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目的论关照下的译者主体性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yl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國的功能翻译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它摆脱了传统的对等、转换等语言学的翻译方法,运用功能和交际方法来分析、研究翻译。目的论的出现标志着翻译的研究角度由以语言学和形式翻译理论,转向更加倾向于功能化和社会、文化方向。目的论的核心概念为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过程,在该理论下原文的地位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而仅仅是译者采用的多个信息来源。翻译目的论强调了译者主体性的作用,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目的论;译者主体性
  1.研究背景
  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它摆脱了传统的对等、转换等语言学的翻译方法,运用功能和交际方法来分析、研究翻译。其代表人物有莱斯(Katharina Reiss)、费米尔(Vermeer)、诺德(Nord)以及加斯特·赫尔兹·曼塔里(Justa Holtz Manttari)。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观的出现最初是莱斯提出了文本类型理论(text typology),费米尔提出了目的论(Skopostheorie),曼塔里阐发了行为理论(translation action),最后诺德提出了功能加忠诚的理论。这四位学者的功能翻译观点一起又被称为翻译的目的论理论(Skopos Theory)。目的论总的框架结构来源于功能语言学,它的诞生,标志着流行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结构主义语言学通知翻译理论的结束。
  传统翻译研究关注的是原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转换,亦或是原语和译语的绝对对等,一些翻译理论家和学者也主要探讨的是在翻译过程中原语信息的丢失和翻译方法的研究。因而在这一时期,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一直被人们比喻为仆人、桥梁、摆渡者,协调者等等,“长期以来,翻译研究几乎把重点局限于语言层面的讨论,而忽视了翻译活动中最积极的活动因素,即翻译主体的主观能作用。“(许钧,2003)。文化转向后,翻译研究学者开始研究一些全新的领域,译者的作用与传统的角色开始被人们讨论。本文拟就国内目前译者主体性研究的现状,提出从目的论框架下,通过分析目的论的三原则来阐释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行为中的发挥和作用。
  2.翻译的目的论
  汉斯·费米尔(Hans J·Vermeer)曾在莱斯的指导下研究语言学和翻译理论,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他认为,仅仅依靠语言学不能解决翻译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且是一项非言语行为。1978年,在《普通翻译理论基础》中,其提出目的论理论。该理论强调翻译的互动和语用特征,认为目的语文本形式应当首先由功能,即由目的语语境中要达到的目的来决定。翻译目的论的定义是:“在目的语背景下,为目的语的目的,和目的语环境读者,生产一个文本。”(Produce a text at target setting for a target purpose and target addressee in target circumstances)在目的论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根据特定的读者对象,决定采用直译、意译或编译的方法。翻译方法的采用要适应翻译的文本类型。
  费米尔将目的原则阐述为两条规则:(1)翻译“目的”成为翻译的功能,原文和译文的互动由翻译的目的来决定。(2)翻译的目的根据接受者不同,而相应会有所不同。译者应该用最适当的翻译策略来达到目的语文本意欲达到的目的。简言之,生成目的语文本时,目的决定方法。在费米尔看来,任何翻译都是有一定目的的,或者说都是要实现一定的功能的,“在目的论中,行为决定目的,作为整个翻译行为的目的,它是决定翻译过程的最高法则”。“任何形式的翻译活动行为,包括翻译行为本身,如其含义所示,都可以看成是一种行为。任何行为有一个目标和目的……那么,目的这个单词指代的是,与翻译的目标或目的有关的技术术语。再者,一项行为导致一种结果、一种新的情形或时间,很可能导致新生事物的诞生。”(Nord,1997)
  3.目的论框架下的三原则
  翻译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为满足人们交际需求而产生的语言活动,“是一种交际行为,是一种特殊的交际形式”。目的论者认为,译者必须根据翻译之目的来制定策略。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存在,译文不可能和原文的各方面都达到一致。目的论理论主张,译本的预期目的决定翻译的方法和策略,在翻译过程中应遵循三个总体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1)目的原则指的是所有翻译活动应该遵循的第一条主要原则。换言之,整个翻译过程,包括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选择,都是由翻译行为索要达到的目的决定的。目的论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概括为三种;即译者的目的、译文的交际目的和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其中,译文的交际目的在一般情况下,比另外两个目的更为重要,而交际目的通常是由翻译行为的发起人决定。(2)连贯原则指的是译文须符合内文连贯的要求,是针对内部及译入语文化之间的关系而言的。(3)忠实原则,指译文与原文之间应符合互文连贯(intertextural coherence)的要求,是针对译文文本和原文文本之间的关系而言的,如同传统翻译理论中认为的译文应忠实原文的说法,但是有所区别的就是,“忠实原则”必须首先服从于“目的原则”和“连贯原则”。
  4.译者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本质力量的外化,能动地影响客体、改造客体、控制客体,使客体为主体服务的特性。(魏小萍,1998)。主体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包含能动性,同时也包含着受动性和为我性。受动性是能动性的内在基础,是主体之所以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客观依据。为我性体现了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目的性。在一个翻译行为中,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其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就是根据自己对译文的理解和源语言的解码将其转换为目标语,在这一过程中译者的受动性则涵盖了两种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一些具有特殊历史文化背景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的规律,及一些不可译的情况。任何的一次翻译行为都有其目的,即为我性。因此,“译者的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查明建,田小雨,2003)。细分起来又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体现在接受原著过程的主体性;2.体现在审美再创造过程中的主体性。(高宁,1997)。   5.文內连贯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在目的论中,就目的语文本的可接受性和意义而言,应该与所接受的情景保持连贯。“保持连贯”的含义是根据翻译目的,译文符合其介入的环境,被认为是可接受的,有意义的。在文内连贯中,译者应该再造一个对于目的语读者来说是有意义的文本。也就是说,接受者应该理解原文,译文翻译后能与目的语语境融为一体,成为接受者语境的一部分。
  例1. The voice of wayside pansies, that do not attract the careless glance, murmurs in these desultory lines.
  译文:幽径边,紫罗兰的情愫难以招徕那无心的一瞥,只得吟诵着零乱的诗句,喃喃啧怨。
  上述译文中,译者通过切分”wayside”,增添“只得”、“吟诵着”、“责怨”,以及富含感情色彩的词“情愫”、“无心地”,使译文更好的符合含义的表达习惯和散文诗体的语境,符合汉语读者阅读散文的习惯,达到了汉语“文内连贯”的要求。而在此类文学翻译中通常会出现译者采取直译法,不曾考虑原语读者与目的语读者各自的阅读习惯和知识水平,造成连贯的失误。文本连贯的失误,一方面是由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存在偏差,另一方面是目的语的表达也存在问题。(刘军平,2005,382)
  5.1译者基于“目的论”在接受和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体现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一个重要参与者,是翻译要求和原文的接受者,因而某种程度来说译者在一次翻译行为中具有双重的身份,既是原文的读者又是译文的作者。作为原文的读者,译者在翻译活动开始时目的很明确,译者必须熟知原文的创作背景和目的,同时译者还需要研究翻译要求在经济和法律及意识形态方面的接受性和可行性。译者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已经形成自己的审美和擅长的翻译领域,因而译者在此基础上往往会选择一些自己在审美观和价值观上都认可的翻译文本进行翻译活动,因而这一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得到最大发挥。而在具体的翻译活动中,译者并非被动地用一种语言的文本替换另一种语言的文本,译者会将自己对原文的理解和自己的翻译立场亦或译者的感情色彩融入到整个翻译过程中。
  6.结语
  目的论认为译文的交际的目的是由翻译行为的发起者决定。出于某种特殊需要,发起者需要译文,到达某个目的。因而发起者的需要,亦或是翻译的目的制约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选择,规定了译文的风格和文本类型。例如广告的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销该产品,诱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因而一个成功的广告翻译就必须能够满足实现产品利润最大化这一翻译目的。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出于交际目的的需要就必须让自身设身处地的变成译入语群体中的一员,从而最大化的能够检验翻译产品在译入语环境中是否达到了交际目的。功能派翻译理论拜托了传统等值论的束缚,给20世纪后期的翻译理论吹来一股清风,它不再把传统的等值奉为最高准则,强调翻译目的的至关重要的作用。目的论将翻译看做是一种基于原文文本的处理过程,原文的地位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而仅仅是译者采用的多个信息来源。翻译目的论强调了译者主体性的作用,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起着积极的作用,译者能够根据不同的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参考文献:
  [1].查明建,田雨. 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 中国翻译, 2003,(1).
  [2].高宁.论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兼论翻译标准的设立原则[J].上海科技翻译,1997(1):6—9.
  [3].许钧. “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地位的确立[J]. 中国翻译,2003,(1).
  [4].刘军平. 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5].魏小萍. “主体性”涵义辨析[J].哲学研究,1998.
  [6].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 Approaches Explanined.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1997.
其他文献
【摘要】:文化作为上层建筑,既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同时也是建设新农村的必要动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单单是发展经济,还必须大力发展包括文化在内的各项社会事业。无论是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还是农民的致富,都离不开文化的哺育和支持。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制约农村文化  一、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  党的十七大发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文化建设摆上了空前重要的
期刊
【摘要】:财婚作为一种组成婚姻的基本形式,具有悠久的歷史。它的出现,一方面淡化了中国传统婚姻当中门第之别的观念,另一方面,却也成为一些人通过鬻卖儿女敛财的手段。明代社会的商品经济空前发展,世俗化的社会思潮泛滥,重聘厚嫁、为财而婚成为了明代婚姻形式的主线,虽然统治者多下诏禁止财婚,却已无法撼动人们在婚姻中崇尚财富的倾向。  【关键词】:明代;婚姻形式;财婚  财婚,主要指以资财作为婚姻成立的主要条件
期刊
【摘要】:越南的茶行业是北部山区的传统行业。茶业的发展带动有关茶业的词语也随着民族文化的发展而发展,茶业相关的专有词语,有关茶业的词语构成丰富多样,事物特征不同,定名各异。  【关键词】:越南;茶业;词语特征  越南的传统文化行业中,茶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部分,文章从词语的结构方面,简析越南语中有关茶业的词语特征。  一、構成茶业词语主要是词  (一)词的结构  在我们接触茶行业时发现,构成词语中,
期刊
【摘要】:《钢琴基础与即兴伴奏》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必修课,因其职业教育的特殊性,钢琴作为音乐课的教具,在幼儿启蒙教育中被大量的运用,钢琴弹奏成为了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必备技能。做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仅担负着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任务,更担负着改进钢琴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加快教学改革的重任。先于社会需求,引领专业发展方向,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有能力、素质好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本文将基于当前教学条件
期刊
【摘要】: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和外国诗人叶芝的[爱情]隐喻表达,诗歌分别选自《徐志摩诗全集》和The Collected Poems of W. B. Yeats两本诗集。重点关注这两位中外诗人关于爱情隐喻的表达的相似点和不同点,通过诗歌语料对比分析两者的爱情概念隐喻,进而尝试从中抽离出这两位中外著名诗人的爱情诗歌中最典型的爱情隐喻表达。对两者爱情诗中概念隐喻进行对比和分析,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促使我国农村小学教育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农村人口的变化,小班化教学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我国农村小学小班化教学仍不成熟,还存在许多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为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提出合理的小班化教学实施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小学;小班化教学;问题  近年来由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加,许多农村
期刊
【摘要】:探讨学龄前儿童绘画涂鸦心理状态与性格差异,根据线条造型解析儿童的绘画表达,发现每个儿童象征事物的方式,从儿童的作品中让人们感受到儿童象征的内容与他们的情感关系,理解儿童特有的心理表证, 寻求他们的象征事物和表达需求。  【关键词】: 绘画;涂鸦;心理状态;性格差异  画面就是儿童的心理活动图像,处在学龄前的儿童只要看到画笔和纸,常会有一种绘画表达的主动行为,会以线条和简单的造型进行作画,
期刊
【摘要】:近年来,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且也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问题。在教育中,小学生被学习生活所压抑,缺乏对生命的正确理解和认识,对生活缺乏积极的态度,生命意识的淡薄,在某种程度上出现轻视他人和自己生命的现象。所以,加强学生的生命教育,让农村地区孩子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命教育;问题;对策  当今社会的急剧变革带
期刊
【摘要】:随着山水相连的中越两国在各个领域交往的日益频繁,学习越语的中国学生越来越多,而越语比较结构又是越语学习的重要内容,能否正确地运用越语比较结构,对越语学习者而言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分析中国学生越语比较结构习得偏误,并就这一问题提出一些教学策略,以期能为越语学习者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越南语;比较结构;学习;策略  随着“山水相连,唇齿相依,同志加兄弟”的中越邻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
期刊
【摘要】:任务型教学法自 71 世纪 81 年代提出以来,对英语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高职英语教育既要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英语语言知识,也要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本文介绍了任务型教学法在高职英语课堂中的应用,原并且提出高职英语课堂中实施任务型教学法的课堂操作步骤。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高职英语课堂教学;运用  1.高职英语教学的特点和现状  1.1高职英语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上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