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练习设计实践中,教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明确目标、题型归类、任务分工、“样品会诊”、完善提高的练习设计过程,提高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教师在小组合作中结合实际,独立思考,在内外合力的助推下提升练习设计的能力,从根本上提高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
【关键词】合作探究; 数学练习设计;有效性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指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而通过合作,学习者可以了解不同的观点和认识角度,从而更全面和丰富地理解事物。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仅是在有目的性地创造,同时也在有针对性地学习。特别是在一个教师团队里,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就成了凝结集体智慧,激发教师教学灵感的重要活动。
1. 合作探究,齐步走
特别是在一个有“老”教师又有年青教师的小组里, “老”教师,积攒了丰富的教学的经验并对教学有独到的见解;青年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学生的培养总会出现“深一脚、浅一脚”的问题。在进行练习设计时,小组就可以采取合作探究的方式,即明确目标、题型归类、任务分工、“样品会诊”、完善提高来实现资源整合,以此提高练习设计的有效性。
下面我通过“大数的认识”的练习设计,谈一谈在小组中怎样实现合作探究,提高课堂练习设计的的有效性。
首先,明确目标。小组成员通过谈话、询问、交流等方式集体明确“大数的认识”的练习目标是巩固对大数的认识,提升学生的数感。这样不仅指明了练习的方向,还给不知“深浅”的青年教师吃下了“定心丸”。
接着,题型归类,任务分工。我们围绕练习目标,将大数的读法、写法、改写和求近似数的练习设计成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等不同题型,再将这些题型以基础练习、巩固练习和提升练习的分层形式逐次呈现,突出练习的多样性、层次性和针对性。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将散乱的知识归类整理,加强对大数的认识和理解。练习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的落实和巩固,还应从学生的长远考虑,立足于学生能力的发展与提高。而能“站得高,看得远”的往往是那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因此,他们自然成为设计团队里的登高梯和望远镜。在基本题型成形之后,“老”教师就建议增加挑战题型,如:“一个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是20万,这个数最大( ),最小是( )”,并深挖方法;再将这道题进行变式:“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1□9250≈20万,□填( )”,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认真审题,全面分析和深入思考,进而提升学生的数感。
接下来,就要根据小组成员的特点和特长进行“任务分工”。例如:年青教师根据小组的设计思路,将大家收集和自创的题目制作成初步的课件和题单,也就是练习的“样品”。在“样品”出炉之后,通过电话、电子邮箱等交流方式对“样品”进行初步审核。有经验的“老”教师就负责对“样品”进一步“会诊”。年轻教师再结合“会诊”的结果对练习题目进行相应地修改或适当的增删。
最后,根据课堂反馈对练习题目做出进一步调整和修改,以便后续教学中对相关难题、错题进行及时巩固。这就使练习设计进入了“完善提高”阶段。
2. 求同存异,自由跑
在练习设计中,小组合作可以提高练习设计本身的质量,同样也可以促使教师个体在练习设计时独立思考,并将个人思考在团队中传播和分享,以体现个体在团队练习设计中的价值。这样的练习设计形式使练习设计成为小组合作研究的载体,也成为教师个体思考和发展的契机。特别是年青教师,不管是教学经验还是对学生的理解上都有许多欠缺。因此,在练习设计时,年青教师可以在听取集体设想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优化和创新。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练习中有一道题是这样设计的:下面这块长方形绿地的宽要增加到24米,长不变(如图1)。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正确的解答是(560÷8)×24=1680(平方米)
图1
为了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培养学生认真读题和审题的习惯,我又设计了一道变式练习:下面这块长方形绿地的长要增加24米,宽不变(如图2)。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
图2
超过一半的学生直接搬用第一题的解法完成变式练习,即:(560÷8)×24=1680(平方米),并在汇报讲解时理直气壮,还获得了众多支持。而一小部分学生经过对比推敲发现,这两道题虽然数字相同,但解法却大相径庭,即(560÷8+24)×8=752(平方米),可想而知,激烈的思维碰撞将大部分学生从混沌中彻底“惊”醒。这样的设计不仅实现了知识点的巩固,还培养了学生“研读”的解题习惯。课后,我将这一组题的设计与小组的其他教师分享,课堂实施过后也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班级、教师个人特点的差异,使得同样的练习题目在不同班级出现不同的练习效果。因此,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尊重个性选择并给予支持,再从不同的处理方式中获取更适合的练习形式。
例如,在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识”单元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在用虚线画分级线之后会出现类似这样的错误:521678读作:五百二十一万一千六百七十八。经过观察学生的作业和对学生的采访,我们才知道出现这样错误的原因有三个:第一个是数字之间间隙太小,学生用钢笔画分级线的空间不足;第二个是学生画虚线时由于求快,很容易将虚线画成实线;第三个是粗心。因此,在进行练习设计时,有教师提出将分级线改成这样的形式: 52 1678 ,这样可以既可以解决数字间隙小的问题,又可以避免分级线与数字的混淆。但也有教师提出异议,认为这样的调整存在一些问题,如:与教材用虚线画分级线的方法不符,还有纠正大部分学生已有习惯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等。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兵分两路”, 选择“变”的教师制作了画实线的练习课件和题单,并在练习课时“另起炉灶”;选择“不变”的教师继续沿用画虚线的方法,并在训练学生“细心”上下工夫。最后,我们通过测试检验两种方法的施教结果,重点分析这两种不同的分级线是否在读数和写数中存在优劣之分,结果发现并无明显差异。这种尝试为我们进行读数和写数的教学提供了思考和经验,也为小组的合作探究注入了活力。类似这样“一条线”的“分歧”在我们的练习设计中经常出现,但我们选择在不违背教学原则和实际的情况下进行不同的尝试,并尊重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个体差异。
合作探究是我们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采用的练习设计形式,它整合了团队资源,提高了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求同存异是在合作探究中调动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原则,它营造了平等、宽容的教研氛围,激发了教师的设计灵感。教师在小组合作中结合实际,独立思考,在内外合力的助推下提升练习设计的能力,从根本上提高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张侠. 谈有效数学练习的设计[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0(14)
[2] 曾少华. 数学练习课要讲求实效性[J]. 广东教育(教研版). 2008(08)
[3] 孟宪菊. 练习设计,数学备课的“眼”[J]. 山东教育. 1994(Z1)
[4] 徐丽丽. 浅谈小学数学练习设计[J]. 商情(科学教育家). 2007(11)
[5] 徐龙.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教研[J]. 现代教育科学. 2006(10)
[6] 张伟平,赵凌. 当前中小学校本教研的问题与对策[J]. 教育研究. 2007(06)
[7] 张侠. 谈有效数学练习的设计[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0(14)
[8] 何克抗. 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对建构主义的反思[J]. 中国大学教学. 2004(07)
[9] 何克抗.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05)
收稿日期:2012-04-18
【关键词】合作探究; 数学练习设计;有效性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指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而通过合作,学习者可以了解不同的观点和认识角度,从而更全面和丰富地理解事物。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仅是在有目的性地创造,同时也在有针对性地学习。特别是在一个教师团队里,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就成了凝结集体智慧,激发教师教学灵感的重要活动。
1. 合作探究,齐步走
特别是在一个有“老”教师又有年青教师的小组里, “老”教师,积攒了丰富的教学的经验并对教学有独到的见解;青年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学生的培养总会出现“深一脚、浅一脚”的问题。在进行练习设计时,小组就可以采取合作探究的方式,即明确目标、题型归类、任务分工、“样品会诊”、完善提高来实现资源整合,以此提高练习设计的有效性。
下面我通过“大数的认识”的练习设计,谈一谈在小组中怎样实现合作探究,提高课堂练习设计的的有效性。
首先,明确目标。小组成员通过谈话、询问、交流等方式集体明确“大数的认识”的练习目标是巩固对大数的认识,提升学生的数感。这样不仅指明了练习的方向,还给不知“深浅”的青年教师吃下了“定心丸”。
接着,题型归类,任务分工。我们围绕练习目标,将大数的读法、写法、改写和求近似数的练习设计成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等不同题型,再将这些题型以基础练习、巩固练习和提升练习的分层形式逐次呈现,突出练习的多样性、层次性和针对性。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将散乱的知识归类整理,加强对大数的认识和理解。练习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的落实和巩固,还应从学生的长远考虑,立足于学生能力的发展与提高。而能“站得高,看得远”的往往是那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因此,他们自然成为设计团队里的登高梯和望远镜。在基本题型成形之后,“老”教师就建议增加挑战题型,如:“一个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是20万,这个数最大( ),最小是( )”,并深挖方法;再将这道题进行变式:“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1□9250≈20万,□填( )”,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认真审题,全面分析和深入思考,进而提升学生的数感。
接下来,就要根据小组成员的特点和特长进行“任务分工”。例如:年青教师根据小组的设计思路,将大家收集和自创的题目制作成初步的课件和题单,也就是练习的“样品”。在“样品”出炉之后,通过电话、电子邮箱等交流方式对“样品”进行初步审核。有经验的“老”教师就负责对“样品”进一步“会诊”。年轻教师再结合“会诊”的结果对练习题目进行相应地修改或适当的增删。
最后,根据课堂反馈对练习题目做出进一步调整和修改,以便后续教学中对相关难题、错题进行及时巩固。这就使练习设计进入了“完善提高”阶段。
2. 求同存异,自由跑
在练习设计中,小组合作可以提高练习设计本身的质量,同样也可以促使教师个体在练习设计时独立思考,并将个人思考在团队中传播和分享,以体现个体在团队练习设计中的价值。这样的练习设计形式使练习设计成为小组合作研究的载体,也成为教师个体思考和发展的契机。特别是年青教师,不管是教学经验还是对学生的理解上都有许多欠缺。因此,在练习设计时,年青教师可以在听取集体设想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优化和创新。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练习中有一道题是这样设计的:下面这块长方形绿地的宽要增加到24米,长不变(如图1)。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正确的解答是(560÷8)×24=1680(平方米)
图1
为了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培养学生认真读题和审题的习惯,我又设计了一道变式练习:下面这块长方形绿地的长要增加24米,宽不变(如图2)。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
图2
超过一半的学生直接搬用第一题的解法完成变式练习,即:(560÷8)×24=1680(平方米),并在汇报讲解时理直气壮,还获得了众多支持。而一小部分学生经过对比推敲发现,这两道题虽然数字相同,但解法却大相径庭,即(560÷8+24)×8=752(平方米),可想而知,激烈的思维碰撞将大部分学生从混沌中彻底“惊”醒。这样的设计不仅实现了知识点的巩固,还培养了学生“研读”的解题习惯。课后,我将这一组题的设计与小组的其他教师分享,课堂实施过后也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班级、教师个人特点的差异,使得同样的练习题目在不同班级出现不同的练习效果。因此,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尊重个性选择并给予支持,再从不同的处理方式中获取更适合的练习形式。
例如,在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识”单元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在用虚线画分级线之后会出现类似这样的错误:521678读作:五百二十一万一千六百七十八。经过观察学生的作业和对学生的采访,我们才知道出现这样错误的原因有三个:第一个是数字之间间隙太小,学生用钢笔画分级线的空间不足;第二个是学生画虚线时由于求快,很容易将虚线画成实线;第三个是粗心。因此,在进行练习设计时,有教师提出将分级线改成这样的形式: 52 1678 ,这样可以既可以解决数字间隙小的问题,又可以避免分级线与数字的混淆。但也有教师提出异议,认为这样的调整存在一些问题,如:与教材用虚线画分级线的方法不符,还有纠正大部分学生已有习惯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等。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兵分两路”, 选择“变”的教师制作了画实线的练习课件和题单,并在练习课时“另起炉灶”;选择“不变”的教师继续沿用画虚线的方法,并在训练学生“细心”上下工夫。最后,我们通过测试检验两种方法的施教结果,重点分析这两种不同的分级线是否在读数和写数中存在优劣之分,结果发现并无明显差异。这种尝试为我们进行读数和写数的教学提供了思考和经验,也为小组的合作探究注入了活力。类似这样“一条线”的“分歧”在我们的练习设计中经常出现,但我们选择在不违背教学原则和实际的情况下进行不同的尝试,并尊重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个体差异。
合作探究是我们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采用的练习设计形式,它整合了团队资源,提高了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求同存异是在合作探究中调动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原则,它营造了平等、宽容的教研氛围,激发了教师的设计灵感。教师在小组合作中结合实际,独立思考,在内外合力的助推下提升练习设计的能力,从根本上提高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张侠. 谈有效数学练习的设计[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0(14)
[2] 曾少华. 数学练习课要讲求实效性[J]. 广东教育(教研版). 2008(08)
[3] 孟宪菊. 练习设计,数学备课的“眼”[J]. 山东教育. 1994(Z1)
[4] 徐丽丽. 浅谈小学数学练习设计[J]. 商情(科学教育家). 2007(11)
[5] 徐龙.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教研[J]. 现代教育科学. 2006(10)
[6] 张伟平,赵凌. 当前中小学校本教研的问题与对策[J]. 教育研究. 2007(06)
[7] 张侠. 谈有效数学练习的设计[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0(14)
[8] 何克抗. 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对建构主义的反思[J]. 中国大学教学. 2004(07)
[9] 何克抗.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05)
收稿日期:2012-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