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印象

来源 :阅读(书香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X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次到印度,前后只有十天,除去睡觉,全部可以用来观察这个国家的时间才一百来个小时。而印度又那么大,那么复杂,城乡之间、东西南北之间都有极大的差异,我们只到了几个地方,浅尝辄止,很难说是对印度有所了解,至多只是零零碎碎的个人印象。
  给点小钱
  Small money,也就是给点小钱的事情。印度人好像挺习惯如此,开口就要点小钱,但如果你不愿意,他们好像也不会过于纠缠。到印度第二天,一早我们就出发开始拍摄。在去泰姬陵路上看到两个耍猴的,逗了几下,猴子就跳到我头上。摄影刚拍完这个特别的画面,耍猴的就伸手要五百卢比(约合人民币七十元),导游陈香说给五十卢比就够了。照此给了,他们也就没事了。
  在孟买进“宝莱坞”拍摄,花了四百美元,当然不是什么小钱了。要命的是非要拖到最后一刻才开价成交,再拖下去我们就要误机了。也许这也是他们的一种习惯和乐趣。或者就如人们所说,印度就像一个麻烦的情人,她的存在从来不是为了让你身心愉悦的,而是要在斗智斗勇的过程中找到和平相处的方式。
  最让人受不了的“给点小钱”,是我们从比哈尔邦回到新德里那次。飞机一再误点,我们傍晚时分才到达新德里。出机场上了车,却遇到警察来罚钱,说是我们的车子违规停车,要罚两千卢比。司机愤愤不平地说,这儿本来就是专门给旅游车接客人停靠的,前几天还是如此,今天突然改了地方,又没有通告,存心让人违规,警察就可以趁机罚钱。
  司机下车与警察争辩了二十多分钟,我们饥肠辘辘地在车上枯坐。最后,他气呼呼地上了车,总算可以走了。路上我问司机最后如何解决,他说塞给警察一百卢比了事。就为了这区区一百卢比,让我们全车人浪费了二十多分钟的时间,而且还发生在作为印度门面的新德里英迪拉·甘地国际机场,既荒唐又可恶。
  有资料说,印度人到各政府机构办事,每年打点的费用总共要花五百亿美元。最近那里出现了反贪污的风潮,有点像美国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可见老百姓的忍耐也有限度。
  “哦,罗摩!”
  在印度,除了无处不在的神佛,对人们影响最大的应该就是圣雄甘地了。到了新德里,我们就提出要去甘地墓拍摄,当地朋友却纠正我们的说法:“那里其实不是他的墓地,而是他火化的地方。后来他的骨灰撒掉了,没有埋在那里。”
  所以,甘地墓,只是纪念他的一个公园。四周是大片的草地,年轻人三三两两散坐在上面,休息、聊天、看书,很是悠闲。冬天,草色有点发黄。同新德里另一个纪念地点印度门周边的草地一样,这些向公众开放的地方都没得到认真打理,管理者都有点漫不经心,这也同印度的其他许多事情一样。
  公园的中心,是一座“祭坛”样子的黑色大理石方形平台,当中燃烧着长明火。平台的风格极为简洁,没有甘地的雕像,没有摆出他的照片,甚至连他的名字也找不到,只是正面有很短的一行文字。那不是甘地的名字,而是甘地遇刺时说的最后一句话:“哦,罗摩!”读过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就知道,罗摩是印度教里的大神。甘地临终前发出这句呼喊,或许因为肉体的痛苦,也可能因为世事实在难料,只能求助于天神了。
  印度许多事情要花钱。甘地“祭坛”四周用带子围着,参观者不能进到平台旁边,除非你往一个小箱子里面塞点钱,警卫才允许你进去向圣雄近距离致敬。与别的神圣殿堂一样,进入中心地区的每个人都要脱鞋,以示尊敬。进去的通道两侧都有放鞋子的地方,一边有人管理,收点“小钱”,另一边不收费,但管理人员说放在那里不保险。我们还是决定冒点险,也省点钱,出来时发现各人的鞋子都好好地放在那里。
  充满矛盾的国度
  印度之多元和复杂,世界上大概没有第二个国家比得上。就拿它的纸币来说,上面有着十六种文字,都是印度的法定文字,相比较,咱们的人民币上只有五种文字,简单许多。日本旅游画家妹尾河童曾请印度驻日本大使馆辨认和确定,他们国家纸币上面的文字究竟属于哪些种族,答复却是大使馆里面没有人能够全都认出来,而且他们自己也从来没有关注过这事。这就是印度,他们自己都不那么当真的事情,你外国人干嘛那么认真!
  近些年印度经济增长提速,一度接近中国,但通貨膨胀得更快。就在印度媒体雄心勃勃表示经济增速马上可以超过中国时,一场洋葱价格暴涨就让整个经济开始泄气。这两年中国也有大蒜、绿豆价格飞涨的事情,但那些东西毕竟还不会严重影响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洋葱对印度民众就重要得多,没有洋葱就做不成咖喱,家家户户就可能开不了饭。
  我们在印度那几天,当地媒体天天报道洋葱的消息,最高时每公斤涨到六七十卢比,约合人民币十元,为早先的四倍。政府从邻国巴基斯坦进口大量洋葱,仍然远水难解近渴。洋葱和鸡蛋、牛奶等副食品涨价,立即带动印度物价整体上升,通货膨胀率很快就上升到两位数,中央银行不得不提升利率,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政府也只好往下修订经济增长的预测。
  从这件事情也可以看出印度经济发展的底气还不那么足。不少西方经济学家和媒体这些年一直看好印度,认为它有可能超过中国,理由之一是它的多党选举民主体制,理由之二是所谓的“人口红利”。
  印度的政治体制可能最适合这个国家的实际情况,可以把差别极大、利益高度分散的十多亿人口,包容到一个国家架构之中,把内部摩擦的消耗控制到尽可能最低。但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就弱得多,难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均衡发展。
  至于“人口红利”,很可能只是经济学者的虚构。确实,再过十年,印度人口总量就可能超过中国而居世界第一,平均年龄也比中国低好多,青壮年将成为印度人口的主体。但是,这种人口结构能不能转化为人口红利,就要看印度社会能不能把他们转化为有生产能力的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否则,他们只会消耗而不是增加社会发展的资源。以目前印度人口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仍然是文盲,健康水平比较低下,上网人口只有一亿多,大小城镇街头到处可见无所事事的人群……“人口红利”仍然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神话。   印度的吃
  印度餐与中餐的不同,大概很可以代表印度与中国的区别。印度餐确实很独特,咱们中国对西餐并无排拒心态,对麦当劳、肯德基一类的美式快餐也敞开大门,但北京,上海街头却很少见到印度餐厅。其实,在欧美国家,中餐似乎也比印度餐更加流行。
  印度人大部分是宗教信徒,印度教徒不吃牛肉。许多印度人实际上就吃素,当地社会也崇尚吃素,吃肉的往往被视为下等人。《南方周末》2011年有一篇介绍印度理工大学的报道说,有的孩子长大后进了这所印度最高学府,才知道吃肉的不都是坏人。
  中国人如果吃素主要靠豆制品补充蛋白质,印度人吃素主要吃各种豆子,餐桌上很少绿叶蔬菜。如果吃肉,主要是鸡肉,羊肉也不多,好像也不那么喜欢吃鱼。或许,这一切背后都与天热及环境不洁相关。试想,在摄氏四十多度的高温下,鱼肉都很容易变质,绿叶蔬菜也不易种植,只有豆类最保险,加上味道浓厚的各种香料,就成为印度餐的主要特色。
  因为许多印度人不吃肉,尤其不吃牛肉、猪肉,西方快餐店在那里也必须入乡随俗。肯德基还好,因为它本来就主打炸鸡块。麦当劳看家品种是牛肉汉堡,到了印度就非改不可了。印度麦当劳门口虽然同样是金色拱门的符号,里面卖的只有两种汉堡包:素的,还是“非素的”。“非素的”就是鸡肉或鱼肉的。当年风靡美国的那句“牛肉在哪里?”这一竞选广告用语,今天在印度就有另外一种意思了。
  素的和非素的汉堡包,我两种都吃过,都挺好吃,尤其是素的,以豆制品为馅,别的地方还吃不到。非素的还得现做,因为要的人很少。
  前面已经说过,印度人还喜欢吃甜品,做成糕点团子,就连贫困小镇的街边都有专门卖甜点的铺子。印度甜点样子与咱们中国人的差不多,但就是甜得可怕,实在叫人受不了。印度人又特别客气,到朋友家里做客,主人都会拿出糕点招待,不吃失礼,但要下咽还得有点决心。印度人嗜甜,不只是因为那里出产糖(好像已经不能自给自足了),应该也同天热相关,甜食容易变坏,非得很甜很甜才行。
  到印度后,开始时我们都担心不能适应印度餐,但很快就发现不是那么回事。确实,印度餐里可口的菜肴实在不多,只有一种叫作Tandoori的烤鸡,比较对咱们的口味。但印度餐里有烤饼,有各種不同的风味,成了我们的救星。以前我们尝过一种叫作“印度抓饼”的东西,当地却不流行,据说那是东南亚人改良出来的,有点像上海粗炒、星洲炒米一样,同上海、新加坡没有多大关系。(还要补充一点:印度人不知道“印度神油”是干嘛用的。)
  印度人确实喜欢吃饼,那里叫“馕”,同咱们新疆人吃的“馕”同名,只是薄薄的,远不如新疆馕那么厚,那么结实。每次用餐,不管上的是什么菜肴,只要有馕,而且不管是哪一种馕,蘸上不管哪一种黏黏的酱汁,大家就一定吃得很是畅快。尤其在又累又饿的时候,常常不够还会再多要几份。
  当地街头巷尾也多见卖馕的小摊,普通民众花不了几个卢比买上一份,就蹲在路边用餐。左手托着盘子,右手一小块一小块撕着馕,蘸着酱汁,卷起来塞进嘴里。按照印度人的习惯,吃东西一定要用右手(左手不洁),我们试过,结果还是左右手并用最好。
   (摘自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印度十日》一书)
其他文献
赫尔曼·梅尔维尔(1819-1891),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散文家和诗人之一,与纳撒尼尔·霍桑齐名。梅尔维尔生前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在20世纪二十年代声名鹊起,被普遍认为是美国文学的巅峰人物之一。 英国作家毛姆认为他的《白鲸》是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之一,其文学史地位更在马克·吐温等人之上。梅尔维尔也被誉为美国的“莎士比亚”。  第三天的清晨是在几乎所有人的瞭望之中到来的。  就像前几天他们遇到
期刊
2019年12月29日,由省作家协会和高郵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第六届汪曾祺文学奖日前在高邮揭晓。由国内著名评论家组成的评委们现场投票,最终评选出莫言的《等待摩西》、鲁敏《火烧云》、艾玛《白耳夜鹭》、叶兆言《滞留于屋檐的雨滴》、毕飞宇《两瓶酒》、阎连科《道长》、次仁罗布《红尘慈悲》、姚鄂梅《旧姑娘》8部作品获第六届汪曾祺文学奖。  据介绍,本届汪曾祺文学奖组委会全面梳理了2017-2018年短篇小说
期刊
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家钱谷融先生于2017年9月28日晚9时08分在上海市华山医院逝世,享年98岁。这一天也是他的生日,当天上午,他的家人、学生都来到华山医院病房为先生祝寿、合影留念,先生精神也很好。钱先生很高兴,还自己切了蛋糕。华山医院负责照料钱先生的一位护士说,虽然平时交流不多,但先生很乐观,每次去打针发药都是笑嘻嘻,他心衰很厉害,还有其他病被限制喝水,“有两天他和我们说,好想吃冰激凌。”  一、
期刊
《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绕不过的一本书,不仅因为它是古代诗歌的开端,更因为它热情浪漫,意境唯美,尤其是其中出现了许多美丽的植物,光听名字都觉得惊艳。  那么,这些《诗经》名物究竟长什么样子呢?日本江户时期的儒学家细井徇撰绘了一本《诗经名物图解》,其中细腻精致的配图,让典雅诗句中的花草虫鱼都生动了起来。  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国风·卫风·木瓜》)  白茅 野有死麕,
期刊
2020年1月1日,南京图书馆“文化走读”活动正式与读者見面。首期文化走读的主题是《走进明城墙》。活动分为三个部分,首先,馆藏推荐书目《旷世城垣——南京明城墙》的作者朱明娥教授亲临活动现场,朱教授从明城墙墙体结构、城砖制作、防水排水系统等专业角度为大家解读,让读者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第二部分,朱教授将同比例、同尺寸仿制的城墙砖带到现场,让读者对墙砖上的文字进行传拓体验。第三部分,带领读
期刊
单向街的北三环爱琴海店停业,威尼斯沉船书店被淹,三里屯的老书虫因所在地的违章建筑待整顿宣布休业,“台湾第一家24小时书店”诚品敦南店也因租赁到期即将熄灯……最近关于书店的新闻很多,也因为大众媒体的关注,书店又再次回归到了人们的视野当中,只是浪潮褪去,留下的或许是许多爱书人的遗憾。  经营好一家书店,究竟需要靠什么?是书还是人?我们今天想要跟大家谈起的是一家哈尔滨的独立书店,在它即将迎来一周年店庆的
期刊
塑形艺术是中国民间工艺中最常见的门类,泥塑、面塑、糖塑等历史悠久,深受百姓尤其是儿童的喜爱。  在安徽淮北有一商姓人家,祖祖辈辈从事面塑,到商远平已是第六代传人。他们制作的商派面塑,题材广泛,涉及古今中外,五行八作;随手取材,经捏、搓、揉加之巧用工具进行点、划、拍打,顷刻之间一个个人物、动物、景觀、活动场面即完成于指间,活灵活现。  过去走街窜巷、沿途叫卖、不登大雅之堂的商派面塑艺术,如今已走进学
期刊
苏老夫子有言:“花样繁多风味足,民间小吃韵悠长。”  没有一种事物能够如民间美食这样贯穿每个人一生的记忆,让人如此回味无穷,它简直就是一种笃定的信念,能伴人度过清贫、富有、落寞、热闹、孤独等等生命的各个时刻。  就是在这样的一种生命况味下,每个人的每个年龄段都保存有自己的民间美味记忆。  锅出溜  “锅出溜”,在东北地区是一种很常见且很有特点的美食。它制作简单,是从大铁锅边“出溜”出来的一种米饼,
期刊
我向来没想过富士山是怎样巍大,怎样宏丽,值得我们崇拜的,因为一向所看见的富士山影子,多是一些用彩色渲染得十分匀整,可是毫无笔韵的纯东洋画与不见精彩的明信片,或是在各种漆盘漆碗上涂的色彩或金银色的花样。这些东西本来是一些只能暂视不能久赏的容易讨巧的工艺品,所以富士山在我脑子里只是一座平凡无奇的山。有时因为藐视它的原故,看见了漆画上涂的富士山头堆着皑白的雪,拥着重重的云彩,心里便笑日本人连一国最崇拜的
期刊
关于读书,我随便说一点。我读书不是读得最好的,有很多书别人读过,我都没读。还有别人非常热爱读的,我老读不完。比方说《战争与和平》,写得好,我也多次看,但是读不完。还有《百年孤独》,我也读过,有一次我都读到五分之三以上,快到五分之四了,我死活不读了,因为我觉得这位大师的路子已经被我给掌握住了,就不想再看了。当然还有《追忆似水年华》,很多人我问了半天,都跟我一样没有读完。  人老了以后,回想一辈子到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