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传志再战江湖

来源 :名人传记·财富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xz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从2004年卸任联想集团董事长一职算起,柳传志退居二线已经超过4年。如今,这位65岁的联想创始人再次走到台前。表面上看起来,这和联想出现巨额亏损有着直接关系,柳传志也承认,联想在国际化的道路过程中忽视了对新兴市场和消费类市场的争取,市场份额持续下滑,这才是他更担忧的。联想的国际化难题未解,又逢金融危机袭来,在双重压力叠加之下,柳传志这位老帅能够找到破解困局的密码吗?
  
  【人物档案·柳传志】
  1944年生于江苏镇江市,1961~1967年在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学习,1967~1968年在国防科工委成都十院十所工作,1968~1970年在广东珠海白藤农场劳动锻炼,1970~1983年在中科院计算机所工作,1983~1984年在中科院干部局工作,1984~2002年任联想集团总裁,现任联想控股有限公司总裁,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联想投资、融科智地、弘毅投资董事长。
  
  柳传志复出的消息传出后,业界、媒体和市场都做出了积极的反应。商场如战场,很多人正是看好了柳传志历经战火洗礼的战略指挥能力。很多媒体把柳传志的复出,与10年前乔布斯在苹果的复出相提并论,大家希望联想能像苹果一样绝处逢生,在创始人手里再现辉煌。
  
  柳传志重出江湖
  
  联想2月5日公布的财报显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联想第三季度的业绩收入为35.9亿美元,同比下降20%,整个第三季净亏损9700万美元,这是联想11个季度以来的首次亏损,这一亏损额也高于分析师预期的5800万美元。
  令人担心的是,许多国外分析师预测联想的亏损只是开始,有分析师预计联想第四季度的境况可能更糟糕,一位分析师认为,加上之前联想宣布的1.5亿重组成本,第四季度联想可能面临2.73亿美元的虧损。
  这表明,改变联想“大脑”思维方式,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柳是深刻了解如何把激情与梦想变成现实的企业家。尽管他本人一再否认,但是没有人怀疑,这个联想的创建者始终把握着联想的方向。并购IBM PC业务,柳传志曾经犹豫甚至反对,但在这一步(当时他或许认为时机嫌早)终于迈出的同时,他就已经对联想这家可能借此迅速实现国际化的公司有了明确的想法。他表示,杨元庆重新出任联想CEO,“是并购时就有的大设计”。
  柳传志承认,这一计划提前了。很明显,原因并不仅仅是经济危机和联想2008财年第三季度9700万美元的亏损——它看起来甚至像个契机。
  对于联想来说,柳传志的重新出山无疑为陷入困境的联想集团注入了一支强心剂,联想内部员工也用“振奋人心”形容柳传志的复出。
  现年65岁的柳传志是中国最为知名的IT企业家之一。2004年年底,他成功导演“蛇吞象式”的IBM PC业务并购后,退居幕后并转战投资领域,从而放手让以杨元庆为核心的新团队来操盘新公司。
  然而,过去4年,联想的国际化进程却未如其想象中顺利,文化冲突、执行力不足等问题依然未能解决。目前,联想更面临自2002年多元化战略失败后最大一次危机,在全球经济形势急转直下的大背景下,联想在亏损边缘苦苦挣扎。
  有人评价此次柳传志的“御驾亲征”,很显然“带点事件营销的成分和战略计划”。其实,不管柳传志复出的原因是什么,能为联想改变什么,“柳传志复出”极有可能成为柳传志的“第二春”,更有可能成就联想品牌的“第二春”!
  
  小平房里办“公司”
  
  1984年,向科学高峰攀登了十几年之后,柳传志意识到自己大概不是做科学家的料。于是,他告别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所工程师的岗位,到中科院人事处去做一名行政干部。很快,他发现当官似乎也不是自己的追求。
  这一年,柳传志和十几个同事一起,拿着中科院计算机所给的20万元启动资金,在一间小平房里办起了“公司”。联想成立的第二个月,柳传志已经开始发奖金了,最多的30元,最少的10元。一年之后,联想的销售收入就突破了200万元。
  20世纪80年代,“个人计算机”正在迅速成长为一个产业。1980年,全世界只有30万台个人电脑,10年之后这个数字就达到了6000万。1984年,联想成立并开始代理IBM某些产品的时候,19岁的美国人迈克尔·戴尔创办了“戴尔”公司,不久,比尔·盖茨为“微软”设定了那个著名目标:“让每一张办公桌,每一个家庭都摆上电脑。”柳传志同样敏感地意识到这种市场变化,但是联想却不能“造电脑”。当时,在国内生产计算机需电子工业部发放生产许可证,浪潮、长城等公司都有许可证,中科院却没有。
  认识到自己无法撼动现实规则后,柳传志选择了一条“拐大弯”的路线。1988年1月,柳传志来到了香港。他的目的是,在这个没有“计划”的城市成立一家公司,为生产“个人电脑”做资金、技术和市场准备。
  1988年4月18日,联想在人民大会堂召开“进军海外誓师大会”。当时,联想的员工还不到300人,主要业务是销售一种叫“联想汉卡”的产品,以及给国外电脑做销售代理。但柳传志决定“小题大做”,他请来的客人和记者比自己的员工还要多。
  一年之后,柳传志将在香港研发出的“286微机”送上了飞机。此行的目的地是德国,当时在汉诺威正举办电子技术交易会。在这次交易会上,柳传志终于达到了“拐大弯”的目的。
  
  


  人的价值超过一切
  
  直到1994年12月8日,联想才匆匆举办了创业10周年庆典。
  实际上,此时柳传志一点也没有办庆典的心思。他陷入了职业生涯的低谷:他的企业成长乏力,并肩合作多年的亲密战友反目成仇,而他的身体也令人担忧,反复发作的“美尼尔综合征”让他不得不住进了京西的海军医院。
  最终联想确定了“突围”的战略,这一仗对联想生死攸关。谁来指挥呢?柳传志当然是众望所归。这一年他50岁,正是人生最具智慧的年龄。但是,柳传志有更长远的考虑,他想起用年轻同志。
  杨元庆,就是柳传志心目中的年轻同志之一。1994年,柳传志将原本分散在“老同志”手中的采购、生产、营销的所有权力都交到杨元庆手中。实际上,这是将联想,甚至是自己的未来都交给了这个年轻人。
  1994年,柳传志一面将杨元庆推到最前线,一面向中科院提出了一份“股份制改造”的方案:联想资产的55%归国家,45%归员工。
  在1994年,联想的员工还体会不到柳传志提出股份制改造的良苦用心。因为当时的所谓“红利”,只是一个数字概念而已。直到1997年,纸上的“画饼”才变成了“真金白银”。这一年,联想微机的市场占有率上升到了17.6%,比位居第二的IBM高出了近6个百分点。也是在这一年,证监会同意“中国联想”在香港上市的计划。
  联想员工以多年积累的1.6亿元的红利,购得了公司35%的股份,员工一夜之间变成了企业的所有者。
  在柳传志的心里,人的价值超过一切。无论是年轻有为的后辈,还是风雨同舟的老伙伴,都是他最珍视的财富。
  
  从创业者到商界领袖
  
  柳传志用了三年时间完成了北京、香港两家联想公司的调整,联想电脑也首次在中国电脑市场取得霸主地位。
  1994年,柳传志在联想并没有取得绝对的权威,至少联想内部有足够多倪光南的支持者;在香港联想,柳传志虽然知道吕谭平资质平平,也不敢轻易地更换。
  最终柳传志下定决心,放手香港业务,完全回国。当时也没有运筹帷幄到很有远见的程度,只是判断国内的问题不解决的话,会出大娄子。他回来,一个是把倪光南的事挑开了,另一个是坚决把杨元庆的团队支持起来。当时他也没有多大把握,实际上是孤注一掷。
  柳传志离开香港的第一年还不错,第二年就不行,第三年就大亏损了。从1994年到1996年,国内的业务基本起来了,但1995年香港那边又亏了。巨亏以后,柳传志已经想好了处理方案,把国内这边的事做了部署,北京不会有任何事绊住他的时候,他就不害怕了。他很快就处理了香港的事,一个是借钱把亏损给堵住,二就是坚决撤换吕谭平,最后把两边的业务合在一块。
  可以说,1994~1996年对于柳传志来说是关键的三年。在这三年里,他完成了从一个中关村不错的创业者到商界领袖的转变。同时,经过这三年,联想电脑也首次在中国电脑市场取得霸主地位。到了1997年,柳传志至少在联想已经得到了领袖般的尊敬。
  
  收购IBM PC业务 导演“蛇吞象”
  
  有的人一年只做一件事情,就足以成為年度经济人物,柳传志就是如此。作为联想控股董事局主席,他一手策划了联想与IBM之间的惊天并购——一场精彩的“蛇吞象”故事。
  2004年12月8日,联想集团在北京宣布以12.5亿美元整体并购IBM的PC业务时,为很多希望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打足了气。
  2000年以后,国内PC、家电等行业竞争日益加剧,很多企业都选择了价格战,造成企业利润和市场份额的逐年下滑。联想集团从2000年开始,经过了将近4年的痛苦时期。
  2004年,联想迈出国际化关键一步。
  2004年3月,联想集团正式成为第六期国际奥委会全球合作伙伴。这是奥运历史上中国企业首次获此资格,而此前还没有一家非跨国企业获得此资格,但联想正在进行中的与IBM的并购谈判给了国际奥委会信心。
  联想与IBM的谈判秘密进行,联想派出了高级副总裁、首席财务官马雪征和国际业务高级副总裁乔松率领的100多人的谈判队伍。
  虽然与IBM正式签订了并购合同,但并不意味着已经完成并购,联想面临的风险还很大。说服IBM PC的员工们为一家中国公司工作,并购案要应付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严格审查,以及众多美国议员和政界人士的指责,这些都是摆在联想面前的难题。
  好在,联想准备非常到位,刚开始他们采取了稳定的政策,保证IBM员工福利待遇不变,并给了他们更大的发展舞台,而通过留住原IBM PC的管理层,也进一步稳定了队伍。
  2005年3月,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终于提前完成了对联想的审查工作,批准了这项交易。5月1日,伴随着联想提前完成对IBM全球个人电脑业务的收购,一家PC年销售量1400万台、年销售收入约130亿美元的全球第三大个人电脑企业——新联想正式诞生。至此,经过21年的发展,联想正式成为一家拥有1.9万多名员工、7大全球研发中心、4大PC生产基地、销售网络遍布160多个国家的国际化企业。
  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的动作是一桩已经闻名全球的交易——虽然在2004年12月8日之前,“国际化”已成为中国商界最时髦的词汇之一,且不乏海尔、华为和TCL这样的大胆试水者,但联想的大收购还是使其一跃即登到过去20年来中国企业在海外破冰之旅的最巅峰:此前,尚未有过一家中国企业吞下更大、更加成熟的西方标志性企业的资产。
其他文献
时间也能买卖?一个多月前,25岁的陈潇在淘宝网上开店“出售剩余人生”引起热议。陈潇凭借自己的真诚服务赢来不少顾客,最高的一天赚了2000元。    “剩余人生”网店人气旺  一天,重庆网友“香飘飘1122”在淘宝网闲逛,偶然闯入“陈潇的剩余人生店”。其首页写着“安排陈潇的生活是你们的权利,为你们服务是我的义务……”店主按不同规格出售自己的时间,8分钟8元钱、1小时20元、1天100元。付费之后,顾
期刊
最近,一个名叫杨蕙如的27岁女孩的理财故事风靡中国台湾,她刷信用卡在短短两个月内获利上百万元新台币,被民间奉为“卡神”。但与此同时,背负巨额信用卡债务、甚至连最低应缴还金额都付不出的“卡奴”也越来越多。虽然两地金融环境有差异,但杨蕙如的赚钱方法依然能给中国大陆信用卡持卡人带来不小的启示。    刷卡两个月获利上百万    “卡神”怎么赚钱呢?杨蕙如赚钱的套路是:办一张银行信用卡,获得刷卡消费红利点
期刊
2005年秋天的一个早上,只是高中毕业的杰克·尼克尔(Jake Nickell)走进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间小教室,里边坐着十多位著名公司的高管,以及众多商学院的学者。这是一个关于创新的研讨会,尼克尔来这儿是因为他的网络T恤公司——“无线”(Threadless)创造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病毒式营销。    业余比赛“点石成金”    时光倒退到2000年,19岁的尼克尔租住在芝加哥的一个小公寓房里。白
期刊
胡金铨,香港影坛武侠电影的开山鼻祖;汤君年,沪港两地房产界举足轻重的人物;陈凯歌,中国当代电影不得不提的一个名字。徐枫的生命轨迹与这三个男人密切相关。  她是当年胡导电影长期任用的女一号,两届金马奖影后的获得者;她是汤臣集团创办人汤君年的太太,也是汤最得力的事业伙伴;她是陈凯歌眼中最好的电影投资人和黄金搭档,她促成了陈凯歌与《霸王别姬》相遇、相拥。    最有希望的女星    徐枫原籍江苏宝应,1
期刊
传说世界上有间独一无二的当铺,这里收取的当物,不是金银珠宝,而是人的运气、能力、际遇、快乐、爱情……甚至灵魂。这家号称不收取世间俗物的当铺的主人——黑影,利用的却是人类最基本的俗念——贪婪与欲望,引诱人们前来交易,最终是想收取人类的灵魂,达成控制世界的目的…… 这就是所谓的“第8号当铺”,走出当铺的人与走进之前,判若两人。   扪心问尘世中的你我,一生中不曾进出过第8号当铺的,能有几人?    从
期刊
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景象,全世界似乎都在欢呼泡沫的生成,而没有人警告,这将是下一场灾害的开始。美国的事,我们管不了,关于中国,我们则必须思考……    你和我,我们,在未来的一年半里,很可能将经历一场惊心动魄的通货膨胀。换句话说,我们的钱将变得不值钱。  这一次通货膨胀的原因,不是东西太少了,而是钱发得太多了。发钱的有两个,一个是中国,一个是美国。  先说中国,我为你算一笔账,从去年11月开始
期刊
“X老师,帮帮我。”2008年11月25日,国美电器副总裁、新闻发言人何阳青正焦头烂额地给一位家电圈的专家打电话,请教国美如何渡过“黄光裕危机”,并请求专家接受采访时在舆论方向上引导媒体。此刻的国美情况变糟、传闻乱飞。  时至今日,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线索去看“国美封口计”是怎么做的,是怎么通过危机管理来影响供应链心态,影响媒体公众、供货商意见的。事实上,国美的危机公关就像一场大戏,每一个利益相关方都
期刊
耀明和文军是同一所大学的毕业生。毕业后,他们一起被分配到市百货公司工作。经过近20年的勤奋努力,两人都已成为公司主要部门的负责人。近年来,单位效益不断下滑,前景暗淡,属下的小青年纷纷应聘到外资、合资企业,收入颇丰。两人不禁心生羡慕,在一起经常议论跳槽之事。终于有一天,两人下定决心,相约到一家招聘管理人员的外资公司去应聘。履历表寄出没有几天,两人都收到了面试通知。  耀明的面试时间是上午9时。文军的
期刊
能“决胜千里之外”的关键,是“运筹帷幄之中”的谋断——为什么不能用《赤壁》中的谋略,助现代人一臂之力呢?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绝不仅仅发生在古代。   吴宇森版的《赤壁》来了,加入了这个香港人自己对斗智斗勇、战略战术的理解,且让我们以“《赤壁》六计”来分析复杂而微妙的“职场战争”。    今年的贺岁片,和北京奥运会一样,大都在拿“中国元素”说事儿:《梅兰芳》向京剧致敬,《叶问》为咏春拳立传,而《赤壁
期刊
全球金融海啸势力所及,以外向型经济和中小私营企业为支柱的“浙江模式”首当其冲。据粗略统计,该省停产和宣布破产的企业已超过1200家,这其中有近1/3的企业主选择了当“逃跑老板”,留下近8000万元的欠薪烂账让政府“买单”。  300多家企业的突然消失,不仅意味着十数万工人失业,血汗钱没有着落,也让更多的打工者对自身处境感到担忧。  不过,浙江省劳动保障厅认为,“逃跑老板”的结局通常是“跑得了和尚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