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宁:一个用心诠释音乐的人

来源 :中国文艺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MGYXK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玉宁,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歌剧团常任指挥。1995年,他指挥大型音乐剧《芦花白·木棉红》,获全国歌剧观众奖;1997年7月,他指挥香港回归大型交响合唱音乐会;1998年,指挥大型历史歌剧《屈原》,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001年,他指挥由北京市文化部主办,中国音乐学院联合演出的我国首创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荣获国家文化部颁发的“优秀指挥奖”……
  
  音乐就是想象的空间
  
  谈起交响乐,李玉宁兴致勃勃地娓娓道来。
  话题从他刚刚江中巡演回来说起,这次巡演前后十五天,虽然很辛苦,但他很欣慰,因为他能从每场演出中体会出不同的快感和别具一格的价值。
  乐队的指挥就像军队的司令,不但要求指挥要纵观所有声部,还要对声部每一个演奏员进行协调,是最累心累脑的职业。李玉宁正处在这个位置上。所以每场演出之前,他都要精心准备。不能有半点疏忽。否则整台晚会就会失败,为了避免失误,李玉宁每接到一个演出任务都会拿出一定的时间去研究总谱,不放过任何每一个细节。
  李玉宁说:“我们可以把交响乐想象成很多东西,最关键的是指挥能不能把这种想象达到极致,把它想象成最美好的东西,这是最重要的。如果你想象的东西很美好大家又感觉得到,别人就会认可你。”
  这次江中巡演,我们演出的曲目是歌剧《东方红》,虽然大家都很熟悉,但每一场演出体会都不一样,临场发挥的感觉不一样。李玉宁给我举了一个例子。听交响乐就像看书和看电视一样,也是一部作品,看书是主动的,看电视是被动的。因为看书会留给读者很多的想象空间,每次阅读都能让读者体会到其中的美妙之处;如果看电视,就不一样了,更是平面的画面,电视剧是导演对剧本的一种再现,如果诠释的好,像是给大家打开了一扇通往理想的大门,一部被动接受的电视剧能让大家接受,他肯定是给大家美好的东西,如果解读的不好,这部作品就是失败。音乐也一样,主要是指挥如何诠释作品,如果解读得好能让大家感觉到交响乐的美妙。像演奏贝多芬的《田园》一样,作品旋律优美、欢快,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想象空间,如果演奏出来达不到这种效果,那么就是失败的。
  在李玉宁看来,音乐就是他的全部。他认为每个人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成功与付出成正比。
  
  偶有感悟走上指挥这一行
  
  李玉宁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父母都从事音乐工作。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他7岁起开始学大提琴,16岁加入部队文工团宣传队,18岁成为山西歌舞剧院一名大提琴手。
  李玉宁说,他走上指挥这个行业就在他的闪念之间。当时他在文工团宣传队演出时,看到指挥正批评一个演员,说:“那个演员的这个感觉没有到位,或者是那个声部的感觉不对……”指挥的权力就是大,大家都要无条件服从他的指挥。于是在他心灵里就埋下了当指挥的“种子”。这种想法确实是在一瞬间产生的。
  李玉宁是一个比较实际的人,只要有梦想,他就会付出行动。当天他买了一些关于指挥的书籍,经常翻阅。他从书本上了解到,学指挥必须有一件精通的乐器,这个条件自己具备。为了实现梦想,李玉宁边学习理论知识,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同时学着给一个小学的合唱队做指挥。第一次站在舞台上,他心里忐忑不安,非常紧张,担心自己能否被大家所认可。
  但当音乐结束时,他从大家给予的掌声中看出,这次指挥成功了,虽然不是什么大的比赛,大家给了很高的评价,认为他有这方面的天赋,鼓励他试一试指挥这一行。正是从那时起,李玉宁坚信自己要走指挥这条路。“指挥就是我一辈子喜欢做的事。”
  1987年,李玉宁辞去山西歌舞剧院的工作,正式选择了指挥这个行当。当时李玉宁想,指挥是一个综合性的职业,必须去进修一段才能在行业内被大家所承认。
  为了考取中央音乐学院,1987年年底他独自来到北京闯荡。当时考音乐学院最困难的就是文化课。为了梦想,李玉宁重新学习文化课。虽然很苦,但他咬定青山不放松,最终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为以后能成为一名音乐指挥家奠定了基础。
  
  乐品与人品
  
  李玉宁说:“做好音乐,首先要做好人。要做一个对人民负责,对人民有利的人,每场演出都要认真去做,才能对得起观众。只有人品好,技艺精,才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艺术家。”
  李玉宁说,作为指挥,要力求对每一部音乐的解释都要与你的灵魂息息相关,恰到好处地连接在一起,如果过了,别人会认为你在搞噱头,如果不到位很多人就会觉得你指挥没能力,所以做音乐一定要准确地把握好度,这个度不是别人告诉你,是看你对音乐的理解。作为一名军人指挥,刚毅和柔美的有机结合是指挥的特点之一,要让大家在音乐中感觉到这种刚毅与柔美。
  接着,他举了一个例子。在指挥《当我的秀发掠过你的钢枪》这首曲子时,就要体现刚毅与柔美的结合,阎维文唱这首歌时,声情并茂,也深深感染了李玉宁。他就用心从艺术的角度去诠释音乐的这种一意境,以达到刚毅与柔美和的完美结合,在指挥这首曲子的时候,让观众从形体语言到倾听歌声能产生、一种快感。
  现在,李玉宁每天都在研究乐谱,用他的话说就是时刻准备着指挥战斗。他的目标是让观众喜欢你,行内人承认你,为了做到这一点,他结婚很晚,到现在还没有要孩子,李玉宁在为自己的事业一直奋斗着。
其他文献
在安徽农业大学校园内一栋老式灰色将军楼里,住着一位腿有点的跛的78岁老太太,她是国际蚕桑学界知名学者、教授,她叫徐静斐,是中国美术巨匠画坛宗师徐悲鸿先生长女。徐静斐生母蒋碧微1978年病逝于台湾,而比徐静斐仅年长6岁陪伴徐悲鸿度过8年幸福生活,今已84岁高龄、现任北京徐悲鸿纪念馆馆长的廖静文,是徐静斐的继母。这位把毕生精力奉献给徐悲鸿绘画事业的伟大东方女性,用她巨大的牺牲付出与高尚的人格魅力演绎出
期刊
初见婉僮,一袭乳白色的连衣裙,披肩卷发,淡淡的笑容,我们相视而笑。这个在众多影视剧中风情万种的女子,回归到现实,笑靥如花,如绽放的雪莲一般,那一瞬间,就打动了你。  她是《佳人当道》里的个性美女律师刘苏苏,电影版《红楼梦之九龙珮》中的“麻辣管家”王熙凤,她是精彩谍战大戏《最后的较量》中周旋于各色人物中的地下党秦慕遥,由她饰演女主角的《铸魂》也在紧锣密鼓地筹拍中。    《律政佳人》铺垫影视路   
期刊
7月18日至26日,大型新编史诗剧《赤壁》在国家大剧院第三度上演。7月8日,来自全国六大京剧院团的梨园名将再度聚首,开始对这部作品进行新一轮的打磨润色。当天下午,剧中诸葛亮、小乔的饰演者---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智、李胜素在排练之余,来到国家大剧院花瓣厅,成为当日大剧院暑期艺术教育活动的主讲人,将京剧《赤壁》的热浪带到了大剧院的艺术普及讲堂。  活动现场,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戏曲学院
期刊
2009年,一场春晚,成就了两个“新偶像”——小沈阳和刘谦。如果说小沈阳让东北二人转在继赵本山之后,再一次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表演。那么,刘谦就让变幻莫测的魔术表演,与老百姓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  春晚前,刘谦由于曾参加过大陆一些地方台的魔术表演,在观众中已拥有一定知名度。但谁也无法预料,包括刘谦本人,今年春晚带给他的,不只是名利,更多的是机遇。从街头表演、节目表演到专门为其量身打造的“金牌魔术团
期刊
从鲁迅先生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里对乡土文学进行阐释开始,到20世纪70年代末,乡土文学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历程中的重要一支,为半个世纪文学发展繁荣作出了突出贡献。而历史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乡土文学也随着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进入重新整合与崛起的时代。在蓬勃崛起的乡土文学中,村委会主任(村长)作为农村村民自治组织的负责人,以复杂的姿态进入文学视野当中,成为当代文学人物图谱中的重要
期刊
2009年7月最具人气歌手排行榜
期刊
流火的8月,拥有上亿人写博客的新浪门户网站上,一名安徽长丰农民作家的博客大爆冷门,以4620064 人次的点击率入“名博”序列,他的文章经常被推上首页,有的文章竟然排名榜首!是啥样牛文吸引众多网友的眼球?进入62岁的农民作家阎立秀博客首页上你会发现,其撰写的50万字纪实文学《如戏人生》每个篇章读者读后感言跟帖都达到数百条。《如戏人生》不久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并再版,定价29元发行4万册热销海内外
期刊
7月14日,“青春放歌”2009全国童星公益演唱会在首都中钢国际广场隆重举行新闻发布会。林浩、杨紫、尤浩然、王梓一、高欣宇、开克尔曼尼、S翼乐团代表演唱会所有童星参加。据悉,首场演出在深圳举行,届时会有30多位全国著名的童星登台演唱。  此次大型公益演唱会“以儿童为主导,以慈善为主题”。由中国西部雏鹰助学网主办,中国关心下一代健康体育基金会协办,北京九州新跨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演唱会的大部分
期刊
有人认为,流行歌坛很多歌手都是昙花一现,一首歌曲被大众广泛传唱之后,很快就销声匿迹,此后再也打造不出能超越自己的新作品,凭借一首成名曲混迹歌坛,成为一颗“流星”。然而也有一些歌手,他们从不满足现状,而是不断地挑战自我,颠覆自我,以致成为流行乐坛的“常青树”,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呢?    7月14日,记者与著名歌手张振宇做了一次长谈。    称我为“网络歌手”有点冤    2004年,一首《别说我的眼
期刊
20世纪的文学理论被美其名曰“批评的世纪”,这个说法在中西学界都相当流行。既然是批评的世纪,那么,批评家想必是大有作为的。但是,当我们回过头审视上个世纪的批评界时,不难发现,不少批评家都出现了营养不良的病症。从表面看来,中国的文坛犹如经济的改革开放一般,正沐浴着“1992年,那是一个春天”的大好时光。在世纪末的夕阳晚照中,如果你没有一点医生的眼光,大概看不出,中国文学批评的病痛开始剧烈发作,并给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