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拐弯困局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几年无数个清晨,开车经由郊区一条主干道左拐,送孩子到学校。左拐弯没多远就有两所中学。
   主干道由一座高架桥“延伸”而来,又连接着主城和郊区,车流量本就很大,早晨送娃的“汽车军团”生生在早高峰之前加演了一个小高峰,等待左拐的车多时能排出几百米长队。但左拐弯绿灯每次只亮区区二十多秒,好像在“限量供应”“饥饿放行”似的。
   更大的问题在于,主干道单向四车道只有一条左拐弯道,只是在左拐弯道的虚线等待区旁边“衍生”了一条左拐短道,但还是不够用。加塞的车太多,有些车甚至直接从直行道尽头变道,直接“外挂”在左拐弯虚线等待区边缘。好像虚线等待区是一块巨大的吸铁石似的。左拐弯指示绿灯一亮,你争我抢的,好像早一点左拐就能早一点来到阿里巴巴面对的那个大门前似的——这就叫“相煎必须急”。
   为了抗拒加塞,众多守法车主形成了一种默契:把车紧贴着左拐道和直行道的“边境线”行使,把加塞空间压制到最小。远远看去,就像一只苍老的大虾弓着背,作着无力的抵抗。
   主干道十字路口明明有一排摄像头,加塞和“外挂”就发生在摄像头的眼皮子底下。不过,时间长了就能想通,摄像头对这类违章没起作用。
   怎么办?和不讲理的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见缝插针来几下涕泗横流?一没时间,二没口才,三没条件。总不能打开车门,占道做思想工作吧?
   想过投诉。手机上有本地警方的APP,“举报须知”规定,举报的违法图片要有3张且系实时拍摄;同时,严禁开车时进行拍摄。
   能够理解制度设计的良好初衷,一要真实性,二要安全性。但高涨的举报之心也就作罢。大清早起床送孩子那滋味多苦啊,总不能为了举报,拖一个人上车,在副驾驶位置专门拍违法图片吧。
   后来还是给本地市民热线发过短信,建议清晨在此增加交警执勤、处罚加塞行为、增加拐弯道和“拐弯时长”。对方回复了,大意是有所考虑,有所计划。口气热情洋溢。感动之余,期待有加。一旦左拐弯便捷了,相信多数被逼无奈的加塞族也就有理由“回头是岸”了吧?
   这条主干道有四车道,想“增拐”并不难:把紧邻左拐弯道的直行道改成左拐道可能有点“过”了,毕竟直行车流压力很大,但改成直行兼左拐行不行?每条车道的宽度不小,目测紧一紧改成五车道也没大问题,那样的话,增加一条左拐弯道,就没那么突兀了。
   可是一年之后,也没看见有什么变化。百思不得其解。
   某天参加本地警方的“学法免分”活动。在APP上刷题练习时,有题问:遇见强行加塞怎么办?正确选项当然不是“实力硬怼”,而是“礼让”。理由是正大的,“翻译”过来,可以理解为“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冈”。
   奇怪的是,选项并不包括“投诉”,也不包括“加强执法”。也就是说,个体的救济渠道大概只剩下以“佛系”姿态迎接被虐了。
   遗憾的是,并非所有人都是佛系车主,拐个弯就中饱“气”囊的,怕是居多。
   慢慢留意了一下,“左拐弯困局”绝不仅仅在此处上演。关于左拐难、掉头堵的吐槽,经常能听到。
   直行是直男,左拐就不是直男了?错,左拐更“直”,而且某种意义上更属于交通要道上的“刚需”,譬如那些不及时左拐就得迟到,回家就得跪搓衣板的。
   根据现有的信号灯设计规则,右拐弯多数情况下可以不看红灯,便捷车流,节省资源。所以右拐弯时,极少见到耍流氓的加塞者,这可谓交通领域的“仓廪实而知礼节”。但这种“优待”,和左拐弯无缘。但你怪不着规则制定者,如若对左拐放开“优待”,路口就会秒变碰碰车公园。
   但是,如果你以为左拐弯绝对无法享用优待权,那就错了。
   某“T字”路段,我久不去了。某天路过,发现单向五车道,直行道有二,左拐道倒有三。依稀记得最初是这样的:单向四车道,3.5条是直行道,1.5条是左拐道——其中一条是左拐弯和直行“合体”。
   现场感受了一下,左拐弯简直“絲滑”般顺畅,倒是直行车却缩手缩脚起来。为啥?从上一个路口华丽丽的四车道直行而来,到了这“三左拐”齐飞的地盘,就要瞬间和仅有的两条直行道“接头”,像极了“抢座位”游戏。
   什么时候,“左拐弯”的地位这么高了?
   左拐进去不远处,就是新落成的命名为某“广场”的商场。虽然它沉默不言,但它是一只引力超强的庞然大物。
   不知道这是不是个例,但从此知道,左拐弯也是有“春天”的。
其他文献
我想呼吁把人当人,为啥加了一个前提——“如果你是人”呢?   因为我这话只能对着人说,对人以外的动物说,没用。譬如狗。狗从来不把人当人的。狗只把主子当主子,对他人或恶狠狠地叫,或不理不睬。   我假定要与之说话的一定是人,还有第二个理由,即:他是人,才有可能以自己的体验去揣想他的同类。要是他未曾体验过触及皮肉的痛感,他就不可能想到别人被打时会感觉痛。这就是人类不同于动物的特性,人有一种天然的心理,
期刊
大秦帝国为何二世而亡?聂作平先生以较为轻松的笔调对这一沉重的话题作出了解答:“问题就出在秦始皇早死了那么半个时辰。”(《谁是大秦帝国的掘墓人》)   依据《谁是大秦帝国的掘墓人》一文,可以看出聂先生的推理是这样的:因为秦始皇早死了半个时辰,所以他没来得及将刚写好的遗嘱交给使者就去世了。因为秦始皇没有来得及将遗嘱交给使者,遗嘱就落到了赵高手中。因为遗嘱在赵高手中,且别人都没有见过遗嘱,赵高才有了搞
期刊
東晋江州刺史卫展生性吝啬,《世说新语》的《俭啬》篇内记载其一则故事,入骨三分地展示了其独特的悭吝形象:“卫江州在寻阳,有知旧人投之,都不料理,唯饷‘王不留行’一斤。此人得饷,便命驾。李弘范闻之,曰:‘家舅刻薄,乃复驱使草木。’”   相知的老朋友得悉卫展在寻阳做官,特地来投奔他,他却不做丝毫照顾,只送给客人一斤名叫“王不留行”的草药。老朋友获此礼物,知道卫展是委婉告知这里不接待客人,便立即驾车走
期刊
魏晋时代的“竹林七贤”非常有名,其中有一对是叔侄,即阮籍与阮咸。阮籍的名气要更大一些,但作为侄子的阮咸其实也很了不得,尤其是他在音律上的造诣,堪称那个时代的超一流,时号“妙达八音”,有“神解”之誉。在今天,有一种民族乐器叫“阮”(“阮”是简称,全称“阮咸”),相传就是因为他善弹此乐器,而得名。   但是,由于阮咸不太那么会做人,所以,他的仕途一直不是很顺。而他在音乐方面的天赋甚至还给他带来过不小
期刊
唐德宗贞元年间,“度支”出了一个大案。(度支是掌管国家财政收支的官署,权力极大,唐代中后期与盐铁使、户部合称三司)时任宰相的张延赏,知道这个案子“颇有冤滥(冤屈不实)”,说起来“每甚扼腕”,总是非常激愤。只可惜自己没有兼管度支,不便亲自过问。等到兼任度支使(度支长官)之时,张延赏便怀着一腔义愤,立即督办,下令对案件进行公正审理。   头一天办公,他就叫来负责案件的官员,严厉地告诫说:“这个案件已
期刊
庄子谏楚庄王,说你的军队,战斗力比不上越国。想攻打越国,其肤浅程度,就好比“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然而,“目睫之见”常有,“自见之明”不常有。   “目睫之见”原义,为“肤浅的见解”。单从字面上理解,此类毛病似多与“粗鄙”相近。事实上,“粗鄙”乃表,“目睫”为里,彼此间并非因果。比如,刘邦够“粗鄙”吧?但他心细如丝。其粗鄙的背后,隐藏着深思熟虑的宏图和很有操作性的规划。 
期刊
大约一年前,家属在手机上发给我一个“微信运动”邀请,被我果断拒绝。她说有这个好,可以统计每天走路锻炼的步数。我说没这个不一样锻炼吗,要步数做什么?锻炼,我基本能够坚持。每天下午或晚饭后,都会在小区的环形通道上走几圈,走多走少,看兴致和时间,不问“成绩”随感觉,不要“形式”求实效。   一日,手机丢在家里。家属重新发出邀请,然后在我的手机上代为“接受”。发现后,我说她“好无聊”,但并没有当即退出—
期刊
在和诸位分享我与白犀牛同名的故事以前,当然要先说一说犀牛。   犀牛是一种濒危的野生动物,它身躯高大,体格健壮,是仅次于大象的第二大陆生动物。目前地球上的野生犀牛有5个品种,生活在非洲和南亚、东南亚,白犀牛是其中的一种。中国现在已经没有野生犀牛的踪迹了,最后一头野生犀牛被猎杀的时间,据我阅读所知,有1922年、1945年、1972年这么好几种说法,而被猎杀的地点没有异议,都说是云南。   但在
期刊
过完八月十五,一张小姑娘远远躲在消防员父亲背后的照片,被很多消防员朋友圈刷屏,引发大家的共鸣。一位消防员在朋友圈转发后留言:朋友圈最佳照片,没有之一,透过照片,我们仿佛都能感受到小姑娘急切和委屈的心情,致这个节日坚守在岗位的各位。 看到这幅照片,我又想到那句话:所有的岁月静好,都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 的确。在这个社会,平静总是相对的,总是有人在默默地付出。在节假日,也许你在远行,或许是堵在某个路段
期刊
“人心不足蛇吞象”,是句俗语,也叫惯用语,用来比喻人贪心不足,得寸进尺,最后被自己的欲望所害。   溯本求源的话,它不该写成人心不足蛇吞象,而应该写作人心不足蛇吞相——相公、宰相、丞相,国乱思良相、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相”。   它从《山海经》“巴蛇吞象”的典故演化而来:宋仁宗年间,深泽某村,一家母子两人,母亲年迈多病,儿子名叫王妄,三十多岁,没讨上媳妇,靠砍柴卖柴为生。有一天,王妄到村北去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