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情训练探讨我国职业院校道德教育的实施途径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ls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职业院校学生的道德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学校德育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与提高。移情训练是道德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注重移情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在职业院校进行移情训练将有利于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从职业院校道德教育现状入手,厘清移情的概念,介绍几种移情能力的训练方法,进一步探讨我国职业院校道德教育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职业院校;道德教育;移情;移情训练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3-0382-02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于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保持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职业院校以培养职业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已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育了大批人才。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道德教育的大氛围下,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道德教育,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完善职业院校教育体系的内在需要。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移情是对他人的情绪反应能力,也是一种既能分享他人情感、对他人的处境感同身受,也能客观理解和分析他人情感的能力,移情还是个体由真实的或想象中的他人的情绪状态而引起并产生与之相一致的情绪体验。在我国道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职业院校对于移情能力的培养还不够重视,更关注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而忽视了要从道德情绪体验入手促进学生个体的道德发展的教育。多项移情研究表明,移情与道德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移情的培养可以激发个体的道德需要,关注个体的道德情绪体验,可以促进道德信念形成。因此,应把移情能力的训练作为道德教育的一条基本途径。
  一、职业院校道德教育现状
  在我国职业院校现行的道德教育中,教育者已经认识到学生个体品德的形成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也一直注重强调道德教育要讲究通情达理,入情入理。但是在我国现行的道德教育中,职业院校道德教育多以认知性教育为主,倾向于给学生灌输道德知识和是非观念。教育者只是将社会道德规范填充到学生的知识结构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道德情緒体验在道德行为形成过程中的价值与作用,因而道德教育效果不佳,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不强。
  由于社会上对职业院校的地位和作用尚未达成普遍共识,对职业院校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还不甚了解,对就业抱有过高的期望,而忽视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只片面重视技能培训,而忽视了道德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尽管国家颁布了相关文件,明确提出学校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部分职业院校仍然只是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和对口升学率,道德教育只是形式主义,管理方式过于制度化,没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没有真正发挥德育的功能,没有将道德教育工作放在应有的地位。
  目前,职业院校的道德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职业院校学生的道德行为有待进一步规范,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个体道德行为发展成熟的标志,也是职业院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所在;道德情感有待进一步加强,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个体道德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责任感、同情感、正义感、义务感、自尊感等方面,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对个体践行道德行为具有促进和激励作用;道德教育的内容枯燥,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道德教育的内容只是走走形式,只是简单的道德知识和是非观念的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德育活动不足,德育与其他课程的重要区别就是,它不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是要使学生的道德言行符合时代规范,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道德教育教学方法更应该灵活多样,要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选择合理的道德教育方法。职业院校学生不容乐观的道德现状,是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个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学校作为实施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移情与移情训练的概念
  发展心理学意义上的移情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苏格兰经济学家和哲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其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论》(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一书中,亚当·斯密指出移情是由理解他人的观点,并做出相应的情绪反应能力组成的。这一观点很快被英国哲学家、社会进化论者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引入到心理学的研究领域。铁钦纳(Titchener)于1909年提出来移情的概念,他认为人不仅可以看到他人的情感,而且还能用心灵感受到他人的情感,这种情形称之为移情。
  目前对移情概念的描述有两种取向:情绪取向和认知取向。情绪取向认为,移情是个人产生与他人情绪相类似情绪状态的一种认同反应;而认知取向更重视角色知觉对他人及社会的认知等在移情中所产生的作用。研究者更倾向于认为移情同时包括认知和情绪双重成分。心理学家普遍认为移情是一种想象自己处于别人的境况并能理解他人的情感、欲望、意念和行为的能力,是一种替代性的情绪反应能力。它是个体内真实或想象中的他人的情绪状态引起的并与之相一致的情绪体验,既能分享他人情感,对他人的处境感同身受,又能客观理解、分析他人情感。
  移情在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中具有动机功能和信息功能,是分享、助人、谦让、抚慰、合作等社会行为的动机基础,能激发和促进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亲社会行为的源泉。移情不仅能促进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和发展,阻碍攻击和破坏等不良行为,也会影响归因和判断。所以,在道德教育中,教育者应该重视移情能力的培养,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该提供条件,并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移情能力训练,有助于促进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移情训练旨在提高学生善于体察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从而在情感上与之产生共鸣的训练方法。移情是学生助人行为的重要动机源泉,它使良好社会行为建立在自愿基础之上。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行为水平,培养和发展其移情能力是必要的。近年来关于移情训练的效果研究的数量比较大,结果表明移情训练对增强学生的分享、安慰、仗义、保护等助人行为有显著效果。移情训练的具体方法很多,但教育者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道德发展情况合理选择移情训练的方法,这样有助于促进职业院校学生移情能力的培养。   三、移情训练在职业院校道德教育中的应用
  职业院校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行为水平,培养和发展其移情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对学生进行移情训练,产生移情体验之后,学生就能为他人着想,不会只是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促进学生个体自觉和持续地去帮助他人,并能在帮助别人之后收获幸福和快乐。进行多次积极的情绪体验能促使学生个体道德行为的内化,进而发挥移情的道德功能。
  在道德教育中,对学生进行移情训练时,教育者需要注意在日常的教学中进行渗透和专门训练活动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具体情况利用移情来教育学生,学生内在的自我调节能力比外部的约束要有效很多。
  移情训练的具体方法有很多,角色扮演、换位思考、作品分析、分享体验、反思体验、艺术感染等等,也可以几种方法同时综合使用。
  角色扮演方法是心理学界应用范围最广、实施最为容易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能使学生亲自实践他人的角色,从而更好地体验他人在各种不同情况下的内心情感。心理学家证实,对于他人内心的体验,是一个人建立明确的自我角色概念的必要途径。角色扮演强调的是具体和直接的真实情感的参与,教育者要积极创设角色扮演的情境,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制定合适的角色扮演方案,使移情训练融入情境之中。
  换位思考是体验别人的情感,站在别人的处境思考问题。它能较快地摆脱自我中心,把自我的概念扩展到他人身上去。教育者要创造学生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在日常的教学中,在听故事或学习课文时,要让他们以文中人物的处境去体验他们的情绪,分角色朗读或扮演文中人物。
  分享体验是指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真实地体验分享者和被分享者的内心情感,引导他们表述自己实在的内心感受。因为分享行为是一种人们处于自愿的亲社会行为,他要求人们把属于自己的物品或成果分给他人共同享用而不企求任何报酬或奖赏。我们应该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积极地组织学生分享体验的活动,可以组织读书会,物品交换角和电影推荐等活动,丰富学习的道德教育内容,促进学生移情能力的发展。
  作品分析法通过对学生各种活动的产物为日记、作文、图画或手工制作等的分析,了解其心理活动进行的水平、特点以及其个性心理特征。也可以通过学习特定含义的作品,通过欣赏和分析过程的感染,来提升学生的移情能力。
  综上所述,移情能力是道德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职业院校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移情训练的方法有很多,教育者在进行移情训练时,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状况和年龄差异,有针对性地制定合适的训练方法,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移情能力的提高,推动其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此同时要通过家庭、社会或学校来培养学生的移情能力,从而增加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学生的移情能力有很大的培养空间,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道德知識的传授方面,还应该在实际生活中慢慢锻炼和培养。
  参考文献:
  [1]肖凤玲,屈正良.中职学校情感性道德教育初探[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2,(5).
  [2]刘俊升,周颖.移情的心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概述[J].心理科学,2008,31(4).
  [3]邓康乐.移情与道德行为关系的研究综述[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4]田维.德育中移情能力的训练[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5]徐婧.青少年移情的道德教育价值初探[J].现代教育科学,2008,(8).
  [6]姬慧,乔建中.关于移情发展与道德发展关系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4,(6).
  [7]姚曙光.移情简议[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4,(3).
  [8]苗世荣.移情研究给学校工作的启示[J].中小学管理,2005,(5).
其他文献
专业英语教学是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英语的二维特点决定了该课程的讲授方法具有独特性,但目前专业英语教学往往停滞在过时的专业阅读文献资料及术语上,存在
发展问题可以说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之一,关于发展的思路和视角也是丰富多彩的。就阿玛蒂亚.森所提出的自由发展观和中国政府当前正在执行的科学发展观作一简单比较分析,以期理
戏剧教学法是指将戏剧方法和戏剧因素应用在教学中,让学习对象在戏剧实践中达到教学目的和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传统的英语课堂过于强调英语语法和词汇知识,忽略了学生的兴趣、英语实际的运用以及英语语言背景文化的普及等方面。戏剧教学法应用于小学英语课堂中充分营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真实的英语互动环境,让学生在戏剧教学法的海洋里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力、好奇心、想象力。戏剧教学法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学
摘 要:中国和朝鲜由于地缘政治、民族文化、历史传统等方面的相似性在青少年的德育目标上存在许多共同的地方。但由于对外开放程度及建国历史等的不同,两国德育目标在指导思想、地位以及引导路径存在差异。通过对比中国和朝鲜两国青少年的德育目标上的异同,我们得到一些启发,对于加强和改进我国青少年的德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朝鲜;青少年;德育目标  中图分类号:G7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是中国目录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成书于清朝乾隆时期,于时一大批优秀的学者,诸如纪昀,戴震,姚鼐,翁方纲等人都为《总目》的成书贡献了力量,这部凝聚着清代学者智能的著作代表了中国目录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总目》的形成,经历了收集、分纂、编审、呈进、抄纂、复校、增删等过程,各提要在行文、篇幅、体例上都有不少变化。在此过程中,书前提要的作用不容忽视。各书前提要在编入《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