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回家之旅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840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就是要教语言文字,这是语文的独特使命。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在文字里游走,有所思,有所感,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发展。
  但是,当前的语文教学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从内容到形式,许多已经大大超出了“语文”的范畴。没有“语文”或者不是“语文”的语文课,频频占据着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
  让语文回归本色,让教学的亲历成为语文的回家之旅,《将相和》教学作了有益的尝试。
  
  一、问题艺术——提领一顿 百毛皆顺
  
  【片段】
  师:我们了解了三个小故事,联系起课题所强调的“和”字,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了就是因为渑池会上蔺相如又立了功,做了上大夫,职位比廉颇高,廉颇才不服气,闹了不和的。后来廉颇因为听了蔺相如的一番话,知道自己错了, 就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师:很好,你发现了第二个故事和第三个故事的联系,前一个故事是“不和”的原因,后一个故事讲“和好”,又是结果。对吗?(教师板书“不和”“和”)
  生:对。
  师:那第一个故事呢?
  生:第一个故事讲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封他做了上卿。上卿这个职位不大。
  师:你是拿这个职位跟谁的比?
  生:廉颇。
  师:为什么要这样比?
  生:蔺相如官小,廉颇就没有放在心上,自然不会跟他过不去。
  师:你是说,那个时候,他俩还没有矛盾,对吗?(教师板书:和)事实上,这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从开始因为职位没有可比性而“和”到后来因为蔺相如职位比廉颇高而“不和”,最后蔺相如的话感动了廉颇,廉颇负荆请罪,两人重归于好。
  【反思】
  文章的主线,如同生命的经脉,顺,则全盘活;结,则全局乱。《将相和》的三个小故事,看似独立,却统于一个“和”字。让学生在了解三个小故事的基础上,联系课题所强调的“和”字去发现联系,这一问题的设计,是基于对文本的深度挖掘,巧妙地将“独”与“统”两个矛盾和谐相融,达到了“提领一顿 百毛皆顺”的效果。
  
  二、研读文字——咬文嚼字 味在其中
  
  【片段】
  (教师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语句来谈谈对人物的看法。)
  生:我来谈一谈对廉颇的看法。课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从这里可以看出廉颇很不服气。(教师出示这段话)
  师:是的,这段话中已经明明白白地写了“不服气”。你还可以从其他什么地方看出他不服气?
  生:“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从这里可以看出,廉颇觉得自己战功赫赫,功劳比廉颇大。
  师:觉得自己功劳大而夸耀,有个成语叫——
  生:居功自傲。
  师:你来评判一下,他俩谁功劳大?
  生:我觉得蔺相如的功劳大,因为他两次帮赵国化解了困难,要不是他,可能和氏璧就被骗了,而且还保全了赵王的面子。
  生:我觉得廉颇功劳大,因为他冒着生命危险为国家打了无数的仗,且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而蔺相如只是凭自己的口才。
  师:我觉得应该把“口才”改为“智慧”,同意吗?
  生:同意。
  师:你说廉颇冒着生命危险,蔺相如呢?
  生:蔺相如也同样有生命危险啊!秦王没拿到和氏璧,也有可能会把他杀了。秦王是暴君,什么事干不出来?
  师:所以,战场上流血是功劳,和秦王斗智也是功劳。
  师:还可以扣住哪个词来体会他的自大?(教师双手作爬状)
  生(笑):爬!
  师:“爬”是写什么的?
  生:是写虫子的。
  师:好像不止是写虫子吧?
  生:还有狗、猪……
  师:从这个字,你感受到什么?
  生:廉颇不把蔺相如当人看。
  师:这是不是“不服气”?
  生:是。
  师:一起来读一读。
  师:蔺相如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不是吗?
  生:是的,蔺相如知错就改。
  师:请你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
  生:知错就改。(板书)
  师:我觉得可以改一个字。(教师把“就”字改成“勇”字)你们觉得好吗?为什么?
  生:他背着荆条,不怕痛,是勇敢的表现。
  师:这点皮肉之痛对廉颇将军来说算什么。你想,廉颇可是一位大将军啊!
  生:我觉得廉颇是一位大将军,当大官的人更讲面子,但是他能向廉颇认罪,说明他很有勇气。
  师:说得真好!
  【反思】
  语文是感性的,通过语言的承载为我们呈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一幕幕生动的生活场景。语文教学要灵动,就得关注语言文字本身的物质存在,要着眼于从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一个句子开始建构或更新学生的言语世界和精神世界。该片段的教学,一个“爬”字,看廉颇居功自傲,一个“勇”字,品廉颇人性光辉。可谓“一字一世界”。
  
  三、有机拓展——如雨入水 相融无痕
  
  【片段】
  师:请大家从以下关于“和”的词句中来谈一谈你的理解。
  (教师出示: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
  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
   ——冰心
  鱼水和谐,燕莺成对,琴瑟相调。——《误人桃源》(元·王子一)
  和衷共济 和睦相处 和谐社会 和平友好 心平气和
  生:我选冰心奶奶的那句话。他告诉了我们“美的真谛是和谐”。
  师:从几个方面来说的?
  生:三个方面:人要和谐,物要和谐,环境要和谐。
  师:“和谐”一词怎么理解?
  生:就是要和睦相处。
  师:怎样才是和睦相处?
  生:互相帮助,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拉他一把。
  师:说得好。记住,是“拉”,而不是“推”。(众笑)
  生:大家没有矛盾,很友好。
  师:友好就是见面的时候,互相——
  生(齐):问好!
  师: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
  生(齐):微笑!
  师:是“微笑”而不是“狂笑”。(众笑)谁知道字典中“和谐”的意思?
  生:配合很协调。
  师:我请你回答问题,手一指,你就起来答了,说完之后,手又一点,你就坐下去了。这是不是配合得协调?
  生:是。
  师:这是不是和谐?
  生:是。
  师:这是和谐的师生关系。
  【反思】
  拓展,不是简单的读物推荐和信息给予,它是一种艺术,需要根据教材特点、文本需要和学生基础而设计。成功的拓展使思维流光溢彩,使情感跌宕起伏,使意象丰富多采,使感悟深刻隽永。本次教学的拓展设计,尊重文本,又超越文本的意义,试图让学生有更丰富的感悟:自我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自然的和谐。
其他文献
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重庆高新区”)位于重庆都市发达经济圈核心区、两江半岛中心地带、成渝经济区重庆门户,于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是首批5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开发区,是重庆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重要基地。2016年,重庆高新区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纳入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范围。2019年4月,重庆市委、市政府做出打造重庆高新区发展升级版的重大决策部署,
7月22日,我们仰望天空。我们经历了五百年一遇的日全食。伟大的天象,不会因为人间的阴晴风雨而改变,也不会因为云层和阴雨的阻隔,而失去震撼人心的力量。这是很少划过我们心中的美丽感觉。我们心中的感觉所以美丽,是因为伟大的天象并没有这样的感觉。伟大的天象所有的,只是无从置疑的淡然,和周而复始的安详。  几天前,我们的文化天空,也出现了相似的天象。季羡林和任继愈相继去世。他们去世的那一刻,和日全食一样。那
修改是创作优秀作品的环节之一。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改。”这个“改”有别人改,也有自己改,但最重要的是自改。我国古人就十分重视文章的修改。唐代诗人贾岛骑驴因“推”“敲”二字而误撞韩愈。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是经过多次修改后而定的。凡此种种,举不胜举。离开了修改,作文犹如玉石未经雕琢,终究难成佳品。修改是使文章渐趋精美,写作能力日渐提高的有效途径。离开了修改,写作能力的提高也难以实现。
近日,笔者执教了《伯牙绝弦》一课,王崧舟老师对这一课作了精彩点评。王老师认为,这一课给我们一线的教师提供了普通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范式,他对这个基本范式、典式作了概括说明。笔者就王老师的点评,结合自己这一课的教学体会来谈谈文言文教学的“四步曲”。  第一步:读通  在上课时,老师对读通文言文作了两个环节的安排:  1.请同学们认真地把课文读几遍,读准字音,并注意停顿。边读边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2.生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语文综合能力强的,往往是那些爱好读书,博览群书的学生。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中也谈到了这种情况:“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因此,课程标准中对每个年段阅读都制定了目标要求,不仅对课内阅读教学进行
作为写人记事类文本究竟需要教什么?  《郑成功》是苏教版六年级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民族英雄郑成功与荷兰侵略者进行战斗,并从侵略者手中夺回宝岛台湾和建设台湾的事。文本赞颂了郑成功的爱国情结与充满民族精神的品格。全文没有一处写到人物的外貌,所以人物形象的初始化印象并不能感知。但作为写人的文章,我们又确实需要凸显人物形象,这形象从何处来,形象的根源最终回归到人物作为社会人的本质上来,社会人的本质是什么?那
人需要一个丰腴的物质家园,更需要一片能让心灵得以慰藉的精神家园。精神家园失落的生命就犹如漂泊不定的浮萍,这样的生命是暗淡的、乏味的、浅薄的。在物欲横流的当今时代,到哪里去寻回那一片失落的精神家园?唯有读书,可以说只有用书香浸润的生命才是有光彩的,才是美丽的、厚重的。埃及著名作家阿巴斯·阿卡德在《我为什么喜欢读书》一文中说:“阅读——而不是别的,可以给我比一个人的生命更多的生命,因为它从生命的深处增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但同时也要求“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由于解读的视角不同,同一个人,同一件事,或者同一个细节,学生的反应可能是多元的。其中难免出现远离文本主流价值的认识。在教学中,我们如何既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又能促使学生深刻领悟主流价值?在教学小学语文人教版第11册课文《伯牙绝弦》时,我进行了一次教学尝试:创设情境,有意识地让学生亲历两种相悖
“拎读”是研读文章(教师研读和学生解读)的起点,是学生真正会读书的前提和条件。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线、面”。“拎读”就是要“削枝强干,长文短教”,减少阅读头绪,使课堂线条简单,条理清楚,使阅读过程更优化。如何拎读呢?  一、拎读文章标题——从“题眼”中把握文章的“灵魂”  题目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章的眼睛。任何一篇文章的标题,只要你去研读,都会发现里面的妙趣很多。因而
【案例】在每个儿童的精神世界里,都有一种特别强烈的需求,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科学课堂是属于孩子们自己的课堂,孩子们遨游在《神奇的水》中无拘无束,敢想、敢说、敢做。在亲历中尽情地寻求着满足,享受着快乐……  “水”对孩子们来说天天朝夕相伴不仅不陌生,相反倍感亲切。但对认识水的某些性质会感到有一定的困难。在新课导入这一环节中,我引用了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发生的突发事件,编排成一个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