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通过对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疾病的治疗方案及其临床治疗效果的分析,为疾病的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方法:选取来我院治疗并确诊为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者96例,将他们平均分成三组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A组使用氟康唑,B组患者使用伊曲康唑,C组患者使用两性霉素B。然后对这三种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A组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有效率明显低于B组和C组,C组的不良反应率都要比A组和B组高很多,差异明显。
结论:使用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要比氟康唑显著,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相比较,对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疾病治疗的疗效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氟康唑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所以氟康唑具有更强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治疗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202-02
恶性血液病患者免疫功能存在一定的缺陷,身体内的中性粒细胞较少,所以容易引发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1]。基于此笔者以研究出该疾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为目的,结合工作实际对来我院治疗该疾病的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及治疗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08年5月至2013年5月来我院治疗并确诊为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者96例,其中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38例,平均年龄在35.6岁。96例患者中白血病患者有65例,淋巴瘤患者5例,21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另外5例是其他病症的患者。随机将这96例患者分成A组、B组和C组,每组32例。经过统计学处理,这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对于A组患者使用伊曲康唑进行治疗,治疗的方法主要是通过静脉注射,一般来说开始治疗的前2天,每天静脉注射两次,每次的注射量为200mg,2天之后则改为每天注射1次,注射量不变,通常来说整个的静脉注射期限为14天,在治疗的第15天开始不进行静脉注射,而改为口服伊曲康唑口服液,同样的也是每日2次,每次的口服量为200mg。
对于B组患者使用氟康唑进行治疗,治疗的第1天要特别注意,一定要按照规范进行注射,一般来说要把剂量控制在患者可负荷的范围之内,通常的注射量是400mg。治疗的第2天开始就要减量,不能再注射400mg,如果再注射400mg的剂量的话,会给患者带来不良的治疗反应。所以从第2日开始每天只注射200mg氟康唑,具体的疗程时间要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一般在5天到40天之间,平均的疗程维持在10天左右。
对于C组患者使用两性霉素B进行治疗,刚开始治疗的时候每天的静脉注射剂量大概维持在0.1mg,以后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逐渐增加用量。通常情况下增加到3mg每天的时候就不能再增加了。同时,值得强调的是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应确保在避光的环境下进行,如果在强光下进行的话会严重影响药效的发挥。从治疗疗程来看,一般在3天到27天之间,平均的治疗实践为10天左右。
最后,值得强调的是以上三组的所有患者都进行恶性血液病的基础治疗。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差异化的治疗方案,并分析不同治疗方法的治疗疗效。
1.3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来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率来表示,采用SPSS13.0软件来进行资料的统计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结果
通过对三组治疗效果的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的结果(表1)。同时,为了更准确地评价三种不同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在对治疗疗效追踪的过程中对治疗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反应进行了记录与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3讨论
恶性血液病患者免疫功能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免疫力比较差。再加上这些患者为了治疗疾病或维持生命,需要采用造血干细胞的移植或者化疗等方法进行治疗。这使得患者的免疫力持续下降,身体内的中性粒细胞逐渐减少,从而进一步引发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而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疾病的产生常常因为患者本身的疾病状态而不容易被发觉,有些患者出现了一些异常的症状反应时会误认为是恶性血液病导致的,所以患者及患者的家属都不会太过关注这些体征的变化。据相关数据统计,因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导致患者病情恶化,并最终导致患者死亡的概率高达60%。目前,医院对于这种疾病的治疗主要采用三种方法进行治疗,这三种方法就是论文研究的三种治疗方案。
通过论文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氟康唑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效果明显没有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的疗效明显[2]。另外,通过对三种不同的治疗方案的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的统计可以看出两性霉素B治疗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要高于氟康唑组和伊曲康唑,这也说明两性霉素B的安全性不如氟康唑组和伊曲康唑。由此综合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显著,同时,伊曲康唑的安全性也比较高,所以三种治疗方案中伊曲康唑治疗无论是在疗效还是安全性方面都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优势,应该作为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的首选药物。
综上所述,对于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疾病的治疗要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这样不仅有利于保证疾病的治疗效果,而且有利于保证患者的身体及生命健康。医院及医务工作者必须要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以病人的健康与需求为目标,为患者制定合理、有效的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疾病治疗方案,尽量减小药物治疗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反應和影响。
参考文献
[1]沈文香,罗青松,傅爱林,等.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医院感染及抗感染治疗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0):54
[2]邓琦,刘鹏江.2005年天津地区血液系统疾病院内感染临床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2,21(3):144一146
方法:选取来我院治疗并确诊为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者96例,将他们平均分成三组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A组使用氟康唑,B组患者使用伊曲康唑,C组患者使用两性霉素B。然后对这三种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A组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有效率明显低于B组和C组,C组的不良反应率都要比A组和B组高很多,差异明显。
结论:使用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要比氟康唑显著,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相比较,对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疾病治疗的疗效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氟康唑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所以氟康唑具有更强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治疗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202-02
恶性血液病患者免疫功能存在一定的缺陷,身体内的中性粒细胞较少,所以容易引发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1]。基于此笔者以研究出该疾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为目的,结合工作实际对来我院治疗该疾病的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及治疗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08年5月至2013年5月来我院治疗并确诊为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者96例,其中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38例,平均年龄在35.6岁。96例患者中白血病患者有65例,淋巴瘤患者5例,21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另外5例是其他病症的患者。随机将这96例患者分成A组、B组和C组,每组32例。经过统计学处理,这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对于A组患者使用伊曲康唑进行治疗,治疗的方法主要是通过静脉注射,一般来说开始治疗的前2天,每天静脉注射两次,每次的注射量为200mg,2天之后则改为每天注射1次,注射量不变,通常来说整个的静脉注射期限为14天,在治疗的第15天开始不进行静脉注射,而改为口服伊曲康唑口服液,同样的也是每日2次,每次的口服量为200mg。
对于B组患者使用氟康唑进行治疗,治疗的第1天要特别注意,一定要按照规范进行注射,一般来说要把剂量控制在患者可负荷的范围之内,通常的注射量是400mg。治疗的第2天开始就要减量,不能再注射400mg,如果再注射400mg的剂量的话,会给患者带来不良的治疗反应。所以从第2日开始每天只注射200mg氟康唑,具体的疗程时间要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一般在5天到40天之间,平均的疗程维持在10天左右。
对于C组患者使用两性霉素B进行治疗,刚开始治疗的时候每天的静脉注射剂量大概维持在0.1mg,以后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逐渐增加用量。通常情况下增加到3mg每天的时候就不能再增加了。同时,值得强调的是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应确保在避光的环境下进行,如果在强光下进行的话会严重影响药效的发挥。从治疗疗程来看,一般在3天到27天之间,平均的治疗实践为10天左右。
最后,值得强调的是以上三组的所有患者都进行恶性血液病的基础治疗。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差异化的治疗方案,并分析不同治疗方法的治疗疗效。
1.3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来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率来表示,采用SPSS13.0软件来进行资料的统计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结果
通过对三组治疗效果的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的结果(表1)。同时,为了更准确地评价三种不同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在对治疗疗效追踪的过程中对治疗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反应进行了记录与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3讨论
恶性血液病患者免疫功能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免疫力比较差。再加上这些患者为了治疗疾病或维持生命,需要采用造血干细胞的移植或者化疗等方法进行治疗。这使得患者的免疫力持续下降,身体内的中性粒细胞逐渐减少,从而进一步引发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而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疾病的产生常常因为患者本身的疾病状态而不容易被发觉,有些患者出现了一些异常的症状反应时会误认为是恶性血液病导致的,所以患者及患者的家属都不会太过关注这些体征的变化。据相关数据统计,因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导致患者病情恶化,并最终导致患者死亡的概率高达60%。目前,医院对于这种疾病的治疗主要采用三种方法进行治疗,这三种方法就是论文研究的三种治疗方案。
通过论文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氟康唑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效果明显没有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的疗效明显[2]。另外,通过对三种不同的治疗方案的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的统计可以看出两性霉素B治疗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要高于氟康唑组和伊曲康唑,这也说明两性霉素B的安全性不如氟康唑组和伊曲康唑。由此综合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显著,同时,伊曲康唑的安全性也比较高,所以三种治疗方案中伊曲康唑治疗无论是在疗效还是安全性方面都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优势,应该作为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的首选药物。
综上所述,对于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疾病的治疗要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这样不仅有利于保证疾病的治疗效果,而且有利于保证患者的身体及生命健康。医院及医务工作者必须要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以病人的健康与需求为目标,为患者制定合理、有效的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疾病治疗方案,尽量减小药物治疗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反應和影响。
参考文献
[1]沈文香,罗青松,傅爱林,等.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医院感染及抗感染治疗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0):54
[2]邓琦,刘鹏江.2005年天津地区血液系统疾病院内感染临床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2,21(3):144一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