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天上的祥云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bushila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篇:吉祥颂
  这是一个最早被称为云南的地方。2100多年前的长安城,七彩祥云缭绕在汉武帝刘彻的梦中。“梦彩云,大吉之兆”,野心勃勃、急于开疆封土的大汉天子醒来后,便遣使寻找梦里那片有水草、有牧歌、有吉祥彩云缭绕的世外桃源。
  因为古代帝王的一个梦,天下从此有云南。云南是一幅由梦和诗水乳交融成的神秘画卷。古语云“一日长一丈,云南在天上”。高天之上,仙袂飘飘,祥云朵朵;瑞霭之下,白莲朵朵,遍地芬芳。
  祥云下,阳光嬉戏着,把一页页厚重的史书次第翻开——
  云南驿:千年古道演绎沧桑彩云南
  一个人在白墙黑瓦里走得太久,才会让脚步在睡梦里停留。
  一个人在幽深古道里走得太久,才会让跫音在记忆中停留。
  走进云南驿古道。就走进了小巷深处古老的故事里。轻轻挥动衣袖,在斑驳的时光中,一遍遍触摸青石板上的叹息。
  云南驿。你为谁绵延千年守望?你是不是在等待一个最美的季节,等待一个久违的声音,等待着一场我与你的凄美相遇?
  寂静古道通向无尽远方。风从远古吹来,时光定格成永恒。
  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西汉。回到长安。回到深宫,回到汉武帝雄才大略的梦中: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16年后张骞归,告汉武帝日:在大夏(今阿富汗)时见到蜀布、筇竹杖,是蜀郡商人从“西南夷”运往身毒(今印度)而转卖至大夏的。大夏等国“多奇物”,且“慕中国”,但“患匈奴隔其道”而不能与中国交通,张骞建议汉武帝开发“西南夷”。神秘的“西南夷”第一次出现在大汉天子的视野中。为了打通中国大汉王朝通向西域的西南通道。公元前120年(元狩三年),汉武帝以梦中“彩云南现”作为即将开拓“西南夷”的祥瑞预示。在长安城西南开凿昆明池以习水战,准备出兵“西南夷”。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发动了一场战争。滇王投降,汉武帝遂在今大理以北设置益州郡。当设郡使臣穿过崇山峻岭来到一片风光秀美、地势开阔的坝子时,夕阳西下,漫天彩云如壮美锦绣。“彩云南现的地方被发现!”消息迅速通过官吏送达几千公里外的深宫。汉武帝大喜,遂下令将彩云南现之地命名为云南县。并设云南驿为云南县城驻地。
  一个皇帝的彩云之梦。给云南驿带来了两千多年的无尽繁华:
  公元225年(建兴三年),南中诸郡叛乱,诸葛亮亲征南中。南中平定后。诸葛亮把益州郡改为建宁郡,并合七县设立新郡——云南郡,云南郡的郡址便设在云南驿。《华阳国志·南中志》载:“云南郡,蜀建兴三年置,属县七户。去洛阳六千三百四十里。本云川地有熊仓,上有神鹿,一身两头,食毒草。有上方夷,下方夷亦出花布。孔雀常以二月来,翔月余而去,土地有稻田,畜牧,但不蚕桑。云南县郡治。”这片孔雀常翔、良田千顷的传奇土地,便是云南驿。
  唐天宝年问,唐王朝与南诏关系剑拔弩张。云南驿北控成都,东制昆明,为咽喉要地,南诏国先后在这里设置了云南节度使、城、赕、州等军政机构以对付唐王朝。据《蛮书》记载,云南城(今祥云云南驿)“城池郭邑皆如汉制”。云南城的鼎盛时期在唐贞元年问。公元794年,唐王朝和南诏的关系解冻,唐德宗册封南诏的专使袁滋路过云南城。云南城节度派出五十匹马前往南华迎接。这个事件被记载在唐樊绰所著的《蛮书》卷十中:“过贝舍川(今南华)首领父老百余人,蛮夷百姓千人,路旁罗列而马上送酒,云南节度将五十马来迎。十月二十三日到云南城(今云南驿),节度蒙酋物出马军一百队,步兵三百人,夹道排立,带甲马十一队。”从这段史料记载可以看出。南诏时期云南驿不仅是重要的军事要地、节度使的驻地,更是西南丝绸之路的咽喉,在边疆与内地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交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宋代云南地区为地方政权大理国控制。段氏在大理境内置十赕,今祥云城为品甸赕。云南驿为云南赕。宋王朝为了抵御北方的辽、金、西夏和蒙古,在西南地区开展茶马互市,设立榷场,以内地的茶叶、布匹等物资换取战马,茶马古道贸易和运输的兴起造就了云南驿此后一千多年的商业繁荣。
  元代。元政府设置了云南行中书省,从此开始了“云南”作为一省之称的历史。元政府在云南驿设置云南州,后又在云南驿设“马站”。后来又将“站”改为“驿”,并设置驿丞管理该地,负责传送南来北往的公文。迎送路经这里的官员。承办路过这里的军队所需的粮草。
  明代。明王朝于公元1382年将元代的云南州复改为云南县,并另筑新城于今天的祥云县城,1386年置洱海卫于新城。从此结束了云南驿从西汉至明初近1500年间作为行政管理机构县、郡、州、赕或军事机构节度所在的历史。云南驿在此后,被作为驿站,最后变为一个不起眼村庄,而那个云南缘起的地名,却一直沿用至今。
  抗日战争爆发,云南驿因为它显要的地理位置,成为了滇缅公路、中印输油管、驼峰航线在此交汇的重要枢纽之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举世闻名的中缅印战区的重要军事基地。云南驿岑公祠一度成为从杭州迁来云南的国民党中央航空军官学校校址。作为通往东南亚各国的航空转运站,这里是国民党空军第三十八站驻地。每天路经云南驿的美军络绎不绝。最多的时候达3000多人,他们在云南驿停歇、就餐、等待飞机加油,金发碧眼的西方人在云南驿小街上川流不息……
  曾经的祥云,历史在这里留下了抹不去的辉煌。然而,随着历史变迁,岁月流逝,昔日的云南驿,繁华不再,从大众视野中淡出了。这个彩云南现的地方。这个当年封疆大吏驻守的通关要隘。消逝成了一条冷清的乡间公路旁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庄,残旧的马店、客栈无语对立,只留下每一个有着清冷月光的夜晚,青石板路上深深的马蹄印,守望着古道千年的文明碎片。在月光下静静呓语: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嗒嗒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水目山:云南禅宗第一寺,佛教文化第一山
  这就是水目山?
  分明是一帧水墨山水卷轴,在我眼前徐徐展开:
  群峰之上,一朵祥云追逐着另一朵祥云。
  时光倒退千年,我定格成那棵唐代就站在这里的山茶。那季节,所有的花都开得正艳。她们悄悄地来,又悄悄地离去。质本洁来还洁去,生命枯萎,灵魂永存。
  “冷艳争春喜灿然,山茶按谱甲于滇。树头万朵齐吞火,残雪烧红半个天。”
  古树婆娑。山茶花摇曳着清影。她们是在追溯着自己远逝的梦吗?
  许多花静静地开了,许多花又默默地飘落。最后的真情独立枝头,是谁让它如此无助?那个季节,花香一寸寸深入骨髓,刻骨铭心的爱深入骨髓。
  枝头上,最后的那朵花眼中噙满泪水,仿佛在喃喃讲述水目山的兴盛和衰微——
  南诏龙兴四年(公元831年),南诏国王下旨委派一代高僧普济庆光到彩云南现的福地宝华山开山建寺。普济领旨到此一观,宝华山山势嵯峨绵亘,林木幽秀,万山如拱。前则平原浩瀚,后则群峰削成,重碧璇题,上凌霄汉。左有云驿象山卫俯回顾,右有天华狮山护伏频呻。远远望去,犹如一尊弥勒大佛跏趺原野,云蒸霞蔚,气象万千。普济大喜道:“是我佛之灵山也。”但是四处一走却发现宝华山缺水,无法建寺。回朝禀报后,国王赐普济锡杖一根,普济再次回到宝华山。当他走到半山腰,周围已是林木葱茏。但还是不见水。便喟然长叹道,“此地应出水,何以无泉。苍天呐,你真的无眼吗?”说罢,普济情不自禁举起锡杖朝地上一戳。遂在锡杖下跏趺而坐,念起经来。天色已晚,普济起身下山求宿,第二天早上。他漫不经心拔出锡杖的地方。竟然流出了汩汩清泉。宝华山从此改名为水目山。
  水目山曾一度是南诏大理国时期的皇家禅林、云南禅宗第一寺、佛教文化第一山,佛教活动比鸡足山早700年,比崇圣寺早11年。南诏时期,相继有段氏国公仁懿太后之父、天子之外祖高氏净妙澄禅师与侄子皎渊智宏禅师等10位皇亲国戚在水目山削发为僧,使水目山佛教盛极一时。一度成为川滇地区佛教文化的传播中心,呈现出“万众皈依,千衲绕围,从者如云”的空前盛况,水目山由此进一步成为声名远播、高僧云集的名山法地。
  水目山群峰叠翠,连绵百里,古树参天,古刹巍峨,佛塔成林,名碑矗立。对山遥睹,巍然弥勒跏趺;近瞻原野,宛若宝莲千叶。水目诸景中,引人注目的有远近闻名的唐代大山茶花树、国内罕见的“月季王”、云南省内规模最大的宋代塔林、独具特色的木犬殿、寺抱塔奇观等。
  花香袅袅,遍地芳菲。
  莽苍问,听梵音唱晚,暗了寺角飞檐;佛音低绕,空灵澄澈。此刻,佛光乍现,祥云荟萃,一只鸟在自由翻飞……
  三英烈:留下忠魂照后人
  王复生,王德三,王孝达,被称为祥云三英烈。他们赤胆忠魂。却壮志未酬身先死。是中国共产主义的革命先驱。
  王复生1896年出生于云南省祥云县刘厂镇王家庄一个书香世家,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法国文学系。1919年作为骨干参加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求学期间与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邓中夏、毛泽东等交往甚密,深受他们的影响。1921年王复生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王复生参加抗日活动,奔走于讷河、黑河一带,1936年被捕。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日本宪兵对王复生刑讯达18次之多。酷刑把他折磨得遍体鳞伤,他的胸骨、肋骨、腕骨、腿骨多处被打断,多次昏死过去。在抱定为共产主义和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身的王复生面前。酷刑只能摧残身体。却丝毫改变不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忠贞。随后,王复生被日本宪兵杀害,就义时年仅40岁。王复生烈士气吞山河的豪情,视死如归的气概。顶天立地的形象。震撼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灵。早期党中央领导人之一的罗章龙在《忆云南诸英烈》一诗中称誉王复生:“复生彬彬质,奋志凌北荒。蜚声于北满,建帜在丹江。艰难征战伐,革命共存亡。”
  王德三,1898年7月生,王复生胞弟,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加入中国第一个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秋受中共北方区委委派,到陕北建立党组织,是陕北地区共产党组织的创建者和重要领导人之一。1927年2月,时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的王德三受党指派回云南工作,历任中共云南省特委、临委、第一届省委书记。1930年11月被捕,狱中写下感人至深的万言《遗书》。就义时年仅33岁。早期地下党云南省工委领导人之一的费炳在《祭德三诸先烈》一诗中讴歌王德三:“少怀壮志走千山,一腔热血祭轩辕。传播马列扫腐恶,唤起工农开新天。”
  王孝达,1901年出生于祥云县城北后街一个书香世家。1920年就读于北京国立政法专科学校。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王孝达参加了追悼会,并写下了悲痛的悼念诗:后民而乐先民忧,愈是艰难愈不休;四十年来如一日,临终救国犹咻咻;一生奋斗为何由,帝制推翻建大猷;还忆沪江欢戴日,而今流水逝悠悠。1925年冬,王孝达被广东省委派到汕头工作,1927年被捕。王孝达在敌人利诱、刑讯逼供下,视死如归,毫不动摇,严守党的机密,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大无畏精神,并于同年就义,就义时年仅26岁。1929年党中央机关刊物《红旗周刊》第9期刊登的《血迹》一文,记载了当时的情景:“王孝达诸同志死前。犹从容饮酒,至席终,一脚踢翻桌面,即一致高呼革命口号。声震屋瓦。使全警备司令部内的反革命派都吓得面无人色。”
  无论是蜚声北满、浴血丹江的王复生。还是傲逆头颅、粉碎锁链的王德三,抑或是血洒潮汕、名垂青史的王孝达。他们均无愧于中华英雄儿女的光荣称号,均是祥云精神的领军人物、灵魂人物。
  接近你们。就是接近火焰,接近焚烧,你们在大火中涅槃,铸造了钢铁般的榜样。
  英雄的碧血染红江山,江山在三个年轻的悲壮生命中获得永恒。
  生命在大义凛然中获得重量。你们——祥云的优秀儿女。是祥云不倒的旗帜。更是祥云巍峨的信仰!
  结语:祥云缭绕、惠风和畅的家园
  回溯“云南”之名的历史。祥云大地。人世沧桑,古“云南之名”历经了2100多年的风霜雪雨。云南之名,像一块高耸于云天的丰碑,镌刻着祥云儿女谱写的不朽篇章。
  祥云,被遗忘的真实云南,惠风和畅。
  彩云南现的地方,正在等待繁华重现。
其他文献
暮春:夜雨  雨声沙沙弹奏,漩涡上的森林  明亮的叶子里面。挂着窗帘  响亮的音符攀上防盗窗。隔着玻璃  跃入流浪者的池塘  泛着金属光泽的虫子在水洼中熟睡  没有雷声。暮春之夜  回忆更加苍白  午后,随风飘荡的柳絮  此时在哪里,带刺的槐树才刚刚醒来  再过几天,这座北方小城就会晕倒  在槐花的歌声中,放蜂人的帐篷  漂浮,一个吃槐花饼子的小男孩突然出现  我刚想说话,他就消失了  家在草野 
期刊
“下关风吹上关花。苍山雪映洱海月”,大理四景“风花雪月”享誉海内外。风是下关的一大特色,无论冬夏,不分晴雨,总有清风拂面,总有风声盈耳,无形无迹的“风”入景,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明山丽水的下关是一块宜居之地,也是独一无二的“听风之城”。  我不是地道的大理人。我的家乡坐落在离大理有两百公里路程的无量山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长大的我跟许多山里孩子一样。最熟悉的童年风景就是山外青山,外面的世界离我很
期刊
梦里花开  梅雨绵绵  如滴落的星子  铺满了青阶  桂花簇拥绽放  香气飘落  湿漉漉浸入心脾  那一树繁花  曾在梦中绽放  那一溪明月  曾在心间流淌  用一曲悠静的曲子  唤醒睡去的灵魂  用温暖的双手  拭去眼角的泪滴  你离开了  我还在原地  你回来了  我却又追逐而去  是否  要让失去更真实些  是否  该让离别更伤痛些  那样  即便我们忘记如何开始  至少会记得怎样结束  等
期刊
空中相遇的雨水  黄昏被风摇落  弥漫成隔世的记忆  聚散的墨迹  在酥油灯里隐约了脸庞  每一天每一刻  总有一颗心满怀热望地睡去  翅膀展露微笑  朝向迢遥的前方  经年的浅寐总源于一场场向往  而今夜  杯底的涟漪内心的风暴  在四合的暮色中突围  两滴在空中相遇的雨水  望不见彼此的前世  窥不破波谲云诡的今生  “再也回不去了”  说完这句话  凌晨一点的秋心  夜雨立骤  灯影幢幢秋水
期刊
我始终追逐花生米的那粒小  那晚 我追逐的目光  滑向黑夜  时光的断裂处 许多事物跳跃出来  身体内的小情结 小思想  小火苗 将夜照亮  沿着这光潜回自己  随血管的方向那些  小雪花纷纷落下一滴露珠  一株野花一棵摇曳的草  一只小猫咪  一池清水三两尾细鱼于我  竟是这样的大  那些沸腾渐渐沉寂喧嚣的  隐于身后我被一双小小的翅膀  驮入  除了小和继续着的小  时光的荒原里我将继续  小
期刊
一  唢呐王一进到画家的卧室,就闻到了淡雅的清香。  “女人的卧室就是特别,”他想。  床头柜上摆放着一对男女接吻的小瓷人,他感到很新鲜,捧在手里把玩了一番。  “老女人还摆这玩意,嘻嘻。”  他放下接吻的小瓷人,拿起旁边的小相框,仔细地端详照片上的一对青年男女。那是一张半身照,那年轻女子就是阿满的外婆,瓜子脸,长发辫,一对浅浅的酒窝。那年轻男子就是花花的爸爸,长得也帅气。可惜英年早逝,无福享受这
期刊
拐过街角  拐过街角你的生命中  是否就会升起一轮新的太阳  像清晨刚刚熟透的草莓  让低矮的心胸不再黯淡  拐过街角你的眼前  是否就会重新展开一片新的风景  云蒸霞蔚繁花似锦  从此不再落叶飘零  拐过街角是否就会迎面走来  一个多年不见的老友  你们拥抱谈笑然后又各自匆匆分离  拐过街角股票是否会  随着心情潮涨潮落  房价是否会一路狂飙  你身体的某个部件是否会失灵  一场感冒是否会暗含杀
期刊
蓦然写下这个题目,是否会让人感觉有些夸张?然而当我一一回忆起三月街那些难以忘怀的场景,那么。的确除了“魂牵梦绕”就再也找不出更恰当的词语来表明白族人对三月街的感受了。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一年一度的大理三月街是那么遥远而神秘,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事。我的故乡洱源凤羽离大理城不足一百公里。从水系上来说。它是真正的洱海之源。但是。被称为世界屋脊屋檐的点苍山把我们远远地隔在大理坝子西北的山峦之间。那时候
期刊
我与智红兄弟神交已久,欣喜于2010年夏在湖北丹江口举行的全国第十届散文诗笔会上相遇。十多年前,他在编辑《大理日报·永平版》副刊的时候,开设了“中国当代散文诗作家方阵”栏目,承蒙其厚爱,曾向我约稿。此后鸿雁往来频仍,谈诗论文,依微拟义,心有灵犀,已成莫逆。知道我要到丹江口开会,此前他就已将其大著在云南老家签好大名,欲赐予我一读。接过兄弟的书,爱不释手,开卷有情,转益多师,有利于丰富和完善我的内心。
期刊
一  日子被漾濞江风刮着,过得飞快。一转眼,桃红柳绿李花白,农家迎来二月天。嫁接核桃、运送肥料、割豆撒秧点苞谷,老寨人忙了起来。阿务嫂更是忙得不可开交,心中焦急如油煎——小姑出嫁。筹客进入倒计时。可嫁妆还未办到位。难坏了这个从来没有难事难得住的婆娘。寨子里,她可是个里里外外出风头、要面子的人,能不急?  “你倒是搭若玛和风细雨地再商量商量。二月初八眨眼就到,该买的买该置的置。一个姑娘家嫁过去,不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