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干预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mn10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学前阶段的幼儿不适宜行为矫正提出了精准干预的策略,介绍了在幼儿阶段进行行为矫正的意义,并提出精准干预的概念,主张对幼儿行为进行全面的观察、周全的分析、科学的设计、准确的干预、审慎的反馈、再处理。通过精准干预,提升行为矫正的效率,同时避免资源的浪费。
  关键词:幼儿;行为矫正;精准干预;科学;管理
  在学前教育阶段,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符合幼儿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更多地关注他们的日常行为,并有针对性地对不当行为进行矫正,可以为养成良好的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精准干预是要求家长和教师在发现幼儿不当行为的时候,准确地寻找症结并予以科学的干预,目的是使幼儿在精准干预下矫正不当行为,同时不会对干预产生负面的情绪。
  一、行为矫正的概念和意义
  1.行为矫正指的是对不适宜行为的修正。本文讨论的行为矫正的客体是幼儿,主体是家长和教师。这一体系下的行为矫正是家长和教师对幼儿的不适宜行为进行影响,由外而内地促使幼儿改变不适宜的行为。这里提及的“不适宜行为”,指的是不符合幼儿身心健康成长要求的行为,包括对自己及他人身体、心理健康导致损害的行为,违背纪律、法律、道德要求的有形成恶劣习惯可能的行为,不符合规范或不利于形成良好习惯的行为等。
  2.为什么要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矫正呢?3~6岁的幼儿期是情境性品德发展的时期。此时,幼儿的道德发展仍受情境的限制,故需要接受系统而具体的道德影响。这个阶段围绕幼儿的需要,进行行为矫正,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幼儿学习社会角色并与人相处,有助于幼儿明辨是非善恶。
  二、关于“精准干预”
  1.精准干预的含义
  精准干预指的是精确、准确地实施处理、动作。本文讨论的“精准干预”是针对幼儿不适宜行为的处理策略。这一策略的特点有两点:第一是“不放任”,采取干预的主动态度,积极追求对现状的改变;第二是“精准”,要求是精确、准确,保证干预措施要“对症下药”,不提倡“大水漫灌”式的“全面出击”,主张“微创”处理,用“点穴”式的处理来完成矫正。
  2.精准干预的优势
  精准干预主张对幼儿的不适宜行为进行“一针见血”的处理,这就要求家长和教师要对幼儿所出现的不适宜行为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分析,经过科学归因之后,找到问题的关键,再设计方案,进行干预。这样的过程保证了家长和教师决策前分析和思考的完整性,同时也对干预方案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避免“拍脑袋决策”。
  精准干预避免了家长与教师的“方向性错误”,提高了干预的效率,针对幼儿的不适宜行为,及时而准确的干预措施有助于让幼儿尽快获得行为矫正,避免陷入恶劣习惯的困扰。反之,如果干预的方案偏离了实际情况的需要,一方面不合时宜的做法会导致幼儿的无所适从,甚至会引起负面的情绪及心理反应,另一方面则会耽搁关键问题的处理,可能让情况向更加不好的方向发展。
  精准干预是相对节约的一种手段。精准干预凭借准确的定位和精确的处理,有限度地在一定范围内有针对性地展开干预行动。这样的举措避免了过度的资源调动,比如时间、人力资源、场地、设备等等,可以利用相对有限的资源有效地进行干预,避免资源的浪费,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
  3.精准干预的过程
  精准干预的过程,从时间上看,分为5个步骤,分别是行为观察、情况分析、方案设计、干预执行、执行后观察与反馈。
  行为观察,这一阶段并非普通的日常观察,而是在发现幼儿不适宜行为之后的专项观察。主要目的就在于了解幼儿不适宜行为的原因和关系。是否是自发的主动行为?是否受到他人影响?行为的频率?周围的人的反应以及周围环境对其行为的影响。这个过程的要求是全面、准确、细致,要全面地掌握好与幼儿不适宜行为的相关关系人、事和环境,以便开展下一步工作。
  情况分析,这一阶段是对已经掌握的资料进行处理和分析,分析的对象就是行为观察阶段所获得的材料,包括幼儿不适宜行为的相关描述、幼儿不适宜行为的诱因、与幼儿不适宜行为的相关关系人、事和环境。情况分析的核心工作是寻找精准干预的突破口,以便在下一阶段的方案设计中做出有针对性的部署,最大限度地找准问题的关键。
  方案设计,这一阶段是依托情况分析的成果进行的。根据情况分析的结论,了解到幼儿不适宜行为的症结所在,为行为矫正提供准确的方向。在方案设计中,要针对情况分析的成果进行运用,集中力量和资源对问题核心进行处理。此外,设计者应当充分分析幼儿的思维发展阶段和道德水平,不要设计超越其实际接受能力的方案。精准干预,要求尽可能少地使用资源,最大限度地“有的放矢”,因此方案设计务必最大限度地符合实际情况的要求,做到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情制宜、因时制宜。
  干预执行,这一阶段是精准干预的执行阶段,也就是落实设计方案的阶段。具体的执行人,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均要按照设计的方案进行操作。需要注意的是,在严格执行方案的同时,需要及时地记录方案的执行情况。
  执行后观察与反馈,这一阶段是处理后阶段。执行者需要在精准干预操作之后,保持对幼儿的观察,一方面是观察幼儿的不适宜行为是否得到矫正,另一方面是观察幼儿对干预举措的情绪、行为反应。针对值得注意的情况,应当立即重新进行分析,并对执行方案做出调整,以适应情势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精准干预,执行者也不能抱着侥幸心理,幼儿的不适宜行为不可能通过一次处理就完成矫正,应该保持关注,及时根据情况变化再处理,以完善整个行为矫正过程,否则可能出现矫正不彻底或反复等情况。
  三、精准干预的教育技巧
  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临床研究,儿童由他律到自律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权威阶段(6~8岁)、可逆性阶段(9~10岁)、公正阶段(10~12岁)。幼儿阶段的道德认知发展具有其发展的特定阶段性,家长和教师应当加深对幼儿阶段的认识,避免在日常的生活和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不契合幼儿发展阶段的情况,一方面会对幼儿造成困扰,另一方面会影响家长和教师对幼儿教育的心理状态。因此,针对幼儿阶段的特殊情况,家长和教师需要把握一定的教育技巧,最大限度地避免在教育活动中出现失误。   1.直接表达行为评价
  在幼儿出现不适宜行为的时候,家长和长辈需要在合适的情况下,及早直接地予以评价,让幼儿及时得到反馈,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适宜的。因为这一阶段,家长和教师在幼儿眼中是具有权威的,当权威发出负面的评价,对幼儿会有所触动。如果瞻前顾后,反而可能错失行为矫正的时机,放任了幼儿恶劣习惯的形成。
  2.以行为管理为主要方式
  大多数的家长在幼儿出现不适宜行为的时候,会选择用道理和事实对幼儿进行引导教育,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夠促使幼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进而避免以后再出现类似的情况。可惜的是,幼儿的道德认知水平与家长并不在同一阶段,家长许多正面的内容无法被幼儿所吸收,即说教的方式也许会产生事倍功半的结果。有鉴于此,家长和教师应当从行为管理入手,通过加强对幼儿行为方面的关注,主动去管理幼儿的行为,会比道理教育更加有效。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行为管理绝非一蹴而就的方法,家长和教师需要有应对情况出现反复的准备。行为管理过程是不适宜行为出现的频率降低直至不再出现的过程。
  3.情境创设与自主选择
  尽管幼儿的道德发展水平不适应直接的道德教育,但并不妨碍在幼儿阶段进行道德的诱导教育。家长和教师可以利用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活动的情境,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这一过程中,家长和教师可以列出各种不同的选项,让幼儿自己去选择。借用模拟情境的方式,让幼儿体验道德引导行为的过程,完善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一方面锻炼了幼儿的道德判断能力,一方面有助于良好品行的养成,是一种“思行相长”的方法。
  4.正向教育与合力教育
  在幼儿的行为管理方面,并不只是一味地去“约束”“管教”幼儿的不适宜行为,还要积极地“赞美”“激励”幼儿的得宜和优秀行为。以正面的方式去认可幼儿的良好行为,这样有助于增强幼儿的信心,有助于激励幼儿的正面行为,形成正面的教育效果。此外,加强幼儿园与家庭的联动,深化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无论是正面行为的激励,还是不适宜行为的矫正,都有莫大的裨益。
  参考文献:
  [1]吴奇程,袁元.家庭教育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郑航.学校德育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编辑 高 琼
其他文献
摘 要:曾有一位伟人说过这样一句话:“除了没出生的和已经逝世的,人人都会犯错误。”任何人物(包括伟人)都会犯错误,何况孩子!但每当向办公室同事诉说自己班里一个名叫马××的孩子所犯的错误时,对方总会先问道是本地生还是外地生。这令人十分不解,这难道有区别吗?为什么在老师的心里外地生的犯错几率一定高于本地生呢?为什么会觉得外地生天生就是会犯错呢?这些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关键词:流动生;爱;行
摘 要:我国小学体育在课程资源,如体育场地、体育器材方面仍比较缺乏。因此,作为学校或教师,均应加大对这些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从而确保小学体育教学的有序开展。具体分析小学体育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旨在完善教学体系,全面提升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程资源;完善教学  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只有灵活运用科学的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完成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通过进行体育课程资源的开
摘 要:生命成长的过程就是改变的过程。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使小学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推行以“2 2 2”为基本管理单元的班级管理模式的研究就更加必要。创新班级管理模式的研究是教育改变的行动过程。近四年的行动研究,从管理改革入手,以文化管理为手段,以评价改革为突破口,及时解决实际问题,创新管理制度,铸造和谐的管理团队。同时强化班主任工作,加大班主任班级管理力度,扩大班级管理的覆盖
摘 要:近年来,加强微课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研究越来越多。以我国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用微课作为切入点,并通过微课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证研究,概述了微课对小学音乐教学的作用研究。  关键词:微课;小学音乐;教学模式;作用  一、微課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小学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
【案例背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该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会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已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会画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对应的高的基础上教学的。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信息技术能向学生提供并展示多种类型的资料,可以创设、模拟多种与教学内容适应的情境;能为学生从事数学探究提供重要的工具。”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是这个时代背
摘 要:针对课文的特点,以文为本,抓住“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单元主题和“读课文时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学习目标,我尝试在阅读教学中整合资源,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充分与文本对话,注重展开多方面的言语实践,创设多元体验的学习型阅读课堂。  关键词:以文为本;阅读;教学反思  一、给阅读课堂多一份“读者”的情怀  自己做个好“读者”。“教材是沉睡着的。教师的教学就是把沉睡着的情感唤醒。”作为语文教师,首先
摘 要:歌唱教学是小学音乐中普及程度最高、最大众化、最简便的一种教学形式,不受经济条件、地域等限制,适合所有学校、所有班级,极易提高有效性。主要探究提高小学音乐歌唱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助力小学生歌唱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音乐;歌唱教学;有效性  歌唱教学是组成小学音乐的重要部分,是以美育为中心的音乐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而有效的歌唱教学要求教师满足学生音乐认知需求,提高学生处理音乐的能力
摘 要: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是班主任的重要职责,在这个问题上,有些班主任习惯用说教、讲道理的方式,结果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经过有效的训练,对比克拉克55条规则的成功训练案例分析身边的教育,习惯训练有法可循、有规可循,重要的是要坚守训练的理念。  关键词:养成教育;习惯培养;训练  从我校推行鞠躬礼这样一个事例谈起,当看到班级学生没有按要求主动行鞠躬礼的时候,有些班主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读写结合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途径。在当前语文课上,读写结合已渐为老师们所重视。但是,经常会看到老师生硬、机械、重复地使用各种读写结合的方法,有些老师甚至为了写而写,这种缺乏导向性、目的性和规律性的做法,必将导致学生的表达没有着力点和侧重点,逻辑思维凌乱,发散思维受限,个性表达不足,使得课堂高投入低产出。要根本性解决此类问题,教师必须深入解读文
【案例描述】  教师节那天,我收到了一个已经毕业的孩子寄来的贺卡,在贺卡中孩子写道:“老师,祝您节日快乐!您是我最喜欢的老师,您的恩情我会一直牢记在心,我在中学会努力的,有空我会经常回来看您的……”看到这,我的眼中盈满泪水,心中产生无限的幸福与欣慰。作为一名教师,能得到学生这样的评价,心中期许莫过于此。回想两年来与这个孩子相处的一幕一幕,他是一个极有“个性”的孩子。两年前,我接手这个孩子所在班的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