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弗兰西斯·培根的一句格言:“阅读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把阅读对人的重要作用阐述得形象而深刻。是啊,阅读对于我们每个人,尤其是正处在人生诸种观点形成时期的广大中学生来说何其重要。但是,长期以来,如何提高阅读效率的问题却一直困扰着我们。“四个转变”是解决问题的应然选择和必由之路。
一、从“要我读”到“我要读”
这个转变的本质要求,就是教师要启发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性,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养成自觉的阅读习惯,实现被动阅读向主动阅读的转变。
1.阅读能够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性。尽管当代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很多,但是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阅读的不可替代性。因为阅读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语言文字为我们提供了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我们能够遥隔千载与先人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我们的心灵之翼可以在想象的世界里自由自在地翻飞翱翔……这是其他渠道和方式所不具有的独特性。
2.阅读可以实现自我反省、自我提升。教师还应该启发学生懂得:阅读影响的是每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等。“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理”中的“气自华”、“达礼”指的就是这种影响。
3.阅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前提和根本。阅读是吸收,是积累;写作是表达,是抒发。广大中学生的作文素材主要来自课内外阅读和生活积累。无论是间接经验还是直接经验,都要求中学生广泛阅读,持之以恒,长期积累,这样写作能力才能提高,才能收到“阅读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神奇效果。
二、从“我要读”到“我爱读”
这个转变的本质要求,就是端正阅读态度,从“我要读”的决心提升到“我愛读”的快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感兴趣,才会产生乐读的主观需求。
1.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从字斟句酌的浅层次阅读,到对内容与情感进行质疑的高层次阅读,教师必须适当加以引导,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动口、动脑。当然,质疑阅读,并不仅仅局限于同一篇作品,为了更好地把握文章的风格与特色,可以进行大范围的质疑比较: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阅读;同一时期不同作家作品的比较阅读;同类题材作品的比较阅读……学生的多疑、善问,正是传统阅读教学的突破口。
2.让学生参与阅读教学。学生都有表现欲,有意识地为他们创造表现机会,让他们当一回小老师,对推动主动阅读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实践证明:当小老师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语文阅读学问多:备课能增长知识,上课能锻炼口才和胆量,老师的中肯评价终生难忘,学生会因此而爱上阅读课。
3.教会学生网读。鼠标一点,就可以欣赏到各种类型的文章。老师的职责是向学生介绍知名的网站,比如全景中文、木子书屋、榕树下等;是推荐名著名篇、纪实小说等。网读可以使学生对新知识、新事物的好奇心迅速得到满足。当然,在遴选读物方面,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美丑、进行自我选择的能力。
三、从“我爱读”到“我会读”
这个转变的本质要求,就是教师要教会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当代中学生要读的作品实在是太多了,这就需要教会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制订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要求学生根据年级特点和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订阅读计划,使阅读更具有计划性和可操作性。阅读计划的内容可以包括阅读书目、可利用的时间、自检方式三大部分。在执行过程中,老师和家长应该根据计划加以督促落实,检查阅读笔记,召开阅读心得交流会,等等。
2.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要求:(1)掌握技巧。阅读时,必须明确目的、任务,以此来调节阅读行为;整体感知和把握阅读过程的策略,包括辨明文体、领会标题、抓住主旨等。(2)学会积累。要求学生坚持立足课内辐射课外的原则,阅读老师推荐的内容,使学生的知识面向深度、广度拓展。
3.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任何习惯的养成,都必须经过持久的训练。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做到习惯成自然,摸索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此外,教师还须经常表扬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让他们介绍自己的做法,使同学们学有榜样,赶有对象,从而促进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四、从“我会读”到“我读懂”
这个转变的本质要求,就是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实现从“我会读”到“我读懂”的转变,这是阅读的根本。
1.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帮助学生实现“反三”的目标,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在阅读实践中,以课文负载的知识点为依据,从《语文读本》、《外国文学名著欣赏》、《中国古代文学名著欣赏》等课外读物中有意识地选择同类型阅读材料,检测所学的语文知识。这样学以致用,学生就可以迅速验证自己的阅读效果,或触发对某一问题的深入思考,获得新知识、新认识。
2.教会学生做好摘录,写好随感。要求学生阅读时做好阅读笔记,包括圈画、摘抄、评注、仿写、加标题、写大意等。学生可以调控阅读的注意力,弄清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懂得文章是怎样写的和为什么那样写,同时把精美的语句和片断摘录下来,消化吸收,学以致用,供必要时参照、借鉴。这样,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积少成多,自然会有丰富的积累,持之以恒,语文素养一定会得到提高。
3.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动脑,体验阅读所带来的喜悦。可以向学生发出倡议——编辑一部自己的作品集。在这部作品集当中,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选文章、抄笔记、作点评、写心得、定格式、配插图、勾花边、编目录、拟序言、题集名……边读边动笔,读的量多了,写的量也相应增加,读写都得到充分的训练,效益自然可以期待。
实现阅读过程的“四个转变”,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通过阅读拓宽视野,就能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从“要我读”到“我要读”
这个转变的本质要求,就是教师要启发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性,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养成自觉的阅读习惯,实现被动阅读向主动阅读的转变。
1.阅读能够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性。尽管当代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很多,但是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阅读的不可替代性。因为阅读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语言文字为我们提供了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我们能够遥隔千载与先人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我们的心灵之翼可以在想象的世界里自由自在地翻飞翱翔……这是其他渠道和方式所不具有的独特性。
2.阅读可以实现自我反省、自我提升。教师还应该启发学生懂得:阅读影响的是每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等。“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理”中的“气自华”、“达礼”指的就是这种影响。
3.阅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前提和根本。阅读是吸收,是积累;写作是表达,是抒发。广大中学生的作文素材主要来自课内外阅读和生活积累。无论是间接经验还是直接经验,都要求中学生广泛阅读,持之以恒,长期积累,这样写作能力才能提高,才能收到“阅读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神奇效果。
二、从“我要读”到“我爱读”
这个转变的本质要求,就是端正阅读态度,从“我要读”的决心提升到“我愛读”的快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感兴趣,才会产生乐读的主观需求。
1.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从字斟句酌的浅层次阅读,到对内容与情感进行质疑的高层次阅读,教师必须适当加以引导,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动口、动脑。当然,质疑阅读,并不仅仅局限于同一篇作品,为了更好地把握文章的风格与特色,可以进行大范围的质疑比较: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阅读;同一时期不同作家作品的比较阅读;同类题材作品的比较阅读……学生的多疑、善问,正是传统阅读教学的突破口。
2.让学生参与阅读教学。学生都有表现欲,有意识地为他们创造表现机会,让他们当一回小老师,对推动主动阅读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实践证明:当小老师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语文阅读学问多:备课能增长知识,上课能锻炼口才和胆量,老师的中肯评价终生难忘,学生会因此而爱上阅读课。
3.教会学生网读。鼠标一点,就可以欣赏到各种类型的文章。老师的职责是向学生介绍知名的网站,比如全景中文、木子书屋、榕树下等;是推荐名著名篇、纪实小说等。网读可以使学生对新知识、新事物的好奇心迅速得到满足。当然,在遴选读物方面,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美丑、进行自我选择的能力。
三、从“我爱读”到“我会读”
这个转变的本质要求,就是教师要教会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当代中学生要读的作品实在是太多了,这就需要教会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制订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要求学生根据年级特点和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订阅读计划,使阅读更具有计划性和可操作性。阅读计划的内容可以包括阅读书目、可利用的时间、自检方式三大部分。在执行过程中,老师和家长应该根据计划加以督促落实,检查阅读笔记,召开阅读心得交流会,等等。
2.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要求:(1)掌握技巧。阅读时,必须明确目的、任务,以此来调节阅读行为;整体感知和把握阅读过程的策略,包括辨明文体、领会标题、抓住主旨等。(2)学会积累。要求学生坚持立足课内辐射课外的原则,阅读老师推荐的内容,使学生的知识面向深度、广度拓展。
3.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任何习惯的养成,都必须经过持久的训练。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做到习惯成自然,摸索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此外,教师还须经常表扬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让他们介绍自己的做法,使同学们学有榜样,赶有对象,从而促进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四、从“我会读”到“我读懂”
这个转变的本质要求,就是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实现从“我会读”到“我读懂”的转变,这是阅读的根本。
1.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帮助学生实现“反三”的目标,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在阅读实践中,以课文负载的知识点为依据,从《语文读本》、《外国文学名著欣赏》、《中国古代文学名著欣赏》等课外读物中有意识地选择同类型阅读材料,检测所学的语文知识。这样学以致用,学生就可以迅速验证自己的阅读效果,或触发对某一问题的深入思考,获得新知识、新认识。
2.教会学生做好摘录,写好随感。要求学生阅读时做好阅读笔记,包括圈画、摘抄、评注、仿写、加标题、写大意等。学生可以调控阅读的注意力,弄清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懂得文章是怎样写的和为什么那样写,同时把精美的语句和片断摘录下来,消化吸收,学以致用,供必要时参照、借鉴。这样,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积少成多,自然会有丰富的积累,持之以恒,语文素养一定会得到提高。
3.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动脑,体验阅读所带来的喜悦。可以向学生发出倡议——编辑一部自己的作品集。在这部作品集当中,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选文章、抄笔记、作点评、写心得、定格式、配插图、勾花边、编目录、拟序言、题集名……边读边动笔,读的量多了,写的量也相应增加,读写都得到充分的训练,效益自然可以期待。
实现阅读过程的“四个转变”,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通过阅读拓宽视野,就能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