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学生的英语平均水平明显降低,层次显得参差不齐,传统的统一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已经不能有效地促进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因此,老师们开始探求各种新的教学模式,其中许多老师提倡分层教学。但所谓的这种“显性分层教学模式”的实施规模较大、操作复杂,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光靠某个教师的个人力量是无法做到的。同时,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发现一些弊端。所以笔者基于这个基础上尝试了一种新式的分层教学:“隐性分层教学模式”,通过实施发现此模式可行并有积极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隐性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271-02
一、背景
近些年来,高职教育发展得很快,招生的规模越来越大。录取的分数不断降低,相应地总体水平层次就参差不齐,这一点也体现在学生的英语水平上了。根据这种实情,教师在教学模式上也不断地改变和创新。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0年的文件《关于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提出的“针对目前高职高专学生入学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提出统一要求、分级指导”原则,高职英语老师们尝试了不同的教学模式。其中周天虹等(2009),秦雪欢(2009),高国勤(2010),贺子琼等(2010)和胡慧琦(2010)等都探讨并实施了大学英语的分层教学:根据大一新生的英语高考成绩或组织新生通过统一的英语考试,加上对学生进行调查或访谈,把学生分成A、B、C等不同的层次,组成不同层次的班级,然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材、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用不同的教学评估方式。也就是在教学内容、目标、方法、评估等方面进行分层进行教学。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清楚某个学生属于哪个层次。本文把这种教学模式叫做“显性分层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有着积极的教学效果,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说分层教育导致师资不足、教师工作量变大、班型较大[1],低层学生的心理会有落差[2]。另外,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教學领导层并不愿意实施大规模的分层教学改革。所以根据这种现状,笔者为了发挥分层教学的长处,避免它的短处,尝试了一种“隐性分层教学模式”。
二、“隐性分层教学模式”的探讨及实践
所谓“隐性分层教学模式”,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高考成绩、对学生的调查、访谈把学生进行隐性分层,即教师很清楚每个学生属于哪一个层次:优等生、中等生、差生。但不会根据他们的水平层次进行分班教学。而是教学时使用同一教材,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任务、要求,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评价标准,以达到全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有收获和进步,最后尽量使全体学生达到高职学生英语统一目标。以下本文将以英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在教学实践中探讨如何实施“隐性分层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
(一)“隐性分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克拉申的i+1输入理论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其中他有关语言学习的输入理论为我国外语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框架。克拉申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即略高于他现有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克拉申的i+1输入理论中的“i”代表习得者现有的水平,“1”代表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通过努力,学习者理解了语言输入中“难以理解的成分”,从而产生习得,取得进步。[3]
2、因材施教理论
“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就已提出的一种处理教学中的个体差异的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今天教学论中所讲的因材施教,其含义与古代的基本相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教师要了解和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2)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能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组织教学;(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之得到全面发展,学有所长。
以下的“隐性的分层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主要是基于以上两大理论基础,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有所收获,取得进步,有成就感。
(二)“隐性分层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
1、隐性分层
要在教学时有效地实施“隐性的分层教学”,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层。对于大一的学生,主要是根据学生高考的英语分数进行分层:优等生、中等生和差生。除此这外,还要通过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访谈、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了解学生对英语是否感兴趣,在英语的听说读写译能力方面的强项和弱项,学生是否有想并有信心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最想提高自己哪方面的英语能力等等。这样方便在教学过程激发学生,以提高并调整学生的层次。
2、隐性分层教学
高职英语教学主要是综合英语课程,教学主要包括单词、课文及练习。
(1)单词
高职的学生有部分还不知道如何自学单词,少数甚至连单词如何发音都不会。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单词及帮助他们扫清课文阅读和欣赏的障碍,在上课文之前进行单词集中教学。但对于程度好的学生来说,这一课显得有些多余。所以在上这一课的过程中进行隐性的分层很有必要。差生只要求能发音,知道中文含义,并找到文中包含这个单词的句子;中等生要求会读,看懂英文解释,及找到文中包含这个单词的句子,并尽可能用单词造句;优等生除了要求掌握中等生所必须掌握的以外,要求他们能列出在英文中近义词,并进行比较。
(2)课文
①理解文章的篇章结构。培养高职学生在英语阅读时的总体概括能力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往往读完一篇内容不知道主要讲了什么,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习惯于关注课文中出现的生词,而使看完的语文片段不成体系。隐性的分层教学要求中等以下的学生能找出文中能概括各部分内容的句子(英语文章大部分有主旨句),中等以上的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②课文的理解和欣赏。这部分是重点,因为它能活跃学生的英文思维,比较全面地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
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细节是否理解,主要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来了解。“隐性的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对中等以下的同学是鼓励他们读出原文中问题的答案;而对于中等以上的学生是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问题。另外,教师在备课时对问题的设计要有易有难,交差出现,把较容易的问题留给程度较低的学生。这样的话能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
除此之外,每篇文章中都有重点句和优美句,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去欣赏它们。对于这些句子,“隐性的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要求也是不同的。中等以下的学生要能理解并熟读就行了;中等以上的学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它们给背下来及模仿造句。
(3)练习
练习的讲解是大英教学中比较枯燥的部分。但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因为它是一个对课文知识的巩固和检测掌握得好不好的一个过程。在此以其中的一种练习——翻译题为例。“隐性的分层教学”在教学时要求差生尽量能找到句中每个词的英文对应词;中等生要能找到对应词并组成句子;优等生要能找到中文句子的不同翻译方法,即多个对应的英文句子。
这些要求和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实施中要非常自然,不要让学生感觉到心理落差。
3、评价
高职英語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有两种: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对于“隐性的分层教学”,形成性评估是主要的评估方式。同时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不能使用同一标准去评价,要有不同的评估标准,进行分层评价。总的原则是以学生自己为参照物:学习态度是否更加主动积极、学习是否更加付出努力、学习是否有进步、英语能力是否有所提高等。这些都需要对学生平常所有表现的点点滴滴进行记录,这就是形成性评估中的学生档案管理。当然,除了形成性评估外,终结性评估也要占总的评估的一部分,因为考试也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表现。
三、总结和启示
根据教学实践,在克拉申的i+1输入理论和因材施教理论指导下的高职英语“隐性分层教学模式”有着积极的教学效果:
(一)课堂气氛好,大概有百分之九十五的同学都在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
(二)学生学得开心,学习压力更小。如果对优生和差生同一要求,同一目标,层次差的同学感觉力不从心,未所能及,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分层教学使他们松了口气,看到了希望。
(三)学生有了自信,学习越来越有兴趣。每个学生都感觉到自己在进步,得到老师的肯定。
(四)师生关系融洽。学生们再也不会觉得老师偏心,只喜欢成绩好的同学。因为老师时刻关心着每一位同学,希望每一位同学都有所进步。
总之,“隐性分层教学模式”使学生觉得有进步,有成就感,又能避免“显性分层教学”中的低层学生的心理落差。更重要的是,只要教师个人的努力就能实施,并不需要教学领导层的批准和学校的配合。
当然,“隐性的分层教学”过程是非常复杂的,这要求教师在对学生的了解方面做大量的工作,对每个学生的彻底了解才能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分层教学实施得游刃有余。同时,老师的课前备课要非常充分,只有对教学内容非常熟悉的情况下,才能掌握好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的分寸。
参考文献:
[1]周天虹,李刚.高职院校英语分层教学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
[2]秦雪欢.高职英语分层教学与实践[J].外语教学与研究(考试周刊),2009,(8).
[3]高国勤.高职院校英语分层教学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学科教育),2010,(4).
[4]贺子琼,刘玉强.高职英语分层教学模式与教学有效性的探索[J].职业时空,2010,(1).
[5]胡慧琦.浅谈高职英语的分层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理论前沿),2010,(4).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隐性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271-02
一、背景
近些年来,高职教育发展得很快,招生的规模越来越大。录取的分数不断降低,相应地总体水平层次就参差不齐,这一点也体现在学生的英语水平上了。根据这种实情,教师在教学模式上也不断地改变和创新。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0年的文件《关于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提出的“针对目前高职高专学生入学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提出统一要求、分级指导”原则,高职英语老师们尝试了不同的教学模式。其中周天虹等(2009),秦雪欢(2009),高国勤(2010),贺子琼等(2010)和胡慧琦(2010)等都探讨并实施了大学英语的分层教学:根据大一新生的英语高考成绩或组织新生通过统一的英语考试,加上对学生进行调查或访谈,把学生分成A、B、C等不同的层次,组成不同层次的班级,然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材、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用不同的教学评估方式。也就是在教学内容、目标、方法、评估等方面进行分层进行教学。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清楚某个学生属于哪个层次。本文把这种教学模式叫做“显性分层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有着积极的教学效果,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说分层教育导致师资不足、教师工作量变大、班型较大[1],低层学生的心理会有落差[2]。另外,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教學领导层并不愿意实施大规模的分层教学改革。所以根据这种现状,笔者为了发挥分层教学的长处,避免它的短处,尝试了一种“隐性分层教学模式”。
二、“隐性分层教学模式”的探讨及实践
所谓“隐性分层教学模式”,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高考成绩、对学生的调查、访谈把学生进行隐性分层,即教师很清楚每个学生属于哪一个层次:优等生、中等生、差生。但不会根据他们的水平层次进行分班教学。而是教学时使用同一教材,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任务、要求,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评价标准,以达到全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有收获和进步,最后尽量使全体学生达到高职学生英语统一目标。以下本文将以英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在教学实践中探讨如何实施“隐性分层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
(一)“隐性分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克拉申的i+1输入理论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其中他有关语言学习的输入理论为我国外语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框架。克拉申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即略高于他现有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克拉申的i+1输入理论中的“i”代表习得者现有的水平,“1”代表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通过努力,学习者理解了语言输入中“难以理解的成分”,从而产生习得,取得进步。[3]
2、因材施教理论
“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就已提出的一种处理教学中的个体差异的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今天教学论中所讲的因材施教,其含义与古代的基本相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教师要了解和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2)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能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组织教学;(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之得到全面发展,学有所长。
以下的“隐性的分层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主要是基于以上两大理论基础,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有所收获,取得进步,有成就感。
(二)“隐性分层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
1、隐性分层
要在教学时有效地实施“隐性的分层教学”,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层。对于大一的学生,主要是根据学生高考的英语分数进行分层:优等生、中等生和差生。除此这外,还要通过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访谈、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了解学生对英语是否感兴趣,在英语的听说读写译能力方面的强项和弱项,学生是否有想并有信心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最想提高自己哪方面的英语能力等等。这样方便在教学过程激发学生,以提高并调整学生的层次。
2、隐性分层教学
高职英语教学主要是综合英语课程,教学主要包括单词、课文及练习。
(1)单词
高职的学生有部分还不知道如何自学单词,少数甚至连单词如何发音都不会。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单词及帮助他们扫清课文阅读和欣赏的障碍,在上课文之前进行单词集中教学。但对于程度好的学生来说,这一课显得有些多余。所以在上这一课的过程中进行隐性的分层很有必要。差生只要求能发音,知道中文含义,并找到文中包含这个单词的句子;中等生要求会读,看懂英文解释,及找到文中包含这个单词的句子,并尽可能用单词造句;优等生除了要求掌握中等生所必须掌握的以外,要求他们能列出在英文中近义词,并进行比较。
(2)课文
①理解文章的篇章结构。培养高职学生在英语阅读时的总体概括能力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往往读完一篇内容不知道主要讲了什么,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习惯于关注课文中出现的生词,而使看完的语文片段不成体系。隐性的分层教学要求中等以下的学生能找出文中能概括各部分内容的句子(英语文章大部分有主旨句),中等以上的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②课文的理解和欣赏。这部分是重点,因为它能活跃学生的英文思维,比较全面地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
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细节是否理解,主要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来了解。“隐性的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对中等以下的同学是鼓励他们读出原文中问题的答案;而对于中等以上的学生是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问题。另外,教师在备课时对问题的设计要有易有难,交差出现,把较容易的问题留给程度较低的学生。这样的话能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
除此之外,每篇文章中都有重点句和优美句,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去欣赏它们。对于这些句子,“隐性的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要求也是不同的。中等以下的学生要能理解并熟读就行了;中等以上的学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它们给背下来及模仿造句。
(3)练习
练习的讲解是大英教学中比较枯燥的部分。但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因为它是一个对课文知识的巩固和检测掌握得好不好的一个过程。在此以其中的一种练习——翻译题为例。“隐性的分层教学”在教学时要求差生尽量能找到句中每个词的英文对应词;中等生要能找到对应词并组成句子;优等生要能找到中文句子的不同翻译方法,即多个对应的英文句子。
这些要求和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实施中要非常自然,不要让学生感觉到心理落差。
3、评价
高职英語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有两种: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对于“隐性的分层教学”,形成性评估是主要的评估方式。同时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不能使用同一标准去评价,要有不同的评估标准,进行分层评价。总的原则是以学生自己为参照物:学习态度是否更加主动积极、学习是否更加付出努力、学习是否有进步、英语能力是否有所提高等。这些都需要对学生平常所有表现的点点滴滴进行记录,这就是形成性评估中的学生档案管理。当然,除了形成性评估外,终结性评估也要占总的评估的一部分,因为考试也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表现。
三、总结和启示
根据教学实践,在克拉申的i+1输入理论和因材施教理论指导下的高职英语“隐性分层教学模式”有着积极的教学效果:
(一)课堂气氛好,大概有百分之九十五的同学都在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
(二)学生学得开心,学习压力更小。如果对优生和差生同一要求,同一目标,层次差的同学感觉力不从心,未所能及,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分层教学使他们松了口气,看到了希望。
(三)学生有了自信,学习越来越有兴趣。每个学生都感觉到自己在进步,得到老师的肯定。
(四)师生关系融洽。学生们再也不会觉得老师偏心,只喜欢成绩好的同学。因为老师时刻关心着每一位同学,希望每一位同学都有所进步。
总之,“隐性分层教学模式”使学生觉得有进步,有成就感,又能避免“显性分层教学”中的低层学生的心理落差。更重要的是,只要教师个人的努力就能实施,并不需要教学领导层的批准和学校的配合。
当然,“隐性的分层教学”过程是非常复杂的,这要求教师在对学生的了解方面做大量的工作,对每个学生的彻底了解才能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分层教学实施得游刃有余。同时,老师的课前备课要非常充分,只有对教学内容非常熟悉的情况下,才能掌握好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的分寸。
参考文献:
[1]周天虹,李刚.高职院校英语分层教学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
[2]秦雪欢.高职英语分层教学与实践[J].外语教学与研究(考试周刊),2009,(8).
[3]高国勤.高职院校英语分层教学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学科教育),2010,(4).
[4]贺子琼,刘玉强.高职英语分层教学模式与教学有效性的探索[J].职业时空,2010,(1).
[5]胡慧琦.浅谈高职英语的分层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理论前沿),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