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实践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是知行不一,即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不一致、道德标准与道德践行存在反差。其本质是学生没有真正形成理性的道德意识、道德意志、道德习惯。社会生活实践是促进学生自觉道德意识、道德习惯、道德意志形成的基础,应当通过不同的社会生活实践渠道,实现大学生思想道德知行合一,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關键词]社会生活 大学生 思想道德 培养高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应造就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的社会有用人才。但是,当前,多元文化激荡,多种思潮涌动,多重观念并存,多种价值取向充斥,人们的思想受到多种元素冲击,这种状况不可避免地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虽然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表现主流健康向上,但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思想道德表现出知行不一的问题,影响了大学生整体思想道德水平的发展。因此,必须理性审视、认真研究大学生知行不一的问题,培养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
一、大学生知行不一的表现
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提高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很多大学生在履行思想道德规范时出现了知行不一的问题,即在他们的意识当中有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观念,客观上也具有正确判断思想道德是非标准的认知能力,并且具有高尚道德情操与低级趣味行为的正确认知倾向,但其思想道德行为却偏离了他们的认知,表现出道德实践行为与认识上的偏差,出现了认识和行动不一致的现象。这种思想道德知行不一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大部分学生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但在生活中,有的学生又容易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的影响。二是大部分学生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但在生活中,有的学生对待他人不讲诚信、欺骗虚伪;有的学生没有同情心、没有爱心,对他人冷漠;有的学生不会尊重他人,对他人肆意诋毁、褒贬;有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一切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有的学生不重视与他人的沟通,完全不考虑对他人的影响。三是大部分学生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但在生活中,有的学生公共意识缺失,不重视维护公共秩序,不遵守社会规则,没有公共道德行为;有的学生不重视环境卫生,没有环保意识、生态观念,他们在生活中不顾及社会的公共利益。四是大部分学生有正确的集体观念,但在生活中,有的学生不维护集体的利益,不服从集体的约束,没有大局观念,要么在集体活动中自由主义严重,要么脱离组织,没有纪律性。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实践中知行不一的原因分析
从教育层面来讲,传统教育往往重视学生思想道德认识的教育,而缺乏思想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理念是对大学生进行知识教育、理论灌输,教给学生怎样做是对、怎样做是错,教育目标也只是达到学生知晓、懂得。但是在大学生知晓了思想道德的标准、懂得了思想道德道理、“树立”了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后,对于他们如何将其转化为道德行为,则不重视了。因此,学校的教师往往对学生说教得多,而让其做得少,甚至有时学生没有实践的机会,很多时候道德教育也变成了照本念经,考试时给学生出几道题,学生做完就了事。这样,思想品德课变成了说教课,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甚至逆反心理严重。
实际上,人的思想道德习惯、道德行为的形成,不但要有认识过程,还要有实践过程。认识是基础,行为是目的,但有了认识并不是就有了行为,它需要由道德意志来进行转化,需要通过社会生活中的实践体验、磨炼去认知思想本源、领会道德价值。同时,在社会生活中,大学生也需要通过社会生活的实践,形成自己的思想道德习惯,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有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时能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有时又会有打群架、作弊等行为,这恰恰说明他们在道德意志方面的不稳定性,表明他们还没有形成良好的、稳定的思想道德习惯,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意志。
因此,当前大学生中思想道德中出现的知行不一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道德实践的教育、引导,缺乏道德意志的磨炼和道德习惯的形成,这些都需要正确的道德实践来完成。
三、解决大学生道德实践中知行不一问题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又可以反过来更好地指导实践。因此,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不能通过书本的知识,也不是仅仅依靠理论灌输和说教,它需要大学生通过社会生活中的实践去认识,从而形成理性的道德习惯。作为高校,可以从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等各个方面,增加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实践机会,让学生在体验和实践中培养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道德教育实现知行合一。
1.利用重大节庆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学校要充分利用国庆、七一、传统的春节等重大节庆日,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以此来让学生了解祖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或者让学生自己去收集资料,以出板报和期刊、演讲、调查等形式,增强广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重视利用团体生活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学校要重视学生班集体建设、宿舍团体建设。通过班级和宿舍的团体活动,引导学生在团体中服从集体的利益,形成大局观。
3.重视课外活动对学生的良好教育作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生活品位,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增强其良好思想道德素养。如开展美化校园、美化宿舍的竞赛活动,让学生把校园、宿舍当成自己的家来经营,使学生觉得随地乱扔垃圾与之是多么的不协调。学校还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开辟舞蹈、礼仪、合唱、插花、茶艺、音乐欣赏、书画、球类等课外兴趣活动小组,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培养思想道德情操。
4.重视社会实践基地的作用。学校的德育课,应该拓宽渠道,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可以在校外和校内建立自己的德育教育基地。如在校内建立自己的德育实训中心,向学生宣扬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让他们了解老师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以及学生奋发向上、勤学苦练的事迹;在纪念馆、劳动实践基地、部队、派出所等地建立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了解社会中的先进典型、模范人物、传统优秀的文化。
5.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大学生的成长经历简单,社会阅历较浅,其思想道德认知还处于稚嫩时期,其思想道德观念还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在很多行为规范上不懂得怎么去做。学校应引导学生从点滴做起,如教育学生抵制乱扔杂物、乱吐、乱画,杜绝说脏话、不注意公共卫生、高声喧哗等不良习气。在日常生活中,学校和教师应该通过对学生进行持续的教育、引导、监督、检查、提示、纠正,让学生慢慢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6.重视学生的心理辅导。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转折的关键时期,外部提供的刺激对学生思想、态度、意志和价值的形成都有重大影响,因此,应该积极对他们加以引导和辅导,尽量减少社会、家庭等给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
7.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评价。可以尝试建立学生的德育操行档案,把学生的行为加以量化,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通过同学、班主任、辅导老师的评价和鉴定,来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熊慧君.论道德相对性及其道德实践意义——兼析道德相对主义[J].伦理学研究,2008(1).
[2]戴金祥.道德教育重在道德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3]李小玲.浅论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J].甘肃理论学刊,2002(6).
[關键词]社会生活 大学生 思想道德 培养高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应造就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的社会有用人才。但是,当前,多元文化激荡,多种思潮涌动,多重观念并存,多种价值取向充斥,人们的思想受到多种元素冲击,这种状况不可避免地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虽然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表现主流健康向上,但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思想道德表现出知行不一的问题,影响了大学生整体思想道德水平的发展。因此,必须理性审视、认真研究大学生知行不一的问题,培养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
一、大学生知行不一的表现
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提高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很多大学生在履行思想道德规范时出现了知行不一的问题,即在他们的意识当中有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观念,客观上也具有正确判断思想道德是非标准的认知能力,并且具有高尚道德情操与低级趣味行为的正确认知倾向,但其思想道德行为却偏离了他们的认知,表现出道德实践行为与认识上的偏差,出现了认识和行动不一致的现象。这种思想道德知行不一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大部分学生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但在生活中,有的学生又容易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的影响。二是大部分学生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但在生活中,有的学生对待他人不讲诚信、欺骗虚伪;有的学生没有同情心、没有爱心,对他人冷漠;有的学生不会尊重他人,对他人肆意诋毁、褒贬;有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一切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有的学生不重视与他人的沟通,完全不考虑对他人的影响。三是大部分学生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但在生活中,有的学生公共意识缺失,不重视维护公共秩序,不遵守社会规则,没有公共道德行为;有的学生不重视环境卫生,没有环保意识、生态观念,他们在生活中不顾及社会的公共利益。四是大部分学生有正确的集体观念,但在生活中,有的学生不维护集体的利益,不服从集体的约束,没有大局观念,要么在集体活动中自由主义严重,要么脱离组织,没有纪律性。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实践中知行不一的原因分析
从教育层面来讲,传统教育往往重视学生思想道德认识的教育,而缺乏思想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理念是对大学生进行知识教育、理论灌输,教给学生怎样做是对、怎样做是错,教育目标也只是达到学生知晓、懂得。但是在大学生知晓了思想道德的标准、懂得了思想道德道理、“树立”了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后,对于他们如何将其转化为道德行为,则不重视了。因此,学校的教师往往对学生说教得多,而让其做得少,甚至有时学生没有实践的机会,很多时候道德教育也变成了照本念经,考试时给学生出几道题,学生做完就了事。这样,思想品德课变成了说教课,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甚至逆反心理严重。
实际上,人的思想道德习惯、道德行为的形成,不但要有认识过程,还要有实践过程。认识是基础,行为是目的,但有了认识并不是就有了行为,它需要由道德意志来进行转化,需要通过社会生活中的实践体验、磨炼去认知思想本源、领会道德价值。同时,在社会生活中,大学生也需要通过社会生活的实践,形成自己的思想道德习惯,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有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时能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有时又会有打群架、作弊等行为,这恰恰说明他们在道德意志方面的不稳定性,表明他们还没有形成良好的、稳定的思想道德习惯,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意志。
因此,当前大学生中思想道德中出现的知行不一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道德实践的教育、引导,缺乏道德意志的磨炼和道德习惯的形成,这些都需要正确的道德实践来完成。
三、解决大学生道德实践中知行不一问题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又可以反过来更好地指导实践。因此,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不能通过书本的知识,也不是仅仅依靠理论灌输和说教,它需要大学生通过社会生活中的实践去认识,从而形成理性的道德习惯。作为高校,可以从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等各个方面,增加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实践机会,让学生在体验和实践中培养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道德教育实现知行合一。
1.利用重大节庆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学校要充分利用国庆、七一、传统的春节等重大节庆日,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以此来让学生了解祖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或者让学生自己去收集资料,以出板报和期刊、演讲、调查等形式,增强广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重视利用团体生活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学校要重视学生班集体建设、宿舍团体建设。通过班级和宿舍的团体活动,引导学生在团体中服从集体的利益,形成大局观。
3.重视课外活动对学生的良好教育作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生活品位,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增强其良好思想道德素养。如开展美化校园、美化宿舍的竞赛活动,让学生把校园、宿舍当成自己的家来经营,使学生觉得随地乱扔垃圾与之是多么的不协调。学校还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开辟舞蹈、礼仪、合唱、插花、茶艺、音乐欣赏、书画、球类等课外兴趣活动小组,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培养思想道德情操。
4.重视社会实践基地的作用。学校的德育课,应该拓宽渠道,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可以在校外和校内建立自己的德育教育基地。如在校内建立自己的德育实训中心,向学生宣扬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让他们了解老师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以及学生奋发向上、勤学苦练的事迹;在纪念馆、劳动实践基地、部队、派出所等地建立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了解社会中的先进典型、模范人物、传统优秀的文化。
5.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大学生的成长经历简单,社会阅历较浅,其思想道德认知还处于稚嫩时期,其思想道德观念还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在很多行为规范上不懂得怎么去做。学校应引导学生从点滴做起,如教育学生抵制乱扔杂物、乱吐、乱画,杜绝说脏话、不注意公共卫生、高声喧哗等不良习气。在日常生活中,学校和教师应该通过对学生进行持续的教育、引导、监督、检查、提示、纠正,让学生慢慢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6.重视学生的心理辅导。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转折的关键时期,外部提供的刺激对学生思想、态度、意志和价值的形成都有重大影响,因此,应该积极对他们加以引导和辅导,尽量减少社会、家庭等给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
7.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评价。可以尝试建立学生的德育操行档案,把学生的行为加以量化,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通过同学、班主任、辅导老师的评价和鉴定,来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熊慧君.论道德相对性及其道德实践意义——兼析道德相对主义[J].伦理学研究,2008(1).
[2]戴金祥.道德教育重在道德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3]李小玲.浅论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J].甘肃理论学刊,2002(6).