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美国学生史蒂夫

来源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az_wsx_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对自己用英文讲课一直没有把握,一直到史蒂夫用亲切的笑容称赞我:“我很喜欢你的课,可是注册时被分到隔壁班,能不能请你收我到你这一班?”
  可以想象我心中那份就要蹦出来的虚荣了。我装作若无其事地回答:“你去和史密斯教授谈,原则上是不行的。”
  其实我是想留他的,因为他是我上课两周以来,唯一给我信心的一位学生。
  后来史密斯教授没同意他,但是他却一直赖在我这一班,我那来自东方的魅力可想而知了。
  第一次小考,史蒂夫是班上唯一的满分。
  下课在电梯内,他向我行了一个礼,鞠了一个躬,又是一个亲切的笑:“谢谢你,最后一题是你告诉我的,我才会得满分。”
  我想起考前他一直缠着请教我问题。问的几乎都是我的考题。
  第二次小考,卷子发下了,史蒂夫跑来找我,很激动地说:“第三题我这个答案你曾经同意要给我对的,为什么又算错呢?”
  我看了一眼他的答案,似是而非。而实在记不得给他任何承诺了。我必须相信自己的迷糊,因为经常被学生包围着讨分数,心一软,加上没时间和他们耗,我总是说:“好吧,好吧,我会记得给你们对。”
  而大部分学生的请求我是忘了。于是我试探着问他:“是吗?我答应过你吗?”
  “当然,你上星期答应的,我在教室门口问的。”
  我又给了他满分。为着他曾那样捧我的场,不顾系规而硬赖在我的班里,我愿给他高分。
  第三次他缺考,按系规,没有任何合理借口。是要给零分的。
  他在下一次上课时很忧愁地对我说,上回缺考是因为头痛。
  “我可以拿医生证明给你看。”他说。
  我同意在下次上课拿到他的证明后给他补考的机会。
  下一次上课他说他忘了带证明,希望我先给他补考,再下一次一定带来。
  我怀疑地看着他。他露齿而笑,很友善而无辜地。于是我给了他补考机会,题目则换汤不换药,他又拿了满分。而那份证明他却一直忘了,我也忘了。
  史蒂夫的分数在全班是遥遥领先,难怪他有些得意忘形。在一次上课中,他在底下大发议论,直接影响了我的情绪。我瞪了他一眼,他却朝我眨眨眼,又继续嬉笑着说着一件似乎令他够得意的事。他那眨眼的动作似乎意味着他曾用什么东西贿赂过我,显得有些暧昧。
  我忍不住吼了一声:“史蒂夫!”
  他抬起头,又是很无辜的表情。
  我想骂——闭上你的嘴,结果我只是笑笑——也是很友善而无辜的笑,为着他曾给过我信心。
  我只在下课后警告他,以后上课不要讲话。他连连点着头说:“我只是和他们讨论功课,”
  又一次考试,他终于错了两题。他怒气冲冲地又找上我,再一次强调我在上一周答应他这两题的写法也可以算对。
  “是吗?”我提高了腔调,像测谎器一般。
  “当然。千真万确的!”他音调更高,理直气壮地。
  美国人多半是很诚实的,他们不会把别人当贼看,我从超级市场出来,肩上的背包他们从来不会检查。虽然对于他们的超级市场风险极大。他们却仍然愿意尊重顾客,相信他们的品格。于是,我又放了他一马。为着他有优良的传统。
  当然,为着他曾称赞过我,也是原因之一。
  学期结束时,史蒂夫毫无疑问是全班最高分。
  隔壁班的助教豆拉西小姐来索取史蒂夫的成绩,因为史蒂夫的名字是列在她的绿色小册上的。我告诉她,史蒂夫平均分是满分。
  “不!”豆拉西摇着头,“绝不可能!”
  “凭什么呢?”我问她。
  “他是个狡猾的家伙。从前我带过他的实验,他功课很差,但作弊方法很高明,我了解他。”
  “所以他才不敢再上你的课?”
  “应该是的,他告诉别人说你是个大好人,很糊涂。”
  这下,我犹如从校园的钟楼跌到地上的积雪内,浑身直发冷。
  我唯一的补救是在他的成绩栏后的评语上添了一句:此生甚恶劣!
  当然,史密斯教授一定难以置信这种平均分数和评语的相关性。我不想再揭发他,毕竟他给过我一学期的信心,使我如履薄冰般应付了这一学期的助教课程。不过,如果他不幸在路上与我相逢,再对我施以无辜而友善的笑容时,我会捡起一大块雪去填他的嘴巴,让他哭笑不得,然后用他们的粗话骂他:狗屎!
  当然,能补上一腿中国功夫是更好了。
  
  (选自《台港文学选刊》2008年第10期,略有改动)
其他文献
[关于儒勒·列那尔]  儒勒·列那尔(1864—1910)是法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和戏剧作家。他的作品数量不多,但很精致、凝练、犀利,用字不多,但极其讲究。他说过,要像罗丹雕塑那样去写作。他热爱大自然,认为“自然界是真实、生动而纯净的世界”。在法国,他是继布封等人之后的又一位描绘大自然的高手。    一个树木之家    穿越过烈日照晒下的一片平原之后,我遇到了他们。  他们因为不爱喧闹,所以不住在
期刊
拥有一双慧眼  叶万安    图一里的男人一身西服,外加一副眼镜,看上去多像一个艺术家。而图二里的男人穿得土里土气,卷起衣袖抡起斧头就往树根上劈。他们两个人到底意欲何为?  眼镜男发现这个形状奇特的树根后艺术灵感突发——要是能把这树根拉回去做成根雕来放置盆景。该多好!于是一个栩栩如生的根雕完成品跃然于脑海。也许这位艺术家把树根雕成艺术作品后,不难卖个好价钱。然而,这构想中的艺术品还没面世,就被一个
期刊
窗外的雨淅淅沥沥,温柔缠绵,手捧一杯浓浓的咖啡,屋中弥漫着丝丝香气。但咖啡喝到嘴里,却是难忍的苦涩,味道如多年前的那个雨天……  思绪追寻到那年的初夏,大地被灰暗的云笼罩。操场上有一群女孩,围坐在一起,看似密不可分,其间却暗潮涌动。突然,一个女孩的吼声打破了沉寂。不久,一阵吵闹声响彻整个校园。一道闪电划破天空,雷声惊天动地。雨来了,倾盆而下,砸在她们身上。但她们并未散去,而是待在原地。雨,使她们在
期刊
我的父亲丰子恺有一颗善良的心,他爱世间一切有生之物。他爱人类,更爱儿童。他认为“世间最尊贵的是人”,而“人间最富有灵性的是孩子”。孩子做事认真,心地纯洁,对世间毫无成见,对万物一视同仁。孩子好比一张白纸,最初在这白纸上涂色的,便是自己的父母亲。  我生长在一个多子女的家庭中。母亲是一个善良而懦弱的人,在我们这些白纸上涂颜色的主要责任落到父亲身上。然而,在我们的童年时期,父亲画笔上的颜料是那么吝啬,
期刊
说明文《故宫博物院》最有特色的地方,是它的段落结构模式,也就是它的段式。品味文章的段式,既是对阅读能力的训练,也是对写作能力的训练。《故宫博物院》中最值得学习的,是它的描述式说明段。描述式说明段多用形容词,语汇生动,其基本构段方式,是简洁的说明加生动的描述。在介绍建筑、风景之类的说明对象时,人们常常用这样的语段来对事物进行说明,一方面尽显事物的特点和美感,一方面渗透作者的情感。描述式说明段的展开形
期刊
小学四年级之前,我一直在乡村的小学里读书。  那所小学叫增坂小学,是由一座乡村祠堂改造的学校。青瓦,青砖,前后两进,依山而建,后进比前进高出几个台阶,偌大的天井使得两边的教室非常明亮。二楼是木板的,干净整洁,是老师的宿舍以及办公室。整个学校古朴、精致。大门是巨大的青石板,夏天我喜欢把脸贴在上面。天井的地板用石板拼成,是南派古建筑的典型。至今我想起来,我们当时是在一个艺术宫殿里上学。  我之所以对学
期刊
一朵花儿,开在枝头时,有它的娇艳:风吹凋零时,有它的缤纷。这,就是它一生中不同的风采,因为盛开过,不再后悔,这样的一生才充实。  漫画中,两株幼小的牵牛花都生长在阴暗的高墙下。它们都怀揣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一起在心中播种下梦想——沐浴和煦的阳光,开出最美的花儿。  看,那株小牵牛花,紧紧抱着一棵树干,一心一意地编织着自己的梦。梦想激励着它坚定不移地向上爬,把一切都置之度外,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小
期刊
他是食堂的工人,负责收拾学生扔在地上的一次性碗筷。有时夜里也在学校垃圾池里捡废纸及饮料瓶儿等。他个子较高,国字脸,50岁左右,脸上有横肉,蓬松着头发,他在我的印象里是粗糙的、丑陋的。  有一天,我去食堂打饭。人可真多,熙熙攘攘。我排队打完饭,就高兴地跑向“饭友”们。他正把那些丢在地上的一次性碗筷捡起。全部摞在一起,差不多有50厘米,像一座宝塔。前面有同学把那“宝塔”一脚踢倒,正巧我从那里经过,他对
期刊
雷老师刚到学校,为了整一块菜地,把手都磨出了血泡。  小山村无处买菜,青菜萝卜都要自己种出来。雷老师大学毕业,没有种过地,一垄地挖得坑坑洼洼的。有家长来给孩子送饭,看到雷老师在地里忙得满头大汗,就抢过锄头,把地整踏实了。  白天,几十个孩子让小学校充满了生气。晚上,孩子们都走了,山里安静得让人发慌,雷老师很寂寞。他是学美术的,双休日就背上画夹,去山岙岙里画画,从早上一直坐到太阳落山。  刚参加工作
期刊
提起中国,人们往往想到北京,想到中国悠久的历史,想到中国的风景名胜……而有人想到了别人不太关注的内容,还以此命名唱了一首备受关注的歌:《中国话》。  “扁担宽板凳长,扁担想绑在板凳上。伦敦玛莉莲买了件旗袍送妈妈,莫斯科的夫司基爱上牛肉面疙瘩,各种颜色的皮肤各种颜色的头发,嘴里念的说的开始流行中国话。多少年我们苦练英文发音和文法,这几年换他们卷着舌头学平上去入的变化,平平仄仄平平仄,好聪明的中国人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