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散文评鉴的四个维度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udycomputer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重点课题“国际阅读素养框架下的我国小学阅读教学和测试改革的实践研究”提出了五层次阅读能力模型,其中评鉴能力属于高层次的阅读能力,并且属于阅读教学中比较薄弱的,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实践培养的能力。然而,在实际阅读教学中,往往以文教文,教学在阅读内容的理解上打转,没有依据文章体式进行分类教学。閱读教学相对模糊、零碎,不成体系,处于“碎片化”“内容化”的浅显阅读教学中。因此,学生阅读评鉴能力在阅读教学中难以习得,难以得到提升与运用。此文将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索溪峪的“野”》为例,从阅读文本分类教学的角度,探究写景类散文评鉴的维度。
  一、解读散文的特质,挖掘多元的维度
  写景类散文多表达作者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与其说作者写的是眼中的景,不如说作者是在写心中的景。围绕语文核心素养,根据写景散文的特质,我们从语言风格、谋篇布局、独特视角、情趣意韵这几个层面展开,触摸写景类散文评鉴的维度。
  1. 语言风格的评鉴维度。散文的语言,都烙上了作家个性气质的烙印。不同的语言风格,呈现了不同作家对美学艺术的个性追求,语言风格成为打开写景散文评鉴的第一扇窗。
  对于写景散文,我们会自然地想到语言的优美,想到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拟人等。《索溪峪的“野”》这篇写景散文似乎也不例外。在描写“山是野的”这部分内容时,运用了大量的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索溪峪的山“天然、野性”的美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然而,这只是关注到表层的语言形式,并未深入到言语形式的背后去鉴赏构成这种语言风格的言语习惯和文化。聚焦这一段写景描写,我们不难发现,作家并未对某处景物进行精描细写,更多的是运用四字词语,为我们呈现一幅幅画面,让人浮想联翩,如“直插云天”“横拦绿水”“旁逸斜出”等。细细诵读,这些极具画面感的词语,在句子中还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节奏与音律。
  2. 谋篇布局的评鉴维度。在写景类散文中,谋篇、构思是作家对外界之景的再创造。只有抓住对客观世界真实又具个性的感受,将杂乱零散的材料有章法、有层次地集中起来,才能构建起文章的“骨骼”。作家将景致按自己的意愿安排进文章里,就成了谋篇布局的讲究,构思的奥妙。
  在《索溪峪的“野”》一文中,作家开篇就表达了自己的总体感受——“野”,并围绕着“野”,从山、水、野物、游人四个方面做具体描述。这是十分典型的总分结构的脉络,层次清晰、简单明了,让读者一读便能一目了然。再看段落的行文结构。在写“山是野的”这部分内容时,又同样运用了总分结构,先概括,再具体描写,分别从三个方面具体地描绘了索溪峪的山是天然的、野性的美。这篇写景散文,无论是全篇的谋篇构思,还是段落的结构层次,都是学生仿学的最佳范例。
  当然,看似简单的总分结构,还隐含着作家行文布局的奥妙。在“山、水、野物、游人”四方面内容的安排上,看似不经意的并列结构,实则是有意的安排。它们之间不能调换顺序,它们是一种层层深入、渐渐递进的关系。作家的行文笔触,沿着自己的视线所及,心之所向,从远处落笔,由远及近,由山及水,由物及人,慢慢展开。从初见的景致,到游山的情致,最后到性情的真切,境界渐佳。因此,写景类散文的评鉴,从谋篇布局的维度,又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
  3. 独特视角的评鉴维度。写景类散文的另一扇窗子,便是作家独特的视角。在写景的散文中,一切的景都带着作家鲜明的个性情怀。正如《人间词话》所写: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家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外界的美景,归来后,以自己的心去写。因此,景还是眼前的景,到了不同作家的笔下,就有了不同的个性风格。
  同样的索溪峪,不同的人,可能唤起不同的感受。作家曹敬庄先生游历美丽的张家界索溪峪,他的心触碰到了索溪峪独特的美景,用一个“野”字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何为“野”?读题之后,我们不禁都会问。这确实是一个十分独特的视角。在文中,野是一种美,野性的美,天然的美,没有经过人工修饰的美。但“野”的内涵并不只等于景美。作家将景与情融为一体,用一个“野”字表达自己对于索溪峪景致的感受以及游历其中的感受。这样独特的视角,让人印象深刻。通过“野”这一独特的审美视角,我们会发现一个别样的索溪峪,获得一种别样的情感体验。
  4. 情趣意韵的评鉴维度。“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要想切中散文的真,一定要摸清文脉之中的意韵,言语背后的情思。作者在参照外物时,多将自己的情趣意韵投射其中。正是这股情趣意蕴,使散文焕发魅力。顺着情趣意韵的评鉴维度,我们可以把握到散文跳动的脉搏。
  初读《索溪峪的“野”》,就能充分地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情感。在文章的开端,作家就直抒胸臆——“野”。在描绘“水是野的”这一部分,作家将索溪想象成野孩子,把山路、石头想象成“山路哥哥”“石头弟弟”。这样大胆的想象,使文章生动活泼,充满童趣。正因为索溪的“野”,才使作家一路山行趣味盎然,情趣横生。作家不仅写了索溪的野性美,而且也表达出了自己所获得的情趣之美。文章以“游人也变得野了起来”作为结尾:人们在这山水中返璞归真了。在这样的山水间行走,人们脱去了市井之气,展露了真性情,也成了山水的一部分。这也许是作家索溪之行最大的收获,也是作家想要表达的一种人生境界吧!
  二、聚焦能力的培养,达成教学的融合
  要想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必须依托阅读能力的培养。评鉴能力多属于审美的范畴,是五层次能力金字塔中的高层。写景类散文教学中评鉴能力的培养,应根据不同维度,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并有所侧重,体现文字到文学,再到文化的层次性。这样,才能使教与学不脱节,实现能力的培养。
  教学“山是野的”这一段的语言时,就可以先让学生圈画出表现画面的词语,想象描绘的画面,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然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语言的音乐美。文章谋篇布局的教学,可以先从找寻中心句、概括小标题入手,然后让学生自学第二段的结构层次,尝试做思维导图。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是本组课文的教学重点。教学时,可以扣题质疑,作为本文学习的主问题。同时,还可以选文互比,感受作者独特的审美视角。作者表达的情趣意韵,不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只需在师生配合的情境朗读中体会,浅尝即可。
  总之,对于写景类散文的评鉴是多元的、立体的,应符合散文的审美特质。教学时,应该让学生在感受写景类散文言语形式的同时,通过不同的维度去评价和鉴赏,不断地丰富评鉴的内容,积累评鉴的经验,形成评鉴的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庄严)
其他文献
图胜于表,表胜于文,一个直观的插图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文本的内涵。教师对插图的使用与开发,能够帮助学生发展视觉素养。可见,学会看图,利用可视化的工具帮助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本文以人教版四下Unit 5 Part B Let’s Talk一课为例,探索插图的创造性使用,尝试进行教材的二次开发。  一、利用插图,解构文本  1. 借助插图,有效导入。  有效的导入是课堂成功的一半。英语教师常用的导入方
期刊
收到新教育元老储昌楼校长转来的许偲艺的书稿。昌楼告诉我,这是时凤英准备送给女儿的结婚礼物,希望我能够为这本书写个序言。  结婚赠书,似乎是我们新教育人的一道特有的风景。前年,同样在昆山的新教育人高子阳,在女儿结婚时,也是赠送了一本书。子阳还把这本书的稿费捐赠给了新教育基金会。  时凤英是我多年的好朋友,也是当年“教育在线”的骨干,我愉快地答应了昌楼。我希望我也能够为在新教育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送上
期刊
关注并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开展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之一,学生已有的事实经验是深度学习不可忽视的内生资源。那么,如何让深度学习基于学生已有经验真正发生呢?本文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为例谈几点实践体会。  一、诊断经验,发现问题,让深度学习有方向  在新课教学前,教师必须充分地把握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认真考虑分析学生已有经验,把握学习起点,确
期刊
伴随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和公众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法治教育。2016年,教育部把义务教育阶段德育课程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意在把法治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全面提高青少年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使遵法、守法、学法、用法成为青少年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为。法治规则是条文式的,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容易接受,因此,在“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要基于儿童立场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渗透。 
期刊
自开设国学经典校本课程以来,我们在课堂中便开展了1+x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旨在丰厚学生的文化积累。从1到x建立的是从此到彼之间的联系,因此,找准拓展点,就是建立联系,丰厚语文课堂的关键。那么,如何找准拓展点呢?对此,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些许的尝试。  一、同主题拓展  同主题拓展契合的是思维的整体性与意义性的感知。有了相同主题的关联,新旧知识产生了联系,课内课外得到了链接,书本与生活实现了相融,学生
期刊
自教育部实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这一股强劲的风吹来,电子白板在数学课堂上的应用如火如荼。电子白板结合移动授课终端、视频展台、反馈器等一起使用具有强大的互动功能,它有助于打破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寓教于乐,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更好地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下面笔者以人教版二下“轴对称图形”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融合电子白板技术实现高效课堂。  一、融入“白板”
期刊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非连续性文本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在2015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实施之后,非连续性文本作为监测新宠真正进入了小学教师的教学视野。  相对于叙事性强的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多是由文字、图片、表格等组成。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之所以难,就难在其内容虽一目了然,但蕴含跳跃的、巨大的信息量。学生要读懂非连续性文本不仅需要丰富的生活经验,还要有一定的阅
期刊
传统的小数加减法练习课是让学生熟练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技能,并能用小数加减法去解决生活中相应的数学问题。钱老师的练习课也围绕这两点设计了五个环节:一是回忆并巩固小数加减法的算法和算理;二是联系生活的事例进行小数加减法的混合练习;三是三道加减混合算式比大小并计算;四是再次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问题;五是综合运用知识进行填数练习。简简单单的五个环节,处处体现了钱老师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关注与渗透,真正体
期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综合性不仅表现为数学内部各领域间的综合、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数学与学生日常生活的综合,也体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的各种能力、各种方法、各种工具的综合。其使命
期刊
非连续性文本以其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在现代社会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也在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中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但事实上,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指导现状堪忧。对此,笔者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尝试,旨在提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指导的有效性。  一、寻觅丰富的阅读材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