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精神的反思与重构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y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精神应为一个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建立根基的核心,一个大学引导社会进步的价值观,本文从分析大学精神的内涵出发,探讨当今我国高校大学精神的缺失,并思考如何重构我国高校的大学精神,使之真正成为大学的立校之本。
  【关键词】大学精神 精神内涵 缺失 重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24-02
  汤用彤先生讲过,“大学之大,在于精神,大学精神之于大学,犹如人之灵魂之于身体。”可见大学精神犹如一所大学的灵魂所在,人不可没有灵魂,大学也必定要有精神所在。
  一、大学精神的内涵
  (一)大学精神的概念
  大学精神,源自于中世纪西方的大学理念。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一般可追溯到中古世纪创办的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当时欧洲的“学术自由、学校自治、教授治校”等唯理主义被看成是现代大学普遍之精神。[1]冷余生认为:“大学精神,就是与以大学为主体的思想、感情、作风相统一的,对大学生存与发展具有巨大影响力的精神。”[2]苗素莲把大学精神定义为:“大学精神是在大学发展的形成和过程中,经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对大学自身的角色定位,它体现了大学人对大学存在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同时它又以价值观念和文化规范的形式约束着大学的行为,显示着大学区别与其他组织机构的独特气质。”[3]大学精神植根于历史传统,同时又体现时代精神的要求,融二者于一体,笔者认为,大学精神既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又是在实践中可以体现出来的一种气质,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套核心价值体系,它约束并规范大学的行为,影响大学的办学水平,并使大学区别于社会的其他机构团体组织,体现其独特性的内在品质。
  (二)大学精神的内容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同时大学精神也是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创造性的精神状态,是一所大学凝聚力和生命力的其中体现,将大学精神具体化更容易使我们理解其精神的内涵和本质。具体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由精神
  笔者认为,自由之精神是一所大学最重要的精神所在,也是一所大学其他精神得以存在的前提。一切知识的创造,事物的创新,发明的出现无不是在自由的思想和氛围下诞生的。自由包括思想自由,学术自由,言论自由,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自由的思想是前提,是学术研究的本质要求,没有自由的思想,人的创造性无从发挥,便探求不到真理的存在,更不可能有学术的创新;学术自由包括教学自由和学习自由,作为探究高深知识的场所,大学应在自由的氛围中进行教学与学习,在研究过程中不受外界的干扰与控制,这样得出的研究成果才更真实,更能有效的引导社会的进步;言论自由涉及到研究成果的发表问题,教授能够自由发表著作,公开表达自己的对社会问题的见解,允许有批判精神的言论,并能够正确引导社会的价值方向。
  自由精神的发扬不应受到行政化管理的过多干扰,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自由精神的作用,当然自由精神的发扬应建立在务实的基础上,不偏离道德和法律的轨道,为创新精神的弘扬提供价值基础。
  2.批判创新精神
  有了批判创新,社会才得以不断发展,人类才能不断进步。作为社会价值导向的引领者,人类文化进步的先驱,尖端科技诞生的主要场所,大学更应具有批判创新的精神。大学是知识的海洋,是一切人类文明成果的集散地,更可以把其解释为人类在社会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在批判创新精神的强大驱动下,创造出来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栖身之所。[4]大学精神应做到维护真理批判糟粕,以真理为唯一的检验标准,培养创新型人才,探索新知,革新社会思想,引领时代精神。
  3.人文精神
  “注重人的发展与完善,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关注生活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实践这种价值、需要和意义。”[5]这句话可以作为对人文的理解,以人为本,社会生活中如此,教育中更应如此,因为教育离不开社会,离不开人类的生活。人文精神体现了对人的尊重,体现了人首先为人的意义所在,我国大学在经历了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后,重新树立人文精神的价值观势在必行。大学一切工作都是在围绕人,维护人,促进人的活动中进行的,以维护人的尊严,提升人的价值,促进人的发展,发扬人的本性为宗旨。同时人文精神也是体现一所大学文化底蕴之所在。
  4.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科学实践、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大学是精密、尖端、高深知识产生的主要场所,这里所产生的一切知识成果,科技产品最终都是为社会进步服务的,先进的知识将为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前进提供强劲的动力。因此,科学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有了科学的精神,一系列科学研究活动才得以规范进行。科学精神来源于实事求是,是客观的追求真理的态度,是用理性的的眼光观察和分析一切事物,不畏探索,严谨求证,并勇于批判。
  5.包容精神
  大学“大”字为首,大学精神即是大学为“大”的根本所在。笔者认为有容乃大正是大学包容精神的体现。蔡元培先生讲过“兼容并包”,包容精神是大学根本精神所在,有所包容,以开放的态度对待一切事物,才有可能在现有的环境中不断创新,不断进步,故又与创新精神相辅相成。当然包容是在立足本土化,尊重社会特有的文化传统基础之上的,以正确的心态,积极的态度对待新事物,并能够真正做到为我所用,“包”到内容,“容”进精神。只有真正具有了包容精神,大学才能称之为“大”,“大”也才体现了其应有的价值。
  二、我国大学精神的缺失
  (一)自由精神的缺失
  我国高校行政化管理过强,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对行政机构有了过多的依附性。一方面表现在学术自由思想自由受到限制,大学严格的科层制度缩小了科研活动的生存空间,国家按照行政单位管理高校,使我国大学的管理出现行政化,官僚化,没有体现出教授治校的价值。政教不分使学术自由受到行政力量的控制和干扰,在这种氛围中,思想很难活跃起来,自由的选题,自由的进行科研活动,自由的发表学术成果都成为空中楼阁。另一方面表现在学术功利化倾向严重,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被称作象牙塔的大学也逐渐融入了社会,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与社会的各种利益关系联系起来。在开放发展的同时也会或多或少受到社会功利主义的影响,表现出急功近利、科学研究过分注重利益分配、甚至出现学术造假的现象。这些现象所带来的问题就是严重阻碍了大学的自由发展,违背了大学的自由精神,给大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负面的影响。   (二)批判创新精神的缺失
  受到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出现了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大学甚至出现了高考状元辍学的现象。我国的高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发展,而大学的课程设置、授课方式也没能让学生在批判创新能力方面有显著提高。在一项82个企业对学生评价的调查中,诸如与创新素质有关的“运用专业知识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各项能力水平50%以上都处于“一般”水平,这种现状与时代发展对大学生素质要求是极不相称的。[6]学生在课堂上缺乏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的训练,主动性,积极性没能很好的激发并发挥出来,有很多情况是学生不会用审视的目光看待教科书的知识,即使有怀疑也只有少部分人提出,多数学生还是不去深究,或提不出自己的看法。长此以往,批判创新的精神便会受到压制,面对困难很难勇敢的另辟蹊径,大胆尝试,致使很多毕业生脱离校园后在社会上生存显得难以立足。
  (三)人文精神的缺失
  人文精神体现了人在道德、情感、理想等方面的追求。我国大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学术道德失信、学生学习活动诚信缺失严重、人际交往淡漠等。由于受到社会各种利益的诱惑,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现象屡有发生,为了论文能够顺利发表,为了能够评职称,有个别教育工作者不惜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最终的成果,甚至窃取他人的劳动成果。学生考试作弊,作业抄袭,报告造假,甚至出现考试“枪手”,替别人完成作业来获取报酬的不正当行为。网络的盛行使我国当今的大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各种事情,写作业、聊天、购物、甚至吃饭,而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接触逐渐的减少,某大学在对420名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在对他人的态度上,有近一半的受访者缺乏对他人的足够信任感和安全感。在对“与陌生人打交道时要小心”回答中,表示完全赞同的高达45.8%,而完全反对这一说法的只有0.5%,完全同意“在这个竞争的年代里,如果不保持警惕,别人就可能占你便宜”的占32%,部分同意的占38.6%,完全不同意的只占2.6%。以上可看出高校人际交往的淡漠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7]这种人际交往的淡漠很容易早成大学生自卑、自负、对他人漠不关心、没有社会责任感等负面情绪的产生。
  (四)科学精神的缺失
  由于受到我国市场经济利益的影响和冲击,有少数教师教授出现了浮躁的急功近利的心态,缺乏严谨的学术态度。教学中照本宣科、墨守陈规,少了创新,少了对知识本身所赋予的科学态度的认识,甚至有极少数教师知识贫乏,不能与时俱进,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敷衍了事,对自己的工作内容不能认真负责。在高校要“产学研”相结合的思想下,扭曲的其本身的真正涵义和价值,有甚者借助其名,在利益的驱动下,片面追求所谓的学术成果及其带来的相关利益,不惜降低或牺牲教学质量,没能发挥学校教书育人之本,违背了教育的本质要求,也背离了大学科学精神的诉求。
  (五)包容精神的缺乏
  包容精神的缺乏主要表现在对西方大学精神的排斥。过分强调本土化,忽视了国际化的重要性。文化传统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精神,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国家与社会,在遇到外来文化扩张时都会表现出本能的敏感性和内在的抵触性。在遇到新事物时持有批判的态度是正确的,但过多的批判就会造成精华的丢失,反而使自我不能及时创造更新,这就使得西方大学很多精神中的精髓没能很好的被吸收利用,无法有效的植入我国大学的土壤。
  三、关于我国大学精神重构的设想
  (一)加强加快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
  去行政化,政教有效分离,各司其职,教育主管部门逐渐将权力放手,给予大学充分的办学自主权,逐渐转到教授治校的主旨上来。给予学术自由以法律上的保护,出台相关政策法规规范学术行为,奖励学术创新,学校内部实行相关政策鼓励教师课程创新、学术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作用,并设立监督机构,制定监督条例,提高师德,培养教师学生事实求是的态度。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以学生为重,以培养一个真正的“社会人”为宗旨,举办各种文化课程、心理辅导、社会实践等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并能都落到实处,让学生教师能真正体会到人文气息,从学校的基础设施到环境建设、软件应用都应体现人文关怀。注重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养、提高思想境界、帮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社会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大学要想生存和发展必然要走向开放,而开放的前提就要以平等的姿态虚心学习与借鉴别人的优秀成果。一方面在立足本土化的基础上,借鉴别国的优秀经验并为我所用,用开放的态度迎接外来的新鲜事物,与时俱进,保持时代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融洽结合。另一方面,联合一切可以促进学生发展,学校进步的社会性因素、资源和力量为其发展服务,主动敞开大门,博采众长为育人而用,这既是教育社会性的体现,也是教育民主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俨. 大学精神的缺失及其培育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6)
  [2]冷余生.大学精神的困惑[J].高等教育研究, 2004, (1),1
  [3]苗素莲.大学精神及其演化——与李森同志商榷[J].教育发展研究,2003, (2)
  [4]李俊莉.务实、自由、创新——大学精神三部曲[J]. 理论研究,2012,(2)
  [5]黄明东.学校教育中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平衡与融合[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5),67
  [6]厉红.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内涵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16),14
  [7]周志国.论应对市场经济的挑战集团经济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6.1
其他文献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即“教育十二五规划”中,提出高职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黑龙江煤炭职业技术学院遵循“学生第一、实践第一、就业第一”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针,通过市场、企业调研及毕业生质量的追中反馈,针对2011级矿山机电、矿物加工、电厂运行、煤
【摘要】课程是实现职业教育目标重要载体,课程开发质量的高低决定着职业教育质量的高低。本文详细分析了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课程开发中应当遵循的主要原则、课程开发的程序等内容,以期为中职院校课程开发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职业教育 课程 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12-02  中等职
【摘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独立学院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为社会和企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经之路。针对独立学院校企合作模式,结合学院自身特点,提出了“3+1”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试点教育,验证了“3+1”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并对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独立学院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2012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12156
随着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及金融改革的深化,国有四大银行逐渐从计划经济时代的政府财政出纳人转变成为真正的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是以追求盈利为目标的特殊企业,在国内金融业
学位
企业价值评估是企业并购中至关重要的问题之一,是整个并购交易的关键,也是整个并购交易的精髓所在。一方面,估值为并购方确定并购价格提供了基础的价值依据,另一方面通过估值可以
目的:探讨广藿香苗期生长及其抗氧化酶活性对盐胁迫的响应,为发展广藿香在盐碱地种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NaC l溶液(配成Hoagland液)处理盆栽广藿香扦插苗,盐胁不
【摘要】“教”与“学”是教育的核心,面对高等教育各学科知识量如此庞大的今天,单纯的课堂教学内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教师对于学生知识传播的需要,同时,受课程学时的限制,作为师者,应重点从课程内容的传播向方法及思路的引导上转变,帮助学生构建学习型、创新型知识体系,建立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及思维模式。为此,从教与学的角度研究双向互动的教、学过程,利用“点线面体”原理,建立了从知识点到线、线再到面、最终到体的“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地完善和更新。经济法作为经济管理类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研究经济法律关系的一门重要科学。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案例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枯燥乏味,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经济法 课堂 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摘要】对广东肇庆地区职教基地建设的现状研究,职业教育基地建设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在详尽调研分析、举证归纳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和看法。逐一研讨实训基地的在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就业、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等方面探讨了肇庆职业教育基地建设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并就职教基地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对实现肇庆职业教育基地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同时作为教育机构的学校也发展迅速,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校内各部门纷纷使用了各类信息系统,随着使用范围的扩大,出现了大量异构系统,“信息孤岛”问题日益突出,数字化校园应运而生。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复杂、困难的工作,同时数字化校园也是一项极有意义的工作。  系统集成是数字化校园发展的瓶颈之一,本文将在数字化校园的业务应用层,设计并实现一个灵活、规范、低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