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翻译理论述评

来源 :学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tinl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功能翻译理论的来龙去脉及其发展进行了介绍,对功能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进行阐述,目的在于说明,功能翻译理论以翻译目的为总则,把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都纳入了研究的范畴,从而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个多角度、动态的视野。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翻译目的论
  
  一、引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主要是从语言学角度来研究翻译,特别是结构主义语言学,把语言看成了语码,翻译则成了语言操作。七十年代,功能翻译理论开始兴起,领军人物有K.赖斯、H.J.费米尔、C.诺德、J.H.曼塔利等。
  何为功能翻译理论,诺德的解释是:"功能主义,指的是功能或者是文本和翻译的功能的研究。"它涵盖了多种理论方法,主要以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为主,还包括其他国家理论家的观点。如英国学者纽马克的文本功能类型和美国学者奈达的功能对等论。
  以功能方法来研究翻译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圣经翻译。当时不少译者发现在不同的情况下需要采取不同的翻译。但那时"适当的翻译"强调"字对字"翻译和对原文的忠实,即使译文与想要达到的意图不一致。当时的圣经翻译者认为翻译应包含两个过程:一是对原文本的忠实再现,二是使译文适应于目标读者。马丁o路德主张在翻译圣经时在部分文章采取"字对字"翻译,其他部分文章应使译文与读者的需要和期望一致。同样,尤金o奈达区分了两种翻译中的对等: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奈达特别强调翻译目的、译者和接收者的作用以及翻译过程的文化含意。但奈达的翻译仍是关注原文,与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观点不完全一致。
  
  二、功能翻译理论概述
  
  功能翻译理论的提出得益于交际理论、行为理论、话语语言学、语篇学说以及文学研究中趋向于接受理论的一系列研究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它的出现反映了翻译的全面转向,即由原先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学及侧重形式、强调等值的翻译理论转向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观。功能派认为翻译是一种行为。其理论的重点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1)对翻译实质的阐释(2)对翻译过程参与者的角色分析(3)功能翻译原则的提出。
  K.赖斯是功能翻译理论的奠基人,她首次将语言功能与翻译结合,将文本按不同功能分类,使译者对交际功能的语言标记和功能翻译的组成单位感觉更敏锐,帮助译者为特定的翻译目的将对等标准明确为恰当的形式。.
  之后,费米尔和诺德等提出"目的论"(Skopos theory),成为了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即翻译策略必须根据翻译要达到的目的决定,原文只起到提供信息的作用,为适应新交际环境和目标读者的需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理论中所注重的原文及其功能,而是译文在目标语环境中所期望达到的交际功能。
  J.H.曼塔利借鉴交际理论与行为理论中的概念,提出"翻译行为"(Translational Action),把翻译看成目标驱动、结果导向的人们间的互动,关注翻译的过程,将翻译过程看作信息传送的过程。翻译行为及翻译的实质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
  功能翻译理论不再在等值理论的基础之上,进行直译与意译的无休止的争辩,而是从翻译的功能和目的出发,强
  调某一具体翻译目的要求相应的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即不同的翻译目的对应不同的翻译方法;为达到某一翻译目的可以采取多种翻译方法,从而回避了诸如直译和意译的两难处境。
  
  三、功能翻译理论观点
  
  功能翻译理论兴起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它的雏形始见于赖斯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度》。该书中,赖斯把目标语文本分为注重内容的文本、注重形式的文本、注重诉请的文本、以声音为媒介的文本,建议将这种分类方法运用于翻译批评。译文具有特殊的功能与特殊的读者全体,因此应根据译文的功能和读者群体的类别对翻译批评进行分类。在针对一目标为导向的疑问,在翻译时应考虑译文的特殊功能和译文接受者,采用与功能类别相关的标准。之后,她借用德国心理学家艾Karl Bühler对语言功能的三种分类,将语言功能工具论模式移植于翻译,把文本类型、功能和翻译方法联系了起来。根据文本功能的不同将其为三类:信息型文本、表情型文本与操作型文本,不同文本应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也方法,以产生相应目的的译本。
  玛丽o斯奈尔-杭贝认为赖斯对文本类型的划分太过绝对,显得过分清晰,实际情况,文本并不仅仅具有单一的功能,而是交叠、重合、混杂、交织的混合体。因此她提出翻译研究的综合法,以格式塔整体理论和原型学为基础,将翻译体裁分为六个层次三大类。但斯奈尔-杭贝还是认同赖斯的文本功能分类,她只不过是在赖斯的基础上将文本类型分得更加细致。
  1978年,费米尔在《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一书中首次提出翻译目的论,创立了功能派的核心理论: 目的论( Skopos theory)。Skopos 是希腊词,指"目的"、"动机",目的论认为翻译的方法和策略是由翻译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的。翻译行为发生的环境置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中,不同的文化又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所以翻译并非一对一的语言转换活动。但翻译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活动,与人类其他行为一样,翻译亦有目的,且翻译的目的在翻译开始之前就要确定。
  后来诺德在费米尔目的原则(skopos rule)的基础上提出了忠诚原则(royalty rule),所谓"忠诚"是指目标语文本的意图必须与原作者的意图一致。这里的忠诚与对等中的"忠实"意思不同,后者指的是原文本与目标语文本之间的关系,而目的论中的忠诚是指译者、原文作者、目标语读者和翻译活动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 目的原则与忠诚原则是翻译目的论的两大基本原则。目的论学者提出翻译过程必须遵照三大法则。
  1.目的原则
  译文由译文的目的决定。目的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译文的目的和使用某种特殊的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通常,目的指译文的交际目的
  2.连贯性原则
  译文必须语内连贯,换言之,译文必须对于具有目的语交际环境和知识背景的接受者是可理解的。
  3.忠诚原则
  译文与原文之间是一致的,即忠实于原文。
  如果目的原则要求原文与译文具有不同的功能,那么忠实原则就不适用。如果目的原则需要译文不通顺,及不符合语内连贯,则连贯原则就不适用。因此,语际连贯次要与语内连贯,这两种连贯性原则又从属与目的原则。目的原则是普遍适用的规则,而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是特殊规则。
  1984年,曼塔莉提出"翻译行为"。 她区分了"翻译"(translation)与"翻译行为"(translation action)两个概念,她把目标语文本称为"信息传送者"。"翻译行为"是"为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转换而设计的复杂行为"。关注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发起者、译者、译文使用者和目标语读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时间、地点和媒介)三个方面。此外,她还认为译者不仅是翻译"专家",还是翻译过程中协调各种关系的"协调者"。
  诺德的《翻译的语篇分析》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更为具体的功能语篇分析模式--跨越字词的层面,从语篇的角度来解释翻译。她首先区分比较了两种类型的翻译:文献性翻译和工具性翻译。
  文献型翻译旨在用目标语创作出一个(某些) 交际活动的文件,记录源语文化的信息发出者和接受者在源语文化条件下通过原文进行交际。工具型翻译模仿原文用目标语制造一个工具,为源语文化的信息发出者和目标文化的接受
  者创造一种新的交际活动。前者的目的是再现原文的内容和形式,后者的目的是在译文情景中实现预期的功能。
  
  四、功能翻译核心理论——翻译目的论
  
  费米尔在他的《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一书中提出了"目的"这个概念。目的论中除了术语"目的"(sokops)之外,费米尔还使用了与之其他有关联的词,比如目标(aim)、目的(purpose)、意图(intention)和功能(function)。
  目标(aim)指的是翻译行为最终达到的结果。目的(purpose)指达到目标过程中的阶段。意图(intention)是目标导向的翻译行为,既包括发送者以适当的方式产生文本,也包括接受者以适当的方式理解译文。功能(function)是指从译文接受者的角度来考虑,文本的意义是什么。区分传送者和接受者的意图在翻译中尤其重要,因为二者从定义来说处于不同的文化和情景背景。
  目的原则试图解决长期以来人们关于自由翻译和忠实翻译,动态动等和形式对等,好的译者和盲从的译者之间的纷争。但有很多人对目的原则却存在着误解,目标文本的目的,是主要由接受者决定的,但是这并不把语言学翻译,或是字面翻译,甚至是字对字翻译排除在外。目的论强调的是翻译的时候,必须有意识地、一贯坚持与目标文本有关的原则。但目的论没有指出这个原则是什么:原则必须在每个明确的个案中分别决定。决定这个原则的,便是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某一客户为了特定的目的需要译本,于是要求译者去翻译,他/她便成为翻译活动的发起者。
  诺德指出,"按照译语文化的准则来调整或'改写'原文,是每个专业翻译者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即根据译文的目的与译入语文化的准则,原文中某些成分可以保留,某些成分可以根据译语语境进行调整甚至删减、改写。要保留什么,改动什么,保留多少,改动多少,要视翻译目的而定。一个译文是否成功,必须得看译文是否与译文接受者所处的文化环境一致。
  
  五、结论
  
  功能翻译理论的发展,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赖斯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提出"要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批评的新标准。即从原文、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这种关系指的是原文与译文的功能对等。赖斯的文本类型分类,强调针对不同的文本应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以达到文本功能的实现。但其观点仍具有局限性,她的理论建立在对等理论基础上,认为原本与译本的功能不可改变。而实际上,译文和原文可以具有不同的功能。
  第二阶段以费米尔的目的论为标志,费米尔的目的论突破了对等论的限制,成为功能翻译派的核心理论之一。目的论认为翻译是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在译者的作用下,以原文文本为基础的跨文化的人类交际活动。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人际间的行为和交际性的文化行为。过去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涉及三方面的参与者:原文作者、译者、译文接收者(读者或听众) 。功能派还加入了翻译过程的发起者,译文使用者和收受者等其他参与方。
  第三阶段,诺德将翻译规范和功能结合忠诚(function plus loyalty)的原则融入弗米尔的翻译目的论框架之中。 曼塔利翻译行为的提出,把翻译为一项为实现特定目的的复杂活动,着重分析了参与者(翻译的发起者、译者、文本的使用者、信息的接受者)各自的作用以及参与者行为发生的语境条件。发展丰富了费米尔的目的论,也弥补了目的论的不足。
  功能主义理论摆脱对等理论的束缚,认为翻译是一项跨语言、跨文化的活动,强调译者的主观能动性,给以语言学派为主流的西方翻译理论界另辟了一条新的探索道路。
  
  【参考文献】
  [1] Munday, Jerem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 Routledgek, 2001
  [2] 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 Reiss, Katharina: M?glichkeiten und Grezen der Ubersetzungskritik, translated by E.F. Rhodes as Translation criticism,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4] 卞正东:翻译目的论[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Vol. 24 No. 1, Mar. 2004
  [5] 段自力:翻译目的论介评[J], 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6] 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责任编辑:张子佳
其他文献
【摘要】阐述影响21世纪初叶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宏观政策与教育思想,分析高校体育的教学现状揭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在高校体育转型期,为了充分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其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将素质教育、健康教育、终身体育等指导思想落于实处。本文紧紧抓住体育教学这一中心环节,提出学生自定活动计划,并在课上付诸实施,试图找出一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锻炼兴趣,使之终身受益
期刊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最后一次辞官后所作。那一次他在彭泽令任上任职仅八十一天。序中交代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期刊
【摘要】职业院校必须对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并重。职业院校的人文教育具有培养健全的社会人格和健全的职业人格的双重目标。职业院校应从课程目标设计、课程结构建立、课程内容确定、课程开发实施、课程队伍建设、课程评价改革等诸方面多维并举,才能全面构建科学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  【关键词】职教;人文;教育;课程体系    人文素质,是指人文科学知识在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气质、人格、修养等方面的内化,是
期刊
【摘要】高校人才工作的开展应该自觉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科学规划,全面统筹,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推动人才工作更好更快的发展。关于科学发展观对高校人才工作的指导作用,本文认为应从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实现高校人才队伍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实践。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校;人事    党的十七大报告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上,深刻分析了国际国内形
期刊
【摘要】倡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走出传统数学教学中因庞大的题海训练而导致学生成为做题机器的窠臼,创造出适合学生有效接受知识、全方位得到发展的自主学习方式。   【关键词】自主;尊重;兴趣;导学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关于数学教育的一份报告《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中也提
期刊
【摘要】为了让我们的学生在专业舞台上有更广阔的天地,在旅游专业课的教学中应该提倡绿色教育。旅游教学中的绿色观念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渗透,即教学活动中健全学生的绿色心理,使学生勇敢地面对现实,挑战未来;多彩的绿色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专业学习的快乐;专业教师的爱融于学生的个性中,自然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关键词】绿色教育;旅游教学;绿色观念    绿色代表生命,代表成长和生
期刊
【摘要】本文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状况进行分析探究,并重点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对策分析.    当代大学生大多处于心理发展处于迅速成熟而又没有完全成熟的过渡期,而高职院校的学生除青年学生共有的心理特征外,他们也表现出与本科院校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他们精力充沛,兴趣广泛,内心有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却因各种因素往往表现出敏感、自卑、迷忙
期刊
【摘要】英语口语教学一直是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比较难以开展的项目之一。分组轮换式口语教学能够有效地解决班级人数过多,教师备课压力大,学生参与程度不高等问题。本文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介绍分组轮换式口语教学的实施方法,并总结该方法的优势与不足。  【关键词】口语教学;分组教学;英语教学改革;分组轮换式教学法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使交际能力具有可能性,并使学生付诸实施语言,将英语交际能力的可行性
期刊
【摘要】笔者所在的外语系日语专业从2006年开始开设本科专业,从开设时起,笔者就有幸同时担任了日语专业本专科的经贸日语的教学工作,一直到现在为止已有两年半的时间。在这两年半中,从初始教学时的茫然,犹豫到现在的由慢慢积累的经验而培养出的一点点自信,笔者认为还是有一些经验可以与大家分享的。特别是在本专科共同教学中,可以根据本专科学生的不同特点,而适当展开一些区别教学法和交叉教学法,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目
期刊
【摘要】羽毛球运动是一项群众性强的项目,不但具有魅力、高雅的特性,而且在国际上极高的美誉度和极强的影响力。羽毛球运动具有技术要求严格、细腻,速度快,变化多,比赛竞争激烈等特点,因此,要熟练的掌握其技术并达到一定的水平具有一定的难度。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的开展和普及,羽毛球运动逐渐被人们所熟悉,成为健身的好项目,并随之进入高校当中,成为大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之一。本文通过分析研究我国高职院校羽毛球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