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我们这样的人

来源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yaopojiemima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像我这样优秀的人,本该灿烂过一生,怎么二十多年到头来,还在人海里浮沉……”毛不易的聲音猝不及防地飘入耳郭。霎时,恍若经年,很多往事涌上心头。
  第一次听到这首歌,应是在前年初冬,凯把他翻唱的这首歌分享给我,我只听一次,便被吸引住了,不单单因为凯天生的好嗓音,更因为这首歌的歌词唱进了我心里。那时候的我,踌躇满志,日夜奔波,终日劳劳碌碌,却依旧平庸得像人群里最不起眼的那只丑小鸭。无数次踏着漆黑如墨的夜色下班,无数个愤愤不平的夜晚,凯的歌声陪伴着我,他唱《像我这样的人》,唱《空白格》,唱《一如年少模样》,也唱《给自己的歌》,句句入耳,首首走心。
  说起凯,我们认识该有十五年了,在我有限的生命里,这是一段很悠长的岁月。他是我唯一愿意以“发小”相称的人,尽管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可能算不上,但是,论感情,那又有什么区别呢?
  而这十五年,要正正经经说起来,也平淡无奇,无非是一起走过漫漫求学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但细究,却令人回味,毕竟互相见证过彼此的成长历程,从乳臭未干到懵懂青涩,从初识人生滋味到混成如今的模样。只是,走出了象牙塔,依旧还能保持校园里纯真的感情,实属难得。
  我们两家相距不远,我俩从小学起便是同学,到了初中也不例外,只是不同班。据父亲说,他和凯的母亲曾经也是同学,只是情谊淡些罢了。如此,我们生命的前十几年,便有了很多的交汇。
  记得小学时,我野得像一阵风,胖乎乎的,黝黑黝黑,每天最喜欢和一群男孩儿混在一起——课堂上偶尔背着老师偷偷传纸条,课间匆匆忙忙“杀”盘象棋或者去煤炭堆里捉捉苍蝇;放学后跪在校舍的土坑边打弹珠,爬进枯井里寻青蛙,特意绕远路回家,睁大眼睛找黏在枝叶上的“铁牛”,就想抓一只明天带去学校炫耀炫耀——不亦乐乎!凯就是我那众多玩伴中的一个,且是最投缘的一个,也许是因为成绩吧。在偏僻的小山村里,我俩的成绩似乎杠上了,总是名列前茅且不分伯仲,这让向上又骄傲的两颗心不断靠近有了更坚实的理由。小学六年,我们就在摸爬滚打又隐约现出的竞争意识中愉快地度过了。
  上了初中,总归是要不一样些,我们同校不同班,各自又有了新的小团体,再加之学习任务重起来了,碰头的时间自然锐减,只偶尔在回家路上相遇或者在去学校的班车上打个照面,再或者是忘带书时求助。眼看着我们的友情正走下坡路,谁知初二下学期却来了个神转折——我们都因为离家远选择了寄宿,于是我们又聚在了一间小小的自习室。可别小瞧这半年,我认为,它对我们的友情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室外夜幕黑沉,室内明灯白墙,在这间不足一百平方米的教室里,每晚三个小时,我们一起学习,共同探讨难题,共同写一本日记。所有青春年少里的懵懂无知、情窦初开、张扬无畏,对父母的不理解、对同学的想法、对老师的评价全都放心地交付给了对方,也总能得到最豪气的承诺或是最温情的抚慰。时光荏苒,我们就这样,不甘平凡地“浪费”了人生中暗香浮动的三年。写到这儿,我的脑海中猛然就冒出了李元胜老师《我想和你虚度时光》中的一句诗:“一起虚度短的沉默,长的无意义/一起消磨精致而苍老的宇宙……”
  时光再往后推,我们又站在了人生的新节点。初中毕业后,我选择读师范追逐梦想,而凯循规蹈矩地上了高中,这时候,距离感真正显现出来了,起码,我们造梦的学校就至少相隔了一百来公里,相见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
  再后来,他去了离家乡遥远的海滨城市继续求学,而我在四面临山的家乡驻扎下来,开始从教生涯。
  初中之后的这六七年光阴里,我们联系颇少,只是会在回了老家又都有空闲的假期里,相互串个门,不过,这样的机遇难得碰到,一年也就一次吧。好在,我们从未忘记过彼此的生日。一年仅一次的生日,我们总能准时准点收到来自对方的祝福,这就是我们之间友情的集中表达了。
  人说,“岁月不堪数,故人不如初”,我却不以为然。有些人,有些情感,似乎早就根深蒂固地留在血液里了,不管彼此联不联系,它都在。像我们这样的人,行走在人世间,平凡却不甘平庸。既是一类人,我便相信,这份感情,任它兜兜转转都不会走丢。朝暮与岁月并往,愿我们一同行至天光!
其他文献
读者说  我很喜欢写作,平常写的课堂作文或者考场作文,也都能得高分。在这一点上,我也算是学校的小名人吧,是大家公认的“文章写得非常好的人”,有人甚至叫我小作家。种种赞誉,让我受之有愧。作家居然没在杂志上发表过哪怕一个字?更可怕的真相是,其实我给《中学生百科》投过很多次稿了,但从未被采用?为什么?我到底是写得好还是不好?(光沿)  编辑说  还记得读过的你的几篇文章,不能说不好,但是它们的“应试”痕
期刊
蛾子  已爬出蛹,  周围是星散的面粉粒  和滴着腐败油滴的  陶罐,  蛾子  在这当前的  黑暗中发现  它是一种蝴蝶,  但是  它無法相信,  它无法相信,  它无法相信  它是一只小小的,  能飞的,相对  自由的蛾子  它想回到蛹里,  但已无可能。  自由让  蛾子颤抖  永久,只是  二十二个小时。
期刊
电影《帕特森》的主人公帕特森生活在与他同名的新泽西州帕特森市,他的职业是普通的公交司机。沉默寡言的帕特森和妻子劳拉以及一只牛头犬过着平淡的生活。  帕特森每天起床、看表、在工作间隙写诗、听同事发牢骚、听公交乘客谈论真实的或虚构的事情、回家扶正邮筒、遛狗、去酒吧小酌几杯、和女友聊天、睡觉……日复一日,波澜不惊。这是一个普通人的日常,过着自己的小日子,走着自己的平凡之路。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帕特森写下
期刊
[知趣]  问:我老家是四川的,我跟着父母来到南京读书。总是有人问我在家里是不是顿顿辣椒下饭,是不是从小就会搓麻将……可惜,我真的不爱吃辣,也不会搓麻将,家里更没养过熊猫。我是不是给家乡丢脸了?  答:有一个网络名词“地域拖油瓶”,就是形容像你这样给家乡“拖后腿”的朋友,即不具备当地特征属性的人,比如数学不及格的黄冈人、不会跳舞唱歌的新疆人、不会骑马射箭的内蒙古人等。  北京人总会被这些问题攻击:
期刊
当你盯住一个局部,并把它放大来看时,你会全神贯注于此,不断深入挖掘与思考,并因此跳出以往的思维惯性,重新发现与审视这个世界。  比如,春天里,草丛中,树荫下,一丛丛深褐色的枯叶中,一棵棵娇嫩欲滴的鲜蕨肆意生长,半握着粉嫩的拳头。天地之间,回荡着我们人类听不见的、蕨类们惊心动魄的呐喊。瞧那一根根酷似蒜薹的蕨芽,其色青中透紫,密布灰白绒毛,顶芽蜷曲如微缩竖盘。盯住那蕨芽看了又看,你会发现它们实在美极了
期刊
1  谭松韵出身于演艺世家。她的爷爷、奶奶都曾在剧团工作,父母也在文艺方面颇有建树。因为从小耳濡目染,谭松韵似乎比其他人多了一些“艺术细胞”。她喜欢唱唱跳跳,还专门去了舞蹈学校,系统地学习了古典舞和民间舞。年少的兴趣,让谭松韵变得勤奋、认真,同时也让她在面对未来时更为谨慎。  “我究竟是学舞蹈,还是学表演呢?”长大后,谭松韵既想坚持跳舞,又渴望能有点儿新的尝试。但她并不想,也不敢草率地做出决定,因
期刊
作为素食爱好者,我一直很难理解为何那么多人都排斥西兰花和胡萝卜——它们真的有那么难吃吗?且不说胡萝卜生啃就很美味,西兰花白水随便煮煮就挺好吃,更别提精心烹制的蚝油西兰花和胡萝卜炖牛肉了。  看美食节目,经常听到家庭主妇们如获至宝地感叹:“这个做法太棒了,把胡萝卜切碎混在馅儿里,孩子挑都挑不出来!”或者:“把胡萝卜打成泥做成蛋糕,这办法妙极了!”又或者:“把西兰花做成酱汁搭配意面,太适合我那个不爱吃
期刊
说起时光,我总会想起童安格的歌《忘不了》:“为何一转眼,时光飞逝如电,看不清的岁月,抹不去的从前,就像一阵风,吹落恩恩和怨怨……”是的,我们生命中的有些日子,确实是忘不了的。比如我们考上大学的日子,我们初恋的日子,我们考试不及格的日子,我们高中、大学毕业的日子……这样的日子,或多或少地改变了我们生命的道路,在我们的生命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让我们终生难忘。  但即使是这样的日子,也常常会变成“此情可
期刊
1  那年6月,大学毕业典礼。宽敞的环形礼堂中,挤满了人。那些年轻的面孔“长”在黑底绿纹的黑袍上,像一捧莹莹的玉石。我站在他们中间,等待院长将学位帽上的帽穗拨到左边,心脏激烈地跳动,一如礼花绽放,平地惊雷。  那时候,我是期待着什么的,关于过往,关于未来。那些细碎的、闪光的妄想自学士服向外蔓延,飘向高远的天空,最终酝酿成一场夏日的大雨,倾盆落下。在噼里啪啦的雨声中,年逾半百的校长发表讲话,祝愿我们
期刊
因工厂停工,在东莞务工17年的吴姓农民工决定返乡,他退了东莞图书馆的读者证,并写下留言:“我来东莞十七年,其中来图书馆看书有十二年,书能明理,对人百益无一害的唯书也……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虽万般不舍,然生活所迫……”东莞图书馆做出回应:“感谢!我们一直在,等您再来!”  毛姆曾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这个“避难所”不需要门票,只需要打开一本好书,就能使深陷生活泥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