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生写作最主要的是学生个体生命在客观外界促发及教师的培养催育之下,与其内心精神世界产生碰撞发生共鸣,从而激发写作冲动,所以,写作的本质只能是一项创造性的审美精神活动,是学生展露心灵、发扬个性的精神活动。 学生习作中的“假、大、空”以及成人腔很大程度上是应试教育背景下作文教学的产物,应试作文模式扼杀了学生对生活深入的思考,使学生把严肃的作文当成随意涂抹的玩物。因此,个性化写作还要从作文教学入手。
一、社会生活勤观察,多体味
应该说,知识经济的今天,社会生活呈现空前的多元化,观察生活、体味生活将会获得直接的经验,引发情感积淀,产生创作冲动。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写作就是要把从现实生活中积累下来的感受,通过深入思考,上升为理性认识,使文章闪耀出思辩的光辉。
1、由此及彼:我们用心感受到的东西,往往是个别的、彼此分离的,所谓由此及彼,就是以这些已感知的事物为基础,通过对其外部事物作广泛的联想,在比较中思考、探求事物的本质意义,这讲的是思考的联想性。一般说来,“此”一类事物是比较实在的、具体的,而“彼”一类事物则往往是抽象的、理性的。因此,“由此及彼”一般是由实到虚,由具体到抽象,由平常事物联想出不平常的道理。允许各种合理的联想存在,作文的个性才能显现出来。
2、由表及里:所谓由表及里,就是要透过事物表面现象去把握它的本质特征。这里讲的是思考的深入性。然而事物常常包含着若干个层次,所以人们在每一个层次上的正确认识在深度上都是有限的,认识就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比较深刻到更为深刻的过程。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过程就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它最初的主题定为“反迷信”,后来改为“反迷信和反封建”相结合,最后才确定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三次改动说明思考在不断地深入,最后确定的主题应该说是深刻的。
3、由个别到一般:写作最重要的是紧紧把握住特殊的、个别的、具体的东西,通过自己的思考,把它上升到对人们普遍情绪和感情的概括。这种概括愈广泛,就愈具有典型意义,愈能引起人的共鸣。王羲之《兰亭集序》就是紧扣兰亭一带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以及春和景明、曲水流觞的眼前之景来写,并由此而引发出作者对宇宙、对人生的思考领悟,千百年来激起一代又一代的人感慨兴叹。
深入思考生活就特别要注意思考的联想性与深入性,思维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这二者的质量。作文时,教师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借助教材,紧密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展开联想,分析、比较,从同一材料中提炼出不同的有理论价值的观点。让学生多动脑,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从各个方面展开联想,一步一步地深化认识。也许这是彰显习作个性的前提。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追求个性思考
确切地说,写作并不直接依赖生活,而是依赖于作者从生活中获得的特殊感受。但除此之外,还需要冷静的思考。凡有写作经验的人都不难体会到,写作的大部分时间不是处于感情支配下而是处于理性支配下,不是驰骋想象而是冥思苦索。所以,写作指导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在“多思”的过程中学会“深思”,并且在“深思”中掌握一些思想方法,做到“善思” 。
1、多思:事物往往是多侧面存在的,“横看成岭侧成峰”,所以引导学生“多思”,就是要多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展开由此及彼的联想、思考,就可以避免认识雷同的通病。写作本来就是创新,如何去创这个“新”呢?无非就是对人们习惯的看法作适度的偏移。大家都从这个侧面看,你只要稍稍偏一点方向就可能有了新的看法。对宋代杨万里的名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一般人只看到“平凡的景物中充满了生机”。但有一位作者却从别的角度看出了无穷的韵味:“从荷叶角度看,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余韵;从蜻蜓角度看,又有求新求美、反应敏锐、如饥似渴的内涵。”令人感到十分新奇。
2、深思:如果想写出认识深刻的文章来,就要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怎样才能做到这点呢?重要的就是你比一般人思考得深,琢磨得透,才能从普通的事物中洞见其本质意义。如对《荷塘月色》主题的思考,最常见的是在政治层面上的理解:“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又有作者从朱自清本人的层面深思穷究以“表达一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智者的孤独情绪,是因自己高出于芸芸众生之上而不被人理解而产生的知音难觅的喟叹和哀愁,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青春活力的憧憬。”
3、善思:善思是需要掌握一些思考方法的。如何思考呢?香港的李天命博士指出,思考方法约略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涉及批判思考,即判断是非对错的思考;另一类涉及创意思考,即提出新意念的时候所进行的思考。批判思考是基本的,创意思考是次一步的事。善思首要掌握的是基本思考方法,即“批判思考”的方法。其方法的关键要点,最重要的莫过于懂得恰当提出“是什么意思”和“有什么根据”这两个问题。
从某种程度上说,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张扬个性的现代人是指导学生个性化写作的前提,这是一项人文工程,既要遵从规律,又要有耐心、恒心,使我们的学生能顺乎天性的成长,进而写出顺乎天性的文章来。
一、社会生活勤观察,多体味
应该说,知识经济的今天,社会生活呈现空前的多元化,观察生活、体味生活将会获得直接的经验,引发情感积淀,产生创作冲动。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写作就是要把从现实生活中积累下来的感受,通过深入思考,上升为理性认识,使文章闪耀出思辩的光辉。
1、由此及彼:我们用心感受到的东西,往往是个别的、彼此分离的,所谓由此及彼,就是以这些已感知的事物为基础,通过对其外部事物作广泛的联想,在比较中思考、探求事物的本质意义,这讲的是思考的联想性。一般说来,“此”一类事物是比较实在的、具体的,而“彼”一类事物则往往是抽象的、理性的。因此,“由此及彼”一般是由实到虚,由具体到抽象,由平常事物联想出不平常的道理。允许各种合理的联想存在,作文的个性才能显现出来。
2、由表及里:所谓由表及里,就是要透过事物表面现象去把握它的本质特征。这里讲的是思考的深入性。然而事物常常包含着若干个层次,所以人们在每一个层次上的正确认识在深度上都是有限的,认识就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比较深刻到更为深刻的过程。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过程就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它最初的主题定为“反迷信”,后来改为“反迷信和反封建”相结合,最后才确定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三次改动说明思考在不断地深入,最后确定的主题应该说是深刻的。
3、由个别到一般:写作最重要的是紧紧把握住特殊的、个别的、具体的东西,通过自己的思考,把它上升到对人们普遍情绪和感情的概括。这种概括愈广泛,就愈具有典型意义,愈能引起人的共鸣。王羲之《兰亭集序》就是紧扣兰亭一带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以及春和景明、曲水流觞的眼前之景来写,并由此而引发出作者对宇宙、对人生的思考领悟,千百年来激起一代又一代的人感慨兴叹。
深入思考生活就特别要注意思考的联想性与深入性,思维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这二者的质量。作文时,教师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借助教材,紧密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展开联想,分析、比较,从同一材料中提炼出不同的有理论价值的观点。让学生多动脑,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从各个方面展开联想,一步一步地深化认识。也许这是彰显习作个性的前提。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追求个性思考
确切地说,写作并不直接依赖生活,而是依赖于作者从生活中获得的特殊感受。但除此之外,还需要冷静的思考。凡有写作经验的人都不难体会到,写作的大部分时间不是处于感情支配下而是处于理性支配下,不是驰骋想象而是冥思苦索。所以,写作指导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在“多思”的过程中学会“深思”,并且在“深思”中掌握一些思想方法,做到“善思” 。
1、多思:事物往往是多侧面存在的,“横看成岭侧成峰”,所以引导学生“多思”,就是要多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展开由此及彼的联想、思考,就可以避免认识雷同的通病。写作本来就是创新,如何去创这个“新”呢?无非就是对人们习惯的看法作适度的偏移。大家都从这个侧面看,你只要稍稍偏一点方向就可能有了新的看法。对宋代杨万里的名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一般人只看到“平凡的景物中充满了生机”。但有一位作者却从别的角度看出了无穷的韵味:“从荷叶角度看,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余韵;从蜻蜓角度看,又有求新求美、反应敏锐、如饥似渴的内涵。”令人感到十分新奇。
2、深思:如果想写出认识深刻的文章来,就要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怎样才能做到这点呢?重要的就是你比一般人思考得深,琢磨得透,才能从普通的事物中洞见其本质意义。如对《荷塘月色》主题的思考,最常见的是在政治层面上的理解:“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又有作者从朱自清本人的层面深思穷究以“表达一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智者的孤独情绪,是因自己高出于芸芸众生之上而不被人理解而产生的知音难觅的喟叹和哀愁,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青春活力的憧憬。”
3、善思:善思是需要掌握一些思考方法的。如何思考呢?香港的李天命博士指出,思考方法约略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涉及批判思考,即判断是非对错的思考;另一类涉及创意思考,即提出新意念的时候所进行的思考。批判思考是基本的,创意思考是次一步的事。善思首要掌握的是基本思考方法,即“批判思考”的方法。其方法的关键要点,最重要的莫过于懂得恰当提出“是什么意思”和“有什么根据”这两个问题。
从某种程度上说,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张扬个性的现代人是指导学生个性化写作的前提,这是一项人文工程,既要遵从规律,又要有耐心、恒心,使我们的学生能顺乎天性的成长,进而写出顺乎天性的文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