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涛微茫信难求”

来源 :文艺新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y1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阎刚小说有一种遥望故乡的感觉——微茫的熟悉感,因其小说传承了传统小说的笔法,故有熟悉之感,又因作者在小说中融入了诸多笔法的创新,乃至于纯然新奇、陌生的美学风格,故有“烟涛微茫信难求”的体验。小说集《清明上河图》把笔者这种感觉都集中起来了。
  一、沉重的道义担当
  小说传承了传统小说“文以载道”、道义担当之理念,被叙述的众多故事、众多人物特别是主角无不以道义担当为使命,似乎不如此不足以完成小说的叙事。中篇小说《清明上河图》叙述中学老师、高考课题改革组组长周林与不学无术的校长蒋自力不睦,蒋自力为求自己保住官位并继续升官,一面接受已受李副书记玷污而失去贞操的任莉莉,一面又为讨好县领导而在一中旁最危险的河道上修建学生宿舍。已当选为人大代表的周林用准确的气象数据证明河道上建房之不可行,得罪了蒋自力和县领导并最终阻止失败。与其同样命运坎坷的地理老师孙立望不仅老婆被开发商骗走,为阻止开发商在河道上建房,一怒之下误伤致死两个施工队员,于是与周林一同入狱。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暴雨不期而至,由于河上支撑宿舍的拱桥阻挡行洪,使古镇顿成泽国,学生宿舍也被摧毁,保外就医的周林为救孙立望的儿子和开发商的女儿险被洪水卷走,虽最后捡回一条命并用事实证明自己的正确,使小说结尾有了一抹微弱的亮色,但正义毕竟赢得太艰难了。周林与孙立望始终自觉担当道义,但身陷囹圄或孑然一身、衣食无着,这就是正义者的命运吗?太沉重了,也使主人公的道义担当沉重得使人喘不过气来,但这却是作者的信念,他坚信正义终必胜出。
  作者这种信念是如此执着,乃至于影响到他对人物命运的设计。中篇小说《河口纪事》写李、胡两家上代以天降馅饼的形式获得与世隔绝的河口码头之经营权,李家掌码头,胡家掌水运。到第二代,李五爷与胡七因误会结仇,胡处处设置障碍,李生意一落千丈,但李五爷根本不屑于向胡七解释误会,在日军从下游进占河口镇时,李五爷在自家和镇边放满炸药并浇上燃油,一场大火炸死自己并日军三十多人,保护胡七和镇上人逃离。李五爷用同归于尽、玉石俱焚的方式实现了自己的道义担当,但却同样如此沉重。在当代作家沉溺于小我经营和娱乐化叙事的大潮中,如此执着的道义担当意识已不多见了。
  二、隐性因果叙事
  与道义担当一脉相承的是文本的隐性因果叙事。作者对因果律具有隐秘而真实的体验,但在这个浮躁而无畏的时代,因果律早已被人们抛诸脑后。故如冯梦龙、凌濛初《三言》 《二拍》 一样明唱因果似有与时代不合之感。然作者对此坚信不疑,并将此隐伏于隐秘的叙事之中。《家惠的战争》叙述家惠的哥哥张家雄为了走出封闭蛮荒的大山,伪造公章装扮成省城钢铁工人,到一山区找矿,骗取了赤脚医生桂枝的信任和婚姻,家雄害怕骗局被揭穿而远走高飞,桂枝第一胎因私生子备受村人奚落和歧视,第二胎与刘文才生子却得了尿毒症。家雄行骗过多且追杀仇家致死被枪毙,家惠之家因贫困不能收尸,家雄尸体被医院收作人体标本,因血型正好与桂枝相配在枪毙之后被暗中抽去肾脏,治好了桂枝的尿毒症,桂枝并不知是家雄的肾挽救了自己。家雄的死却报偿了当初欺骗桂枝的代价,这一切破解都埋伏在家惠执着看望哥哥家雄遗体的表层叙事之下,但血淋淋的因果律却使人惊心动魄。
  这一方面表明道义担当的沉重,延续了作者固有的执着,另一方面又满足了读者的阅读期待。天理昭昭,吾人可不慎乎!作者延续了冯梦龙、凌濛初以来的理路,是对传统小说的灵活继承。
  三、水母式结构
  阎刚小说最具创意者在其结构,以《家惠的战争》为代表。小说有一个简单的故事梗概,即叙述家惠执意要去看望已被枪毙、泡在医院药水里的哥哥。但在这一故事梗概上,作者又叙述了医院院长王为民当年与同为赤脚医生的桂枝相恋相爱的故事、王为民婚姻抗争失败的故事、桂枝被家雄欺骗而以身相许的故事、家雄多次行骗乃至于杀人的故事、胡杨公社农具厂采购员刘文才与桂枝婚姻的故事、公安派出所副所长老肖的好色故事,最后回到家惠故事本身,为将故事讲得饱满,作者用了许多的“穿插”,古人如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曾戒言穿插不能盖过故事主干,否则结构就有崩溃之虞。但作者显然要挑战传统戒条,他在做一项危险的游戏——在简单的主干之上铺叙了如此众多与故事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其他故事,使小说枝繁叶茂、摇曳多姿,状如水母——以一根细弱的腔肠支撑庞大的身躯,事实上作者成功了:正是有如此多的穿插,一个一个简单的故事才变得有味,他显然成功挑战了古人。纵观当代创作环境,作者这部小说也正如水母游于深海,在一片深蓝中摇曳一团金黄,美轮美奂。但笔者认为这仅是特例,能否多用,颇堪疑虑。
  四、孤寂落寞的情绪基调
  阎刚小说大多弥漫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孤寂与落寞之情,人物与环境均如此,颇似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风格,但与其中魔幻现实主义又不同,又与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有类似处,却又不是达夫的自伤自怜。阎刚与其作品人物都是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周林明知河道上不可建房大声呼吁终被漠视的绝望,家惠尽力要去看望哥哥而被家庭极尽折磨,王为民眼看桂枝逐步走向磨难却爱莫能助备受煎熬,甚至河口码头独处一隅的天生孤独等等,都孤寂与落寞所笼罩。
  这种情绪终于在《梦镇》中完全凸显出来。小说讲述了两个山区留守儿童的故事。张小娥与黄克全的父母出外打工,留下年迈的祖父祖母与孙子孙女独立撑持家庭,这是目前中国农村普遍的现状,孩子们不仅得不到父母的照顾,内心孤寂,还要担上家庭的重担。他们都被对父母的思念和生活的贫困所袭扰,小小年纪而内心空落,于是张小娥决定出走寻亲,黄克全则毅然担当起陪同张小娥的责任,他们在莽莽大山里转悠了几天,却始终没有走出山外,就在他们看到灯火闪闪的城镇时,两家父母皆回家并加入寻人队伍,故事虽以惊喜交加结束,但留守儿童的悲剧处境展露无疑,读者在安妥心绪时却不能不回味儿童的落寞与悲凉。作者灵魂尽力贴近人物与生活,对他们的落寞与孤寂感同身受并作为情绪基调凸显在文本之中。
  读阎刚的小说,需要强大的理性,跟踪作者思路而游弋于文本,方能接受其价值观,其实阅读的过程正是被说服的过程,他能否说服各个层次的读者呢?笔者拭目以待。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纳博科夫在他的《文学讲稿》中有段对作家的著名描述:“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待一个作家:他是讲故事的人,教育家和魔法师。一个大作家集三者于一身,但魔法师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他之所以成为大作家,得力于此。”这里,“魔法师”当然是指作家创造的禀赋,化腐朽为神奇的语言力量抑或点铁成金的艺术颖悟。而我以为,一位好的批评家也应该是一位魔法师,需要拥有一根舞动奇迹的魔法棒,可以激活优秀的文学作品的精魂,与批评者
期刊
陈方既书法理论特色集中体现在他近千万字的著作和论文中,涉及书法美学、书法评论、书论译注等领域。这一理论说清了书法艺术性的原理,指出了书法美学“反映论”的错误根源之所在,探讨了意象这一书法形象基本特征及意象创造中所展示的 “人的本质力量丰富性”之美的内涵。  说清了书法为什么是艺术  对书法的艺术性认识,历来模糊不清,但又没有相应的理论予以解释。书法是不是艺术?何以成为艺术?怎样和艺术接轨?这一连串
期刊
照理说,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应该很容易得到受众的青睐,因为路遥的原著已经做了最厚实的先期铺垫。许多人,亦如我一样会在记忆中保留有最初读完《平凡的世界》之后所获得的那份感受,或说还有一种感动,相信喜欢原作的读者,都会凭借原初的阅读印象而成为电视版的《平凡的世界》的热心观众。尽管小说的前期铺垫大大提高了这部电视剧最初的收视率,但看过之后,我却是难以按捺心中那份惋惜和遗憾。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以生命
期刊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最后一集临近尾声的时候,孙少安站在县城高中的场地上,想起曾和少平在这里焦急地找丢失的钱,数目不大,对他们却至关重要。当时倾盆大雨,场地已成一片泥潭。孙少平浑身狼狈,立在一旁失魂落魄地说:“我不是这个世界的人。”他脸上有少年特有的不甘和倔强,拧过头去不去看他哥,手里攒着已偷偷寻到的钱,却决心不再读书。毕竟,这个“烂包”光景的家庭负累已经太重了,承担不起一个少年人渴望走进另一个世界
期刊
《现代汉语词典》对故事的定义是这样的:“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同样是这本普及性最广的汉语词典,其对传奇的解释是:“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越寻常的故事。”於可训先生发表于《芳草》2014年第4期的长篇小说《地老天荒》,对于人们已经习惯平淡阅读的视域来说,是一种馈赠。《地老天荒》是故事亦是传奇,作品像是文本中的禹王湖上萦绕至天际
期刊
《人性的辩驳》是诗人赵文“人本主义”现代诗集系列的第四本诗集。旗帜鲜明地高标“人本主义”,且以赵氏自己的诗的样态一如既往一往情深地书写,这恐怕在“叫噪怒张,殊乖忠厚之风”(严羽《沧浪诗话》)流行、好炫旁门小法的当下诗坛,是一道异样的风景。这是难得一见的值得关注的诗人与诗歌发生奇妙关系的场景。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诗人如此执着地叩问生活本相,思辨生命真谛,
期刊
2010年3月14日,行为艺术家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h)回顾展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开幕,展览题目叫做“艺术家在场”(The Artist Is Present)。这句话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艺术家在现时”,既提示行为艺术(家)的即时性,也是对所谓“回顾展”的戏谑或反讽。展厅里的文献、影像、道具和行为模拟等等,只是艺术家过往行为的记录,而每个行为曾经的“现时”是
期刊
一般而言,我们把五四视作近代中国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无疑是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核心。鲁迅是五四启蒙战士中的一员猛将。当我们不断回顾五四的时候,我们也必须不断反顾鲁迅。鲁迅在五四时期的启蒙心态是复杂而又矛盾的,这种矛盾心态在鲁迅留学日本时写作的文艺论文之中,就已经初见端倪。毋宁说鲁迅的文艺思考渗透在他的启蒙理想之中,不如说他的启蒙理想渗透在他的文艺思考之中;在这些思考和探索里——审美式启蒙
期刊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让全世界再一次将目光投向了汉语文学创作。莫言并不是将汉语的特点发挥到极致的文学写作者,既没有继承中国古典文化的含蓄蕴藉,也没有描摹现代都市的新鲜和时尚。他代表的是另一种汉语写作的文化形态:以“寻根文学”崛起的作家莫言,深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还在一定程度上关注当代社会生活。他是一个奇特的混杂体。  莫言的小说创作对多种有效的话语资源均有汲取。这集中体现在莫言小说创作的语言
期刊
一、五四历史的“原点”  重返五四的声音又要响起来。一种难解的五四情结,一种集体的历史记忆,促使中国当代知识学人一次次踏上历史朝圣之路。年年五四今又逢,百年烟云话从容。五四故事从来多,此番回溯味几重?对于上世纪80年代前后学术思想氛围养成的人文知识分子而言,每一次五四的重提,都是对自我文化身份的再次确认,也是再次表明知识分子独立学术品格和精神立场的姿态的一次集体出场。然星移斗转,风物长新,年年岁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