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诗的诵读教学方式探索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_idealis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现状与研究趋势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学习经验”,上海高级中学课本一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语文》第四单元“诗歌及其欣赏”主题的单元编写意图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借助不同的朗诵形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认识人类感情的丰富性”。新诗教学中的常规文本分析教学方式,会使得学生在感知、新诗鉴赏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方面的培养达不到预期教学目标。可见在新诗教学内容和教法上都亟待“重构”,明确“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以及“怎么教”(学生“怎么学”)。
  在上海最新的高考改革中,社会实践的“多学时、多场所”活动要求表明校外实践经历也在逐步成为社会的重点关注对象。结合上海网络教学方面的硬件支持,校内课堂与社会实践和网络互动相结合的教学有宽广的发展余地和实现前景。
  《中学语文教学》刊物、教育专家郑桂华老师、余映潮老师与全国各地的语文教育专家都有研究提出支持“珍惜新诗教学机会,重视新诗课堂朗读,营造诗意课堂氛围”的观点。
  二、实际意义与理论意义
  在现实教学实践中,朗诵美感、内容中情感内涵的真实获得、价值认知认同过程还较为缺乏。除了课堂学习之外,语文教学在社会实践中的结合运用,多形式、感受式学生活动,可实际提高语文实际运用能力,辅助“两纲”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达成。
  可将诵读作为主线贯穿各个学习环节,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直观感受及演绎文学情感的表达,进一步尝试原创作,体验属于语文的独特触动和学习成就,全面提升学生语文表达、赏析、创作等多方面能力,增强语文的乐趣。
  三、理论依据
  感知觉规律在教育规律中的应用可体现在:多种形式的直观教学手段,特别是视、听、说结合的直观活动教学手段,不但使课堂教学气氛更为活跃,而且促使学生的注意力稳定和集中,思维更加积极和敏锐,记忆的保持更为持久和深刻,想象更为丰富和活跃。可在新诗教学中充分运用心理学理论,增强新诗教学效果,加强正相关刺激。使语文学习过程顾盼生辉、文采飞扬。
  通过对《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现实意义的分析,不难发现素质教育的实质是要摈弃“应试教育”,使教育回归到提高国民素质的正确轨道,培养符合我国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新人。本研究即以诵读充分调动提升学生的相关素质能力,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对于全面教育的要求。
  四、新诗教学素材的选取
  1.调查当下学生需求
  调查一定数量的上海本地高一、高二学生后,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对现代诗歌不了解。学生对新诗的代表作者、代表作品等几乎不了解,即使是有所了解的学生,也只能大概讲出一至两句。对已学习过的新诗,形式和内容的遗忘率较高。
  (2)对新诗是感兴趣的。学生对诗歌本身的音韵和特殊表现形式较为期待,甚至有接近一半的同学表达了期待创作的愿望,这无疑是新诗教学的动力。已学学生对新诗的期待和兴趣低于未学学生,说明目前的重文本分析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新诗的兴趣。
  (3)支持新诗的诵读学习方式。这是对本研究的一个重大支持。还未参与学习的学生对诵读的期待值较高,已经学习过的学生也普遍反馈诵读比教师讲解要来得更有吸引力。这也反映出现存现在的语文教学缺乏对朗读的关注、必要的实践。
  2.适合新诗教学的素材甄选
  鉴于新诗的意象复杂性,建议学习素材仍以课本为主,补充的素材也以课本内容的作者其他作品为主,如《雪花的快乐》《我不知道風——》《我爱这土地》《致橡树》《大堰河——我的保姆》《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
  五、新诗诵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1.在课堂教学前提出诵读预学要求,构建诵读意识
  在正式進入新诗章节教学之前,结合网络信息充沛、了解信息渠道多样化的社会大环境,可先提出学生查阅诵读相关知识、自行诵读及理解的预学要求。为教学做好准备,为学生的新诗诵读学习做好强调提示。
  2.在常规课堂教学中穿插名家或教师的示范诵读,构建诵读情境
  教师在课堂教学讲解课本内外新诗之余,可选名家诵读录音录像或教师示范诵读,带领学生从语音语调及节奏变化中体味诗歌内涵意境。同时指导学生认真做好各种标记,辅助提高朗诵技巧。以“解说、示范、对比、点评”等多方法,帮助学生激发新诗情感,由教师评价学生个体诵读技能的掌握,包括新诗情感体悟与诵读记号标注等。
  3.在拓展课堂的教学中提供诵读契机,构建诵读氛围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师引导分析,学生不仅初步掌握新诗诵读的方法,也培养了感知新诗情感的能力。可在拓展课堂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新诗接诵读契机,结合诵读会、诵读比赛、诵读情景剧等多样活动形式,反复示范并指导学生如何理解新诗情感并积极投入感情朗读,从而在诵读过程中读出诗外之意,体验诗歌的音韵美。
  4.在社会实践中运用诵读技能表达新诗情感,构建诵读实践
  突破常规教学场景,将新诗诵读融入校外实践活动。选取合适的爱国主义新诗篇目,结合爱国主义社会实践活动(如清明烈士陵园祭扫等),运用新诗诵读技能表达新诗中的爱国情感,感受诵读在实践中的运用,由学习小组交叉评价诵读技能的运用,包括感情的准确表达与合作等。
  5.在校内外网络中鼓励尝试及互动,构建诵读平台
  创设网络交流平台,建立新诗诵读主题博客,在网络平台中倡议“诵读大比拼”等诵读互动评比活动,鼓励学生将课堂内、外自创的新诗作品展示分享。例如自配节奏和重音标记的诗集、诵读主题博客、新诗诵读会等,为学生的诵读提供自产、自评、自导的真正全方位能力锻炼平台,把鉴赏能力从名家作品延伸至自我作品,增强语文学习兴趣,由校内学生自由评价新诗诵读技能使用与对新诗的体悟等。
其他文献
2008年山西省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本次改革明确提出要改变教师的教学和教研方式,更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精神面貌,同时对师生的角色转换都有明确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总结了以往的课改经验,围绕有效教学理论,借鉴一些先进学校的课改模式,结合学校的发展现状,充分听取了教师、学生、家长的意见,通过晋中市教育局尹宏伟老师等的倾力指导,构建了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双层次问题式导学法”。 2010年9月,
期刊
自古以来教师被喻为“辛勤的园丁”,而学生则是是花圃中那一朵朵或小蕾初绽或骄人怒放的鲜花。在体育课中只要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那花的海洋中有几棵“无精打彩”或“半萎半枯”的小花。是任其自然,还是多费心思去探究如何让他们融入花海中呢?我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要认真仔细的揣摩学生心理,找出问题症结所在。有学生无精打彩,是认为体育课总是跑啊、跳啊、投啊等让学生机械的反复练习,枯燥乏味而又厌烦;而“半萎半枯”则主要
期刊
一、案例背景  《雨后》是著名作家冰心的诗作,全诗语言欢快流畅,富有节奏韵律,读来琅琅上口,这是诗歌的共同特点。全诗以浅近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雨后孩童戏水的嬉闹情景,勾画出孩子们活泼,俏皮的形象,极富童趣,怎样使学生进入情景,体会诗中儿童特有的心理,进而感受童年生活的幸福快乐,是这篇课文教学要解决的任务和目标。本课教学设计我试图通过以读为本,层层推进的方式让学生来感受兄妹俩踩水时的兴奋与快乐,体验
期刊
校本教研是一种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新课程目标为导向,以促进每个学生发展为宗旨,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通过一定研究程序得出研究成果,并把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研究活动。它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制度保障,是学校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目前,校本教研在我国中小学中已经引起
期刊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一个相关问题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以引起学生一定的心态和情感体验,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刺激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启发、帮助学生掌握、理解知识,提高分析问题、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课堂教学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就教学容量来说,总是有限的。但教师可以运用教学艺术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
期刊
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这样一句话:“理想是指明路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在建设祖国时,都藏着自己内心所认可的“梦想”。“中国梦”,其实就是千千万万人的小小梦想组合起来的,宏大而美好。中国梦是我们的指路明灯,而劳动与以往相比,也有了新的意义。  中国梦,承载与寄托了所有劳动者的期望。通过诚实劳动追逐中国梦、实现中国梦,让劳动迸发出最猛烈最持久的光华与能量,这是时代赋
期刊
中国的知识分子在社会结构中并不是一个单独的阶级。在旧社会,由于他们的经济状况和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有本身就是统治阶级或极力为统治阶级效劳的知识分子;有依靠劳动自食其力的知识分子;也有被剥削、被压迫的知识分子等。总体来看,大多数知识分子与劳苦大众一样,属于被侮辱和被损害者。由于他们思想活跃、反应敏感,统治阶级对他们的思想控制和政治压迫更为强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感到更多精神上的痛苦。在革命到来之
期刊
初中语文教学不仅是促进初中学生基础文化知识发展的关键性教育,而且对初中学生的品德、心理以及人格各方面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教育价值。这些教育价值隐含在初中语文的教学材料当中,也隐含在教学行为本身当中。高水平的初中语文教学,应该能够使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价值并能够主动践行这些美德,关注自身公民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如何从教学的角度对此进行努力,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  一、初中语文教学概述  1.初中语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语言是人类进行思维和交际的工具。但在教学上,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的言语对学生的成长有很重要的作用。就语文来说,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比较工具性其作用更加的明显。教书育人是对这两方面性质最好的诠释。课堂教学语言则是师生双方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的载体,是课堂教学中连接学生和教师的桥梁,是教师教育教学思想的直接体
期刊
语文教学即汉语言教学,主要训练学生的汉语言听、说、读、写能力。农村学生由于大多数是留守儿童、少年,家庭教育跟不上,学生升到初中在口语表达、写字笔顺、写作能力等方面由于欠账太多,已养成羞于口头表达,扭曲的写字笔顺,写作空洞、流水账等现象突出。如何提高语文素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积累,发挥每节课效益的最大化,达到高效。因此,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要高效。如果一节课由课前活动、课中新授、课后总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