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入高中后,面对新环境、新教材、新要求、新教师,每一个学生都会有许多不适应,进而产生厌学、缺乏自信等现象,因此要了解初高中语文教材的不同特点,研究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对教师和学生都有好处。
关键词:初高中;语文;衔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许多初中时语文水平不错的学生在进入高中后,对语文学习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适应,个别人甚至对高中学习逐渐丧失信心。如何正确处理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使高一学生快速适应高中语文学习,成为高中语文教学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意义
首先,连接是指事件间的联系,而不是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初中阶段主要是根据初中的最新教学目标来进行教育的,通过采用更适应于初中生的新教学模式,使初中生逐渐形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也培养了一定的语文素质。不过,由于高中语文的目标对学习者的能力要求更高,是在初中语文课程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对于此,语文课程的教学衔接工作就变得尤为重要。
其次,初高中语文课程的连接,不仅仅是知识点上的连接,更是综合能力与教学机理上的连接。初中生所了解的语文知识是最基本的,是符合初中生年龄特点的基础知识,而高中生所了解的语文基础知识则是理论层面上的提高,是思想精神上的升华。初高中语文课程的连接,是为了形成适应初高中语文教育学习规律的学习机制,使高中新生迅速地适应高中语文的课程,并迅速了解高中语文学习的规律,以完成与初高中语文教师课程的连接。
二、初高中语文教学的差异
仔细研究《全日制学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高语文教育规范》,我们不难发觉,初、高中新课程规范对学习的需求是不一致的,尤其是初中生《全目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故意淡化、削弱了一些学生基础语文才能,但恰恰就是因为这种被淡化、削弱的知识,使得使学生在步入高中后无法完全适应高中的基础语文教学,从而产生了"断层"现象。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在现代文阅读方面
当代文阅读是中高考必考的重要考点,但中考阶段与高考对当代文阅读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初中阶段需要学习者能比较熟练地运用略写、阅览等的方式,掌握文字内涵;而高中阶段的目标则是能针对各种读书目的,针对不同的读书材料,通过灵活运用精学、略写、阅览、速读等阅读方式,了解作者的思路、看法和情感,并进行自己的分析与评判,从而学会从各个视角加以诠释、评论、质疑。条理清楚地表现自己的思考;但高中阶段的故事写作则需要学生的故事写作要论点清楚,思想内涵丰富,感情真挚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故事中心选材,合理安排故事结构,并经过写作的实际进一步发展形体思考和逻辑思考、分类与综合等基本的逻辑方式思考,从而发挥创新思想。
2.在诗歌教学方面
初中阶段并不注重诗词教育,对于诗词学生可以背诵,大概知道诗词内容就行了;而高中阶段并不是这样,需要学生背诵诗章,同时需要通过分析诗篇中的意境,体会意象,品味诗句语言,体会诗作中的情意,鉴赏诗作的表现手法与构成形态。
3.在文言文阅读方面
初中阶段对古文的主要要求是掌握文字的基本内涵,因此淡化了语言、句法与修辞;在高中阶段就要求学习者不但要掌握文章内容,同时还必须熟悉散文中常用的文言实字、虚字、句子,以审视作者的思想内涵与思想倾向,对文字理解能力的要求就更加深刻。
三、如何做好初高中语文的教学的衔接
1.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学理念。
老师是学校课堂的组织者与主导者,而语文老师的课堂观念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其衔接意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中语文课堂是否成功地实现与初中课堂的衔接,直接关系到高中语文的整体课堂效果。而对于老师个人来说,首先要提高自觉衔接的意识,然后要善于分析连接三要素即语言教学、课程标准,以及学校与老师自我,结尾更要强调连接的科学化,并转变情感为理性。唯有如此,老师方可在纷乱芜杂的变革中立于不败之地。老师是否为适应高考课程改革必须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必须再次肯定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创新的教学方式之间的差异,以及它们的共同价值。并非说连传统的教学方法都不要了,而只是在传承的前提下不断创新。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应该处理好传承和创新之间的关系,以提高课堂质量意识,增强课堂效果。
2.研究教学目标及教材
深入研究初高中课程,是进一步做好教育衔接工作的重要保障。高中语文课教师就必须对初中、高中各本课程作出更深入的分析,才能够清楚初高中两个阶段的课程在培养目标上分布点和区别,并通过民族文化基础知识点的迁移,才能够实现学生自然衔接。但假如高一教师不能认真钻研初中课程,从高一开始,就以夯实学生基础知识为目的对一些初中必讲的内容作出重复介绍,将会导致学生片面相信自己到了高中后还在学习初中时学过的东西,会让他们形成厌学心态,从而影响今后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但假如教师一厢情愿地觉得,学习者所在的某某基础知识点(如文言各种语法知识)都是学习者本来在初中时就必须学会的,而在课堂中却不能加以具体详细地说明,就会让学习者觉得高中语文之难,压强之大,让学习者对高中的语文课教学望而生畏,这对学生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3.稳定学生心理,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生在遇到挫折问题时,老师并不需要直接去呵责他,而是需要与学生共同剖析问题形成的成因,并给予学生足够的适应与调节的时间。同时,老师要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训练,以帮助学生养成较好的读书习惯。习惯的动力是很强大的,学生一旦能从起始阶段形成学好语文的习惯,就可以更快地应对任务繁多而节奏加快的课程。要利用老师丰富多元的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对掌握语文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和愿望,让学生在活学、乐学过程中逐步提升掌握语文内容思想能力。老师要想尽办法,使整个课堂都活跃了起来。老师务必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依靠全体学生共同营造健康的课堂心理气氛,并鼓励学生主导性作用的发展。"知之者不及良好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恰当地利用各种教学方法,便可使教育的过程更加生动活泼,从而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和自学能力的养成。
结语
高一是学生由初中到高中的过渡阶段,也是能否进入语文学习状态的关键时期,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语文学习,实现语文学习的衔接。从而培养学生学习高中语文的兴趣,树立学习高中语文的信心,并为他们取得高考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初探[J].王宇荟.西藏教育.2013(10)
[2]初高中語文教学的差异及其衔接对策[J].邓惠林.语文月刊.2011(11)
[3]关于“语文教学内容”问题的思考[J].王荣生.中学语文教学.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