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培建:中国的航向在群星璀璨处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stinvi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年74岁的叶培建,从事航天工作已有51年之久,从探月工程到逐梦火星,他的大半辈子和中国航天紧密相连。
   叶培建的航天生涯始于1968年,那一年他从浙江大学无线电系毕业,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研究院下属的北京卫星制造厂,成为该厂的一名技术员,一路成长为空间飞行器专家。
   2000年9月1日,资源二号01星顺利升空。这颗卫星由叶培建及其团队耗时10年研制而成,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颗传输型遥感卫星,其发射对中国遥感事业意义重大。然而,正当叶培建带领团队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转战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时,一个紧急来电打破了原来愉悦的气氛。
   “叶总,卫星丢了,信号没了……”接完电话,叶培建头脑一片空白。见叶培建不吭声,车上同行的几位主任设计师意识到出事了。
   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叶培建依然心有余悸,“国家那么信任我,让我担任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卫星造了10年,花了那么多钱,在我手里出了问题,我怎么交代?”
   不过很快,叶培建就冷静下来。在得知卫星上的电池还能撑7小时后,他要求工作人员抓紧查明原因。等叶培建一行赶到西安,问题已经查明,原来是地面工作人员发出了一条不当指令,致使卫星姿态发生变化,失去信号。
   随后,叶培建指导地面工作人员迅速编写了抢救程序。当卫星从东方进入中国国境上空时,技术人员及时上传指令,让资源二号01星“起死回生”。
   “那次是我航天生涯经受最大的挫折,它让我明白,航天真的是差一点点就成功,差一点点就失败。”叶培建感慨道。
   尽管第一次“挂帅”就遭遇重大挫折,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叶培建的信心。
   2001年中国探月工程正式进入论证阶段,叶培建作为首批核心人员之一参与其中。2013年嫦娥三号探测器完成落月任务后,大家对嫦娥四号的规划仍存在一定的分歧。当时很多人认为要见好就收,嫦娥四号落在月球正面更为可靠。
   叶培建力排众议,在他看来,遥感、气象、通信等应用型衛星应该“力保成功”,但包括嫦娥系列探测器在内的探索性卫星,应该给予更多机会,去做“探索性的创新”。
   在叶培建的坚持下,今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的冯·卡门撞击坑,中国也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登陆月球背面的国家。如今,嫦娥四号探测器已经正常工作了10个月昼,“玉兔二号”月球车累计行走约290米。
   探月工程之余,叶培建还把目光放在火星探测上。“火星探测是中国第一次真正的行星探测。我们的第一次火星探测任务将一次性完成‘绕落巡’三步走。第一我们要能够对整个火星进行全球观测;第二要降落在火星;第三火星车要开出来,在火星上巡视勘测。这当中有很多难点,如果做成,这将是全世界第一次在一次任务当中完成3个目标。”叶培建说。
   “有人觉得探索太空如今看起来没有用处,但未来的太空权益,我们现在就要开始争取。”叶培建说,“宇宙就像是海洋,我们现在不去探索,将来再想去可能就晚了。”他认为中国的航向在群星璀璨处,未来还要探索更遥远的星球。
   近些年,叶培建更多是站在幕后,为年轻的航天工作者们撑腰。在发射现场,大家都说,叶总就是“定海神针”,只要有他在,哪怕一句话不说,心里也踏实。
其他文献
英国东英吉利大学近日表示,该校研究人员领衔的团队发明了一种病原体检测新方法,可更有效找到那些与癌症相关的病原体,未来有望开发出更好的癌症诊治方法甚至相关疫苗。   该研究团队对目前基因组序列数据中细菌和病毒检测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基准化分析,发明了一种名为SEPATH的病原体检测方法。研究人员说说,当对肿瘤样本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时,其中存在的病原體DNA(脱氧核糖核酸)也会被测序,这使得研究人员能够检测
期刊
日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Yasmine Belkaid课题组研究发现,黏膜相关恒定T(MAIT)细胞在生命早期被微生物群所印记,并促进组织修复。   研究人员认为MAIT细胞的发育依赖于特定的时间窗口,此后MAIT细胞的发育受到永久性损害。这种印记取决于生命早期暴露于合成核黄素来源抗原的特定微生物。在成年人中,皮膚MAIT细胞是产生白介素17A(IL-17A)淋巴细胞的主要群体,其显示出独特的转录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提出,要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把科技成果充分应用到现代化事业中去。实现这一目标,要靠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这对科技创新的思想认识、政策设计、资源配置以及保障机制等多个方面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这其中,全面系统理解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融合的机理和规律,从意识上弥合科学知识生产和经济价值实现这二者长期以来存在
期刊
近日,北京市政府印发实施《关于新时代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简称“科创30条”)。这是北京市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科技创新领域推出的一项重大改革文件,其改革力度之大、含金量之高、影响范围之广,彰显了北京通过制度创新驱动科技创新、更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更大决心,体现了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世界
期刊
1 你是谁?为何至今才有第二颗星际天体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浩淼宇宙的戏院里,各种天体你方唱罢我登场,演绎着一幕幕传奇。自从20世纪90年代起,借助各种望远镜,科学家已经发现4000多颗系外行星,但我们迄今只确认了两位闯入太阳系的“天外飞仙”。   第一位就是2017年10月在太阳系“大闹一场”,然后离去的“1I/奥陌陌”。但它在我们的视野中仅仅停留了两个月,就绝情而去,留给我们无数待解的
期刊
新华社电 记者吴涛 朱涵 王成 在日前召开的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总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坚持把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进一步抓实抓好。   技术人员眼里的小问题,可能却是农民着急上火的“当务之急”。在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科技特派员队伍扎根田间地头,这些“科技秀才”让科技之光照进农家,给田野带来新希望。   深秋十月,闽北地区的竹荪采摘季已结束,
期刊
2017年10月19日,位于美國夏威夷的全景观测望远镜和泛恒星系统1号,观测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造访太阳系的星际物体。同年11月,它被命名为“1I/2017U1”,也就是人们熟知的奥陌陌。   奥陌陌的直径在百米左右,呈雪茄状,颜色偏红。从它被发现开始,天文学家便对其进行观测研究,但它只留给我们2个月的“黄金时间”,在12月中旬左右,它就变得太暗以至于地球上最灵敏的望远镜也难以再进行观测。   短
期刊
“芝麻汾阳综合试验站自2008年加入国家特色油料产业技术体系后,我带领团队成员及技术骨干们历经11年,从全国各地收集种质资源1000余份,完成了体系收集资源的重点任务。我们培育出了白芝麻新品种‘汾芝2号’、黑芝麻新品种‘晋芝3号’,被国家特色油料产业技术体系遴选为“十二五”“十三五”西北地区主导品种。”9月12日,山西省農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刘文萍接受《科学导报》记者采访时说。   11年
期刊
“甲方每日下午五点半以前到家。迟到1小时罚款10元。如一周内都准时回家,奖励啤酒两罐或一瓶。”大约20年前,74岁的彭士禄作为“甲方”与小孙女签署了这样一份“合同书”。彭士禄是中国核动力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是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年事渐高却依然早出晚归,分外忙碌,小孙女对此颇为不满。   在研制核潜艇过程中,是否建造陆上模式堆引起大家一番争论。反对者认为建造陆上模式堆太浪费钱,而且会推迟
期刊
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全球性问题层出不穷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形势下,智库日益成为现代领导管理体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成为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的智库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智库,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中国智库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指导思想上,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它坚持党的领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研究新形势、新问题,提出新方法、新方案。其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