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路:探寻乡村教育的未来

来源 :中关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downloadf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教育已经了进入了后普及时代,但城乡教育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在社会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育的作用与价值不容忽视。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重新认识乡村教育的价值,探索乡村教育的出路,比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
  5月29日,“振兴乡村教育公益论坛暨《大山里的未来学校》新书分享会”在北京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联合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搜狐教育主办。
  作为2021年5月23日-5月29日举办的第七届“互联网+教育”创新周中的重要单元,本次活动围绕“出路:探寻乡村教育的未来”,邀请乡村教育实践者,专家以及基层教育领导一起展开了切实讨论,共同推动乡村教育健康发展。

乡村教育的价值在哪?


  据统计,中国乡村初中及小学学校数量逐年下降,2019年中国乡村共有740所高中,14477所初中,8.9万所小学。其中,在2013年至2019年的7年的时间里,有超5万所乡村小学被撤销或合并。面临学校数量的锐减,振兴乡村教育的出路和价值又在何方?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董事长杨丹在致辞中谈到,教育优先发展是国家的基本战略,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点。“扶贫先扶智”,让更多的乡村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最重要途径,也是培育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的根本性方案。
  杨丹认为,互联网教育以其更低成本、更具包容性、更智能化的特征,正在成为推进振兴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首选教育应用模式。
  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亲临论坛。早在2007年,钱理群就提出:“农村教育事实上是中国教育的一个最薄弱又是关键性的环节”,或许正因为如此,它“反而存在某些应试教育没有完全占领的空间,为进行理想教育实验提供了某种可能性”。
  钱理群在活动上谈到,年轻一代有一个拾根的轨迹。他们远离自己的土地,到远方去发展,可同时又脱离了土地的文化,脱离了父老乡亲。所以,“认识脚下的土地”是乡村教育一个重要的课题。
  钱理群称,后疫情时代,我们面临民族、地方、家庭家族、大自然、日常生活问题。这五大问题正是地方历史的五个核心概念。
  “因此我就提出了一个口号,‘从土地里长出来的历史’,要在从土地里长出来的历史里去寻求永恒。这同时是一个重大的教育命题,我们不仅自己要寻求,也要孩子去寻求、去懂得,这会是人一生的基础。”
  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朱永新谈到,乡村并不意味着贫穷、闭塞、落后,大山里同样也可以有未来学校,乡村教育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一个乡村学校的校长照样可以评特级教师,照样可以发挥他的特长,可以引领教师和学生成长。
  朱永新认为,乡村学校的发展有几个很重要的因素应该引起关注:第一是课程,第二是阅读,第三是应该有真正热爱乡村的人来做乡村教育。他强调,乡村学校必须要坚持走自己乡村化的道路,把课程真正扎根在乡村的土壤上,只有遴选那些真正热爱乡村、热爱乡村教育的人,才能把乡村教育做好。
  作为一名长期研究土地制度与发展、城乡互动方面的学者,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在活动上以《赋予农三代平等教育权》为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刘守英谈到,随着80后、90后成为劳动力迁移主力军,“农二代”们离土、出村、不返农,促使城乡关系发生革命性躍迁。数据表明,2019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数量已超过1400万人。
  刘守英认为,中国迁移革命带来了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飞速发展,但流动的背后缺乏对孩子教育的关心。
  刘守英表示,农二代在城市的居住权和农三代在城市的教育权,这应该是一个基本的权利。如果这个基本的权利不解决,这会是未来社会断裂的一个导火索和引线。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刘云杉认为,变迁中的乡村青年沿着教育阶梯走出乡村,挤进城市,但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制度承担着一对截然相反的任务。一方面,教育鼓励竞争,将机会不断扩大到更多的群体,以便人尽其才,人尽其能,这是其“加热”机制。但另一方面教育又将人群限定于经济岗位、以及某些社会结构种,不可避免地分流大多数人,这是其“冷却”机制。
  正是由于刘云杉关注到,乡村青年从“空心人”转为“透明人”,情感淡漠,与谁都隔着距离,成为局外人。因此她不由得提出疑问,“这些上不去又下不来、漂浮的年轻人,他们如何落地生根?”

探索乡村教育路径


  当下中国已经完成了脱贫攻坚,农村教育的面貌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如何探索乡村教育发展路径?面向大多数人的“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什么样的?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杨东平以田字格兴隆小学、美丽小学为例,认为在乡村教育发展上,这两所学校都在办学体制上有创新,采取了委托管理的方式。
  杨东平表示,不改变公办学校的性质,政府全额拨款,委托一个理想的教育家团队管理,这样的模式应该在中国大力推广,它应该是撬动平庸化公办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杠杆,可以打破千校一面的陈旧局面。
  同时,在教育公益组织助学形态上,这两所学校也有所创新。杨东平谈到,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教育公益组织是围绕政府工作的目标拾遗补缺。而公益组织真正重要的目标是促成社会创新,解决社会问题,探索农村教育下一步应该是什么样的。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说自己是乡村孩子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典型代表。近年来,俞敏洪经常到全国各地的乡村进行教育调研。他曾表示,自己的后半辈子至少花一半时间用来寻找乡村教育的出路。
  在俞敏洪看来,孩子基于乡村的教育,基于大自然的教育,基于乡村亲情的教育,基于对乡村传统文化理解的教育,从乡村学习走向现代化教育体系的路径,才是正确的教育路径。   俞敏洪提出,对于不同的孩子,对于不同地区的孩子应该有另外一套更加贴合实际的、能够鼓励孩子全面成长的考评体系和教育体系,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得到爱的教育、知识的教育以及成长的教育。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滕星认为,加强乡土教育系统性建设是突破乡村教育瓶颈的手段之一。“开展乡土教育首先做到基于正确理念指导下的乡土教材开发;其次,对全国乡土教材进行系统性收集和珍藏;最后,要通过深入的学术研究来促进乡土教育的发展。”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王继新在乡村学校优质发展上做了长期探索。在他看来,“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是破解乡村学校课程缺失难题的关键。同时,王继新认为,当前不断发展的具有强交互式的软硬件产品将会使得乡村学校教学质量提升。

从城市到乡村,致敬“教育逆行者”


  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在积极行动,探索乡村教育新模式。同时,已经有一批满怀激情与梦想的教育者逆向而行,从城市走向乡村,探索着乡村教育新的可能和未来。
  云南兴隆美丽小学首任校长、北大附中原校长康健认为,今天乡村教育进入内涵发展、深度改革的阶段,不能再用简单的技术主义解决乡村教育的问题。不能用工业化的思维、非专业化的态度、慈善施舍的办法去帮助乡村学校的发展。有时候,这样做非但不能产生积极的结果,甚至会产生负面效果或歧视性的作用。
  “如果以前我们是看重点、看大户、看衡水、看发达地区,现阶段要换一下方向标,乡村学校未来会成为基础教育的新地标。”
  他谈到,一百年来,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是那些创新实验学校倡导的思想和教育原则被历史沉淀下来,在实践中传承发展下去。这是实验学校的意义。
  《大山里的未来学校》一书的作者肖诗坚在2017年离开一线城市,前往贵州山区创办“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探索乡村教育新模式。在她的新书中,就真实记录了她实践“乡土人本教育”的艰难历程。
  肖诗坚谈到,“如果乡村教育要有美好的未来,首先要差异化发展,承认乡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不一样。只有在承认差异化的前提下教育才能多元化,多元化教育才是美的教育,才是未来美好的教育。”
  肖诗坚呼吁乡村教育发展要立法。她认为,要想解决中国乡村教育的问题,需要自下而上的动力,也需要自上而下的政策,没有政策和法律的保障,乡村教育的路会越走越艰辛。
  2020年,北京十一学校九渡河小学实现了一体化办学。在教育教学中,这所学校结合当地实际,主动创新,探索了乡村学校教育的新模式。北京十一学校一分校校长刘艳萍认为,乡村教育要发展首先是要转变当地校长和老师资源观的问题。
  “一些乡村办学者认为自己没有城市学校雄厚的资金,没有好的师资力量,所以很多事做不了。”刘艳萍谈到,农村、山区地区资源非常豐富,关键是老师有没有把资源转化成课程的意识。
  在刘艳萍看来,办山村学校要立足山村,链接世界,让学校成为改变山村生态重要的一环。通过改变乡村孩子的样态,培养他们具备能够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
  河北保定师范附属学校校长王淑英谈到,乡村教育的振兴关键是人才,但最难的问题是教师引不进,留不住。她认为,非师范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到乡村任教之前必须要进行实践培训。同时,乡村教育需要不断提升乡村教师的幸福感,避免教师将负面感受直接传递给学生。
  活动上,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与格莱珉中国还举行了合作签约仪式。格莱珉中国由诺贝尔奖得主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设立,为生活在农村和城市的贫困群体尤其是女性提供小额信贷、储蓄等服务。未来,两家组织将聚焦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青少年和城市低收入群体中小学生的教育服务,合力输出优质教育资源,致力于引导乡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子女建立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决心。
其他文献
5月23日,科技教育·创享未来——第七届“互联网+教育”创新周开幕。本届创新周以推动“互联网+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邀请政府领导、教育管理者、专家学者及教育企业家,共同探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新路径。寄语:科技助力教育变革发展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殷长春,北京市海淀区政协主席刘勇,北京市政协科技委专职副主任郭文
期刊
这两天,连续听到三位著名人物去世的消息。5月20号贝壳董事长左晖去世,5月22日,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长沙去世,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在上海去世。左晖英年早逝,只有50岁。后两位都应该算是高寿,袁隆平91岁,吴孟超99岁。  生命既脆弱又坚韧。  脆弱,大家都能够明白。生命只在呼吸间。疾病、自然灾害、战争等,瞬间就能够夺取千百万人的生命。一个小小的新冠病毒,就已经夺取了几百万人的生命。人类并不
期刊
本文将综合有关法律法规和实践情况,解读企业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概念、关系及侧重点,供读者参考。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草案)》(称“数据安全法草案”)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二次审议,并于2021年4月29日发布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将“数据安全”定义为“指通过采取必要措施,确保数据处于有效保护和合法利用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此外,数据安全法草案在“第三章数据安全制
期刊
我的父亲曾经在北京复兴门内太平湖度过了他的童年,每每想起那似乎很近、又很遥远的岁月,总能够想起太平湖的记忆。太平湖如今已经被填平,建成马路和大厦,仅存太平湖东里这个胡同名字。《京师坊巷志稿》中说:“太平湖,城隅积潦潴为湖,由角楼北水关入护城河”。  最近赋闲在家,和父亲聊起了他童年的太平湖的记忆,每到动情之处,他都有些落泪。时光远去,湖消失了,王府沧海变迁,胡同被高楼代替……也许今天我们再去复兴门
期刊
甘肃张掖,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是甘肃省地级市,位于中国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古称“甘州”,即甘肃省名“甘”字由来地。张掖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自古就有塞上江南和金张掖之美誉,古人有诗曰不望祁连山顶雪,错把张掖当江南。市内有大佛寺镇远楼、民勤会馆、黑水国遗址等名胜古迹。除去这些名胜还有着许多历史古村古镇,屋兰古镇是最具典型和影响力的古镇之一。古
期刊
时光流转,花开花落,转眼又到年末岁尾,2020年即将成为过去,日历又将翻起新的一页。回顾过往,我们思绪纷飞,感慨万千——这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无数人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将涓滴之力汇聚成磅礴伟力,构筑起守护生命的铜墙铁壁。尽管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但中国始终屹立潮头,成为全球和平发展的“稳定锚”,世界繁荣进步的“发动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期刊
中广公司(化名)欠天树公司(化名)货款,天树公司到中广公司的公司注册地来起诉,怎么法院给移送到别的法院了?民事诉讼法不是规定被告住所地管辖吗?下面通过一个案例来聊聊不得不知的管辖那点事。  中广公司与天树公司曾签订《承揽合同》,双方约定由天树公司供货,中广公司支付货款。合同签订后,天树公司按照合同履行了供货义务,但并未收到货款。于是,天树公司来到中广公司的注册地打起了官司。  就在开庭之前,案件该
期刊
新冠肺炎的残酷侵蚀,如麻蝗虫的疯狂撕咬,英国脱欧的翻云覆雨,美国大选的剑拔弩张……暴虐的天灾与诡谲的人祸接踵而至,世界经济因此遭遇的冲击与覆压前所未有,人类的智慧与勇气再一次得到空前的激发与张扬,忍剧痛而行,于磨难中新生,全球经济在2020年上演出了一场凤凰涅槃的不朽大剧。  没有应和包括国际基金合作组织(IMF)在内的权威分析机构有关2020年世界经济正增长的预测,开年的首季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
期刊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分析与定调2021年经济工作时指出,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在供给侧改革推进了历时五年而且起到了明显成效的基础上,高层首提需求侧改革,不仅仅是新年度经济工作重点的落子,应当还是整个“十四五”期间经济步伐迈进方向的导引。  需求包括
期刊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陷入衰退。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将萎缩4.4%。虽然我国可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但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复产复工后,工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依然存在。  但让人倍感欣慰的是,疫情的暴发意外加快了数字经济与相关产业的融合速度。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显示出数字化信息技术能有效缓解经济的负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