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遗体捐献的认知与影响因素的现状及建议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12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遗体捐献是一项造福社会、荫及后人的善举。我国遗体捐献起步较晚,遗体来源的稀缺已成为医学教育及临床医学的最大“瓶颈”,阻碍了医学生的培养,牵制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1]。大学生作为当代社会较为活跃的一支群体,他们对遗体捐献的态度和意愿对全社会具有较强的影响和辐射作用。而医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特殊的群体,专业特性决定了对待遗体捐献事业应更为敏感。了解大学生群体对遗体捐献的认知度及自身意愿,从而折射社会大众的意愿,进而为遗体捐献事业的发展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1.大学生对于遗体捐献的认知
  1.1医学生对于遗体捐献的认知。
  医学生作为一个有专业知识的群体,并且受益于遗体捐献。遗体捐献可供医学生做生理解剖之用,帮助医学生掌握人体的组织结构。张雪文[2]的调查表明,约69.8%的在校医学生了解遗体捐献相关内容,44.6%的赞成捐献自己的器官,一年级赞同率最低,仅为26.6%,五年级最高,为61.4%。通过专业教育,医学生对遗体捐献的认知度普遍高于非医学生,医学类专业学生对遗体捐献相关信息关注度更高,并且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更愿意加入遗体捐献队列中,足以见得专业知识的渗透及实践对我国遗体捐献事业举足轻重。
  1.2非医学生对于遗体捐献的认知。
  据杨颖[3]对上海等发达地区居民调查结果显示国内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意愿率仅为16.57%,相较于接受高等教育的非医学类专业大学生而言,虽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但对于遗体捐献仍望而却步。据唐晓[4]对某高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在关于遗体捐献的定义上,非医学生的正确率(50%)远低于医学生的正确率(70.5%)。非医学专业的大学生均认为遗体捐献有利于社会进步、医疗事业发展,但对于遗体捐献的认知极其有限,对遗体捐献相关信息的关注度低于医学类专业学生。遗体捐献相关信息仅来源于网络、电视等媒体,并没有具有针对性的信息输注,对遗体捐献的了解度较少。
  2.影响因素
  2.1传统观念的因素。
  这是问题的根源所在。我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以“仁”为本、以孝亲伦理为内核的道德型文化,《礼记》中就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说教,并且我国历来有重丧隆葬的习惯,即使不能真正做到“完肤,厚葬”,至少不能让亲人的遗体残缺不全[5]。我国虽拥有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但残存下不少封建传统观念桎梏了我们的思想,使我国遗体捐献领域的发展举步维艰,在发达国家,医院对尸体的解剖率高达80%~90%,而在我国解剖率却很低。据调查研究,美国约有30%肾移植的供体来自亲属捐赠,而中国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及受现今法律制度、医疗管理措施的局限,目前亲属活体供器官仅占器官移植总数的0.1%~1.0%[6]。足以说明传统观念的巨大影响力,充分说明我国遗体捐献事业始终停滞不前的原因。
  2.2政策法规的落后。
  现在仅有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推出了遗体捐献的地方性法规,但还不是很完善。遗体捐献迫切需要法律的支持,尽快制定遗体捐献中的各种法律、法规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7]。医疗系统政策层面的缺失及行政力度支持的不足影响着遗体捐献工作的顺利开展[8]。我国有关于遗体捐献的政策法规的立场并不是很明确,如我国《人体器官移植条例》第8条第2款规定了公民生前表示拒绝捐献意愿的,任何人不得捐献器官。生前未做出表示的,其近亲属可以一致做出捐献的意思表示[9]。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立法并没有明确提出死者生前未表达遗体捐献意愿的,其家属在患者死后完全有权利决定死者遗体捐献问题,自我决定权与亲属决定权谁更优先没有明确规定。
  2.3遗体捐献宣传滞后。
  目前非医学类专业大学生对遗体捐献的信息大多来源于公共媒体平台。我国新闻媒体对遗体捐献者的宣传较为积极,诸如“姚贝娜捐献角膜”的事迹,但对于如何进行遗体捐献的相关程序介绍极少,与前者相比,后者往往更有意义。宣传的滞后,造成民众对遗体捐献不了解、不积极、不主动。其次,社会层面缺乏对遗体捐献者的鼓励与支持,捐献者家人缺少社会鼓励表扬的“舆论”氛围,往往造成心理上的缺损。奉献的举动得不到肯定不免心生悲凉。
  3.遗体捐献的重大影响意义
  3.1基于患者。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约有100万尿毒症患者,每年新增12万人,每年约有50万患者需要肾移植,而每年全国可供移植的肾源仅有4000个,很多患者在等待中死亡,捐献的器官可以把濒临死亡的患者从死亡边缘重新拉回健康的生活,这无疑是一件造福于全人类的壮举;遗体捐献的有效发展可以使医学生充分了解人体构造,降低医学误差,最终造福患者。
  3.2基于医学生。
  捐献遗体的另一大作用就是用于医学生的解剖课。医学发展离不开对人体的研究,这是学习医学的基础,更是夯实基础的手段。曾有专家指出:“理想状态下4~6人解剖学习一具遗体。”而我国目前情况是平均20~30个医学生才能解剖到一具遗体,一些非临床专业的医学生甚至都没有机会解剖一具遗体,最多参观模拟,靠着模型及医学图册学习,严重影响我国医学教育质量的发展。
  4.建议
  4.1加紧建设遗体捐献制度与法规。
  上海市2000年出台了《遗体捐献条例》,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部有关遗体捐献方面的,标志着我国遗体捐献事业前进了一大步,但相关法律法规仅限在一些发达的沿海城市,并没有得到全面普及。制度与法规的建立不仅可以完善遗体捐献的相关程序,如接收遗体的相关流程、遗体保管、家属知情同意权,还可以对遗体捐献作出重大贡献的给予表彰,使遗体捐献者家属得以身心安慰,告慰遗体捐献者作出的贡献。
  4.2加大遗体捐献的宣传力度。
  大学生群体作为承接社会与学校生活的一个敏感群体,针对大学生的宣传则是重中之重。良好的宣传氛围有利于营造积极、良好的舆论氛围,正面引导人们接受并参与到其中,同时能唤起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支持和资助[10]。   4.3参观遗体告别馆、标本陈列馆等,感受遗体捐献的人性化。
  安排学生参观遗体告别馆,使学生充分了解遗体捐献的意义,更加直观地认识到遗体捐献者作出的伟大奉献,让遗体捐献的家属们感受到人性的关怀与温暖,展现遗体捐献者们伟大的人格魅力。
  4.4组织学生清明祭奠遗体捐献陵园的勇士们。
  每逢清明节可以组织在校学生参观遗体捐献陵园,陵园纪念墙上记载着遗体捐献者们的姓名,墙上的名字逐年增多说明了人们对于遗体捐献的接受与认可,通过逐年对比,可以向学生宣传与介绍遗体捐献的现状,同时展现人性关怀。
  4.5开展“遗体捐献程序”讲座。
  对遗体捐献知识的缺乏会直接导致捐献者及其家属欲捐无门[11]。通过向学生介绍相关遗体捐献的流程,加深学生对遗体捐献的认知度,同时可以参观遗体捐献接受机构,强化学生对遗体捐献者的尊重感情。
  4.6培养医学生对于遗体捐献者的尊重情感与人性关怀。
  遗体对于医学生来说是宝贵的资源,是学习道路上的助推剂。遗体捐献者们捐献遗体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应受到充分尊重。遗体捐献者愿意捐献遗体不仅能培养出更优秀的医学人才,更能推动医学事业蓬勃发展。实际上,尊重遗体就是尊重死者本人[12]。充分尊重遗体捐献者既体现他们的价值又鼓动更多人加入遗体捐献行列,壮大队伍力量。
  参考文献:
  [1]詹东,王金德,李丐涛,等.遗体捐献的现实意义和人文反思[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32(3):54-55.
  [2]张雪文,李官彦,李臻,褚洪迁.在校医学生器官移植与捐献态度及认知的调查[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53):10067-10070.
  [3]杨颖.黄海.邱鸿钟.我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意愿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医院,2014,03:18-19.
  [4]唐晓,肖肖,曹冬雷,张涛,黄婷婷,韩煦.医学与非医学大学生对遗体捐献认知的比较研究[J].医学与哲学,2012(8):25-26.
  [5]柏宁,孙福川,岳长红.我国遗体捐献现状及其制约因素的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2005(4):59-60.
  [6]张元芳,王翔.21世纪中国器官移植的发展与思考[J].上海医学,2004,27(11):791-795.
  [7]张安勇,崔益群,吴伟风.解析遗体捐献瓶颈的成因及措施[J].中国医学伦理学,22(2):102.
  [8]余浩杰,胡文魁.我国器官捐献的困境及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2,25(10):69-70.
  [9]刘欢,张宏.论遗体捐献自我决定权与近亲属决定权的冲突与协调[J].泰山学院学报.2013,35(1):108-111.
  [10]张永利,王妍,曾奇,等.医学伦理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新视角[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11):65-66.
  [11]刘健华,钟光明.医学院校无偿遗体捐献工作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4):470-471.
  [12]董世武,应大君,孙建森,龙洋.李晓松.基于遗体捐献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模式探索[J].解剖学杂志.2009,32(5):587-587.
  通讯作者:吕怀娟
其他文献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提问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让课堂充满生机活力,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因此,课堂提问无疑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值得引起所有语文教师的重视。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有鉴于此,教师要抓住文本的关键内容,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这样引导学生在讨论探究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打造精彩的语文课堂。笔者将结合教学实际,对
摘 要: 本文针对数学习题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以初中数学相关习题为例,分析总结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减少错题出现的方法。  关键词: 初中数学 习题教学 错因分析  自实施新课标以来,初中数学教学方式发生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注重知识来源、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上。但是,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为数学教学带来一定的挑战。教师需要对解题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错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科书应体现教育的性质、任务,着眼于民族素质的培养。鉴于此,第八册教材以拓宽生活领域,提高语文素养为主线编排,这个可贵的尝试与大胆的改革,开拓出语文教学的大好局面。  一、编选的课文时代气息强  固然,我们民族的传统教育,大有精粹可供撷取,但生活是源,离开生活,提高语文素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再说,小学生抽象思维还不发达,思维能力带有肤浅性,他们更乐于和易于接受具体事物。第八册
班会是班主任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和重要阵地,有计划地组织与开展班会活动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任务。班会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主题班会是一种极受师生欢迎的极富教育意义的组织形式。所谓主题班会,是指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由班委会组织领导开展的一种自我教育自学成才的班级活动,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主题班会能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让个人在集体活动中受教育、受熏陶,从而提
摘 要: 天真烂漫、活泼可爱是小学生的天性,正因如此,他们的生活才如此多姿多彩。小学课程应与小学生天性接轨,《品德与社会》课程也不例外。但纵观我国目前教育,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学生并未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本文就如何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多彩课堂做了如下阐述。  关键词: 小学生 品德与社会 多彩课堂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培养儿童德育素养的重要载体,主要目标在于改变儿童态度、情感及行为。在教学策划中,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教学是大趋势,本文结合参加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的体会,以母犬绝育术信息化教学设计为例,对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进行探索。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信息化教学 母犬绝育术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与《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提出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要按照要求开展信
摘 要: 本文根据草原环境的特点和游牧民地区学生特点和游牧民地区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利用实例,说明了克服应对这些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 品德与生活 活化 活动形式  《品德与生活》课程素材内容来源于现实生活。其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激发学生乐于向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热爱生活的情操。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寻找学生身边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置
我有幸听了罗鸣亮老师《做一个讲道理的数学老师》的讲座,真是醍醐灌顶,原来数学教材还要这么看,数学课还要这么上。是呀,四则混合运算为什么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要先通分再加减?一年12个月中为什么不把所有的单数月都规定为大月,而是7前单来8后双?在我们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时,为什么是四舍,为什么是五入……这一切的为什么,我们可曾让孩子明白后面的道理?在数学课上,非常重视方法
数学是一门思维性和系统性都比较强的学科,许多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反思性教学”,意在帮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反思意识,潜移默化地吸收必备的数学知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也能更好地发现问题,不断思考改进的策略,有效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鉴于此,各小学教师要提高数学的反思性特质,弥补当前反思性教学的缺陷,更好地应用反思性教学,提高数学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是科学素养的四个层面,应全面体现在科学课程内容中。本文以《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材)为例,谈谈笔者在执教此课时是如何从上述四个层面落实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的。  一、创设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