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经典著作解读法为基础的“马原理”课教学改革创新

来源 :科学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h8494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马原理”课的教学中推行以经典著作解读法为基础的教学改革是由高校思政课的性质以及“马原理”课的性质决定的。在“马原理”课中推行以经典著作解读法为基础的教学改革主要有以经典著作解读法为基础的课堂理论讲授和以经典著作品读法为基础的课堂实训两个主要环节。在“马原理”课的教学中推行经典著作解读法为基础的教学改革,要注意处理好经典著作的抽象性与可读性以及经典著作的历史性与时代性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经典著作教学法。
  思政课中的经典著作解读法指的是,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基础组织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方法。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宣传政治工作中的学理性与理论性的强调,“以学术讲政治”的理念已成为广泛的共识,“读原著悟原理”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解读为基础的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开始逐渐引起重视。
  本科高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马原理”课)是学理性和理论性特点最为明显的一门课程,其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结合度最为直接和密切。在“马原理”课教学中推行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解读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改革是新时代“马原理”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必由之路。
  一、在“马原理”课教学中推行经典解读法的必要性
  (一)理论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思政课的要求
  在思政课中推行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解读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改革,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以及高校思政课的特点中对理论性的要求所决定的。
  第一,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以理论与事实对人进行说服、引导与培育的教育。从认知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来看,人们只有真正理解理论才会认同理论从而把理论转变成自己的信念与行动。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1]11。而对理论的理解与认同只有建立在理性认识,也就是理论性的基础上。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2]4学校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必须通过理论性来达成教育目标。习近平强调,学校思政课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3]所以,要上好思政课就必须凸显其理论性。
  第二,这是由高校思政课的特点决定的。高校的思政课与中小学思政课相比有着更高阶段的理论性要求。202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中将小学与初中阶段的课程名称概括为“道德与法治”、高中阶段概括为“思想政治”、大学阶段概括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增加的“理论课”三个字可以看出,大学阶段思政课与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思政课的主要区别即是对理论性的要求。所以,理论性是高校思政课的必然要求。
  (二)理论性是“马原理”课性质与改革创新的要求
  在“马原理”课中推行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解读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改革是由“马原理”课的课程性质以及课程改革创新的要求决定的。
  第一,这是由“马原理”课的课程性质决定的。“马原理”课是高校思政课中对理论性要求最高的一门课程,其是其他思政课程的理论基础。“马原理”课重点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主要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和基本观点。这些基本原理都是以理论的形式进行概念界定、理论阐述与理论论证的。所以,对理论性的强调是由“马原理”课性质决定的。
  第二,这是“马原理”课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由于“马原理”课教学内容具有的抽象性特点。在教学改革创新中,主要存在两个偏向:一是研究性较强的学术化方向。这一方向虽然强调了理论性和学术性,但却忽略了课程的公共课性质,挑战度较高,从而无法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另一个是偏重于生动性的感性认识方向。这一方向虽然有利于提高课程的感染力、亲和力和吸引力,但却往往以牺牲理论性与学理性为代价,从而失去了理论的说服力与持久力。所以,在“马原理”课教学的改革创新中需要找到一条既凸显理论性又不失生动性的恰当路径。
  (三)提高“马原理”课理论性需要回归经典著作
  理论性主要体现在对理论概念的科学界定、对理论内容的科学阐述以及对理论正确性的严密论证三个主要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最为准确、权威与经典地体现了这三个方面。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4]。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既包含科学的理论阐述也包含着严密的理论论证,同时还包含着大量生动的论据材料,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丰富的结合体。
  “马原理”课是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联系最多、最为直接与密切的课程。其涉及到大量的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作家的著作。“马原理”课教材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大量引用也体现了这一点。自2015版教材出版以来,“马原理”课教材就是高校思政课教材中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篇目最多的教材,且呈现逐版上升的趋势。据学者统计:“2018新版教材对经典著作的引用量比2015版教材多58次,增加了将近四分之一的引用比例。”[5]所以,推行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解读为基础的教学改革,是提高“马原理”理论性必然要求。
  二、“马原理”课教学中推行经典解读法的主要环节
  (一)以经典著作解读法为基础进行课堂理论讲授
  “马原理”课作为理论课,理论讲授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解读法为基础的讲授方法主要分为理论阐述与理论论证两个环节。
  第一,以经典阐述理论,以原著出原理。理论讲授的前提是理论的概念界定与理论的判断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念大都在经典著作中有着经典的界定。基本原理是通过判断的形式得到阐述的,而这些经典的判断就存在于经典著作中。“马原理”教材的编写时,为了可读性,往往省略或节略了这些经典的界定与阐述,又或者只是将这些经典的界定与阐述作为一种名人名言的论据进行呈现。如果单一地依托教材,基本原理经典的理论性就得不到很好地体现,甚至还会出现教师进行主观定义与阐述的弊端。基本原理的权威性、准确性就会出现弱化。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通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来进行概念的界定、判断的阐述,以原著出原理。这样既避免了教师在教学中对概念与基本原理主观地定义与阐述,保证了概念与基本原理的准确性、权威性与经典性,又可以通过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的学术与理论素养。   第二,以经典论证理论,以原著证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仅包含着经典的概念界定与经典的判断阐述,其还包含着对基本原理的经典论证。这些经典的论证分为,经典的理论论证与经典的事实论证两个主要方面。经典的理论论证主要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通过逻辑思维对基本原理所进行的理论论证,这是对基本原理最为雄辩与经典的论证方式。经典的事实论证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以事例为论据对基本原理所做的事实论证,其是对基本原理论证最经典的范例。如果脱离这些经典的论证,既会失去基本原理的说服力,也难以把握基本原理的来龙去脉。所以,在“马原理”课的讲授中,采用经典著作对基本原理的论证方式与论证论据进行论证必定是最准确、权威与经典的论证选择。既有利于增加基本原理的说服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
  (二)以经典著作品读法为基础进行课堂实训教学
  理论的说服力依托于学生的理解力。如果学生无法准确地理解理论,理论自身的说服力就无法得到体现。而学生的理解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不断进行理论的训练和培养的。“实训”教学是思政课程中介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一种通过实际训练的方式培养学生理论素养、使其深入理解与内化理论的方法。在“马原理”课中进行实训教学的最好形式即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品读教学。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的三个环节组织实训教学。
  第一,按照教学内容要求布置经典篇目。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根据授课内容板块涉及到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拟定经典著作的阅读书目以及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理解能力拟定品读的经典节段。并按照这些经典著作的内容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按品读实训的要求安排学生进行提前学习研究。
  第二,进行经典著作品读的课堂实训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课时作为实训课时。在某一单元或专题结束后,结合本单元或专题的教学内容涉及到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按照事先安排的顺序让学生进行经典著作的经典节段品读。品读需要以这样几个环节进行展开:一是学生的品读必须包括“读”和“品”两个环节。“读”就是原原本本地呈现经典著作的经典节段。“品”就是结合社会与自身的实际来解读经典著作的经典节段。二是组织课堂的互动答辩。品读的学生在品读中可以就相关的问题对师生进行提问;品读结束后师生需要对品读学生在品读中涉及到的内容与观点进行提问与质询。这样的形式既可以对品读学生进行培养理论素养的实训,也可以提高课堂的参与度。
  第三,进行经典著作学习的课外延伸教学。为了把读原著悟原理、读原著用原理变成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实践方式。可以采取三种主要的方式进行课外延伸教学:一是组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品读兴趣小组。在学生的课前准备中组织兴趣小组,对经典著作进行集体研读。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又可以提高课堂实训的质量与效果。二是组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品读的期末展示活动。这样既可以检验课堂实训的效果,又可以通过展示评比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三是搭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宣传实践平台。通过校内外的各种和宣传政治工作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用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的成果参与宣传实践,达到读原著用原理的目标。
  三、“马原理”课教学中推行经典解读法的要点把握
  (一)把握好经典的抽象性与可读性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存在概念界定的专业性、理论阐述与论证的抽象性、所涉及理论背景的复杂性等特征,作为没有经过专业学习的大部分本科生来说,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难度。如果不处理好经典著作理解中的难度问题就难以取到理想的效果。这就需要把握好经典著作的抽象性与可读性之间的恰当关系。
  第一,精选好经典著作的经典篇目与节段。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涉及到的篇目数量庞大,同一个基本原理有时候在不同著作中都会有所论证与阐述。这个时候就需要精选好经典著作篇目以及经典著作中经典节段。具体来说应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选择:一是以教材引用到的经典著作与节段为依据。教材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引用是相对权威的,其往往在对某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阐述中都会引用该基本原理在经典著作中的经典阐述,这是选择经典著作及节段的权威依据。二是以总结概述性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篇目为重点。经典著作中的导言、序言、跋、以及经典作家为经典著作写的书评等往往都有着对基本原理的概括性总结,这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入门篇目。三是选择具备人文色彩的经典节段。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往往通过对物与物之间关系的研究揭示背后的人的存在境遇,并有概括性的升华与总结,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神髓与学生的兴趣点所在。
  第二,编写好经典著作节段的导读性材料。由于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情况存在差异性。所以,应该在综合评估本校学生的特点与理解能力的基础上把精选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经典节段编写成导读性材料。导读材料的编写应该把握这样两个方面:一是需要介绍该著作的背景、意义与主要内容,这样学生就能对该著作有整体的了解与把握。二是对涉及到的经典选段需要结合本校学生的情况进行注解与阐释,并指明其和教学内容中的基本原理之间的对应关系,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通过导读材料来阅读经典著作以及通过经典著作的阅读来理解其所阐述的基本原理。
  (二)把握好经典的历史性与时代性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作为一种历史文本,其中所包含的基本原理是科学的,但其所使用的论据材料不可避免的具备当时的历史特征。这种历史性的论据材料起到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有利于揭示基本原理产生的历史背景,是最为经典的论据以及思想史材料。另一方面又会与当前的现实生活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如果完全抛弃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论据材料,就会失去对基本原理论证的经典性、权威性;如果拘泥于这些论据材料又会失去论证的时代性与吸引力。这就需要在这些论据材料的选择中把握住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恰当张力。
  第一,选择好与现实联系紧密的论据材料。只有选择与现实联系较为紧密的论据材料才能够解释现实、以现实论证理论,增强理论的说服力与吸引力。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论据材料中,与现实联系紧密的论据材料主要有两种:一是与学生所关心的一些普遍性问题相联系的材料。尽管经典著作中所涉及到的论据材料是一些历史的材料,但是那些涉及普遍性问题材料,放到今天依然是具有时代性的。二是与中国相联系的论据材料。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包含着大量与中国相关的论述与论据材料,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著作中所采用的论据材料绝大部分都是当时中国的实际材料。选择这些论述以及论据材料就能够使历史与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既增加了论证的权威性与经典性又增加了论证的现实性,从而增加了对基本原理论证的吸引力与说服力。
  第二,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中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最新的阐述与论证。所以,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来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阐释与论证是一种经典性、权威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阐释与论证方式。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取得的伟大成就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可以通过对这些伟大成就的分析得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是论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所以,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是处理好经典的历史性与时代性之间关系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光明日报,2019-03-19(01).
  [4]习近平.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N].人民日报,2011-05-14(01).
  [5]郭瑞萍,李丹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经典著作的直接引用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0,42(05).
其他文献
摘要:在早期中国美术史的长河里,有绘画、书法、雕塑、建筑等等非常多的门类,但是在西方美术史里以上这些同样是有的。而中国工艺美术分支中出现的漆画艺术是中国本土文化,是从七千年传统中走来的民族画种,代表了中华此次通过对当代漆画艺术家沈克龙分析研究,了解当代漆画艺术中东方意蕴和西方色彩的碰撞以及传统与现代的拉扯。  引言  在第一次接触到了漆画课程,了解漆画的历史时,很是震撼,对自身所学习的现当代艺术产
期刊
摘要:医院道德讲堂不断提高职工思想道德修养,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文章主要阐述了医院开展道德讲堂活动中,使青年医务工作者在活动中受到道德熏陶,洗涤心灵,使他们更加积极发挥青年充满朝气和活力,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与素质。  关键词:道德讲堂;医院青年医务工作者;医院文化  青年医务工作者是医院的未来,必须要有正确的、坚定的个人理想,医院才会有希望。医院的进步,社会的运转,背后都离不开一代又一代青年
期刊
摘要:建筑屋面防水是建筑物施工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章以TGS防水涂料的使用为研究切入点,结合以往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材料应用的局限性问题,就如何借助TGS防水涂料来提升房屋建筑屋面防水效果进行探究。  关键词:TGS防水涂料;现代建筑;屋面防水;应用  屋面防水是房屋建筑施工的一个重要工作内容,从以往的屋面防水工作发展情况来看,防水工作多采用沥青油毡、改性沥青卷材,防水效果不理想。而出现不理想防水效果
期刊
摘要:目的:对于糖尿病早期干预,是否能减少高血糖症及医院获得性感染进行研究。方法:调研近一年来50名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工作对象,并将其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分别接受常规护理干预以及糖尿病前期干预,然后对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后所出现高血糖症以及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几率进行对比。结果:在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进行初期干预,相比较于未进行干预的患者在高血糖指标以及医院获得性感染几率这两方面都具有较大的优势。结论:对于糖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离婚的成见渐渐减弱,直接导致我们离婚率的不断提升。为了维护离婚案件中受害一方的正当利益,2001 年修订的《婚姻法》中又增加了一项“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条款。但是,由于中国国情的复杂性,“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在实行过程中必然会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本文从司法实践的角度进行分析,重点分析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意见。 
期刊
摘要:慢性病居民的健康素养十分重要,是我国政府统计人群健康水平的指标之一。总结和探讨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水平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对策势在必行。  关键词:慢性病;健康素养;健康管理  健康素养是人们获取、理解健康信息和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进行保健、治疗和预防的能力[1]。有研究显示,健康素养的降低将会导致人群的患病率提高,故而健康素养的研究一直以来都为人们所重视,也逐渐成为国家和政府检测人民健康水平的
期刊
摘要:近年来,大数据在快速把握旅游行业运行规律,辅助行业管理,创新服务模式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旅游行业点多线长面广,有很强的复杂性和综合性,需要提供从多方面多维度提升综合集成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当前,一系列以“利用智能技术建设即时感知、准确判断和精确执行的信息系统”、“整合旅游产品、智慧服务和管理应用的信息服务网络”、“依托云计算,基于云架构,聚合海量旅游综合信息的云服务”等为代
期刊
摘要:河道内的生态需水量是满足鱼类产卵生存和保持河道生态健康的最低需水量,是维护河流健康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保护河流生态系统才留住绿水青山,才能将其变为“金山银山”。因此,探讨河道内生态需水量的计算方法,使其更好地应用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河道;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  河道内的生态需水量最早是美国渔业和野生动物保护组织提出的[1]。是为维护和保护河流的最基本生态功能不被破
期刊
摘要:近年来,人们对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识得到有效提高,而森林资源是环境保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森林资源对于维持生态平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让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得到有效提升,就必须对森林资源进行重点保护。而森林火灾对于森林资源来说几乎有着毁灭性的破坏作用。所以,森林防火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就森林防火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其应对策略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森林防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高新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在各行各业都开始利用高科技对传统行业发展进行改变革新,而在农业生产行业里关于绿色蔬菜种植中土肥管理技术的应用就是农业科技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土肥管理技术的应用使得传统绿色蔬菜种植在质和量上都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并且对当前土壤的肥沃程度也起到了一定的改善作用,保障了绿色蔬菜健康卫生的同时还确保其良好的口感。本文就土肥管理技术在绿蔬种植中实施的意义进行阐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