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娘炮”风流行引热议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_g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娘炮”这个词突然爆火。起因是央视今年9月1日的《开学第一课》——原本是教育全国中小学生们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一堂课,却硬生生地成为了“小鲜肉”明星的秀场:四位画着妆、打着耳钉、染著黄头发的“安能辨我是雌雄”的“小鲜肉”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深度诠释何为“阴柔乏力”“无病呻吟”的演唱。不仅如此,节目还开展了一个“小鲜肉”与观众互动的游戏环节。游戏中“小鲜肉”们矫揉造作、扭捏作态的动作简直让人浑身冒鸡皮疙瘩。今年节目播出后,在收到众多网友差评的同时,尤其点燃了一些家长的不满。有人不客气地说,全是“娘炮一族”,完全没有半点的阳刚之气,还不如去看看男篮比赛!有人认为,央视此举带偏了孩子的审美观,给孩子传达了错误的理念,需要对孩子做出道歉!“少年娘,则中国娘”等对“娘炮当道”的批评声音刷屏,“娘炮”俨然成为当下最引人瞩目的文艺景观。
  连日来,关于“娘炮”的话题引发热议。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也刊文进行讨论,更是引发了众多的家长以及老师们对中国男性青少年“娘炮风”“阴柔化”趋向的深深忧虑和思考。有人说,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娱乐风向影响着整个社会,而青少年抵抗力本就偏弱,爱模仿爱追随,容易出现审美乃至个人价值观上的“单一性”和“一边倒”。人民日报一项调查显示,20%的“95后”男生有了描眉画眼的喜好。这不能不让家长忧心忡忡。
  诚然,这一次舆论依旧呈现两极分化。有网民呼吁“好好治治这股‘娘炮’歪风”,“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有网民认为将“娘炮”上升到影响国家审美安全的高度过于上纲上线,并以日韩为例,称“娘炮”代表着审美多元化,是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体现。痛斥者有之,理解者有之。但可喜的是我们听到的更多的是多元却理性的声音。
  《中国国防报》刊文说:我们希望今天的青少年崇尚阳刚血性,同时也要理解和包容他们对于精致外在的喜爱。我们如果仅仅将批评“阴柔化”的矛头指向外表,难免过于浅表化。试想,逼着他们卸妆,他们的内心就会变得坚强吗?手机壁纸是“小鲜肉”,就不可能成为“战狼”吗?
  那么,当我们担忧“阴柔化”泛滥时,究竟在担忧什么?实际上,我们不仅担忧青少年外在形象的变化,更担忧他们精神世界的荒芜和血性阳刚之气的销蚀。的确,比外表“娘化”更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迷茫、心理上的脆弱、责任感的缺失和尚武精神的消退;比追求外表精致更堪忧的,是追求精神上的精致利己。
  这里,本刊特别选择刊发新华网和《中国妇女报》的两篇评论文章。观点有不同,角度有侧重。那么,你到底会怎样看待“娘炮”风?相信读者会有自己的思考与判断。
其他文献
娘家的花园是蝴蝶、蜜蜂和鸟儿的天堂。春夏秋冬,阴晴雨雪,这儿总在不停地变幻着一幅幅隽永的画卷。未进园门,紫薇已在墙头颌首含笑。蔷薇虬劲的枝干狂草般游走在铁栏杆间,柔嫩的花叶如饱蘸水墨的笔,在白色粉墙上尽情倾诉酝酿了一整个冬季的缠绵。推开咿呀作响的红铁门,依墙而立的文旦树涌来满眼绿意,三两棵被花儿和果实醉弯了腰的石榴树将你的视线引向花园深处。三三两两白梅、迎春、玉兰、栀子花、美人蕉,还有一丛丛自生自
质疑、纠错,再质疑、再纠错,精益求精,这不过是他漫长科学求索路上的一个剪影。  他在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后坚持用中文致辞;他为中国培养了数以百计的高能物理科学家;他在故乡山东日照的海边捧起一抔黄沙由衷赞美……他就是丁肇中,世界著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根在哪里,心就在哪里!7月12日,82岁的丁肇中教授第七次回到家乡日照。  正在兴建的日照市科技馆(计划2019年
“诗言志”,诗歌(包括歌词)是人们内心深处灵魂的吟唱,是梦幻对现实的超越,它总是能激发人们思维的火花,拨响人们情感的琴弦,所以,近几年来,在作文中引入诗歌类材料备受高考阅卷者的青睐。让诗歌入文,化身奇妙素材,关键是做到恰当引用,就是在合适的地方用适合的诗文,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一、诗歌入文,营造文化氛围。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发展等级明确要求,作文要能够写得“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
“腹有诗书气自华”,人活着核心就是“气”:人气、财气、福气、运气……有些人气贯长虹,出门给人十足的精神气;有些人萎靡不振,毫无一点儿精气神。可见,“气”有着底蕴深厚的历史。  甲骨文、金文作“ ”,本象云气升腾之形。周代以后,有人称赠人食物为“气”,所以为“氣”;后来又有馈食之义为之,“氣”字便成了表示云气、气体等义的正字,汉字简化时又将“氣”简化为“气”。  依我来看,“气”字给人以心底里的好感
人们常说“音乐无国界”,实际上是说讲不同语言的人们可以欣赏同一种音乐。如果将“语言”泛泛理解为“事物自身运行的规则或固有属性”,即如题面材料中说的那样,雕塑、基因都算语言,那么,音乐理所当然是一种通用的“语言”。  这门语言很容易让人心旌摇动。“情调”一词发明之初,似乎就是用来和音乐相配的。意大利作曲家蒙泰威尔第说过:“一切好的音乐都是为了拨动心弦。”是的,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动人的音乐响起,又如
董庭兰  这位董老师,他是陇西人,和李白杜甫同时代的琴师,据说特别会一种西域的乐器“筚篥”,还会弹七弦琴。  要成为千古留名的大众“网红”,登上今天的小学、中学课本,董老师还差关键的一步!  终于,那一天,有一个朋友出手了。他的名字叫高适。高适写了一首小诗,叫做《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从此之后,大家都牢牢记住了董老师的外号——董大! 
上榜理由:★★★★  青春是一段芳华,岁月是一指流沙。——题记  你可曾在一个静谧的夜,唤醒沉睡的月光,静静地坐在窗前,没有人潮喧嚣,没有凡尘纷扰,偶尔凉风袭来,只觉神清气爽。于是忍不住推开窗子,打破凝固的空間,望向苍穹,试图探测光年以外的地方。  你见过吗?满天繁星,每一颗都是不一样的姿态,没有风、没有霾的夜晚,月光会轻柔地落在窗前,混着窗外路灯昏黄的光线,又是一抺与众不同的色彩,那路灯也是有些
1.2016年夏天,90后大学生潘超和杜云峰作为“口述历史·东山纪录短片创作研习营”的成员,来到苏州东山镇的历史文化陈列馆,用半个月时间走访一位叫薛利华的传奇人物,然后将这份口述历史资料制作成一条15分钟的纪录片。不是学历史的潘超和杜云峰,在采访老人的过程中,开始反思自身的历史知识储备,并真切地感受到:“其实你在听别人历史的同时,也是在为自己的历史注入能量,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历史的人。”  2.廖可
在记叙文中,事件主要是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的,一篇成功的记叙文,即便是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进行叙写,也意在以小见大,塑造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较为深刻的主题。高品质的记叙文相较于简单的记叙文,主要在于謀篇布局的手法上,有匠心、明手段的叙述者,哪怕是一件简单的小事,也能通过技巧安排得百转千回、引人入胜,这就需要写作的智慧。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在中国
“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近日,一篇18岁女生关于自己、关于贫穷、关于希望的文章引发了网友的强烈反响。这名女生叫王心仪,刚刚在高考中取得了707分的成绩,被北大中文系录取。当北大的录取通知书寄到家门口之时,她却只身一人在异地打工。  王心仪出生在河北枣强县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贫穷如阴影一般笼罩着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