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态语言在英语课堂上的运用与思考

来源 :科教新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wa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师授课过程中体态语言是课堂有声语言的重要补充。教师若能充分、恰当利用体态语言,不仅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唤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兴趣,提高教学艺术,而且有助于“察言观色”,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态,从而根据“体态语言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体态语言;运用;思考;特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4-0117-01
  
  体态语言(Body Language)是指人们在交际中辅助语言交流的表情、行为或举止。它是人们内在情感的外部显现。心理学家艾伯特·梅瑞宾的实验表明: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声音+55%的无声(人体)语言,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体态语言在传递信息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体态语言的主要特点
  研究专家认为体态语言不但是传递情感、态度和性格的最佳媒介,而且同有声语言相比,还显示出其独特的优点。
  1、形象直观性 教师通过自己的表情、姿态、行为或举止与学生进行无声交际,能够达到直接沟通,生动形象,直观便捷的目的。
  2、诠释暗示性 对于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生词或其它语言障碍,教师可借助恰当的体态语言将其巧妙地诠释或暗示,使学生观其行而悟其意,从而增强有声语言的表达效果。
  3、交际示范性 在课堂交际活动过程中,适时适量地运用体态语言可起到如下作用:(1)营造宽松活泼的氛围;(2)促进课堂交际活动顺利进行;(3)为学生模仿作示范。
  4、可靠性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没有人可以隐藏秘密,假如他的嘴唇不说话,他则会用指尖说话。由此看来,人体语言大都发自内心深处,极难压抑和掩藏。因此,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的体态语言,并善于根据学生体态语言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式。
  二、体态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创造性运用
  教师体态语言的强化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能把学生的视听有机结合起来,用视听两方面的刺激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從而增大了接收的信息量。如教师在运用有声语言讲课的同时,常常伴随着相应的表情、动作、眼神等等,借以加强表达的效果,加深学生的印象,或者弥补口头语言的某些不足。
  这些体态语言的灵活运用,不仅能使课堂生动活泼,还能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情绪饱满、心情舒畅地进行学习,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能引起学生对事物本身的丰富联想,尤其是一些难以用语言表述清楚的动作和情感,通过体态语言就能较好地表现出来,从这一方面看,体态语言对学生还具有启发思维、促进理解的作用。
  三、体态语言在英语课堂中的运用原则
  体态语言是一种无声交际工具。课堂上教师运用体态语言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情感激发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1、不可乱用和滥用,以免造成误解和注意力分散 有些教师讲课时,习惯性在讲台上来回走动,或两眼望着天花板,或一边讲一边眺望窗外,有些教师使用体态语言过于频繁,手势、动作太多,给人以手舞足蹈、眼花缭乱之感。这些体态语言不仅无助于有声语言的表达,而且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对信息的传递起着阻碍作用。
  2、重视视线接触 科学家通过测试得出结论:“人的记忆80%是靠视觉来确立的”。由此可见,眼睛(视线)对学生的学习、记忆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经验丰富的老师,其板书总是井井有条,干净利落,遇到重点时,就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画上线做出标记,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3、适当得体,服务教学中心 体态语言的运用要恰当地掌握分寸,不宜夸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不同于戏剧表演,动作要适度,否则会造成喧宾夺主,影响教学效果。
  4、运用体态语言必须明白、准确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体态语言时必须保证明白、准确,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理解,从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5、体态语言的运用要繁简适度 过繁会弄得人眼花缭乱,过简会显得呆板,所以运用体态语言要繁简适度,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
  四、破解学生体态语言的信息内涵,及时调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学生对教师所授内容、难易程度等反应绝大部分含在他们的目光中。如:害怕提问的学生目光不敢与教师对视,经常眼神游离以表露出不愿被提问的信息;目光坚定正视,表示期待教师给予其表现机会;从学生脸上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的喜忧、惧乐、慌盼等感受,然后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堂气氛,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五、体态语言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在课堂上,教师无声的体态语言不仅能将有声的语言形象化、生动化,达到“先声夺人”、耐人寻味的效果,而且能充分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帮助学生深刻、准确地理解。充满生气和激情的教师会极大地唤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其原因在于非语言的提示作用与我们身体运动所发出的信息是分不开的,它传递着情绪和感情,并增强语言所表达的内容。
  总之,教师首先必须解放思想,大胆模仿,适时恰当地运用体态语言进行有意渲染,不断加强自身修养,达到“讲”“演”俱会;同时还努力钻研教育心理学,洞察学生心理,快速领悟学生体态语言的信息内涵,读懂猜透他们的心思,及时调整教学方式以达到师生配合默契,提高教学效率等目的。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536.42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4-0101-01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是课堂中活力最充分的体现。要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师就要想方设法组织好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调动学生积极探求、思考的欲望,从而达到教与学的最佳效果。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
期刊
【摘要】任何一种语言的功能都是用于交际的,中专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英语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文化意识;英语;培养  【中图分类号】G430.42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4-0102-01    随着社会
期刊
【摘要】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  【关键词】高效课堂;课前准备;课堂操作;学习习惯;学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5.22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4-0115-01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地推进,初中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新课改实验的大潮中,作为一名普通的数学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积极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培训、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
期刊
【中图分类号】G226.36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4-0106-01     “思维源于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就要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问题式教学使课堂充满悬念、充满生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接受挑战,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提高课堂教学
期刊
【摘要】培养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促进幼儿积极地参加各项音乐活动,使他们认真的、自觉地接受教育,同时也丰富了幼儿的生活,开阔了眼界,使他们经常保持愉快、欢乐的情绪。  【关键词】幼儿;舞蹈;兴趣  【中图分类号】G218.25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4-0110-01   
期刊
【摘要】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拓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关键词】综合实践;小学语文;整合;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526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
期刊
【中图分类号】G385.66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4-0103-01    班主任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是一个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班主任工作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如何做一个有艺术修养的班主任很重要。现结合平时工作中的案例,就班主任的工作艺术谈谈点滴体会。 
期刊
【摘要】课堂是高中数学教学的主阵地,课堂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因此,老师应树立教学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完善教学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数學;课堂教学;质量;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0.26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4-0116-01    一、树立明确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大纲的具
期刊
【摘要】在语文教学要有意识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主要方法有:一、巧妙激活思维;二、播种质疑的种子;三、鼓励大胆想象;四、开发求异、发散思维。  【关键词】创新思维;质疑;想象;求异思维;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G228.42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4-0078-02     教育在提高民族创新精神,培养创造性人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