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1:糖皮质激素在皮肤科的用药原则及注意事项

来源 :中国全科医学·读者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STWANG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皮肤科用药;外用
  糖皮质激素在皮肤科曾经被滥用,近年来又出现了患者拒用激素的现象,如何正确应用糖皮质激素是每个全科医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基本功。
  糖皮质激素在皮肤科的系统应用
  1 在皮肤科领域,对于急性或危及生命的过敏性休克、伴喉头水肿的急性荨麻疹或血管性水肿,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控制症状后即可停药,无需渐减。
  2 对于起病急、病程短、不易复发的皮肤病,如重症多形性红斑、严重过敏性紫癜、重症药疹、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等,经用激素控制症状后,减量可稍快,每3~5天减1次,每次按20%递减,6~8周后停药。3 对于病情复杂,需长期治疗的疾病如各型天疱疮、大疱型类天疱疮、坏疽性脓皮病、变应性血管炎、各类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白塞氏病、结节性多动脉炎、脂膜炎)等,一般开始用较大剂量控制症状,以泼尼松为例,病情轻者用中等剂量(30~60 mg/ d),重者用大剂量(60~100 mg/d)。待出现满意疗效后,再转入减量阶段。强调足量开始,忌讳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大至有效。
  案例1:患者,女,21岁,系统性红斑狼疮服用泼尼松3周,出现柯兴氏综合征。停用泼尼松后改服中药,1月后全身浮肿,大量蛋白尿。
  解析: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症状已完全缓解,但突然停药或减量过大、过快,从而导致原发病复发或恶化的现象称为反跳现象。多因患者对糖皮质激素产生依赖,体内激素水平突然下降所致。为避免此现象,宜采用“下台阶”的方法逐渐撤减激素。减药速度宜慢,每7~10天减1次,每次减10%。减量过程中病情反复,排除感染等因素后,应重新加大剂量,一般增加原有量的50%,直至病情控制。当糖皮质激素减至很小剂量(如强的松5~10 mg/d),可维持很长时期(数月至1~2年)。如维持量已很小(如强的松5 mg/d),相当于生理剂量,几乎无副作用,可考虑逐渐停药。
  案例2:患者,男,50岁,患寻常型银屑病多年,自行网购服用含糖皮质激素的中药复合制剂。停用后全身发红、脱屑,转变为红皮病。
  解析:寻常型银屑病、轻中度湿疹、婴儿特应性皮炎等皮肤病不宜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因为一旦激素减量或停用,疾病容易复发,甚至反跳,出现红皮病,使病情更加复杂难治。遗传性皮肤病、原发性单纯疱疹及其他病毒性、细菌性皮肤病也禁忌用激素治疗。
  案例3:患者,男,61岁,患皮肌炎,用地塞米松治疗,症状缓解后又出现肌无力的表现。
  解析:地塞米松等合成糖皮质激素制剂中含氟,易引起类固醇性肌病、肌萎缩,肌炎患者应避免使用,以免在数月后当肌力恢复不理想时,难以区分是“肌炎未控制”还是“类固醇性肌病”。在所有合成激素中,地塞米松最易引起精神症状,如欣快感、激动不安、谵妄,甚至诱发癫痫。接受激素治疗的患者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给予镇静剂,并及时更换非地塞米松类激素,如甲基强的松龙。
  外用糖皮质激素的适应证
  外用糖皮质激素具有很强的局部抗炎、抗水肿、免疫抑制、抗表皮及胶原组织增生和血管收缩等药理作用,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常用于湿疹、特应性皮炎(成人)、神经性皮炎、丘疹性荨麻疹、扁平苔藓、银屑病、玫瑰糠疹、脂溢性皮炎、汗疱疹、瘙痒症、虫咬皮炎、接触性皮炎、皮肤淀粉样变、局限性硬皮病、肥厚性瘢痕、斑秃、白癜风等皮肤病。
  常用的外用糖皮质激素包括:(1)弱效:0.1%氢化可的松;(2)中效:0.1%氢化可的松丁酸酯、0.1%戊酸倍他米松、0.1%曲安奈德、0.05%地塞米松;(3)强效:0.1%氟轻松、0.1%糠酸莫米松;(4)超强效:0.05%丙酸氯倍他索、0.05%卤米他索。选择外用糖皮质激素类型时参照不同年龄、不同部位、不同疾病、不同分期、皮损范围,选择用药时间、浓度和方式。
  外用糖皮质激素使用注意事项
  1 特殊部位如面部、皱褶处、大腿内侧和生殖器,以及特殊人群(如儿童和老人)选用中、弱效激素,并注意临床监控。
  2 慢性肥厚角化性皮损和掌跖部位选用强效或超强效的糖皮质激素。 3 强效激素应短期使用(2~3周)或间断使用,尽量不用封包,一旦症状控制后,选用中效或弱效激素替代。
  4 减少使用次数,可每天一次,晚上效果最好,症状控制后,改为隔天直至每周给药一次。
  5 注意皮肤保湿,经常使用润肤制剂,以减少激素用量。
  6 避免用于已有溃疡、萎缩或合并有感染的皮肤。
  7 联合使用其他药物如维甲酸类药物和角质剥脱剂,可增加疗效,减少激素用量。
  案例4:患者,女,45岁。因面部“脂溢性皮炎”间断应用氢化可的松乳膏1年半。1年前面部出现弥漫红斑、脱屑、丘疹,伴瘙痒、灼热症状,反复发作。
  一般来说面部慎用激素,如果非用不可,可以短期使用1~2周低效激素,然后迅速停用,改用其他类药物替换。
  本例患者外用的氢化可的松乳膏虽然属弱效激素,但长期反复外用仍然可以引起激素依赖性皮炎。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激素依赖性皮炎诊断不困难,但是治疗比较棘手。此时要逐渐递减外用激素,局部采用冷湿敷。也可选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和吡美莫司软膏。系统用药可考虑口服美满霉素、羟氯喹、抗组胺药物及维生素C;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静滴。
其他文献
病例回顾  患者,男,38岁,以“发现肛周肿物及疼痛2天”为主诉来诊。两天前患者用力排便后发现肛周肿物及疼痛剧烈,本人怀疑是痔疮,两年前曾行外痔切除术。这次感觉和上次一样,但疼痛更剧烈,肿物比上次硬一些,不敢正常坐下,被迫一侧臀部落坐以避免压迫疼痛的肿物,排便及走路时疼痛。病来便中未带血,无脓液或黏液,无肛周瘙痒,无腹痛,无发热,近期无体重减轻或其他不适。为求进一步诊治来门诊就诊。  既往史:如前
期刊
【关键词】哮喘;社区医学;管理  轻度  1 无高危因素者,给予吸入1次速效β2受体激动剂(具体用量见中度吸  入速效β2激动剂的处理方案)。  2 有高危因素者,按照中度初始治疗处理。
期刊
【关键词】抗抑郁药;心血管疾病  抑郁症作为一种常见的情感和精神障碍性疾病,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患。到目前为止我国约有3 600万抑郁症患者。不少心脏病患者亦不同程度地合并抑郁症,但这些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容易被医生忽略,虽经系统的心血管药物治疗,疗效却不佳,不仅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加了医疗费用,部分患者甚至对生命失去信心。因此,医生在治疗心血管疾患时,需要评价患者是否合并抑郁症,必要时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
期刊
社区健康相关行为(community health-related behavior)指以社区为行为主体的健康相关行为。政府制定各种可能影响人群健康和环境的政策、企业对“三废”的处理、群众团体所开展的文体活动等都可视为社区健康相关行为。社区供水排水、传染病控制、劳动保护、妇幼保健、社会保险、食品安全、医疗服务提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等一系列与健康有关的问题,都离不开社区的行为。因而,开
期刊
麝香保心丸研发应用三十多年来,以其安全性和可靠的疗效成为冠心病患者常用的治疗药物之一。2009年麝香保心丸科技创新及产业化论坛公布,现代研究证明麝香保心丸具有较好的保护血管内皮功能、促进治疗性血管新生(药物搭桥)作用。  不同批次药物质量稳定  中成药的有效成分稳定性是保证临床疗效的重要条件。麝香保心丸中含有挥发性和非挥发性成分,为了保证麝香保心丸有效成分质量控制的稳定性,研究者分别建立了高效液相
期刊
【关键词】儿童;细支气管炎;闭塞性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是一种细支气管炎性损伤所致的慢性气流受限综合征。致病原因包括感染、Stevens-Johnson综合征、骨髓移植及心、肺等器官移植、胃食管反流等,在儿童多为感染所致。目前认为炎症和免疫反应损伤细支气管上皮以及上皮下组织,机体异常的上皮再生和组织修复导致BO病变的发生。病理上表现为细支气管的部分或完全闭塞,临床表现为重症肺炎或其他原因引起
期刊
近三天参加四个学术会,发现很多医生对国外的指南与大型临床试验都很感兴趣。提醒大家:几乎每天都有新研究公布,但这些东西只能作为学术探讨与争鸣的内容,而不能直接应用于临床。我国自己的指南性文件应作为我们临床工作的主要依据。  转发(34) | 收藏 | 评论(16)8月19日23:26  【ESC微点评:急性STEMI新指南】PCI技术的推广与设备的改进,使其应用范围不断拓展。鼓励溶栓后患者转运
期刊
【关键词】眼睑;水肿;肾病综合症  初见水肿 分析原因  查体:T 36.3 ℃,P 82次/min,R 18次/min,Bp 180/100 mm Hg;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神清语利,查体合作,自动体位,全身皮肤及黏膜无黄染、出血点及瘀斑,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无畸形,颜面部轻度浮肿,眼睑水肿明显(见图1),巩膜无黄染,两侧瞳孔正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耳鼻未见异常,无分泌物溢出;口唇无紫
期刊
前几日,笔者曾接诊过一个由社区医院转诊至我科的慢性心衰患者,感慨颇多,现讲述出来与同道分享,通过阅读此文,读者可以体会到为什么说全科医生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张老师是搞建筑的高级工程师,退休后经常东奔西跑,不是去给学校上课,就是做设计,或是亲自去工地指导,很是忙碌,惘然不顾自己已经近七十岁的年龄。尽管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及不稳定心绞痛等慢性疾病,但他仍然不知疲倦。只是偶尔去社区中心门诊找王医生
期刊
作为一名社区全科医生,怎样在工作中做到从看“病”到看“人”的转变,的确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只有学会和掌握了全科医生的工作方法及服务模式,才能真正做到对社区居民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健康照顾及管理。  我曾接诊过一名女性患者,26岁,未婚,在一家大公司做客服工作,是一个朋友介绍来的。她在诊室门口侯诊时我就注意到她,因为她似乎因为难受不时发出一种非常奇怪的声音,既不像打嗝,又不像咳嗽,也不像喘鸣,大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