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儿童心理咨询中,家长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的心理咨询观对咨询效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根据我们的经验,在带孩子做心理咨询之前,家长应当建立以下几种“新观念”。
心理咨询不单是“看毛病”
心理咨询的范围很广,最接近“毛病”的应该是“心理疾病”,如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忧郁症等。这些心理疾病需要经过严格的诊断和治疗,一般都需要用相应的药物。但事实上,这些“症”在日常的儿童心理咨询中并不多见。现在最多的则是孩子的学习、交友、行为、情绪,以及与父母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三类。
需要矫治的问题 通常指孩子在认知上存在误区,在行为上出现了偏差,比如学习困难、喜欢打人、说谎成性、能力发展迟缓等。接受心理咨询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如何使做作业速度加快,如何培养时间观念,如何控制自己的行为,如何促进智力、言语或动作技能的发展等。
成长当中的问题 一般指由于成长而带来的一些发生在特定年龄、特定发展阶段的问题。通过心理咨询,可以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并给予他们正确、恰当的引导。比如,孩子刚入托、刚入园或刚入学时,因为环境的变化、要求的提高等,可能会出现不适应或适应不良等情况,于是,孩子会哭闹、不懂得上下课、不懂得做作业等。再比如,进入青春期的孩子,随着独立意识的增强,会出现不服权威、“嚣张”与反抗的现象。这些问题讲究“抓时机、巧引导”,如果得到良好的解决,将有利于孩子今后的发展,否则,可能会使问题逐步累积,成为需“矫治”的问题。举个例子,1~2岁孩子初学说话时,会因为言语功能尚未成熟,还不能很好运用或选择词汇来表达内心的想法及需要,就会出现“发育性口吃”,但这是生长发育中的自然现象,是“发展性问题”。但是,如果处理不当,或者由于紧张过度而强迫孩子改正,则可能使孩子的发展受到抑制,并可能形成有一定矫治难度的“习惯性口吃”。
可以预防的问题 这是“未雨绸缪”的行动。来心理咨询的父母,都非常关注孩子的发展,希望通过咨询预先了解孩子的成长轨迹。这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孩子0~6岁时如何进行早期教育,如何减少孩子入学时的不适应,怎样与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相处,怎样帮助快要高考的孩子,等等。预防性咨询是值得提倡的,这不仅是帮助孩子顺利成长的良好选择,也是先进的心理咨询观!
心理咨询不单是孩子的事
有的父母总以为孩子很“麻烦”:功课不行,朋友也少,问题不断。于是,他们抱着“都是为了孩子”的目的来咨询,而实际上,却是孩子的问题有着深刻的家庭烙印。父母在孩子教养方式上的弊端,在咨询中很快就可能暴露出来。因此,与其讲为孩子咨询,不如讲为“家”而咨询。你会发现咨询员在处理孩子的问题时,也会有相应的“咨询作业”留给你,并向你强调,只有一起努力,一起配合,才可能换来孩子的进步!所以,不要以为将孩子带到心理咨询室后就万事大吉了。其实,这只是咨询的开始,你必须做好同孩子一起“改变”的准备。 比如,对于“陪做功课”,当咨询员要求停止“陪”时,孩子会有不适应,父母也同样会有不适应,而且要有孩子在一段时间内成绩下滑的思想准备。但要想让孩子独立,就必须这样做。有人将这样的做法称为“断脐式分离术”,因为孩子生出后,必须要剪断脐带,剪断那一份粘连。
如果你指望通过心理咨询大松一口气,就先要憋足劲,不要带着“让心理医生好好治治孩子”的想法,而是要努力学会怎样做合格的爸爸妈妈,怎样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学习育儿的知识。其实,只要父母们对孩子充满期待与努力,当孩子长大时,父母也就成了育儿专家!
当然,心理咨询并不能“包治百病”,来心理咨询前必须排除孩子生理上可能存在的问题。比如,孩子4岁了,还不能讲完整的话,那么,你必须对孩子的发音器官、听力及智力做综合检查,生理治疗与心理训练结合,才可能给予孩子最有效的帮助。
心理咨询不单是“看毛病”
心理咨询的范围很广,最接近“毛病”的应该是“心理疾病”,如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忧郁症等。这些心理疾病需要经过严格的诊断和治疗,一般都需要用相应的药物。但事实上,这些“症”在日常的儿童心理咨询中并不多见。现在最多的则是孩子的学习、交友、行为、情绪,以及与父母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三类。
需要矫治的问题 通常指孩子在认知上存在误区,在行为上出现了偏差,比如学习困难、喜欢打人、说谎成性、能力发展迟缓等。接受心理咨询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如何使做作业速度加快,如何培养时间观念,如何控制自己的行为,如何促进智力、言语或动作技能的发展等。
成长当中的问题 一般指由于成长而带来的一些发生在特定年龄、特定发展阶段的问题。通过心理咨询,可以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并给予他们正确、恰当的引导。比如,孩子刚入托、刚入园或刚入学时,因为环境的变化、要求的提高等,可能会出现不适应或适应不良等情况,于是,孩子会哭闹、不懂得上下课、不懂得做作业等。再比如,进入青春期的孩子,随着独立意识的增强,会出现不服权威、“嚣张”与反抗的现象。这些问题讲究“抓时机、巧引导”,如果得到良好的解决,将有利于孩子今后的发展,否则,可能会使问题逐步累积,成为需“矫治”的问题。举个例子,1~2岁孩子初学说话时,会因为言语功能尚未成熟,还不能很好运用或选择词汇来表达内心的想法及需要,就会出现“发育性口吃”,但这是生长发育中的自然现象,是“发展性问题”。但是,如果处理不当,或者由于紧张过度而强迫孩子改正,则可能使孩子的发展受到抑制,并可能形成有一定矫治难度的“习惯性口吃”。
可以预防的问题 这是“未雨绸缪”的行动。来心理咨询的父母,都非常关注孩子的发展,希望通过咨询预先了解孩子的成长轨迹。这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孩子0~6岁时如何进行早期教育,如何减少孩子入学时的不适应,怎样与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相处,怎样帮助快要高考的孩子,等等。预防性咨询是值得提倡的,这不仅是帮助孩子顺利成长的良好选择,也是先进的心理咨询观!
心理咨询不单是孩子的事
有的父母总以为孩子很“麻烦”:功课不行,朋友也少,问题不断。于是,他们抱着“都是为了孩子”的目的来咨询,而实际上,却是孩子的问题有着深刻的家庭烙印。父母在孩子教养方式上的弊端,在咨询中很快就可能暴露出来。因此,与其讲为孩子咨询,不如讲为“家”而咨询。你会发现咨询员在处理孩子的问题时,也会有相应的“咨询作业”留给你,并向你强调,只有一起努力,一起配合,才可能换来孩子的进步!所以,不要以为将孩子带到心理咨询室后就万事大吉了。其实,这只是咨询的开始,你必须做好同孩子一起“改变”的准备。 比如,对于“陪做功课”,当咨询员要求停止“陪”时,孩子会有不适应,父母也同样会有不适应,而且要有孩子在一段时间内成绩下滑的思想准备。但要想让孩子独立,就必须这样做。有人将这样的做法称为“断脐式分离术”,因为孩子生出后,必须要剪断脐带,剪断那一份粘连。
如果你指望通过心理咨询大松一口气,就先要憋足劲,不要带着“让心理医生好好治治孩子”的想法,而是要努力学会怎样做合格的爸爸妈妈,怎样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学习育儿的知识。其实,只要父母们对孩子充满期待与努力,当孩子长大时,父母也就成了育儿专家!
当然,心理咨询并不能“包治百病”,来心理咨询前必须排除孩子生理上可能存在的问题。比如,孩子4岁了,还不能讲完整的话,那么,你必须对孩子的发音器官、听力及智力做综合检查,生理治疗与心理训练结合,才可能给予孩子最有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