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中作乐:心态的最佳“落点”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dj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漫谈“欲望管理”之二
  
  “终日挥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这恐怕是每个管理者心向往之的。但这样的状态需要给精神一个支点。
  
  “什么是深?”
  
  笔者早年曾经遇到一位老师,一次在课堂上提出个奇怪的问题:“什么是深?”这真是个有趣的问题。就这个提问,读者朋友们也可以暂时放下杂志,做一番有益的思考。
  当时很多同学试探着回答,比如“深就如同一口井”之类,但老师频频摇头。当时笔者脑子里突然闪现出个略带玩笑,又似乎靠谱的答案,说了声:“深就是不浅”。大家都很开心地笑了。
  没曾想,这位可敬又难缠的老师也颔首而笑:“对,这就是答案,深就是不浅,不浅即深,做任何事情你只要不浅就可以了,早晚会有深的一天.这个答案希望同学们永远记下来!”
  不浅即深,是一种对平淡的安守,更是一种成事的智慧。
  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在《追求成功的热情》一书中,写到这样一段话:“两只脚必须踩在土地上,一步一步地走。这种方式缓慢而且费力,似乎无法一日千里……然而你还是要有耐心地走下去。一小步一小步积累下来的,可是相当惊人。每天不厌其烦地努力,都能有一点小小的胜利,鼓舞你再努力一点,获得更大的成功。因此只要不放弃,你一定可以爬升到自己都难以想象的境地……”。
  可以说,对于管理者来讲,既要有对平淡的安守,又要有胜利对快乐的激发,如此平淡与快乐之间的良性循环——“淡中作乐”,就是管理者“终日挥形,而神气无变”的支点!
  
  心灵的最佳“底色”
  
  有的人可能会说,是否喜欢平淡,与人的性格、生活经历有关,不同的管理者自有他特别的喜好。
  笔者认为:各种风格出现肯定是必然的,对生活状态的追求,人与人也有差别。但有一点也可以肯定,作为需要高心理强度的管理者,淡中作乐却是有必要作为状态的底色的。或者用功利一些的逻辑表达:淡中作乐是有很大好处的。
  首先,淡中作乐的底色更易于调整自己的情绪,找到一种把握节奏、细水长流、貌似平淡、实则坚韧的状态。大喜必大悲,大兴奋必大落寞,淡中作樂关乎管理者情商的提高。
  其次,在淡中作乐的底色下,管理者思考问题的准确率会更高。
  曾有一个心理学实验,把实验者分为三组,通过一定的调节方法,让三组人分别处于高兴奋水平、中等兴奋水平和平静三种状态,然后对三组人进行大量的推理测验。反复实验之后发现:高兴奋状态下的实验者,对简单问题回答得最好;随着难度增大,平静状态的实验者逐渐占据优势;而复杂问题,更是成了平静状态者的优势领域。
  可以说,如果解决简单问题的话,那么人处于兴奋状态效率最高;如果面对事情的难度大,则是平静状态者的天下了。
  所以,相比较而言,内容比较简单的工作,适合兴奋状态下的人员;而管理者面临的问题难度较大的话,则适合在平静状态下工作。平静是距离理性最近的情绪状态。
  另外,淡中作乐可以避免管理风险。有一个说法,菲律宾猎人诱捕猴子时,先把花生米放进一个肚子大、颈子小的瓶子里,当猴子去抓花生米的时候,爪子必握成拳状,而这个瓶口刚好可以将猴子握拳的爪子卡住。于是,猴子要么撒开逃命,要么攥着花生米被困住。可惜的是,猴子们几乎都不舍得扔掉到手的花生米,而终被猎人们抓住。
  作为企业管理者,也要对自己面对的种种诱惑进行管理。“淡中作乐”的底色,显然能够大大增加这种自我管理的成功率。
  总之,“不痴不聋,不堪做大家翁”。管理者就是个要有藏污纳垢容量、平心静气状态、敢于割舍的勇气,以及细水长流般耐心的角色。而这样的角色,没有对诸事淡然处之的心理能力,就找不到精神世界的最佳“落点”。
  
  “平淡”的功夫
  
  对于平淡的功夫,中国哲学史大家冯友兰曾讲过一个故事:“一小儿走路,为一石所绊倒,此小儿必大怒而恨此石。但一成人为一石所绊倒,则并不怒,不恨此石……其所以如此者,因小儿对于此石无了解,以为此石有意和他捣乱,所以恨之。而成人对石有了解,知石是无知之物,绝不会有意与他捣乱,所以并不恨之。”
  冯先生是在说一个什么道理呢?——对于事情背后的道理有了解,进而不为事情所累,才能“看得破”。这也是冯先生强调的一个重要的方法——以理化情。
  也可以发挥一下:如果一个管理者对某事放不下,做不到淡然处之,那么一定是对此事背后的道理了解得还不够。
  另外,除了“以理化情”外,对于平淡的功夫,传统哲学里还有很多非常好的比喻,例如:庄子把心比喻成镜子。
  《庄子•应帝王》说:“圣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就是说,一个人的心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应该像镜子一样,一个东西到镜子前,镜子自然就“照到”它,但照到之前镜子并不会提前做些什么“欢迎”,东西挪开后,镜子也不会去“送”。
  一个人若心如明镜,对各种事情并无“迎来送往”,则真就“终日挥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了。当然,这是个对理想状态的比喻。
  
  “作乐”的功夫
  
  平淡与“作乐”的关系更像个良性循环的架构。可能您会觉得笔者对平淡用的笔墨更多,那是因为平淡更难。而作乐的意义,并不亚于平淡。
  据说心理学里有一个最“残酷”的实验,让被实验者单独处在一个黑屋子里,躺在一个舒服的大椅子上,每天到点都会好吃好喝地送来。这个实验一开始很多人报名,以为是件美事。但实验开始之后,被实验者叫苦不迭,痛苦程度甚至超过了实验组织者的想像。痛苦原因很简单——黑屋子里对人产生刺激的信息被减少到了极限。
  “刺激”这个词,平时被人们说起来可能不是个好词,但好的状态恰恰必须有好的刺激,以及好的娱乐。
  前文提到的“不浅即深”的故事和稻盛和夫《追求成功的热情》的阐述,其实都有作乐的意味在里面。“深”实际上是对“不浅”的鼓励,一步步地“深挖”下去,产生的就是持续的动力。
  尤其是稻盛和夫的阐述。在这样一部谈管理者“热情”的书里,核心部分却是在谈“平淡”,而平淡却又是需要靠取得的小胜利,来不断“反哺”和“刺激”的。
  日本曾有个在国际上异军突起的马拉松运动员。每次比赛之前,他都要把沿途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赛开始后,就先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向第一个目标冲去。如此反复,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跑完了。
  而这个运动员曾表示:“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把目标定在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作乐”功夫的拿捏大体上就在这里了。管理
  责任编辑:化 石
其他文献
可以说,《企业法》是国企改革的根本保证。1988年4月13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简称《企业法》),并于1988年8月1日开始执行。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企业大法,是我国企业发展史上的破天荒。  《企业法》是在小平同志支持和彭真同志亲自领导下制定,经过长时间酝酿、调查、讨论、试点和广泛听取多方面的意见之后产生的。前后经历了10个年头,草稿修改达21次!时
期刊
“交公?”凭什么!  家族企业走到一定阶段,都绕不过两大坎的折磨:一是家族财产的安排,二是家族管理权的继承。  而仅从家族内部考虑这两大问题,又已跟不上时代——在一个快速变革的开放社会里,企业只有真正成为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事业平台,家业传承才能代代兴旺。然而,当今学界顺势又陷入了另一个极端:将“家族”等同“落后”,仅看作创业初期的工具,认为家族企业未来发展的归宿——只能是“公众企业”。  “可这凭什
期刊
当创业者凝眉思索时,不妨抬起头来,  看看西方家族企业是如何解决家产传代问题的。    “上市”不等于“去家族”    《中外管理》:在您看来,欧美的家族企业在发展模式上如今各有什么特点?  SanjayGoel:在欧洲,那些发展一二百年的私营企业,其实它们的成长大都是非常稳定、非常缓慢的,不像在中国,有这样一个提速很快的环境。那里的企业很多虽然不上市,但是他们的盈利部分也不是用来过奢侈的生活,而
期刊
不得不承认,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幸免,哪怕是一向以精益管理著称的日本。  破产公司数目激增,市场订单数量骤减,即便是实力强壮的大企业也深陷旋涡——丰田公司正式证实2008财年出现近七十年以来首次亏损,净亏3500亿日元;日本电气(NEC)公司决定裁员两万人;夏普公司则预测,到今年3月为止的2008年财年,公司将坠入“赤字海洋”……  在百年一遇的危机下,日本经济以两位数衰退,其两大
期刊
在全程跟踪考察大午集团董事会“大选”的过程中,《中外管理》和北京理工大学经管学院专门从事家族企业研究的裴蓉教授一起,与孙大午对家族企业的“治理与传承”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裴蓉向《中外管理》谈道:孙大午之所以借助“民主选举”的形式,是与他“整体传承”的思想一脉相通的。也就是说,孙大午考虑的不是仅仅将财产所有权传承给下一代,或者把现有的社会资源、关系资源转交给继任者,然后让现有的管理层和企业去接受
期刊
“泰罗的‘科学管理’是我国企业最薄弱的环节!”  而在知识经济时代抛弃“泰罗”,  将是中国企业更大的悲哀!    中国的百年尴尬    您可知道,“泰罗制”这个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构件,在中国的引进,甚至比欧洲还要早?  将近一个世纪前,秉持实业救国的“中国现代企业管理先驱”穆藕初先生就敏锐地意识到泰罗制的巨大价值,甚至历尽辛苦在美国找到“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当面求教,且“反复讨论,获益良多”。  
期刊
基业长青是企业的终极梦想。在正略钧策企业管理咨询公司推出的《2008:中国常青企业文化研究》的咨询报告中,特别将常青企业分为国企和民企两类来进行对比分析。  这是基于《2007年中国常青企业文化研究》报告从企业文化的分类与特征介绍入手,将企业进行了整体特征划分,提出了象文化、鹰文化、狼文化、羚羊文化等四种文化类型。在此分类的基础上,2008年再考察了民企与国企的组织关注重点是内部还是外部、组织工作
期刊
“我解雇了一个家庭……”    那件事发生在将近11年以前,但约翰吉本斯仍然记忆犹新。那天,他不得不通知120个老员工,由于受到了海外低成本工厂的压力,以及经济发展缓慢的影响,他们都将永远失去在罗德岛服装首饰厂的工作。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新英格兰珠宝工业是由一个紧密联系的、封闭的工人社区构成,所以来自同一家庭的几代人都在同一工厂工作。”工厂的人力资源总监吉本斯说,“所以,在这一天,我解雇的是来
期刊
汽车业,似乎成了全球经济危机中的“冤大头”。从美国“汽车之城”的萧条,到以高盈利率著称的日本丰田的首亏,一系列老牌汽车品牌在全球漫长的战线上,面临全线萎缩。  而许多中国车企对这场“混乱”中的机会正充满了期待:内需市场的支持,成本方面的“传统优势”,老牌车企的“跛脚”,以及电动汽车产业兴起带来的“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机会……当巴菲特出手投资中国汽车业时,给人们带来的想象空间可想而知。  但是,“定
期刊
民间资本是中国特有的概念,目前依然没有统一的定义。根据《浙江统计年鉴》的规定,将民间资本定义为非政府拥有的资本。这一概念,曾经将民间资本与地下钱庄划上了等号,多年不见阳光。  然而经历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风暴之后,活跃经济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成了主流的声音,民间资本也借机扬眉吐气。央行接连出台相关规定,鼓励和规范民间借贷行为,以解决中小企业的资金难题。一时间,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地区之一的浙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