等人。如郭熙认为:
期刊
顾琴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导、艺术学博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无锡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无锡市书协妇女工作委员会主任、江苏省青年书协理事、九三学社成员、南京印社社员。  作品曾参加《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四届篆刻展》《首届国际篆刻展》《全国女性书法展》《中日篆刻家邀请展》《西泠印社全国书法展》《中韩青年篆刻家邀请展》等全国专业展。  学术成果:出版印专著《画印寻意》、书法教程《袁安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