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脱贫攻坚“最强大脑”

来源 :当代党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zk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左边悬崖,右边峭壁,高山连绵,村庄在云雾笼罩中若隐若现。
  阴雨天气,车胎打滑,上个缓坡进一米退两米。
  万州区大周镇铺垭村“第一书记”沈东亮回想起自己刚入村时的景象,“有点后怕”。
  如今,凝视着这村庄和山路,他心里却“有点回甜”。
  书记扎根贫困村
  脱贫攻坚战中,万州区有168名“第一书记”奔赴贫困村。
  国务院三峡办干部沈东亮是其中之一。
  当沈东亮穿越1600多公里,从北京来到铺垭村的时候,眼前的一切,让他骤然忧心:“基础设施差、产业空虚、贫困程度深。”
  铺垭村共有1763人,5个村民小组,移民占44%,全村有建卡贫困户81户、209人,是移民贫困村。
  沈东亮意识到:扶贫,远不止“修一条路,建一个水池,捐助一个学校”那么简单。
  “来铺垭村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作为“第一书记”,沈东亮知道自己任务艰巨。
  沈东亮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要带动脱贫致富,他一定要先把村支“两委”凝聚起来。
  赴任后,沈东亮很快碰到了一个好机会——装订文件。
  为了让村里的文件便于保存和查阅,沈东亮决定召集村干部对2007年至2014年间的文件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装订。
  “让这些纸张变成‘书’,怕是有点扯哟。”看着这些杂乱的文件,一些同志心有抵触。
  “由谁装订的文件,就把谁的名字写在目录后,书后面印上个人照片,这样以后查文件时就知道是谁的成绩。”沈东亮说。
  很快,12名村干部参加了文件整理工作,其中大部分人年纪都在60岁左右。
  他们戴上老花镜,猫着腰,在地面上、乒乓球台上摊开文件,逐一排序,反复核对。
  经过一个多月,文件被装订成了57本厚实的“书”,每本都附有整理者的姓名和照片。
  “这样是不是一不小心就‘流芳百世’了?”一位70多岁的村干部笑着说。
  说说笑笑中,原本人心涣散的班子找回了久违的珍宝——责任感和行动力。
  产业发展有妙计
  经过一个月的深入调研,沈东亮带领村支“两委”成员掌握了铺垭村的基本情况,理出了阻碍村里发展的主要障碍:“水不通、路难走、电不稳、房又危。”
  找到了症结,就要开出“药方”。
  于是,村支“两委”提出一系列对策——整治引水大堰及山坪塘,升级改造电网、便民服务中心……
  沈东亮决定采取一切措施,弥补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短板”。
  同时,沈东亮也开始琢磨如何“造血”。
  “物质帮扶只能解决眼前问题,产业帮扶才能走得长远。”沈东亮说,“要充分利用一切可用资源,同时也要创造资源和机会既要留住绿水青山,也要为村民们挣得金山银山。”
  经过激烈讨论,村支“两委”最终确立了“旅游立村、产业强村、文化靓村”的发展思路。
  在这个思路下,村干部们的大脑开始飞速转动起来。
  “长江黄金水道依铺垭村而下,要围绕江水想办法,围绕长江做文章,靠水吃水。”沈东亮说,“建设一条沿江文化长廊,诉说长江历史,让游客将真金白银消费在青山绿水之中。再加上铺垭村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休闲旅游是一个不错的发展机会。”
  同时,铺垭村和邻村无土村都盛产古红橘,沈東亮计划在两村间打造一条古红橘观光路,建设休闲平台;同时,村里又运用“互联网 ”思维,与一家电商平台企业合作,扩大古红橘的销售市场,为全村脱贫搭建产业平台。
  经过两年努力,铺垭村已成功打造2公里沿江文化长廊,建设了古红橘休闲旅游观光道,形成了“沿江一条长廊、村中一条公路、山上一条观光道”的立体发展模式。
  “最强大脑”想出的金点子还不止这些。
  “铺垭村地理位置优越,处于万(州)开(县)云(阳)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节点,发展船舶物流园是不错的选择。”和其他村干部统一想法后,沈东亮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启动了船舶物流园建设。
  如今,园区已引入3家船舶企业,预计今年下半年投产后,将提供就业岗位400多个。
  结对帮扶真情意
  2015年12月的一个周六。
  晨曦中的铺垭村,一间破旧农舍里,一个大约10岁的小姑娘坐在昏暗潮湿的灶屋内,准备给家里人做早饭。
  这个小姑娘姓谭,刚上小学五年级。
  小姑娘命很苦——她的父亲谭云飞患有癫痫病和风湿性关节炎,爷爷长期瘫痪在床。
  同一时间,万州城区,区移民局长蒋建余也早早起床了。
  今天,蒋建余和家人要去看望结对帮扶对象——铺垭村村民谭云飞一家。
  动身前,蒋建余特意叫上儿子,动员他一起加入帮扶队伍,尽一份社会责任;他又安排妻子分头行动,为谭云飞家买了四套新衣服,当做新年礼物。
  经过一个小时的车程,蒋建余一家人来到谭云飞家。
  门是半开着的,蒋建余轻轻推开,就像自己家一般熟悉。
  “屋子收拾得挺干净啊!”一进门,他就扯开嗓门寒暄起来。
  谭云飞循着声音从屋里走出来,看到蒋建余一家,喜不自胜。
  蒋建余递上一只袋子。
  “本来想给你们家四口人一人买一套新衣服,结果,服装店老板听说了你们的情况后,还主动赠送了一套——新年快乐!”
  谭云飞接过衣服,10岁的女儿害羞地躲在他身后,望着面前红粉色的新衣服。
  蒋建余一家在谭云飞家聊了很久,聊得最多的,是孩子的教育。
  “再苦不能苦了孩子。”蒋建余说着,塞给谭云飞1000元,“以后我每年资助孩子学费,一直到她考上大学。”   小姑娘捧着手里的新衣服,脸颊上彷佛有了冬日暖阳的温度。
  经过一年结对帮扶,谭云飞房屋后的流水沟得到清理硬化,卧室、厕所也经过了改造,居住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让两家人结对的“线”,正是沈东亮和同事们牵的。
  “只有让帮扶落到实处,贫困家庭才能真正缓解現状。”沈东亮总是叮嘱区帮扶者用真心维系情感。
  脱贫攻坚战期间,这样的画面正在铺垭村不断上演——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来到村里,和贫困群众结为帮扶对子,通过各种方式为贫困户提供政策兜底、产业脱贫、爱心捐赠等脱贫帮扶。
  “真情结对,效果有二——从群众的思想与精神层面推进脱贫攻坚,切实增强群众的认同感、参与感、获得感;牵线搭桥打出‘情感牌’,让各级干部由‘结对帮扶’到‘倾情相助’,凝聚脱贫正能量,营造拼搏进取、攻坚拔寨的氛围。”沈东亮说。
  群策群力做宣传
  “名字肯定要响亮!”
  “一定要让人看一眼就能记住!”
  “铺垭村工作交流微信群”里,正聊得火热。
  这几天,群里的讨论都围绕着一个话题——为村里的宣传片起一个响亮的名字。
  这事,还得从2015年8月说起。
  彼时,区帮扶集团在镇政府召开会议,商讨铺垭村脱贫大计。
  其间,有干部提出——加强宣传,营造扶贫氛围,激励干群士气,同时也可以助推旅游发展。
  随即有人支招:可以多用自媒体的特点搞一些宣传。
  对这事,村干部们很上心。
  会后,沈东亮专门自学了一些新媒体制作软件,将村里图片、文字介绍、音乐组合在一起搞成音乐贺卡,但是总感觉到效果不是太好。
  为凸显宣传效果,村干部提出拍摄铺垭村历史上第一部宣传片。
  “这可不容易,村里没有经费,但是宣传片是按秒收费,一段五分钟的宣传片花费个二三十万元也很正常。”沈东亮说。
  在茫然之际,沈东亮回想起一部纪录片的画面。“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宣传古红橘文化,联系央视《新三峡》摄制组把铺垭村作为一个拍摄基地。”沈东亮利用各种资源,宣传铺垭村,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铺垭村脱贫致富中来,“我们只管把后勤工作做好,等人家拍摄完毕,我们找他们拷贝一份就成”。
  “沈书记最会‘无中生有’了!他的大脑一转,就能给铺垭村带来惊喜。”村干部们对沈东亮的创意无不赞成。
  很快,沈东亮就托人把村里的影像素材送到北京合成剪辑,其间还协调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免费配音。
  历经多次修改,宣传片大功告成。
  “没想到我们村在电视里这么漂亮。”看到宣传片,乡亲们开心极了。
  此后,凡是有村民参加的会议,沈东亮都要把宣传片播放一次,以激发村民的自豪感。
  沈东亮乘胜追击,让这部宣传片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他们在QQ群、微信平台转发,全面展示铺垭村新形象、新面貌,扩大影响,吸引社会各界人士支持扶贫攻坚工作。
  正如大家最终在群里讨论出的宣传片的名字那样——“甩掉贫困帽,奔向康庄道”,铺垭村在2016年以整村脱贫的答卷,兑现了“最强大脑”的脱贫承诺。
其他文献
土 壤  我们的手,将我们作为弱者的形象  固定在一张又一张白纸上  ——写作  在他人的哭声中站定  内心逼迫我们看见、听见的  我们全都看见了,听见了  抑郁,在几乎每一点上恶化着——雾顺着  粗粝的树干和  呆滞的高压铁塔向四周弥散  雾中的鸟鸣凌厉,此起彼伏,正从我们体内  取走一些东西  我们的枯竭像脏口袋一样敞开着  仿佛从中,仍可掏出更多  我们身上埋着更多的弱者  诗需要,偏僻而坚
可以忘却一生的荣光  不能忘却一生的苦难  那是革命的开端,血雨腥风  都要用嘴唇去舔  用思想去指示革命的火焰  十八个村庄用头颅去顶破黑暗  用红旗去烘托新生的太阳  抗捐抗税,抗擊军阀的火枪  从这村村东到那村村西  革命走得踉踉跄跄  天空中饱含着雷电和血斑  多少烈士牺牲在回家的路上  烟雾中有不死的歌谣  尘土里有不死的瓦当  三朱游击队用出发去迎接解放  革命烈士纪念碑用高昂的身姿 
从小就知道琅岐岛上的龙台村有一则关于驸马的故事。故事的内容大约是这样的:  说是在宋代,龙台村出了一位状元叫林存,被皇帝招为驸马。一个晚上,林存与公主在床上嬉戏过后,神采飞扬地描绘起自己的老家来。他说,自己的老家有“千里花园,万亩鱼池;双龟把口,五虎守门”。还说,自己从小就是在“玩龙台,睡凤窝,吃金舂白米,佐银鱼干汤”中长大的。另外,老家还有“日出西洋镜,雨落打十番”的美景,以及“双狮戏珠,九龙卧
李玉珍,90岁,江北区原干菜果品公司调研员。参加过“学运”“工运”,担任过川东游击队交通员,帮助过“江姐”的儿子彭云,还曾连续三天三夜为“11·27大惨案”英烈收殓遗体。  1986年12月离休后,李玉珍一直“离休不离岗”,坚持不懈为党工作。2008年任江北区破产改制企业离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后,李玉珍坚持开展丰富的支部生活,还上门慰问无法参加活动的老同志,给他们送去学习资料。在她的影响下,2009年
今夜她心事重重  在云朵里踱步  找那個曾经追着她跑的人  曾经多幸福。她走,那个人也走  她跑,那个人也跑  她停,那个人也停  她进林间  那个人就爬到树上  她过湖面  那个人便跳进水里  她到省城  那个人就跟去省城  今夜她还是她,而那个人却成人山人海  那个人做过许多傻事,比如  月下独酌,水中捞月  那个人后来变得精明了  比如留在省城
李月峰的题材常常剑走偏锋:她笔下多有来自底层甚至可以归入“边缘”的人物,他们或者因为某种特别的境遇,或者因为某种与生俱来的禀赋和天性而时运不济、命运多舛,无论是《此地》中开小档口的离异女人那欢;还是《此处有掌声》中窥见了丈夫婚外情,明白了自己不过是一个“生育工具”,夫妻之间陷于无性状态的肖玉……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敢作敢当,甘冒风险,因为家庭不幸、婚姻不幸,更不惜以一种飞蛾扑火的姿态追求身心的
故 居  光线从百出的漏洞射进来  窗棂后挂着蛛丝  主人不知去了哪里  网上粘住的蚊子,被风干  屋后的竹林有鸟在鸣叫  有雾开始升起  无人居住的屋檐  青苔是它老去的胡子  青 石 断 桥  坚持了多年  青石桥终于忍受不了孤独  断了  那一日,我体内的青石桥  整夜仰望星辰,倾听流水  它的绝望在于  无论孤独多么阔大  无论如何忍受不了  作为一座形而上的桥  永远都断不了  落
成长的路,很长  曾经多少次与你擦肩  读过的书,明了主张  曾经多少次领略过你的容光  我心中的梦啊  萦绕过你的名字,你的慈祥  无论是悲怆,是沧桑,还是辉煌  我走的四季里,都静静地收藏  你的胸怀,你的智慧,你的能量  那是,一个世纪的光芒  跨越山与海的博大  天地玄黄与人间正道的交响  你的光  把距离拉近,把心照化  那是,当下伫立的履步与时尚  因为那束光  我们可以面对面对话  
●一体化联动发展,最难的就是利益均衡,因此,抓住这个“牛鼻子”就成了重中之重。要主动加强双方的交流与合作,参与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完善成本共担、利益共享、风险共控、责任共担机制。  在中国西南地区,有两座灿烂的“双子星座”城市,那便是重庆和成都。  然而,重庆直辖19年来,成渝之间从味蕾之争到性格之争,再到产业之争,大家彼此都不服输,你追我赶,几乎没有停止过,真可谓“剪不断,理还乱”。
东坡居士该死多少回  “乌台诗案”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其主角是大文豪苏东坡。在此案中,东坡先生经受了100多天的牢狱之灾,差一点脑袋搬家。同样的事件,如果发生在明、清两朝,结局绝对恐怖,不仅苏东坡自个儿要掉脑袋,不知道还会株连多少人。  说苏东坡差点儿“脑袋搬家”,绝不是危言耸听。从御史台弹劾他的奏章中可以看出,参与弹劾的官员是铁了心要将他往死里整的。  御史中丞李定在“札子”中称:“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