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材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于是我在教学中,抓住低年级课文的趣、新、美的特点,联系学生实际,有意识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一些小练笔,读写结合,以便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美中学,在趣中学,在做中学,通过读写训练将语言文字内化为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下面就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尝试,谈几点看法:
  一、补充文本的读写训练
  许多课文,由于篇幅限制或作者布局的需要,其中的一些情节比较简略,有的还会留下一段空白。如果在此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想象、说话、习作训练,既可丰富文章内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以及作者情感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思维。
  如,我在执教《雨后》一课时,诗的第一节总体描述了雨后广场的美丽以及孩子们在广场上赤脚踩水的快乐,但文章留有空白,在学完全诗后,我抓住空白处设问:除了兄妹俩,这一群孩子玩得多快乐?这一问,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张开想象的翅膀,争先恐后地描述曾经体验过或想象中的孩子们玩水的快乐情景。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拿出蜡笔和纸,把孩子们玩水时的那种快乐情景画下来,并在旁边配上自己的小诗或写写相应的几句话。在画与写的过程中,学生既得到了语文实践的机会,又充分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张扬了他们的个性。
  二、改变文本的读写训练
  文章情节是为表现事实,表达作者的想法而展开的。如果改变文章的某一情节,事件的发展、结局、人物的命运都可能截然不同。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目的要求,适当地进行改变事件情节的读写训练,有助于对学生的感染教育。
  如,我在教《蜗牛的奖杯》一课时,在指导学生读懂了课文内容后,提出:如果蜗牛得了冠军,没有得意洋洋,没有成天把奖杯背在身上,又会发生什么事?结果又会怎样?启发学生进行合理想象,说说写写,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极好的训练。
  三、“变换角度”的读写训练
  “变换角度”顾名思义,就是可以从别的角度、另外的侧面、其他的方向上去观察、分析、求索,以求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事物,更好地解决问题。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课文内容,都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面去分析思考、训练说写、丰富想象、发散思维。如在教学《狐假虎威》一课时,我问学生,如果你是那只狐狸,除了书上的这种办法外,你还能想出更好的办法来解救自己吗?学生纷纷展开想象的翅膀,写了许许多多属于自己独特的见解。
  四、“仿照片断”的读写训练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最好例子,每一篇课文,每一个自然段都向我们的学生展示着一种方法和能力,显示着一种通过语文文字传达出来的思想魅力。而我们的学生模仿能力又特别强,因此,我们应该抓好教材这一例子,对学生进行说写训练。如在教完《月亮湾》后,我就带领学生仿照月亮湾的观察方法,来观察我们的教室,教室的前面有什么?教室的后面有什么等等,然后再让学生动笔写一写,大多数学生完成得较好。
  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是整个学习阶段的基础,是奠基石,抓好低年级孩子的语言文字训练,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及语文能力的培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俗话说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读写能力是在日常的多种形式的反复训练中提高的,因此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多读以外,还要坚持说一点、写一点,针对课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多种练习形式,在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单位:扬中油坊中心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实现这些改革目标,我认为关键在于更新理念,与时俱进。  一、学习新课标 树立新理念 拓深新思维 构建新课堂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发展,教师不仅要
小学生学习语言,主要是通过对语言的感受和积累,而不是理性分析。正如课程标准中所论述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
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积累与训练。中国古代学习论认为“积渐成学”是读书之规律,学生的阅读量只有达到课本的4—5倍才有可能形成语文能力。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语文是文化的语文,也是科学的语文。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科学的渗透也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尽显魅力。
一、缘起与定位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非常重要。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课堂提问,既要有科学性,又要有艺术性。实践表明,课堂上的有效提问,有利于师生、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碰撞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尤其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本文着重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阐述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二、课堂提问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使学生主动学习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探索、研究、发现和运用学科知识的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能以“主角”“权威”自居。教要
课题是一节课的眼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科学地把握揭题时机,艺术地设计揭题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一、直接揭题,简洁明快。  课始教师开门见山,直接揭示课题,能使学生大脑皮层对新课内容产生兴奋,引发学生的有意注意。这样的揭题方式要求教师语言精炼、简短、生动、明确、富有鼓动性。如“百分数的意义”的课始,教师先让学生交流搜集的百分数素材,然后指出:同学们找到了这么多百分
摘要:作者以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国文化培养路径作为语文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以亲近名家名作,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探索语文学习的门径,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本;仿实例;揣摩;名作;    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语文教材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例子”比之于语文教材,非常生动形象。“例
数学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是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之一。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
小学数学教学中,首先应抓好知识基础。而这一知识基础,不仅是停留在正确这一层面上,最主要的应该是考虑它的纵向延展性及应用性。因此,我们关注知识去伪求真的同时,更应以科学为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