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解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新生入学后的适应性现状,本文以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为例,通过对农学类研究生新生的适应情况、读研动机、职业规划和科研学术等方面进行调查,针对性地提出研究生新生适应性教育基本原则和对策。
关键词:研究型;研究生新生;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053-02
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生力军,是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后备队[1]。高校研究生新生适应性教育是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工作,是研究生“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本科新生相比,研究生新生年龄、生源类型、培养类型、家庭背景等方面都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学习生活方式也由专业基础学习转向“导师负责制”下的专业深入研究。研究生新生经历从“大学”到“研究生”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方式的巨大转变,容易凸显各种适应性问题,不仅影响到研究生的健康成才,也关系到高校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2]。因此,研究生新生适应性教育问题亟待关注。为了解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新生在科研、生活、心理及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情况,笔者在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开展了研究生新生适应性调研活动,有针对性地提出新形势下研究生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原则和对策,为研究生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
一、调查与样本
本研究针对浙江大学农学院2014级研究生新生发放问卷,集合新生座谈会形式。总共发放问卷248份,回收问卷229份,空白问卷2份,有效问卷227份,回收率91.5%。其中男生77人,占33.9%,女生150人,占66.1%;植物保护类97人,园艺类86人,农学类44人。
二、研究生新生适应性调查结果
在调研中,主要关注研究生新生适应情况、读研动机、职业规划和科研学术等方面。
(一)研究生新生适应情况分析
面对全新的学习成长阶段,几乎所有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不适应,涉及生活、科研相关的各个方面。如表1所示,学习科研压力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成为研究生新生感觉最为困扰的问题;而人际交往和经济问题也是少部分人适应能力的制约因素。
面对接踵而至的各种不适应,68%的同学表示,在2个月内可以顺利适应、融入研究生生活,但仍有11%的同学表示至少需要一个学期才能适应。大部分同学的适应周期是正常的,但仍有少数学生的适应周期较长。个体的差异,导致了适应周期的差异。
(二)读研动机分析
本次调研对新生选择读研的目的进行了分析(表2),22%的同学是喜欢本专业,希望在学术上可以有所作为;36%的同学是希望获得更高的文凭、有更高的起点;另外21%的同学是为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拓展人脉。大部分同学读研动机积极且向上,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但也有少部分人为了逃避就业压力选择了读研。说明学生读研动机主要有自身需求和外部诱因两大类,如提高就业竞争力、渴求立足社会、提升学历、回避社会压力等。
(三)职业规划情况分析
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是研究生生活方式选择的基础,更是研究生科研的动力所在。对于未来就业方向,有44%的同学清楚自己专业未来的就业方向,但仍有48%的同学对自身专业未来的就业方向不太了解。而问及以后的职业规划,只有20%的同学目标明确并制定了相应的计划;54%的同学表示就业目标不清晰。而且关于未来从事什么类型的工作这个问题,只有33%的同学愿意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大多数同学都表示没想好甚至没想过。说明在研究生群体中有很大比例的研究生没有主动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意识比较淡薄。
(四)科研学术情况分析
科研学术是研究生阶段的主战场,因此对科研的兴趣、投入时间等是影响科研成果的重要因素。调查发现,对于自己的研究方向(表3),有28%的同学有浓厚的兴趣,49%的同学表示需要一定的时间适应,还有的同学不太喜欢自己的研究方向。这个调查结果也与读研动机结果基本符合。同时有74%的同学认为“实验太多,私人自由时间太少”或者“交际圈子太小,接触的人不多”,说明研究生学习与本科生学习方式及类型已经发生了转变,由基础知识面学习专向专业领域研究,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投入到实验室中进行科学研究,活动范围基本围绕课题组展开。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负责人,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生能够主动找导师交流的只有32%,多数新生与导师交流主要是以例会为主的被动交流,与导师交流的内容当然也以科研方面的问题为主。说明近7成的研究生不会主动与导师沟通。一方面是因为在当前研究生培养模式下,导师的指导让研究生产生了依赖导师主动沟通的心理;另一方面则由于绝大多数研究生敬畏导师、不知如何与导师沟通[3]。因此要研究生认识自身主体性地位,提高其沟通主动性。
三、基本原则与对策
(一)研究生适应性教育的基本原则
研究生适应性教育需要把握需求导向、多维发展和关键少数三个原则为知道,开展适应性教育工作。
1.需求导向原则。教育内容和方式,要贴近研究生新生的要求,特别是针对90后的研究生,要按照他们的性格特点,用合适的方式加以引导以需求为导向,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内容,改变单一讲座、授课的方式,如利用新媒体、团体辅导等形式,增加教育的互动性和体验性。
2.多维发展原则。教育内容要涉及研究生阶段的包括科研、学习、生活在内的所有维度,关注研究生的全面发展。既要有基础模块,例如实验室安全教育、学术规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也要有发展模块,例如思想引领教育、抗挫折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等;还要有适合学生的个性模块,例如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模块等。 3.关键少数原则。研究生教育必须重点关注少数适应能力相对较弱的新生的个体情况,如果不及时关注和帮扶的话,很容易导致研究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因此我们要重视这部分群体,利用谈心、沙龙、素质拓展等多种形式,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生活。
(二)研究生适应性教育的对策
1.思想引领,扣好第一颗扣子。研究生背景多元化,思想情况复杂,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要求,把握学生的性格,关注学生间的差异。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要在新生入学时加强价值观的引导。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每年在新生入学时,积极开展“知院爱院”、“学术廉洁”、“中国梦·求是情”合唱比赛等系列思想引领活动,给研究生新生上好第一堂思想教育课,帮助新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对学校学院的归属感,加强对学校文化的融入,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
2.分类引导,满足多样化需求。针对科研动机不同、科研兴趣程度不同的研究生,应该进行分类引导。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对于有志科研学术的同学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如创办神农大讲坛、青禾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老师等进行学术前沿报告;通过博士生论坛和研究生学术成果展等活动,促进不同学科背景研究生之间的朋辈交流,营造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对于硕士毕业后直接创业或就业的同学,通过就业训练营、青禾创业训练营等“第二课堂”载体,强化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竞争力。
3.搭建平台,强化导师制作用。在研究生的全面培养过程中,导师发挥首要责任人的作用,不仅可以在科研方面给予学生专业的指导,也可以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健康和为人处事方面的培养发挥重要的德育作用,因此搭建师生沟通的平台至关重要。学院大力推进导学关系的和谐发展,鼓励导师合作指导研究生,倡导爱生如子、尊师重道、同学互助、师生共进的优良风气,积极响应学校“五好”导学团队评选,并已连读四年获得校级“五好”导学团队荣誉。在学院内开展“我最喜爱的好老师”评选活动,积极营造氛围。在研究生导师中倡导导师育人理念,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巨大作用。选拔优秀的青年教师担任德育导师,负责研究生德育工作,使老师走进学生中,促进师生交流与活动。
随着高等教育逐渐大众化,高校研究生群体不断扩大,其适应性教育问题日益突出。研究生新生适应性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是研究生身份转变的第一步,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研究生新生的适应性教育,并根据其适应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始业教育,切实解决研究生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培育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房三虎,房文花,伍星.高等教育大众化视野下新生入学教育思考——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01).
[2]李广松,宋伟,李庆亮.高校新生适应性教育的调查与研究——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07).
[3]龚丽,李志,刁黎.硕士研究生与导师沟通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9,(06).
关键词:研究型;研究生新生;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053-02
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生力军,是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后备队[1]。高校研究生新生适应性教育是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工作,是研究生“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本科新生相比,研究生新生年龄、生源类型、培养类型、家庭背景等方面都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学习生活方式也由专业基础学习转向“导师负责制”下的专业深入研究。研究生新生经历从“大学”到“研究生”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方式的巨大转变,容易凸显各种适应性问题,不仅影响到研究生的健康成才,也关系到高校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2]。因此,研究生新生适应性教育问题亟待关注。为了解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新生在科研、生活、心理及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情况,笔者在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开展了研究生新生适应性调研活动,有针对性地提出新形势下研究生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原则和对策,为研究生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
一、调查与样本
本研究针对浙江大学农学院2014级研究生新生发放问卷,集合新生座谈会形式。总共发放问卷248份,回收问卷229份,空白问卷2份,有效问卷227份,回收率91.5%。其中男生77人,占33.9%,女生150人,占66.1%;植物保护类97人,园艺类86人,农学类44人。
二、研究生新生适应性调查结果
在调研中,主要关注研究生新生适应情况、读研动机、职业规划和科研学术等方面。
(一)研究生新生适应情况分析
面对全新的学习成长阶段,几乎所有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不适应,涉及生活、科研相关的各个方面。如表1所示,学习科研压力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成为研究生新生感觉最为困扰的问题;而人际交往和经济问题也是少部分人适应能力的制约因素。
面对接踵而至的各种不适应,68%的同学表示,在2个月内可以顺利适应、融入研究生生活,但仍有11%的同学表示至少需要一个学期才能适应。大部分同学的适应周期是正常的,但仍有少数学生的适应周期较长。个体的差异,导致了适应周期的差异。
(二)读研动机分析
本次调研对新生选择读研的目的进行了分析(表2),22%的同学是喜欢本专业,希望在学术上可以有所作为;36%的同学是希望获得更高的文凭、有更高的起点;另外21%的同学是为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拓展人脉。大部分同学读研动机积极且向上,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但也有少部分人为了逃避就业压力选择了读研。说明学生读研动机主要有自身需求和外部诱因两大类,如提高就业竞争力、渴求立足社会、提升学历、回避社会压力等。
(三)职业规划情况分析
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是研究生生活方式选择的基础,更是研究生科研的动力所在。对于未来就业方向,有44%的同学清楚自己专业未来的就业方向,但仍有48%的同学对自身专业未来的就业方向不太了解。而问及以后的职业规划,只有20%的同学目标明确并制定了相应的计划;54%的同学表示就业目标不清晰。而且关于未来从事什么类型的工作这个问题,只有33%的同学愿意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大多数同学都表示没想好甚至没想过。说明在研究生群体中有很大比例的研究生没有主动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意识比较淡薄。
(四)科研学术情况分析
科研学术是研究生阶段的主战场,因此对科研的兴趣、投入时间等是影响科研成果的重要因素。调查发现,对于自己的研究方向(表3),有28%的同学有浓厚的兴趣,49%的同学表示需要一定的时间适应,还有的同学不太喜欢自己的研究方向。这个调查结果也与读研动机结果基本符合。同时有74%的同学认为“实验太多,私人自由时间太少”或者“交际圈子太小,接触的人不多”,说明研究生学习与本科生学习方式及类型已经发生了转变,由基础知识面学习专向专业领域研究,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投入到实验室中进行科学研究,活动范围基本围绕课题组展开。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负责人,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生能够主动找导师交流的只有32%,多数新生与导师交流主要是以例会为主的被动交流,与导师交流的内容当然也以科研方面的问题为主。说明近7成的研究生不会主动与导师沟通。一方面是因为在当前研究生培养模式下,导师的指导让研究生产生了依赖导师主动沟通的心理;另一方面则由于绝大多数研究生敬畏导师、不知如何与导师沟通[3]。因此要研究生认识自身主体性地位,提高其沟通主动性。
三、基本原则与对策
(一)研究生适应性教育的基本原则
研究生适应性教育需要把握需求导向、多维发展和关键少数三个原则为知道,开展适应性教育工作。
1.需求导向原则。教育内容和方式,要贴近研究生新生的要求,特别是针对90后的研究生,要按照他们的性格特点,用合适的方式加以引导以需求为导向,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内容,改变单一讲座、授课的方式,如利用新媒体、团体辅导等形式,增加教育的互动性和体验性。
2.多维发展原则。教育内容要涉及研究生阶段的包括科研、学习、生活在内的所有维度,关注研究生的全面发展。既要有基础模块,例如实验室安全教育、学术规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也要有发展模块,例如思想引领教育、抗挫折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等;还要有适合学生的个性模块,例如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模块等。 3.关键少数原则。研究生教育必须重点关注少数适应能力相对较弱的新生的个体情况,如果不及时关注和帮扶的话,很容易导致研究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因此我们要重视这部分群体,利用谈心、沙龙、素质拓展等多种形式,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生活。
(二)研究生适应性教育的对策
1.思想引领,扣好第一颗扣子。研究生背景多元化,思想情况复杂,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要求,把握学生的性格,关注学生间的差异。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要在新生入学时加强价值观的引导。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每年在新生入学时,积极开展“知院爱院”、“学术廉洁”、“中国梦·求是情”合唱比赛等系列思想引领活动,给研究生新生上好第一堂思想教育课,帮助新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对学校学院的归属感,加强对学校文化的融入,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
2.分类引导,满足多样化需求。针对科研动机不同、科研兴趣程度不同的研究生,应该进行分类引导。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对于有志科研学术的同学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如创办神农大讲坛、青禾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老师等进行学术前沿报告;通过博士生论坛和研究生学术成果展等活动,促进不同学科背景研究生之间的朋辈交流,营造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对于硕士毕业后直接创业或就业的同学,通过就业训练营、青禾创业训练营等“第二课堂”载体,强化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竞争力。
3.搭建平台,强化导师制作用。在研究生的全面培养过程中,导师发挥首要责任人的作用,不仅可以在科研方面给予学生专业的指导,也可以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健康和为人处事方面的培养发挥重要的德育作用,因此搭建师生沟通的平台至关重要。学院大力推进导学关系的和谐发展,鼓励导师合作指导研究生,倡导爱生如子、尊师重道、同学互助、师生共进的优良风气,积极响应学校“五好”导学团队评选,并已连读四年获得校级“五好”导学团队荣誉。在学院内开展“我最喜爱的好老师”评选活动,积极营造氛围。在研究生导师中倡导导师育人理念,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巨大作用。选拔优秀的青年教师担任德育导师,负责研究生德育工作,使老师走进学生中,促进师生交流与活动。
随着高等教育逐渐大众化,高校研究生群体不断扩大,其适应性教育问题日益突出。研究生新生适应性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是研究生身份转变的第一步,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研究生新生的适应性教育,并根据其适应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始业教育,切实解决研究生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培育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房三虎,房文花,伍星.高等教育大众化视野下新生入学教育思考——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01).
[2]李广松,宋伟,李庆亮.高校新生适应性教育的调查与研究——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07).
[3]龚丽,李志,刁黎.硕士研究生与导师沟通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