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里人的哲学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aobo591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末无事时,我喜欢到乡间走走。到乡下,我喜欢与村人聊天。都说乡里人好客,其实,乡里人也很健谈,如果你与他们熟悉之后,就会发现,他们个个都是杰出的语言大师。比如试问:“何为人?”这听起来是多么高深的一个话题。一位乐观的乡村老人,站在金色的麦地里,他抬起头擦擦汗,不假思索地说:“人活着能记住自己是人,就是人了!”
  老人的话,言浅意深,透出哲理,令人回味。细品其意,可解为,人活着就该像个人;反之,活而不像人,就离兽性不远矣,会成脱缰之野马,无拘无束、肆无忌惮,害人害己。方孝孺曾言:“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活着要明白自己是个人,就要心存敬畏,坚守本分,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在乡间,偶遇一位乡里干部,他在指导村民脱贫。这位干部,面对乡里人,一个上午大讲特讲“出路”。一位老乡终于听得有点不耐烦了,就说:“领导,您讲了半天,不就是想给俺们说清‘出路’的意思吗,您这也太麻烦了。”这位乡干部闻之一愣,他对那老乡说:“好啊,那你就给大家说说啥是‘出路’,让我们听听你的高见。”这位老乡也不谦让,张口道:“出路其实很简单,出路出路,走出去就有路;困难困难,困在家里就难。脱贫不是围着桌子喊,需要甩开膀子干!”老乡的话音刚落,掌聲雷动。
  乡里人老方读过一些书,我与他聊天时,他说:“俺常常在心中念叨一个‘慎’字。”我听之不解。他解释说:“我心念‘慎’,生怕自己待人‘心’不‘真’。”老方在村庄里,大家都尊重他,称呼他用的是尊称“您”而不是“你”。老方告诉我:“每一次听到大家称呼俺为‘您’时,就在内心告诫自己要谨言慎行,要对得起这个尊称。”我说,这或许只是大家出于礼貌的一声称呼。老方说:“不,大家尊称‘您’时,是因为已经把‘你’放在了‘心’上。”
  同样在乡下,我寻访一位活了97岁,身体依然硬朗的老人。我问他的高寿秘诀时,他回答:“秘诀?没啥秘诀,多琢磨事,少琢磨人。”我不解。老人解释说:“琢磨事练脑,高寿;琢磨人费心,短命。”
  广阔的沃野,耕作的乡人。他们本着“半截尺,量准世间曲直;一杆秤,称出天地良心”的善良本能之心,世代传承,生生不息。作为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和历史的创造者,他们的实践是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他们的话语散发着泥土的芳香,源于真实的生活,在劳作中经久历练,句句富有哲理,是最有生命力的语言,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
  高手在民间,此言不虚。
  刘振荐自《今晚报》2017年5月2日
其他文献
每年秋季开学,瑞典鲍斯达中学的生物课老师玛林·哈马斯托姆,会给新升入八年级的班级讲授性知识。第一堂课,她鼓励学生们把知道的所有关于性的词汇大声说出来,并写上黑板。之后的课上,她会解答学生们有关性的任何问题;如果有必要,男女生将分开上课,方便那些羞于出口的问题被提出來。“性是人成长过程中很自然的事。”与教授生物知识相比,玛林觉得教授性知识更有成就感,“这些知识让学生们终身受益。”  因材施教,坦诚、
期刊
在云冈石窟游览时,经常会听到两种声音:一种是简短单调的“哇”,一种是娓娓道来的“据说这尊造像……”面对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杰作,大家都会由衷赞叹,但有的止于“哇”,有的却能说得头头是道。  碰到一对在景区游览的母子,母亲认真且耐心地给孩子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后来得知,他们是第一次来看石窟造像,为了让孩子更多地了解景观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母亲花了不少力气做功课。实际上,与大多数人的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相比
期刊
一个没有精神追求的人,对物质的迷恋往往可以达到变態的程度。  你看那个锒铛入狱的官员,回忆起当年有人拍他马屁为他在欧洲庆生,“点了一条鳄鱼尾,那条鳄鱼尾有一米多长!”他讲这话时,眼里依然放光,既有享用了一米多长的鳄鱼尾的得意,又有对无缘这道美味的听讲者的鄙夷。可以想象,这个“味蕾高于天”的家伙,一定在梦中反复温习庆生宴会上令人陶醉的情景。  我们的心,是一方不大的天地。塞满了物质,精神就被边缘化了
期刊
毋庸讳言,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思维品质不佳,是基础教育的弊端。学生思维品质为何不佳,需要有冷静客观的分析,应试教育的传统,社会的功利主义,都对学生的思维产生消极影响。这里仅具体地从阅读状况来观察。  过低的阅读量,狭窄的阅读面,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阅读量不足,诸事皆废。  我们在介绍名人治学成功经验时,用“博览群书”的频率远远要高于“独立思考”。这个“博览群书”是不是很难?在古代,学富五车汗牛
期刊
人说话的目的,大都是为了表情达意,与他人沟通,说的话就要使人理解。令人遗憾的是,有些人故意制造语言差异,为沟通造成新的屏障。除了要瞒过圈外人的黑话、行话之外,这些话大多是为了表明其身份地位的“酸话”。  什么叫“酸话”呢?大体上说是指不自然的话。自然的话属于五味调和一类,不自然的话矫揉造作,令人倒胃。试想,一位东北歌星,台下她还用大大咧咧的东北话“侃山”,一到台上,马上换了一副娇滴滴的港台腔,装模
期刊
有一个“90后”网友在微博上问黄永玉:“您一生当中最骄傲和最失意的事情是什么?您对我们年轻人又有什么忠告?”黄永玉答道:“我一辈子没有什么骄傲和失意的,我从来没有丢失自己。年轻人,珍惜时间,好好读书,一辈子跟着书走,不会错。”这番“90后”与90叟的对话,颇发人深思。  在中国当代文人中,黄永玉是一个博学多产的大家。前些年,他曾在《比我老的老头》一书中,刻画了多位文化前辈的形象。岁月如梭,光阴似箭
期刊
留白,是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手法之一,尤其常见于山水国画之中。通过留白,不仅能恰到好处地展示水、云、风、雾等飘逸灵动的美,还能使构图协调余裕,避免铺陈太满所带来的压抑感。这种留白的艺术手法,比起浓墨重彩,更能彰显国画含蓄内敛、清新雅致。正是因为留白,才使得国画有了无尽的张力,产生出一种朦胧丰盈的美。  留白,既是一种艺术美学,也是一种人生智慧。古人云:“水满则溢,月盈则亏。”事物盛到了极致必然会走向
期刊
作为整体,人类从隆古走来,朝未知奔去;作为个体,我们一方面向死而生,另一方面学无止境。正因如此,我们的求知欲往往是所有欲望中最强烈的一种。梁实秋说,即或活到一百岁,也无非三万六千五百天;倘使把这三万多天做成日历,每天撕一张,又当如何?  这很可怕。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今,行万里路易,读万卷书难。何也?人生苦短。去掉稚童和老弱时期,加之各种各样的难违难却,“好日子”所剩无几。因此,无论对
期刊
对很多人来说,杨绛是女神无疑。她有完美的爱情,幸福的家庭,杰出的成就,而她整个人自始至终都是从容优雅的代名词。作为一代名人,她的人生并不顺风顺水,如何走过战争与动荡,在长达一百年的时间里始终保持不争不慌的状态,是杨绛身上最大的谜。  也许答案,就在她自己的阐述里: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在年轻时认真经历生命的历练,方
期刊
教育小孩是件非常难把握的事。孩子有自己的个性,外部环境又千变万化,家长就算有一肚皮正确的三观、先进的知识,有时候也拿孩子无可奈何。现在弘扬传统文化,有些家长就指望从古人那里学点儿教育孩子的本领。但在我看来,古人在这方面的困惑,不比我们少。  在古时候,做父亲的是不大肯和孩子亲密的。陈亢听说孔子“远其子”,不怎么搭理孔鲤,就佩服得不得了,说君子就该这样。我翻过一些这些君子们留下的家训,有没有道理我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