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重重的“家”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y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海啊,大海》是英国作家艾丽斯·默多克于1978年荣获布克奖的小说。它讲述了一名典型的默多克式的权力家查尔斯·阿罗比执迷于构建一个“理想的家”,但最终失败的故事。本文拟从默多克的道德哲学出发,借助“家”理念的相关社会学和女性主义批评成果,聚焦查尔斯的寻“家”之旅,探寻查尔斯寻“家”不得的根源。本文认为默多克通过记述查尔斯的寻“家”之旅,指出了现代人对“家”的概念的认知误区,并借此引发对“家”理念的道德思考。
  关键词:《大海啊,大海》 问题重重的家 臆想
  《大海啊,大海》讲述了查尔斯·阿罗比——一位忍受失家痛苦的剧场导演,决定退休,到海边寻找属于他的“理想的家”,但最终失败的故事。就《大海啊,大海》中的“寻家”主题而言,尼克尔(Bran Nichol)在《艾丽斯·默多克:回忆性小说》中提到,它是一部象征性的归家主题的小说,但他并未对其深究。刘晓华的《失落与回归——人的本质视域下的默多克小说研究》提出,默多克的小说是以“人的本质与失落通常都以对外在的物质之家的失去与找回作为隐喻,而《大海啊,大海》中的这一主题是伴随着查尔斯结束居无定所的无家状况到海边定居的经历而进行的”。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拟从查尔斯的寻“家”之旅入手,研究《大海啊,大海》“问题重重的家”这一主题,得出了默多克通过描述查尔斯失败的寻“家”之旅,指出了“家”理念存在的问题这一结论,并试图帮助深陷非道德人际关系的个体从臆想的迷宫中走向“无我”境界。
  一、“家”理念背后的权力压制
  针对“家”这个概念,莱特(Gwendolyn Wright)指出:“家是一个兼具个体观念和文化规范的概念。‘家’理念是通过童话、流行杂志、报纸、电视节目和法律等渠道代代传承下来的。”由此可见,“家”理念是一种文化建构,是可以被重构和批评的。“家在文学中通常被描述为港湾或庇护所,在那里,人们可以从无情的世界退居并放松自我。”这种理想化的描述显然是有待商榷的,因为“人与家户之间、家庭之间的完美契合是一个是被强加的关于个体想象和文化规范的概念。它很容易成为一种束缚,阻止我们承认自己的生活中的问题以及我们社会中家庭生活的多样性”。伯格(John Berger)提出:“家这个词语早已被当权派青睐的两类道德家掌控,家这个理念已经变成了家庭道德准则和保护家庭财产(包括女性)的基石。”曼蒂根和梦罗(Madigan and Munro)也提出:“家庭作为一个空间,不全然是温暖的港湾,也有可能成为一个监狱,成为压迫和暴力发生的中心地。”此外,沃道尔(Julia Wardhaugh)指出,因为“西方传统的家庭概念是基于白人、中产阶级且异性恋的核原子家庭为模板”, 因此“那些拒绝或不能遵守传统性别和阶级表达观念的,都被排除在家的外观和含义之外”。默多克在《大海啊,大海》中正是通过展现“家”的问题,揭露了在异性恋和父权价值体系下,“家”理念掩盖的女性和性少数群体的受难问题,借此引发对“家”理念的道德思考。
  二、虚荣与权力——问题重重的“理想的房子”
  查尔斯寻“家”之旅的第一步是入手一间名为“夏福海角屋”的海滨别墅。它地处偏僻,屋子潮湿,没有电和暖气,但查尔斯花了大半生的积蓄买下了它。查尔斯认为夏福海角屋满足了他对权力的欲望:“我现在不仅是一幢屋子和嶙峋礁石的主人,还是一座被废弃的‘圆形’石塔的领主。”正如查普曼、霍奇和伍德所说:“虽然入手理想的家是昂贵的,但由于家的所有权和个人成功之间的明显关联,这是一项难以抗拒的费用。”而查尔斯一住进去就忙着改造房子的内部空间这一细节也体现了查尔斯对权力的欲望。贝克曼(Backman)认为,“对默多克来说,家是个体心理状态的表征,即使是看起来简单的细节,也可被看作是权力动态的物质表征”。的确如此,夏福海角屋最后甚至成了囚禁哈特利的监狱,成为一个“代表男性权威,挑战女性自主权,限制女性角色的物理空间”。
  夏福海角屋何以成为查尔斯的梦想之所?这可以追溯到查尔斯的童年经历。查尔斯一家住在一个“既孤独又缺乏隐私”的居民区,而他的叔叔阿贝尔一家住在一个叫“莱姆斯登斯”的乡村别墅。在查尔斯的记忆中,“我的母亲很少邀请詹姆斯一家到家中,因为她覺得‘无法盛情款待他们’”。而当阿贝尔一家确实来拜访时,查尔斯感觉自己的家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正常:“当阿贝尔·阿罗比的劳斯莱斯驶向街头的时候,我的母亲会黯然无语,即使回话也用单音节的词,而我的父亲和我会避开彼此的视线,蹑手蹑脚地走路。”这种异常表现正是所谓“理想的家”的理念在作祟,它认为“家体现了个人的社会地位,家表明了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对于家的经济投资则是良好的信誉、和平家庭生活和阶级稳定性的保证,它是体现一个家庭财务稳定、生活品位和关系紧密的主要证据”。基于此,查尔斯深信一所理想的房子应该是像他叔叔阿贝尔所拥有的一座有名号的房子,而夏福海角屋正符合这一条件。因为查尔斯构建“理想的家”是以对权力的欲望为初衷的,所以他的寻“家”之旅势必失败。他在夏福海角屋感受到的更多是恐惧和焦虑,如梦见前房东乔尔兰女士质疑他的存在,怀疑房子里闹鬼等。
  三、臆想与父权压制——查尔斯充满问题的“理想的家庭关系”
  查尔斯与早已嫁作他人妇的初恋——哈特利的偶遇使他认为这是实现他理想家庭梦想的天赐之机。“要是(哈特利)和我一起生活,替我缝补,为我做饭,我怎会不忠实?”但该梦想其实充斥着臆想和父权压制。哈特利被臆想为一位柔弱的受难女子、沉睡的公主,急切地等待着命定的王子——查尔斯,将她从邪恶的怪物——本手中拯救出来。正如韦斯(Weese)指出,由于“一直只看到女性气质的表面或社会建构的女性气质的理想形象,他(查尔斯)在内部空间设想的哈特利是受虐的哥特式女主角的刻板印象”。查尔斯通过臆想满足了他对权力的渴望:“当你必须保护某人,并使他们重新焕发活力时,(你会觉得)好像你是上帝。”哈特利其实只是查尔斯满足他占有欲的工具之一。当他发现投射在哈特利身上的臆想坍塌之时(哈特利疯了一般地尖叫),他声称感到恶心、恐惧,不惜杀了她来让她安静下来。至此,我们可以看出,查尔斯“与许多(默多克笔下)的艺术家形象相似,以各种方式(利用所谓幸福家庭)的外在形式来对抗他对偶在世界的恐惧”。   这也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经历。查尔斯自述他很少感受到父母之间的感情,并表示他或许是他父亲唯一做过正经谈话的对象。因此查尔斯决定向外寻找慰藉,叔叔阿贝尔一家成了他的替代家庭。他们拥有气派的房子和看似“和谐”的婚姻关系:“他那么魁梧,那么气派,那么文雅,那么体贴;而她这般柔弱,如此优雅,饱含着信任与柔顺,流露着绵绵的爱意。”但查尔斯中意的家庭正是问题重重的“家庭关系”的完美体现:“‘理想的家’理念认为,家中男性的身份是‘养家糊口者’和‘家庭的主人”,女性“应以假定的限定性、身体性和养育性的女性化原则来维护家庭”。受此影响,查尔斯将父母家庭的不和谐归咎于母亲,指责她不够母性,缺乏女性气质(尽管他也偷偷鄙夷父亲的失责),因为他的父母在家中的角色是“逆转”的,查尔斯的母亲是所有家庭事务的决策者。此处可见父权价值体系对女性群体的压制。
  四、道德与非正统——默多克式“理想的家”
  默多克认为,人作为一个道德主体,理想状态应是“自由、独立但又和这丰富多彩、复杂的世界有所联系”,但是人“天生就是深陷于现实的蒙昧动物,人的本性就是不断地、强烈地试图用臆想去扭曲现实”。由此可见,现代的“家”理念实际上是一种集体臆想。它在父权制和异性恋的社会规范的基础上形成,并被当权者以维护所谓社会的公共利益和团结的名义不断强化。默多克在《大海啊,大海》中借佩里格林之口表达了对现代家庭制度的消极态度:“每一桩延续的婚姻都建立在恐惧的基础上,恐惧才是根本……一旦结了婚,就是支配与顺从的关系。当然,他们有时也能‘共同发展’或是‘和平相处’,因为人总要理智地对待生命中的恐惧,可我还是觉得并没有多少真正幸福的婚姻,人们只是在掩饰不幸和失望罢了。”的确,现代一夫一妻制家庭是在母系法律被取消,“男人在家里抓住了缰绳,女人被剥夺了尊严,成了男人的欲望工具和生育孩子的机器”后出现的。
  尽管默多克在小说中尽数“家”的问题,但她并没有否定构建更好的“家”的可能性,她甚至设想了默多克式的“理想的家”,即莉齐和吉尔伯特构建的非正统的“家”(吉尔伯特是同性恋者,莉齐仍爱着查尔斯)。不同于过于强调外部形式的传统的“家”理念,默多克注重个体对内在道德的提升,因为这种注重外在形式的“家”理念容易以虚伪的一致感或结局感来满足个体。吉尔伯特是默多克式的善人,他知道以正确的方式对待他者。“就像中意于某些人,对他们产生了平静温和的爱意,并且一同去寻找幸福。我料想这也跟性欲有关,但这是一种泛泛的性欲,而不是只跟器官。莉齐和我结合了,我们很亲密,我们就像哥哥妹妹一样……我们不再四处游荡,我们有了家。”莉齐也是如此:“我们只是相互眷恋,彼此关心并且共享一幢屋子……我生平第一次感受到了幸福。”他们身上都“具有某种道德视野,他们的习惯和本能例证着无私及为了善的利益而追求善的诚实,没有惩罚的威胁或奖励的承诺”。默多克通过将这个非正统的家立为道德典范,也在试图颠覆西方社会以异性恋核原子家庭为前提的家庭概念。当然,正如福尔齐(Firchow)提出的:“《钟》中的修道院成为理想家园的原因在于它排除了人类的一半。我们可以假设,修女们以这种方式解决了性的‘问题’——精神上的‘疾病’。那么对于大多数人类,它都不能成为一个切实可行的乌托邦。”在这个意义上,莉齐和吉尔伯特的“道德之家”也只能是一种道德哲学式的设想。
  五、结语
  一方面,默多克通过生动展现查尔斯失败的寻“家”之旅,揭露了现代家庭理念晦暗的一面,意图给传统的“家”意识形态祛魅;另一方面,默多克通过“道德之家”的设想传达了一种道德理念,即构建“理想的家”的关键在于“对个人精神的逐步耕耘;寻求美好的生活或更美好的生活——既不是从外部也不是从内部,而是在人类主体间性的中间地带。在那里,想象的同情因為具备爱的能力,因为看见的能力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 刘晓华.失落与回归——人的本质视域下的默多克小说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2] Wright, Gwendolyn. Prescribing the Model Home[J].Social Research, 1991(1).
  [3] Moore, Barrington. Privacy: Studies in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y[M]. NY: ME Sharpe, 1984.
  [4] Berger, John. And Our Faces, My Heart, Brief as Photos[M]. Vintage, 1992.
  [5] Munro, Moira. and Madigan Ruth. At Home: An Anthropology of Domestic Space[M]. Syracuse: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2007.
  [6] Wardhaugh, Julia. The Unaccommodated Woman: Home,Homelessness and Identity[J]. Sociological Review, 1999(47).
  [7] 艾丽斯·默多克.大海啊,大海[M].孟军,吴益华,秦晨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8] Chapman, Tony; Hockey, Jenny and Martin Wood. Ideal Homes Social Change and Domestic Life[M]. London;New York:Routledge, 1999.
  [9] Backman, Jennifer A. Bodies and Things: Iris Murdoch and The Material World[M].Ann Arbor:UMI ProQuest, 2011.
  [10] Weese, Katherine. Feminist Use of the Fantastic in Iris Murdoch’s The Sea, The Sea [J]. Modern Fiction Studies,2001(47).
  [11] Murdoch, Iris. Against Dryness [J]. Encounter, 1961(1).
  [12] Murdoch, Iris. The Sovereignty of Good [M]. London;New York:Routledge, 2013.
  [13] 弗里德里西·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4] Moore, Scott, H. Murdoch’s Fictional Philosophers [M]. Palgrave Macmillan,2010.
  [15] Firchow, Peter Edgerly. Modern Utopian Fictions from H. G. Wells to Iris Murdoch[M]. Washington: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Press, 2007.
  [16] Wagner-Lawlor, Jennifer. A Particular Piece of Work: Love’s Labors in Murdoch’s The Bell [J].Utopian Studies, 2011 (1).
  作 者: 陈秀萍,文学硕士,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现当代英美小说。
  编 辑:赵斌 E-mail:mzxszb@126.com
其他文献
摘 要:祠堂和庙宇是乡土小说中频繁出現的两个空间。前者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家族空间,后者是以共同信仰建立起来的维护整个村落乃至更大范围内人们利益的一种信仰空间。通过对这两个空间叙事的研究分析,可知二者在展现农村生活面貌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可见作家回望故乡时内心深处的忧虑,进而表达他们觉醒后精神上的困境与苦闷。  关键词:鲁迅 沈从文 祠堂叙事 庙宇叙事  毫无疑问,乡土小说是中国
期刊
摘 要:本文以莫言作品《丰乳肥臀》为例,探究莫言笔下的女性形象。从“丰乳肥臀”这一题目入手,通过文中的女性形象与同作品中的男性形象、同时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多向对比,进而证明《丰乳肥臀》中所描绘的女性不仅特立独行,且独具异彩。  关键词:《丰乳肥臀》 莫言 女性 母亲 寻根文学  这是一本献给大地、献给母亲的书。书中依旧延续了对高密东北乡这片文学圣土的无尽描绘,此外,这
期刊
摘 要:《红字》是美国作家霍桑的一部力作,主要通过海丝特、丁梅斯代尔以及齐灵渥斯三个人之间的矛盾展开。自性是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中的核心性所在,体现了人在经历一系列心理意识的冲突后整合出的一种升华、和谐的心理境界。本文以荣格的自性原型理论为基本脉络,分析《红字》中人物的自性显现的心理历程,进而以自性原型为基本立足点展现《红字》主题。  关键词:《红字》 自性 集体无意识  荣格将弗洛伊德的个体无意识
期刊
摘 要:阿来的多部小说创作中都有“最后一个”的形象出现,它们或是职业,或是生产生活方式,或是其他,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形象不仅仅是作为个体出现,而是与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它们的存在有着特殊的意义。本文拟从社会的能指性、文化的所指性和人文的关怀性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剖析阿来小说中的“最后一个”文学书写,力求能得到新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阿来 小说 “最后一个”  
期刊
摘 要:本文从《小镇畸人》中的“共同体”入手,通过辨析文中有关共同体的隐喻,揭示小镇人畸形的原因。作为小镇支离破碎的深层原因,小说中的家庭、社区关系的不堪一击牵连出小镇的共同体危机。安德森将小镇作为小说背景,体现出安德森思想的深刻性及其独特的观察视角。  关键词:安德森 《小镇畸人》 共同体  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是美国20世纪表现主义作家。1916年,安德森开始在
期刊
摘 要:作为当代成就卓著的作家,蒋子龙积极响应时代的召唤与要求,承担起时代所赋予的使命。他凭借对现实生活的深刻理解、对人物心灵世界的深入挖掘以及干预生活的创作态度塑造了诸多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揭示出特定历史变革过程中人们真实的心理流动与精神状态,给严峻多变现实中的人们以生活的勇气与力量。  关键词:蒋子龙 人物形象 时代使命 创作态度  优秀的作品离不开人物的成功塑造,文学承担着刻画人物的使命。
期刊
摘 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出现了一批以“典妻”为题材的作品。一大批离开农村、寓居城市的乡土作家以批判的眼光重新审视着故乡“典妻”的陋习,本文试从典妻习俗的根源、作家作品现实主义的共同倾向、作家不同文化样式和不同的文化立场等方面来探究“典妻”小说深刻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乡土小说 典妻 文化内涵  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罗淑的《生人妻》和许杰的《赌徒吉顺》是“典妻”题材的代表作
期刊
摘 要:元稹与李商隐分别是中唐和晚唐杰出的诗人之一,他们在悼亡诗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悼亡诗在他们二人的诗歌创作中也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运用比较研究法,辅之以文本细读法,以元稹及李商隐的悼亡诗为研究对象,对比二人悼亡诗创作上的不同。二人悼亡诗创作的相异点体现在风格、语言、情感等方面。风格上,前者是直叙、明晰,后者是婉曲、含蓄;语言上,前者平实,后者浓艳;情感上,前者是自责与丧子之痛,后
期刊
摘 要:意象是中国古代诗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自然意象为例,从语言风格、表达形式等方面对中西方诗歌中自然意象的应用进行了对比,分析了自然意象在中国新诗中的传承和创新,认为中国新诗与西方诗歌在文学特征上存在一定共性,但同时又蕴藏着中国古代诗歌的自然意象之美,在传承过程中增添了创新的元素,实现了对中西方诗歌自然意象的现代性化用。  关键词:自然意象 中西方诗歌 中国新诗 传承 创新  意象是诗歌
期刊
摘 要:爱伦·坡的短篇小说《厄榭府的崩塌》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巧妙地运用话语转述方式对故事中的声音进行操控,将故事的恐怖氛围营造得淋漓尽致。小说中多处使用话语转述,将人物的声音压低,在言语行为叙事转述和间接引语的压抑叙述下,衬托出厄榭府的寂静和叙述者的紧张。小说中直接引语的设置,制造了突然出现的声音,使得故事场景更为惊悚,也拉近了读者与故事的距离。厄榭府与其主人公的声音互相融合,影响并完善了叙事声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