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与刘勰的自然观比较

来源 :世界家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hanik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同样是“以自然为宗”,庄子和刘勰的自然观在内涵、层次、结构、处世方式、对待文学的态度几方面都有不同之处,本文将从《庄子》和《文心雕龙》文本出发,对二者的自然观作简要梳理与比较。
  关键词:庄子;刘勰;《文心雕龙》;自然观;比较
  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以其严密的体系、细致的论述、精巧的文采不朽于世,而在刘勰庞大的思想体系中,“自然”观是一以贯之的重要线索,纪昀评点道:“标自然以为宗,是彦和吃紧为人处。”刘永济也在《文心雕龙校释》里评价为“舍人论文,首重自然”。推重“自然”的特点及刘勰所处时期玄学大盛的思想背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道家、老庄对刘勰思想的影响。明代陆西星曾评《庄子》说:“庄子南华三十二篇,篇篇皆以自然為宗”。同样标举“以自然为宗”的《庄子》和《文心雕龙》,其中体现的自然观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1 庄子自然观的内涵
  《庄子》中的“自然”常常与“道”、“天”、“一”、“无为”等概念联系在一起。虽然他未曾对“自然”下过明确的定义,但我们可以从他对“道”、“天”、“无为”等概念的描述中概括出“自然”的内涵和特征。
  庄子的“自然”具有普遍性,无所不在。《知北游》里有这么一段东郭子向庄子问道的对话:“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大宗师》里说“道”是“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道”(“自然”)在地位上是至高无上的,它又具体体现在万事万物之中,即便是世俗眼中低微如蝼蚁屎溺的事物当中,也蕴含着“道”,因此它在具体体现中无所谓高下之分,无处不在。
  庄子的“自然”是无形无迹,不可言说的。《大宗师》里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知北游》里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作为抽象的本质、规律,“自然之道”是无形无迹的,也是不能为语言所描述、规定、穷尽的。道家对于言意关系的态度是慎之又慎的,认为言不尽意,言是人后天的产物,带有言语者的成心、偏见、刻意雕琢,会损害自然的真意,因此《庄子》中的问道者总是得到得道者“未可知也,吾为女言其大略”之类的回答。
  庄子的“自然”主张人合乎本性,虚静无为。《秋水》中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天”是事物的自然本性,庄子主张的人的“无为”,并不是毫无作为,而是一种特定的“有为”,是顺应事物自然本性、安时顺化的作为。
  庄子的“自然”主张人取消彼此、生死、是非之间的差别,齐一万物。庄子认为自然之道是流动的而非固定的,其化成万物的媒介是“气”,生是“气”的聚合,死是“气”的消散,正所谓“游乎天地之一气”。一旦消融了物我之间的界限,把握到自然的本质,就可以“应于化而解于物”,不为世俗的外在标准、是非判断、成心、偏见所束缚,达到逍遥自由的境界。
  总体而言,庄子自然观中“自然”的内涵可以分为与天有关的“自然”和与人有关的“自然”。前者是哲学本体论上的自然规律、天道,它是万物的起点和归宿、本原与本性,是万物变化之所由,而后者是人的应对态度,是人合于天、安时顺化的处世原则。
  2 刘勰自然观的内涵
  “自然”一词在《文心雕龙》中共出现了9处,分别为:“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原道》);“夫岂外饰,盖自然耳”(《原道》);“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明诗》);“察其为才,自然而至”(《诔碑》);“触类以推,表里必符,岂非自然之恒资,才气之大略哉”(《体性》);“如机发矢直,涧曲湍回,自然之趣也”(《定势》);“譬激水不漪,槁木无阴,自然之势也”(《定势》);“夫心生文辞,运载百虑,高下相须,自然相对”(《丽辞》);“故自然会妙,譬卉木之耀英华”(《隐秀》)。除了以上几处,还有许多处未成词出现却隐含在文句中的“自然”,如:“禀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神思》);“意得则舒怀以命笔,理伏则投笔以卷怀”(《养气》);“按部整伍,以待情会”(《总术》);“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物色》),等等。
  其中,在“文之枢纽”之一的《原道》篇中与“道”联系在一起的“自然”,指向的是具有哲学本体论意义和超越性的规律、最高原理。刘永济在校释《原道》篇时,从哲学的角度解释“自然”,认为刘勰所论的“自然之道”,是统摄万物的规律、最高原理,具有普遍性和超越性。至于“文”,则可以理解为“现象”,是抽象规律的具象体现。在其他篇目中出现的“自然”,要么指人类生活其中的自然界,要么指文学创作上的自然而然、不苦心经营、不刻意雕琢。在文学的生发方面,刘勰强调作家的灵感和性情,并主张实现客体的“物”和主体的“情”之间的双向互动(“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在文学创作方法论方面,刘勰虽然以时人轻浮绮靡的文风为弊,却并不主张完全抛弃文采的雕琢,认为文采需要依附于真挚的情感,而不能是无病呻吟。
  总体而言,刘勰自然观中“自然”的内涵包括两大方面,一是与“人类社会”相对的自然界及其统摄万事万物的规律、最高原理,一是与“矫揉造作”相对的文学创作原则。前者是后者的来源和基础,后者则是前者在人文领域的表现。前者与老庄、郭象的自然哲学观一脉相承,后者则是魏晋时期文学自觉兴起的产物,是刘勰针对齐梁绮靡轻艳文风的一剂救治良药。
  3 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刘勰生活在儒释道合流的魏晋南北朝时代,其纷纭复杂的思想背景使得刘勰的文学理论具有多元化色彩,他的自然观也不是老庄思想的简单承接。《文心雕龙》中提到老庄的地方较少,《明诗》:“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竞也。”《时序》:“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因谈余气,流成文体。是以世极迍邅,而辞意夷泰,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刘勰否定的不是老庄的哲学思想内涵,他针对的是玄言诗大盛带来的寡淡无味、脱离实际的文风,以及玄学热潮渐息后又兴起的逐新竞奇、以至于讹的浮靡文风。正如《序志》篇提到的“盖《文心》之作,本乎道”,及《诸子》篇中提到的“庄周述道以翱翔”,刘勰对道家的思想,尤其是庄子逍遥的自然之道是不可能持否定态度的,尽管他的自然观和庄子有出入,但不可避免会受到庄子那汪洋恣肆的思想世界所影响。   两者自然观之间的区别,大致可以总结为三方面:
  首先,庄子自然观的内容主要属于哲学的本体论范畴,而刘勰的自然观侧重于文艺创作理论。庄子的自然之道涵盖天地万物,是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原理,具有普遍性和超越性。刘勰崇尚的自然虽然也有这层含义,但所占比重较少。他更聚焦于人文领域,以“自然”为原则,在作家情感生发、作品风格体势、文本修饰方面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因此,庄子的自然观是修身内省的哲学,是个体生命的处世态度,而刘勰的自然观是对文坛、对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对象是大众。正如学者曹础基所言:“庄子之‘自然’在于纠正人性之扭曲,刘勰之‘自然’在于纠正文风之雕刻艳藻。”
  其次,庄子的自然观呈现出圆形的结构,而刘勰的自然观则是线形的结构。庄子的自然观是圆融的,如“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等语句,取消了固定的起终点,万物有了同一的来源和归宿,也就消弭了界限和差别。于刘勰而言,自然之道是创作生发的源头,至于复归天道的境界,不在他文艺理论的讨论范畴。譬如《养气》篇提出的“从容率情,优柔适会”,“清和其心,调畅其气”等等“致虚守静”的方法,都是在创作论层面提出的修养手段,从自然之道始,到文艺创作或批评完成即止,不再延伸升华。
  再者,庄子主张“无为”,非一无所为,而是顺应事物本性作为,而刘勰面对自然则是有为的,主体能动性更强。这一点在二者对待文学修饰的态度上尤为明显。庄子认为雕琢美丽的文字会损害到道和自然的真意。而刘勰虽然也反对刻意雕琢、追逐新奇,但他并不主张完全抛弃辞藻的修饰。比如,他认为骈偶是“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是符合“造化赋形”之理和出自作者真情实感的相对,并非不经运思雕琢而完全自然为之。其余篇目如《声律》、《镕裁》、《练字》等,无一不是刘勰在“自然”总则下对文章创作的“有意”雕饰提出的方法论要求。
  综上所述,同样是“以自然为宗”,刘勰和庄子的自然观有一定的相承性,但在内涵、层次、结構、处世方式、对待文学的态度上都有不同之处,梳理、认识两者的联系与区别,对于把握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文学发展脉络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 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 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4] 曹础基.刘勰自然观试论——兼与庄子自然观之比较[J].学术研究,1989(03).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公务员的培训内容以及培训的方式方法等总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本文介绍了德国公务员培训的特点和一些做法,希望通过借鉴其公务员培训工作的先进经验,最大程度地满足我国公务员培训需求,促进我国公务员按需培训工作的规范化水平,从而完善我国公务员培训工作。  关键词:公务员培训;德国;先进经验;启示  1 德国公务员培训的特点  德国公务员主要指国家依据相关法律雇佣的人员,并向其赋
期刊
摘要:钢琴改编曲《绣金匾》是王建中《陕北民歌四首》中的第三首。与这组作品中的其他作品一样,《绣金匾》也是根据陕北民歌改编而来。作为一首经典的中国钢琴作品,这首作品同样有着弹奏和深入研究学习的价值。本文通过对《绣金匾》音乐结构、音乐特色及演奏技巧进行分析,阐述作品的创作手法及艺术价值。  关键词:王建中;改编曲;《绣金匾》;演奏技巧  王建中(1933-2016),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钢琴家,1933
期刊
摘要:绘画艺术是一种以视觉信号传递审美体验的艺术形式,色彩作为绘画艺术的一种重要的艺术语言,始终伴随着人类以绘画形式创造视觉形象的历史进程。当代社会高速发展的经济文化背景下,势必会产生新的色彩审美观,这种新的观念将会深刻影响到我们对色彩运用的定位。通过绘画色彩相关概述分析当代绘画中的色彩,并从绘画中展现色彩的美感,从而引导观赏者进行有效而灵活的运用。  关键词:当代绘画;色彩;美感  1 当代绘画
期刊
空荡荡的大街、戴口罩的面孔、封閉的小区、被阻断的交通、看不见摸不着又无处不在的新冠病毒,这是2020年的春天,中国大地的真实模样。新冠肺炎疫情来的猝不及防,从除夕夜“见面不握手,微信来拜年”开始,周围的一切,像被调到静音模式,接下来的几个月,我们的生活轨迹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只因为一件事情,为了一同抗击“新型冠状病毒”!  我们都是这场疫情的亲历者和见证人,我们用自己的眼睛看着,用自己的
期刊
摘要:在受素描影响下的中国画进行了改革与创新,与此同时仍出现了速写融入中国画的绘画形式语言,以黄胄和叶浅予为首的画家主张速写入画并强调了速写的重要性,讲究绘画中国画是要从最基础的书法入手,主张“写”的重要性,强调在绘画过程中要体现出书写的高觉,要与其他的绘画从根本上区分开来,笔法与墨法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关键词:造些基础;速写;黄胄;叶浅予  1 速写与其他造型基础形式的异同  1.1 造型基
期刊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综合材料作为绘画艺术表现手法,在插画设计中呈现的新层次:综合材料在插画创作中的设计需求,综合材料在插画中的表达能力,综合材料所具有的独立审美价值;并且讨论了综合材料在插画设计中以形式语言为表达形式的具体应用,以实际画作作为讨论视角,总结综合材料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综合材料;插画;审美  综合材料的绘画手法发生于西方美术界,后流转于中国;基于综合材料的发展背景,中国艺术家在采
期刊
摘要:陶赖庙位于张家口市崇礼区陶赖庙村。因崇礼承办了2022年冬奥会几乎所的有雪上项目而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届时崇礼将会得到全面的展现,要让世界领略的不只是他的银装素裹,还应该有他的历史文化魅力。陶赖庙作为一个历史变迁的见证者应该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关键词:陶赖庙;镶黄旗;边界考证  1 遗址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1.1 陶赖庙的地理位置和由来  陶赖庙(陀罗庙),位于张家口崇礼区的陶南营村(地
期刊
摘要:对于一部影视作品来讲,特别是影视后期制作過程中对于调色技术的应用问题,必须要高度重视起来,那么本文接下来对于影视后期制作过程当中应用的调色数字技术进行简单的分析和介绍。  关键词:影视后期;调色技术  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影视作品的调色工作来讲,可以说已经到了十分成熟的阶段。计算机运算能力的不断提高,现阶段在很多影视作品,后期的制作过程当中,运用该能力越来越广泛,从而实现了最佳的
期刊
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进程中形成的思想文化,是激励现代国民奋发图强、勇于探索的思想力量,同时也是我党宝贵的政治优势与精神财富,具有鲜明的教化功能。湖湘地处湖南湘江中游,是无产阶级运动的主要发源地,深入开发并挖掘湖湘红色文化资源,能够有效提升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整合社会多元思潮,明确社会发展方向。本文结合,湖湘红色文化的价值及开发方向,探析湖湘红色文化的挖掘与开发策略。  关键词:湖湘
期刊
摘要:这篇文章是基于真实经历写成。街上随处可见乞讨的人,他们方式各异,文中“我”遇到的是一群年轻的“聋哑人”,他们是团伙作案,以献爱心的形式跟着路人“要求”捐献,“我”由于好奇跟踪了那群“聋哑人”,最后发现了他们的秘密……  初二那年的春夏之交,我和最好的朋友爱轩约好去看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我早早到了约定的书店,一边漫不经心地翻一本散文集,一边等我最好的朋友。没一会儿,我等来了一本红册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