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8月5日,天平汽车保险公司购买了2008年奥运期间北京“绿色出行”活动产生的8026吨碳减排指标,用于抵消该公司自2004年成立以来至2008年底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这宗交易开启了中国自愿减排市场的新篇章。随着低碳经济的升温,碳交易也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眼球。近日,《经济》记者就碳交易发展的相关问题专访了北京环境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
《经济》:请您简单介绍一下碳交易出现的背景。
梅德文:我们的古诗中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等等描述美好景色的句子,但是这些美好景色已经很少能再见到。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的2500多位专家经过长时间的科学调研,得出结论:全球正在遭受温室效应的危害,全球变暖非常有可能是由于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引起的。1997年众多国家在东京签署了《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国家(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量化减排指标;即在2008~2012年间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削减5.2%。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三种减排机制:清洁发展机制(CDM)、联合履行机制(JI)、国际排放贸易(ET)。这三种机制都允许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国与国之间,进行减排单位的转让或获得,但具体的规则与作用有所不同,而CDM主要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基于项目减排的合作机制。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碳交易遵循了科斯定理,即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需要治理,而治理温室气体则会给企业造成成本差异。因为减排的成本不同,而发达国家的减排成本很高,通过CDM机制,发达国家可以从发展中国家购买减排指标(量),这就形成了碳交易和碳交易市场。
《经济》:现阶段,国际上碳交易(CDM)的发展情况如何?
梅德文:CDM运行以来,总体来看还是很成功的。截至目前,全球已经有2067个项目获得注册,年减排量3.45亿吨;到2012年的减排量可达17.4亿吨,实际已经签发的减排量3.89亿吨。
CDM的发展状况虽然很好,但依然面临一些问题。首先是国际环境方面,缔约方会议未能够就下一阶段发达国家量化的减排义务达成协议,导致需求不明朗;缔约方会议未能够就改进CDM的管理给出充分清晰的指导意见,导致CDM改革方向不明朗;CDM执行理事会未能够就自身改革和CDM运行改革提出建设性意见,导致CDM运行存在的问题无法尽快获得解决。其次,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发达国家的经济滑坡,相应地使其减少了对温室气体减排的需求,以及由于资金短缺导致对项目投资的大量减少,使得CDM市场需求不振。
另外,由于指定经营实体(DOE)少、项目多,形成了DOE供不应求的局面。
2009年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并没有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各方都对2012年CDM市场抱着观望的态度,前景很不明朗。
《经济》:中国的碳交易市场发展的形势如何?
梅德文:中国的CDM发展可以说是全世界最成功的。首先是项目数量多:截至2010年2月10日,国家发改委共批准了2411个项目,截至2010年3月,有752个在联合国EB注册;其次,预计减排总量大:发改委批准项目预计可转让的减排总量约1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已注册的项目预计每年减排总量约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球注册项目的59.3%;再次,涉及项目类型多样: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出现很多新的项目类型,比如超超临界、污水沼气发电、锅炉节能改造;项目地点分布广阔:全国除西藏外都有项目合作。
《经济》:面对前面提到的问题,我们该怎样积极应对?
梅德文:虽然碳交易市场的发展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但是也不是没有解决的可能。面对国际环境问题,将主要通过缔约方会议,从政治层面解决。联合有关国家,通过联合国机构,提高CDM的审批工作效率。面对中国的特殊问题,这需要包括政府在内的各方共同努力,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可能会影响CDM的开发,要提高CDM水平培训,加强对国内机构申请DOE的扶助,等等,助推碳交易的良好发展。
可以预期,如果各国达成一致,2010年达成具有法律效力的国际温室气体减排协议应该是完全有可能的。一旦能够达成国际减排协议,CDM必将成为其中的主要内容,成为发达国家履行减排义务的主要手段,从而获得大发展。
《经济》:北京环境交易所为发展碳交易市场采取了哪些措施?
梅德文:面对CDM的发展前景,我们着力发展自愿减排市场。未来三年将是中国碳市场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也将决定中国未来在碳市场中处于什么地位。碳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引领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经济最终要通过实体经济的技术革新和优化转型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水平。
作为一种市场,自愿减排市场也面临谁来核证、谁是买家、如何定价等一系列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做了三件事,首先,我们与纽约—泛欧证券交易所集团旗下的BlueNext交易所、世界上最著名的农林减排NGO组织——美国温洛克国际农业开发中心、中国林业产权交易所一起开发并推出了中国首个自愿碳减排标准——熊猫标准,主要用在农业、林业和土地利用等项目上。这个标准目前最大的特点是还承担着生态补偿和绿色扶贫的功能,我们希望通过这项标准促进“工业补偿农业,城市补偿农村,高排放者补偿低排放者,东部补偿西部”机制的发展。
关于谁来买的问题,我们成立了中国碳中和联盟,企业通过购买排放量来实现自己的碳中和。我们瞄准的是“三有”和“三外”企业,即有实力、有远见、有责任感的外资公司、海外上市公司、外贸型企业,特别是在各国都在吹响碳关税号角的形势下,这些公司参与碳市场更为积极。
在定价方面我们即将推出以上市的能源类公司为群体的中国新能源与VER指数,与众多的交易所合作,保证有一个公平合理的交易平台。
此外,我们还正与中国林业产权交易所研究碳汇交易的相关事宜,跟进研究排污权与节能量有关的问题。
《经济》:请您简单介绍一下碳交易出现的背景。
梅德文:我们的古诗中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等等描述美好景色的句子,但是这些美好景色已经很少能再见到。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的2500多位专家经过长时间的科学调研,得出结论:全球正在遭受温室效应的危害,全球变暖非常有可能是由于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引起的。1997年众多国家在东京签署了《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国家(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量化减排指标;即在2008~2012年间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削减5.2%。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三种减排机制:清洁发展机制(CDM)、联合履行机制(JI)、国际排放贸易(ET)。这三种机制都允许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国与国之间,进行减排单位的转让或获得,但具体的规则与作用有所不同,而CDM主要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基于项目减排的合作机制。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碳交易遵循了科斯定理,即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需要治理,而治理温室气体则会给企业造成成本差异。因为减排的成本不同,而发达国家的减排成本很高,通过CDM机制,发达国家可以从发展中国家购买减排指标(量),这就形成了碳交易和碳交易市场。
《经济》:现阶段,国际上碳交易(CDM)的发展情况如何?
梅德文:CDM运行以来,总体来看还是很成功的。截至目前,全球已经有2067个项目获得注册,年减排量3.45亿吨;到2012年的减排量可达17.4亿吨,实际已经签发的减排量3.89亿吨。
CDM的发展状况虽然很好,但依然面临一些问题。首先是国际环境方面,缔约方会议未能够就下一阶段发达国家量化的减排义务达成协议,导致需求不明朗;缔约方会议未能够就改进CDM的管理给出充分清晰的指导意见,导致CDM改革方向不明朗;CDM执行理事会未能够就自身改革和CDM运行改革提出建设性意见,导致CDM运行存在的问题无法尽快获得解决。其次,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发达国家的经济滑坡,相应地使其减少了对温室气体减排的需求,以及由于资金短缺导致对项目投资的大量减少,使得CDM市场需求不振。
另外,由于指定经营实体(DOE)少、项目多,形成了DOE供不应求的局面。
2009年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并没有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各方都对2012年CDM市场抱着观望的态度,前景很不明朗。
《经济》:中国的碳交易市场发展的形势如何?
梅德文:中国的CDM发展可以说是全世界最成功的。首先是项目数量多:截至2010年2月10日,国家发改委共批准了2411个项目,截至2010年3月,有752个在联合国EB注册;其次,预计减排总量大:发改委批准项目预计可转让的减排总量约1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已注册的项目预计每年减排总量约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球注册项目的59.3%;再次,涉及项目类型多样: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出现很多新的项目类型,比如超超临界、污水沼气发电、锅炉节能改造;项目地点分布广阔:全国除西藏外都有项目合作。
《经济》:面对前面提到的问题,我们该怎样积极应对?
梅德文:虽然碳交易市场的发展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但是也不是没有解决的可能。面对国际环境问题,将主要通过缔约方会议,从政治层面解决。联合有关国家,通过联合国机构,提高CDM的审批工作效率。面对中国的特殊问题,这需要包括政府在内的各方共同努力,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可能会影响CDM的开发,要提高CDM水平培训,加强对国内机构申请DOE的扶助,等等,助推碳交易的良好发展。
可以预期,如果各国达成一致,2010年达成具有法律效力的国际温室气体减排协议应该是完全有可能的。一旦能够达成国际减排协议,CDM必将成为其中的主要内容,成为发达国家履行减排义务的主要手段,从而获得大发展。
《经济》:北京环境交易所为发展碳交易市场采取了哪些措施?
梅德文:面对CDM的发展前景,我们着力发展自愿减排市场。未来三年将是中国碳市场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也将决定中国未来在碳市场中处于什么地位。碳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引领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经济最终要通过实体经济的技术革新和优化转型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水平。
作为一种市场,自愿减排市场也面临谁来核证、谁是买家、如何定价等一系列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做了三件事,首先,我们与纽约—泛欧证券交易所集团旗下的BlueNext交易所、世界上最著名的农林减排NGO组织——美国温洛克国际农业开发中心、中国林业产权交易所一起开发并推出了中国首个自愿碳减排标准——熊猫标准,主要用在农业、林业和土地利用等项目上。这个标准目前最大的特点是还承担着生态补偿和绿色扶贫的功能,我们希望通过这项标准促进“工业补偿农业,城市补偿农村,高排放者补偿低排放者,东部补偿西部”机制的发展。
关于谁来买的问题,我们成立了中国碳中和联盟,企业通过购买排放量来实现自己的碳中和。我们瞄准的是“三有”和“三外”企业,即有实力、有远见、有责任感的外资公司、海外上市公司、外贸型企业,特别是在各国都在吹响碳关税号角的形势下,这些公司参与碳市场更为积极。
在定价方面我们即将推出以上市的能源类公司为群体的中国新能源与VER指数,与众多的交易所合作,保证有一个公平合理的交易平台。
此外,我们还正与中国林业产权交易所研究碳汇交易的相关事宜,跟进研究排污权与节能量有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