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式传播体系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349703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并未带来西方涉华舆论的明显改善,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及有效应对之策成为中国传播学界面临的重要议题。本文就跨文化交流在中西关系中的作用,以及面对美国全球传播的最新进展,如何打造中国全球传播体系的问题采访了美国加州杰普曼大学(Chapman University,USA)终身教授贾文山。
  交流消弭认知鸿沟
  武闽:中西方存在着较大的认知鸿沟,您如何看待这一状况?怎样才能尽可能地减少双方的认知差距?
  贾文山:目前,中西双方在核心价值体系方面需要有新的共识。我曾经撰写过一篇文章,分析“和平”与“和谐”的不同。“和平”这个概念来自西方,它不是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现在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和谐”概念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而非西方文化中的主流价值。“和谐”本身涵盖“和平”,“和平”是“和谐”最起码的前提条件。但“和谐”又远远高于、博大于“和平”。西方的核心价值是自由、民主和人权。西方之所以要谈“和平”主要源于由国家主义膨胀而导致的两次世界大战,这使得西方的政治精英开始关注并迫切需要讨论这个问题。
  武闽:也就是说“和平”是西方国家之间战争的产物,对吗?
  贾文山:对,是战争最终导致西方社会精英阶层把“和平”放在了首位。作为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外交家,基辛格认为对于西方社会来讲战争是常态,竞争是常态,紧张是常态,和平只是间歇。这种悲观的现实主义观点是建立在他对西方文化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中国历史上虽然也有战争,但更多地表现为农民起义,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把“和谐”作为最高价值,而“和谐”的深厚渊源就体现在儒、释、道三位一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这包括孔子所倡导的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观,老子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宇宙观以及后来被引入中国的佛教所倡导的保持人自身和谐的自我观。目前,“和谐”价值观的地位正在慢慢得以提高,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政要所接受。不但胡锦涛主席以及其他中国官员在关键发言中频繁使用“民生”、“和谐”等中国传统文化概念,就是一些美国高官现今也开始在公开场合引用中国传统的诗词和成语。这意味着中国视角受到重视,中国文化地位有所提高。下一步如果孔子学院办得更成功的话,未来10年全球社会对中国文化会有突破性的了解和接受。
  武闽:当前西方涉华正向舆论主要源于中国能够为西方国家提供所需要的经济互惠,中国在未来的对外传播过程中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使得西方民众在受益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同时,把这种经济利益转化为文化价值观上的认同?
  贾文山: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并将其提升到国家经济战略发展的首位。可见文化不仅仅可以作为精神层面的资源而且还可用于提升中国在全球市场的经济力量。比如说我们多出口一些优质的大众文化产品,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将中国文化很好地输送出去了,这会非常有助于西方民众了解中国。
  可以联手全球知名玩具连锁店共同开发与中国文化主题相关的玩具系列产品推销到全球市场,像长城积木或兵马俑等等。而全球中餐馆如能获得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将会发挥比孔子学院更大的文化交流作用,它们在推广中国文化时更具草根性和正当性,效果往往更佳。当前,面向国际的中国文化产业要想获得更快发展,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能够深入学习和掌握跨文化传播的技巧,并将其贯彻运用到从创意设计到市场营销的每个环节中去。
  巧实力与美国全球传播
  武闽:美国在全球形象下滑的情况下采取了巧实力战略,目前为止可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您如何看待巧实力?
  贾文山:美国作为全球领袖非常重视外交,有了外交才能使全球领导力得以实现。巧实力战略与美国历史上的“胡萝卜加大棒”的外交政策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就是强调“软硬兼施”,不过它又不是完全的新瓶装旧酒,而是综合了人类学、心理学、战略学、政治学等各学科之长的新提升。美国思想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专门成立了巧实力委员会(Commission On Smart Power),该委员会致力于巧实力的研究并协助美国政府制定巧实力战略的具体目标和规划。
  在美国人的观念里,国家叫做“power”,“power”强调的是一个动态的国家,强调国家的影响力和能量体角色。怎样才能有影响力呢?在布什单边主义外交四处碰壁,全球反美情绪高涨的情况下,奥巴马政府的对外政策更加注重巧,更倾向于向形象派转变。
  武闽:您认为美国巧实力战略给中国的国际传播带来了哪些方面的启发?对将巧实力理论进行本土化的传播研究工作,您有何建议?
  贾文山:中国国际传播战略也应遵循现代传播规律,注重传播的本土化趋向,进而满足处于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不同受众的各种需求,力争作到“精、准、恒”。也就是说中国国际传播既要提高专业化程度,又要充分了解受众,对特定受众群的忠诚需持之以恒,作到彼此少不了。巧实力理论在中国国际传播领域的本土化研究首先应从科学性、灵活性、传播力度和有效度入手,同时深入挖掘“巧”和“实力”这些概念在中国文化里的内涵和外延及其与其他文化如西方现当代文化之间的异同。巧实力传播理论的构建应是个人主义和团队精神创造性的结合。
  构建中国全球传播体系
  势在必行
  武闽:您曾将中国对外传播战略归纳为两种,形象构建模式和实力模式,并认为当前中国似乎正在从面子/形象模式向实力模式转变。请问发生这种转变的动因是什么?
  贾文山:中国重视形象塑造是因为中国文化是以面子为导向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出现西方媒体妖魔化中国后,中国政府开始重视如何传播中国真实形象的问题。因此过去20年,形象建构学派出版了大批学术文献,中国政府、中国外交、媒体和商业社会均将如何在国际社会中建构良好的国家形象作为重要议题。但是从后来的西方涉华舆论的反应来看,形象模式传播效果并不理想。显然形象模式对说服个体主义文化环境下的西方受众作用不大。在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的情况下,形象模式的效果将继续受到限制。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在提升自身全球形象的同时,开始投注更多的精力重塑中国实力,中国国际传播模式似乎正在将形象模式向实力模式转型。实力模式强调自我利益、自我价值和自我安全,注重影响力和控制力的提升。这也使得中国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更符合西方文化思维。孔子学院的建立是中国具体运用实力模式的结果。总体来看,形象和实力各有优势,两者之间是互为一体而不是相互分离的,最理想的状态是将形象观念和实力观念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协同作用。
  武闽:面对当前西强东弱的国际舆论格局以及中国在自身议题上“失语化”和“他语化”的困境,您能否用建构主义视角为我们分析一下未来中国在全球传播中的主体性应如何确立?
  贾文山:总体而言,中国需要积极主动地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中国文化,同时又能以开放的胸怀对待其他文化,最终塑造出的主体性既能体现出中国特色又能够将东西文化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在我看来大致需要注意两点:
  首先,中国的全球传播要深深根植于中华文明之中,突出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核心价值观,并积极挖掘和传播它们对人类社会的普世意义,使其成为被世界普遍接受和共享的共同价值的一部分。中华文化精髓中的和谐之道,中国内部多民族错层次互动的跨文化经验以及中国乐于欣赏多元与接受多元的姿态,都是新的沟通中西世界、达成人类共识的新全球化的有力保证。
  其次,中国还要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优质基因并将其本土化。虽然和平、公正、自由和民主等价值观根植于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当中,但对于整个人类发展来说积极意义非常明显,有必要将它们吸收到中国文化之中。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就是将根植于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融入到了中国文化的集体主义中的很好例子。
  因此,从建构主义视角来理解,中国未来的全球传播将会突出表现为一种开放互动的跨文化传播。它不仅要体现出中华文化身份的独特性,而且还致力于扩大和加深与世界其他文化的交流和接触,从而说服世人接受“构建和谐地球村”的理想和愿景。相信在以和谐为导向的中式全球传播模式下,人类的地球村将更加繁荣,更加可持续发展。
  责编:吴奇志
其他文献
据媒体报道,2010年下半年我国拍摄了新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跟之前商务部推出的“Made with China'’宣传片不同的是,此次采用全明星路线,可谓星光灿烂,在60秒钟的广告中诉说或展现了中国的新风貌。在胡锦涛主席1月份访美期间,该广告在纽约时报广场高频率播出,成为新闻事件。  我一直思考的是,假设美国拍这样一套国家形象宣传片,他们会采用怎样的策略?我没听说过美国近期有这样的作品,但北
期刊
同全国“两会”相比,国外媒体对中国地方“两会”的关注度一直相对较低,使其难以像全国“两会”那样引人瞩目。我们不妨以美国全国性报纸对各州议会新闻的报道作参照,结合国内外宣媒体的报道实践,通过对比研究,探索拓展地方“两会”的对外报道空间,虽然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与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存在根本差别,但是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还是能够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些相通之处。  由于时间仓促,本文仅尝试通过对中美新闻报
期刊
大部分外国人对中国知之甚少,甚至多有误解。对外报道要善于从普通外国人能够理解、能够对接以及能够触摸的故事讲起。人的故事通常具有可以超越国界和不同文化背景的穿透力、冲击力,讲好中国故事,是非常有效的。    讲故事的魅力    新闻事件以故事的形态出现往往更容易让观众接受。同样,作为继文学和电影之后最重要的叙事载体——电视媒介特性决定了电视更擅长新闻故事的形式,因为电视最大的长处是它很快地让具体的形
期刊
自2003年以来,五洲传播中心与国际媒体一起,共同制作、播出了200余小时的合拍纪录片,向全球电视观众介绍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历史文明、科研技术,以及自然地理,节目到达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监制,五洲传播中心与Discovery亚太电视网联合出品,由英国Roast Beef(罗斯特比夫)制作公司承担制作,由世界著名旅游探险节目主持人伊恩·莱特主持的电视纪录片《连
期刊
2012年10月10日至14日,笔者随新闻出版总署代表团参加了第64届法兰克福书展。本届书展吸引了来自全世界100多个国家的7000多家参展商和近30万观众。今年书展的重点是儿童和青少年图书,以及图书行业的数字化趋势,书展的主宾国是新西兰。尽管数字化革命带来新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出版商推出电子图书、网络图书,但印刷书籍仍占主导地位。  随新闻出版总署代表团参展的共有70多家中国出版单位,参展的图书有
期刊
在对外传播工作中,如何有效影响受众是重点更是难点。不管我们将传播途径、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等设计得如何完美,在实践中有时却往往因为国外的种种客观因素而大打折扣。然而不用迈出国门,在我们身边却活跃着一个十分渴望了解中国社会和学习中国文化的外国留学生群体。这些留学生大多会成为未来的对华友好人士,成为中外沟通的纽带和桥梁。从人际传播意义上讲,外国留学生眼里的中国和口中的中国,要远远比大众媒体传播的中国更让
期刊
虽然我喜欢看书,但远非博览群书之人。回想这些年,能够在旅途中随身携带,并且翻来覆去看,以至于封面凹印的书名都被摩掉色的,除却教科书,恐怕就是外文出版社今年出版的“对外传播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之十五——《对外传播中的国家形象设计》了。  在书商纷纷抢做标题党的当下,它那不是很出挑的书名,并不太容易让读者“一见钟情”。然而,简洁、平实的序《创新中国形象的内涵与载体》扼要地点出了这本书的意义,以国家社科
期刊
编者按:本期选取《纽约时报》和新华社的关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两篇文章进行点评,剖析了对外传播方式方法中两种较有代表性的表现手法——讲故事和设置议题,对这两种表现手法的实际运用给出了一些启发。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一个个奇迹,也给新闻工作者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发挥空间。然而由于语言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差异,如何将中国新闻用外国读者接受和欢迎的方法传播出去,这是外宣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
期刊
37岁的郑春霞现在还记得小时候从景德镇光明瓷厂大烟囱里飘出来的黑色“雪花”。好奇的小孩子用手一接,涂在小朋友脸上,像抹了一层炭粉。大人们看见了赶忙制止,“别碰,可能是有毒的呢!”  上世纪八十年代,这座世界闻名的中国瓷都步入生产高峰期。市区内众多陶瓷生产企业与民居混杂,600多个大烟囱探入城市上空,相伴而生的是烧煤制瓷产生的大量黑烟和降尘,整座城市笼罩在一片灰霾中,从天上已看不见,人造地球卫星都拍
期刊
在金秋十月、丹桂飘香的收获季节,《风云激荡的一生——张彦自传》一书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捧读此书,感慨万千。书中无论是张彦老回忆自己在战争年代里所经历的战斗洗礼、见证新中国诞生而建立的业绩和自己一生跌宕多姿的成长岁月,还是记录自己在对外传播中的奋斗经历、在新闻战线上做出的非凡贡献以及内心深处于家于国于友的浓厚情感,读来都颇受教益。  张彦是我国对外传播事业的先行者、外宣工作的开拓者,优秀的新闻老战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