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课是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主要方式,然而在实际体育课程中却存在各种方面的实际问题。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观察法等方法,对体育课程进行调查,发现我国体育课程存在着教授内容断层,重复、初中体育课程应试化的问题,因此,本文提出通过确立教学目标引领教学内容、确立评价系统促使学生体育全面发展的解决策略。
2014年,教育部曾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在此意见中强调,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加强相关学科课标教材纵向衔接和横向配合。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在此意见中明确提出,学校体育课程应注重大中小衔接,聚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然而我国现阶段在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衔接上仍存在许多的实际问题没有解决。
1 我国体育课程培养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大中小体育课程教授内容上存在衔接问题
该问题在我国各個省市均有存在且较为普遍,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学习的内容,到了初中,高中甚至大学仍在重复学习,学生上了十多年的体育课,一直是在反反复复的学习同样的体育初级知识,那就是学生十多年的体育课一直在重复学习同样的内容,最后仅仅是学习的基础内容都没有掌握。
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个地区,学校之间的体育教材未能统一,导致在体育教材上出现各个阶段之间的内容存在断裂或重复的现象。二是在当前的应试教育体制下,体育课程属于边缘学科,体育教师被边缘化,体育课程没有获得与其他学科同等的社会地位,得不到领导的重视,导致体育教师缺乏改善体育课程的决心以及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的信心。三是学生缺乏充分的课下练习。学生在进行完一节体育课,学完当节课的内容后,就此不了了之,学生没有时间进行体育技能的课余练习,对体育技能的掌握也就无从谈起。
1.2 考什么就教什么练什么的现象
于素梅教授曾对我国安徽、辽宁及贵州等14个省份140所学校进行实际体育教学的课程调查,发现小学一二年级课程以简单的跑步,游戏类为主,三四年级则引入一些基本的体育项目,如足球等,五六年级开始接触较为复杂的运动项目,如武术,体操等,到了七年级时是教学内容多样化的顶峰,八年级就以接近中考内容,开始更多的进行素质方面的练习。由此可以看出,在面临着中考分数时,体育课程的培养内容就逐渐变得较为功利。专项教学内容的减少与缺失,对于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2 大中小体育课程内容问题解决策略
2.1 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
体育课程内容的衔接首先应确定教学目标的衔接。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季浏教授曾提出在小学阶段,要注重学生对于体育游戏的学习,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在初中阶段,要注重学生对基本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到高中阶段应更加重视运动技能的教学。同时,根据于素梅教授的“窗口期”理论,学生应在合适的年龄段进行运动技能的学习,如果较早的进行运动技能的培养,有可能会对学生的身体造成一定的损伤,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身体正常发育。如果培养较晚,则会错过学生运动技能培养的最佳时间段。某些运动项目如武术,体操等,当练习者错过了最佳的学习年龄段,在之后的学习训练过程中将会是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在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应是激发学生对于体育游戏、体育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基本的运动能力。在中学阶段,应以培养学生运动技能,使学生拥有较好的身体素质为目标。到大学阶段则应达到熟练掌握并使用运动技能的目标。同时,在同一阶段内,还可为学生制定“基本目标”与“发展目标”。同时,应保证学生在课上所学内容的课余练习时间,建立学校、家庭、社区的联合培养机制,学生在课堂学习体育知识后,应在放学后,在家长的陪同或监督下进行适量的练习以掌握所学内容,社区及社会组织可以合作的方式进行运动场地、运动器材的提供服务。
2.2 确立体育中考的综合评价体系
针对之前所提出的“考试考什么,学校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问题,其解决需建立一个较为全面的评价体系。一方面是学生进行中考考试过程中的成绩评价,也就是结果性评价。另一方面则是学生在中学期间的体育课程学习过程的评价,即学生在中学三年期间所进步的程度,也就是过程性评价。整体的评价体系应是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进行评价的一种方式并应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从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来看,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培养分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以及体育品德三方面,因此,评价要从注重最终运动成绩向运动成绩与学生行为表现相结合进行转移。
(作者单位:南宁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
2014年,教育部曾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在此意见中强调,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加强相关学科课标教材纵向衔接和横向配合。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在此意见中明确提出,学校体育课程应注重大中小衔接,聚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然而我国现阶段在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衔接上仍存在许多的实际问题没有解决。
1 我国体育课程培养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大中小体育课程教授内容上存在衔接问题
该问题在我国各個省市均有存在且较为普遍,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学习的内容,到了初中,高中甚至大学仍在重复学习,学生上了十多年的体育课,一直是在反反复复的学习同样的体育初级知识,那就是学生十多年的体育课一直在重复学习同样的内容,最后仅仅是学习的基础内容都没有掌握。
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个地区,学校之间的体育教材未能统一,导致在体育教材上出现各个阶段之间的内容存在断裂或重复的现象。二是在当前的应试教育体制下,体育课程属于边缘学科,体育教师被边缘化,体育课程没有获得与其他学科同等的社会地位,得不到领导的重视,导致体育教师缺乏改善体育课程的决心以及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的信心。三是学生缺乏充分的课下练习。学生在进行完一节体育课,学完当节课的内容后,就此不了了之,学生没有时间进行体育技能的课余练习,对体育技能的掌握也就无从谈起。
1.2 考什么就教什么练什么的现象
于素梅教授曾对我国安徽、辽宁及贵州等14个省份140所学校进行实际体育教学的课程调查,发现小学一二年级课程以简单的跑步,游戏类为主,三四年级则引入一些基本的体育项目,如足球等,五六年级开始接触较为复杂的运动项目,如武术,体操等,到了七年级时是教学内容多样化的顶峰,八年级就以接近中考内容,开始更多的进行素质方面的练习。由此可以看出,在面临着中考分数时,体育课程的培养内容就逐渐变得较为功利。专项教学内容的减少与缺失,对于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2 大中小体育课程内容问题解决策略
2.1 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
体育课程内容的衔接首先应确定教学目标的衔接。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季浏教授曾提出在小学阶段,要注重学生对于体育游戏的学习,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在初中阶段,要注重学生对基本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到高中阶段应更加重视运动技能的教学。同时,根据于素梅教授的“窗口期”理论,学生应在合适的年龄段进行运动技能的学习,如果较早的进行运动技能的培养,有可能会对学生的身体造成一定的损伤,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身体正常发育。如果培养较晚,则会错过学生运动技能培养的最佳时间段。某些运动项目如武术,体操等,当练习者错过了最佳的学习年龄段,在之后的学习训练过程中将会是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在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应是激发学生对于体育游戏、体育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基本的运动能力。在中学阶段,应以培养学生运动技能,使学生拥有较好的身体素质为目标。到大学阶段则应达到熟练掌握并使用运动技能的目标。同时,在同一阶段内,还可为学生制定“基本目标”与“发展目标”。同时,应保证学生在课上所学内容的课余练习时间,建立学校、家庭、社区的联合培养机制,学生在课堂学习体育知识后,应在放学后,在家长的陪同或监督下进行适量的练习以掌握所学内容,社区及社会组织可以合作的方式进行运动场地、运动器材的提供服务。
2.2 确立体育中考的综合评价体系
针对之前所提出的“考试考什么,学校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问题,其解决需建立一个较为全面的评价体系。一方面是学生进行中考考试过程中的成绩评价,也就是结果性评价。另一方面则是学生在中学期间的体育课程学习过程的评价,即学生在中学三年期间所进步的程度,也就是过程性评价。整体的评价体系应是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进行评价的一种方式并应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从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来看,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培养分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以及体育品德三方面,因此,评价要从注重最终运动成绩向运动成绩与学生行为表现相结合进行转移。
(作者单位:南宁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